登陆注册
1654414

大昭寺里卖的开光物品琉璃,开光物品可以去哪里开光

兴仁信息网2023-09-06 22:29:220

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吗?

大昭寺是松赞干布建的一座寺,建于公元7世纪上半期,是西藏最早的寺庙之一。你怎么说是印度的寺庙呢?应该是那兰陀寺是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只是那兰陀寺早就不存在了,而且现在的印度流行的是印度教,也就是新婆罗门教,佛教在印度不流行,也没有什么学府。

在西藏,大昭寺算不上佛教最高学佛,它主要是举行一些法会,比如传昭大法会。在西藏的寺庙都有经学院,相当于汉地的佛学院,但最有名的规模最大的不是大昭寺,而是格鲁派的六大丛林,即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拉扑楞寺、塔尔寺。这才是西藏佛教的最高学府。其中的拉扑楞寺有六个扎仓,也就是六个经学院,规模最大。

呼和浩特大召寺门票

不可信,是要票的,有学生证的25元,没有的50元

中国十大佛教旅游胜地

圣地一:法门寺 (法门寺因供奉“释迦如来佛指舍利”,故排名佛教圣地)

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北魏和唐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原塔俗名“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明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塌,万厉七年至三十七年建起十三级八面砖塔,高四十七米。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底(1939 )朱子桥将军捐资补修宝塔,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因阴雨连绵宝塔崩塌。

据史载:元魏二年(555);隋仁寿二年(602);唐贞观五年(631);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唐高宗显庆年;武则天长安四年;肃宗上元元年;德宗贞元六年;宪宗元和十四年;懿宗咸通十四年,均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迎请至宫内供养。宋代法门寺也曾恢复到最大规模。明、清两代法门寺虽有所衰,地方官民信众仍尽力整修。

新中国成立后,法门寺香火渐盛,道场兴隆。一九八四年人民落实宗教政策将法门寺交由佛教界管理。一九八七年决定重修宝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封闭的唐代地宫,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喜获释如来真身舍利及上千件法物宝器,法喜遍满,普天同庆,从此法们寺揭开佛元新页。一九八八年法门寺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并正式对外开放。

十余年来在党和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澄观、净一法师的带领下,在佛教四众的努力下,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长廊角亭、钟鼓楼、禅房、寮房等仿唐工程。一九九八年对宝塔地宫进行装饰,使其庄严再现,体现无上法门,体现无尽法界,结合历史,宗教信仰,社科艺术等内容为一体而又是供养佛指舍利的大曼荼罗坛场,再现唐密曼荼罗之精华,使法门寺成为中国佛教首区。

圣地二:灵光寺

(灵光寺因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故排名佛教圣地)

灵光寺位于北京西山余脉翠微山东麓,中外佛教徒朝拜的中心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由中国佛教协会派僧人管理。

灵光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 初名“龙泉寺”。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称“觉山寺”。辽道宗咸雍七年(l071年),丞相耶律仁先之母郑氏为供奉佛牙舍利建造了“招仙塔”。塔为八角形,以雕砖砌成,规模宏大。据《日下旧闻考》载:“寺后有塔十层八楼,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钉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余。“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征调全国各地木材扩建该寺后,始改今名。几百年来,灵光寺殿堂巍峨,风景秀美,一直是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和佛教活动场所。

目前的灵光寺依山而建,登上二十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穿过大雄宝殿就是佛牙舍利塔。院内古树叁天,花木扶疏,宝垮高耸,殿宇庄严。并有莲花水池,飞泉瀑市。昔人作歌云:“翠微八大刹,灵光居第一。”而灵光寺又以佛牙舍利最为有名。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两颗佛牙舍利,一颗传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该国传到于阗(今我国和阗县)。5世纪中,南朝高僧法显西游于阗,把这颗佛牙舍利带回南齐首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隋朝建立后,佛牙被送到长安。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佛牙舍利又辗转传到了当时北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招仙塔建成后,这颗佛牙舍利便供奉在塔内。

二十年来灵光寺佛光普照,法雨广施,信徒猛增,弟子达十万之众。来此朝拜的有缅甸、英国、法国、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众,也有慕名而来的首脑。灵光寺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闻名的佛教道场。

圣地三:大昭寺、小昭寺

(大昭寺、小昭寺因供有释迦牟尼在世时塑造的12岁、8岁等身像,排名佛教圣地)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推测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萨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驱魔。于是,松赞干布按文成公主的心愿,为公主入藏而修建了这座大昭寺。大昭寺,藏语称“觉康”,意即释迎牟尼佛寺。后经历代修七葺扩建,才形成今日庞大建筑群。大昭寺占地2万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居中,高四层,上覆金顶。经堂、佛殿、传召机构绕殿而筑,大昭寺内珍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迎牟尼金佛。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前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即八岁,十二岁及十六岁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塑成后亲自开光。其中,8岁等身像由原尼泊尔的尺尊公主由尼泊尔带入西藏,原供于大昭寺内。12岁等身佛像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内。16岁等身像原在印度,后因战争沉入印度洋。大昭寺原是为供奉佛祖8岁等身像而建,小昭寺是为文成公主带来的12岁等身佛像而建,后两尊佛像对调了寺庙,12岁等身佛就到了大昭寺内。

圣地四、五台山

(五台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又被称中国佛教第一圣地,故排名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4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海拔很高,山顶积雪,可谓银色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系药师佛的净土,药师佛即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的简称。

五台山方圆五百余里,海拔三千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汉唐以来,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此后历朝不衰,屡经修建,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规模之大可见一斑。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无存,仅剩下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现在五台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之一。寺院经过不断修整,更加富丽堂皇,雄伟庄严,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举世称绝,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有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

圣地五、普陀山

(普陀山因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又被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故排名佛教圣地)

普陀山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如此美丽,又有如此众多文物古迹的小岛,在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普陀山位于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普陀山的风景名胜、游览点很多,主要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这是现今保存的二十多所寺庵中最大的三座寺庙。

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为山中供奉观音的主刹,建筑总面积约11000多平方米。法雨禅寺始建于明,依山凭险,层层叠建,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慧济禅寺建于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普陀山有众多奇岩怪石,著名的有盘陀石、二龟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二十余处。在山海相接之处有许多石洞胜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圣地六、九华山

(九华山因是地藏菩萨道场,又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故排名佛教圣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黄山支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

圣地七、峨嵋山

(峨眉山因是普贤菩萨道场,又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故排名佛教圣地)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嵋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嵋山。近2000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

圣地八:少林寺

(少林寺因是佛教禅宗祖庭和世界著名佛教寺院,故排名佛教圣地)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跋陀是第一个来到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

圣地九:白马寺

(白马寺因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故排名中国佛教圣地)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约几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间,是佛教传入我国内地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马寺。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不多,人民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有僧众数十人,已正式开放,供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

圣地十: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梵语为“佛教圣地”,俗称观世音菩萨的第二普陀山,故排名佛教圣地)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是中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为土、木、石结构,始建于唐代,现在的规模为17世纪陆续扩建完成,集宫殿、城堡、寺院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西藏闻名于世的标志性建筑群、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的宝库。

琉璃貔貅在客厅的摆放讲究

貔貅摆件可摆放在家中客厅或者书房 可放置在客厅的明财位最佳 最好是不要放置在卧室

如果想要放置在卧室 也是要让貔貅的头部朝向窗户 不要朝向床

开光之后的貔貅具有很强的灵性 以开光吉照堂貔貅正宗 灵性充足

摆放开光貔貅摆件也是有一些方法和禁忌的:

1.摆放貔貅摆件时,应该让貔貅的头部朝向窗户或者门口,可吃四方之财。一对貔貅可以八字摆放或者平行摆放。

2.貔貅摆件可以摆放在家中或者店铺财位,摆放时不要让貔貅高过站立时的头部,也不可直接摆放在地上,位于天地人三者之间。

3.貔貅摆放时不能让貔貅的头部直接对于厕所,也不可让貔貅的头部对着镜子或者鱼缸形成反射。

4.貔貅忌强光,摆放之后不能开闪光灯拍照。

5.貔貅为龙子,也有喜水的习性,平时供奉在貔貅面前摆放一杯清水即可。貔貅为瑞兽不是神佛,不需要香火供奉。

6.貔貅摆放之后如果需要清洁,干净的毛巾、清水擦拭就行,不能使用化学物品。

7.长时间不摆放貔貅的话,红布包裹收藏起来就行。如果需要挪动,红布包裹貔貅头部挪动。

吉照堂貔貅是经过正宗佛门寺院正规的法会进行开光,通过高修为的法师对佛法、经文、咒文的理解,在愿力、咒力等加持的基础上,使貔貅开光之后灵性充足。广大缘主对吉照堂的肯定,也从侧面说明了开光貔貅的灵验程度。

从选时上:吉照堂开光选择日月精华充足之时,也是佛门的礼佛之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在寺院打开佛门为缘主开光之日,也会挑选吉时为圣品进行开光,同时初一十五日月的能量最大,开光所赋予的灵气也会更强。

从开光人士上:选择持守五戒法师亲自开光主理,心怀佛门慈悲之心,自身修行规范,通过对佛法的理解,对经文和咒文的深通,更好的发挥功力,接收最正的气场,赋予貔貅强大的正能量与特殊的灵力。

从开光场所上:选择正宗的佛门寺院,佛灵深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远离尘嚣,具有庞大雄伟的气场,保留了佛门的灵性。这样的寺院场所开光出来的貔貅才具有仙山福地的灵气。

从开光程序上:开光程序极为严谨和庄严,开光法师拈香向佛,请诸佛菩萨驾临。用巾拂尘,拂去尘埃,为貔貅驱邪洗晦。诵经念咒,让佛法大慈大悲净除暴性。举空照镜,光明遍十方。朱笔点睛,为貔貅开启六通,互通互融。

从圣品封存上:吉照堂貔貅开光加持七天,开光完成之后第一时间迅速对圣品进行红布包裹,并在偏殿进行加持,保证貔貅充足灵性。开光加持完好之后,尽快送予缘主之手进行认主。

大昭寺里可以求符吗

大昭寺里有护身符卖,你也可以找看到的喇嘛僧人为你的随身饰品或物品念经开光(不收费),你也可以把随身物品放到佛像前,自己诚心祈祷,自己开光。至于你说的那种求符好像没有那么做的

什么是“拉萨名片”大昭寺?

对于西藏首府拉萨来说,坐落在旧城中心八廓街上的大昭寺是一张无与伦比的名片。千百年来,这里不仅是藏区重要佛事活动的中心舞台,也是广大佛教徒心目中永恒的圣殿。

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建筑,它始建于公元647年,坐东朝西,基本为木石结构。全寺的建筑风格以藏式为主,兼有中国唐代和尼泊尔的某些特色。它初建的时候规模并不大,仅有八个殿堂。后经历朝历代的多次修葺和扩建,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殿高四层、上覆金顶、占地面积达25100平方米的大型佛教建筑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对大昭寺进行了多次维护整修。2000年自治区又投资2900万元人民币,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同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昭寺内存有大量的稀世珍宝,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是公元641年大唐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这是历史上进入雪域高原的第一尊佛像,藏族人称它为觉卧佛。它不仅是全藏区最珍贵的文物,同时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至尊、至上、至爱的佛。络绎不绝的朝圣者,风餐与露宿的香客,蜂拥而至的游人,他们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赶往拉萨,多半是为这尊光彩夺目的觉卧佛而来。

大昭寺的主体是由门廊、庭院、神殿和分布于四周的僧舍库房等四部分组成,庭院天井内是平日作法的主要场所。回廊下点燃着上万盏酥油灯,所用的酥油全部由进香的信徒们供奉,这些终年不灭的长明灯是大昭寺里第一道风景线。

转经回廊是每天早晨寺里最热闹的地方。回廊的墙壁上绘有上千尊佛像,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千佛廊。有人说,转经是藏族人最放松的时候,因为此时这些口诵经文、步履匆匆的人们,正走在六道轮回的路上。

主供大殿是大昭寺里最古老的主体建筑,它也是整座寺院的精华所在。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就供奉在这座大殿的中央。殿堂的梁架、斗拱的结构采用了汉族古典建筑技法;初檐与重檐之间排列着108个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雕塑,它们体现了尼泊尔的建筑特色;所有柱头檐部的装饰,则是典型的藏族传统风格。这种不同风格兼容并蓄的特点,与大昭寺的建造背景密切相关。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这一带被人们称做吉雪卧塘,它其实是一片长满了水草的沼泽,在沼泽的中央有一个不大的湖泊叫卧塘湖。这里虽然土地肥沃,牧草丰腴,却是一个人烟稀少,野羊出没的荒野之地。据说它当时属于实力雄厚的苏毗部落,藏王松赞干布的祖先——吐蕃部落的还没有伸展到这里。公元7世纪初,雄踞山南一带的吐蕃部落日渐崛起。到第三十代赞普、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司的时候,开始了统一西藏的宏图大业。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伦赞继位后,继续进行艰苦的征战,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朗日伦赞被谋反的大臣投毒害死,年仅13岁的少年王子松赞干布即位,成为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在那动乱的年代里,松赞干布不负众望,他勇敢地迎接旧贵族的挑战,很快稳住局势,平息了叛乱。为完成统一大业,他继续在整个藏区南征北讨。

相传有一年夏天,奔波于征战途中的松赞干布路过吉雪卧塘一带,为了缓解的疲惫,他来到当时的吉曲河,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河中沐浴。当他抬头向远处眺望时,只见离岸边不远有一处不大的平原,平原四面环山,中央有两座小山巍然对峙,突兀而起。松赞干布意识到,吉雪卧塘这个地方不仅绿草茵茵,水土肥美,更是一处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他暗下决心:待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一定要把王都从山南迁至吉雪卧塘。其后不久,这位雄心勃勃的吐蕃王就统一了全藏。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进藏。当时佛教已从印度传入内地并日益兴盛。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随行嫁奁里有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镀金铜像。据史料记载,这尊佛像由汉力士贾拉伽和鲁伽兄弟二人用了三年的时间才从唐都城长安运抵藏区。在进入拉萨时,运送嫁妆的队伍车陷城北,人们只好四面立柱,将佛像盖以白绸供养。聪明智慧的文成公主通过历算,得知陷车之处恰好是西海龙王的宫殿,便决定将佛像就地安放,建寺供奉,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小昭寺。千百年来,小昭寺已经成为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在文成公主到来之前,松赞干布就已经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妃。小昭寺的开工也激起了尺尊公主建寺供佛的想法。她在城东南选择一块寺基,亲自指挥工匠开始营建。事情说来也怪,白天建好的部分,到了夜晚便纷纷坍塌,而且是屡建屡倾,她只好求助于谙熟星象历算和五行之说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欣然应承,她日察地形夜观天象,发现吐蕃的地形酷似一个仰卧的魔女,不利于藏王建国立业,必须在指定的位置修建寺庙,以震慑魔女的淫威;而吉雪卧塘一带本来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的湖水便是她的血液,应该在卧塘湖上修建一座寺院,填湖造寺堵塞魔女的血道。文成公主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向松赞干布献策,用白山羊背土填湖。于是,浩浩荡荡的填湖建寺工程开始了。

三年之后,大昭寺和小昭寺同期竣工了,两位公主带来的佛像也被请进了各自修建的佛殿。觉卧佛最初放在小昭寺里供养,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之后,将它迎请到大昭寺,而把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从此两尊佛像便易寺而居。

公元7世纪末,大昭寺的周围逐渐出现了朝佛人的临时宿地、旅舍和民居,而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也随着寺院里绵延不断的香火逐步形成了王都商业第一街的规模。拉萨,这座高原上的王都从那时起就已经初具雏形。当时,拉萨被人们称做“惹萨”。汉文史书上译为“逻娑”或“罗些”。在藏语里“山羊”被称作“惹”,而“土”被称为“萨”,“惹萨”的本意就是山羊背土,这其实是大昭寺最初的名称。因为大昭寺是吉雪卧塘最早的建筑,并且它也是王都的象征。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把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这座王城也称做了“惹萨”,而吉雪卧塘这个名字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在大昭寺主供大殿的门前,等候朝拜觉卧佛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着装上看,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远道而来的外乡人,但大多数还是本地的民众。平日里来大昭寺拜佛的香客每天可达数百人,但如果赶上节日或是每月的藏历十五,人数会更多。拜佛是有时间限制的,通常只在上午进行,下午1点钟以后是留给观光客们游览的时间。这些内心里充满了虔诚与期待的人们,有的时候等一个上午也难朝见“佛面”。

人们朝觐的形式很简单,他们将自己的额头在佛像的莲花座上轻轻地碰一下,然后再将手中的哈达或钱币放到佛像前,就算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整个过程十分短暂,最多不过十几秒钟的时间。

一千多年以来,大昭寺的圣火袅袅不断,香客络绎不绝,然而就像世上万物都曾有过各自的荣辱兴衰一样,这座被信徒们称作藏区的“麦加卡巴”的寺庙,历史上也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

公元9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起来的吐蕃王室在延续了两百多年之后渐渐走向分裂,各部落不服管辖,王权和奴隶制也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公元841年,朗达玛登上了吐蕃赞普的王位,时逢干旱无雨,瘟疫蔓延,僧众们求佛无济,社会生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更大的悲哀在于朗达玛听信身边大臣的谗言,将这些自然灾害全部说成是信奉佛法,上天迁怒的结果。朗达玛因此颁布法令,开始大肆毁灭佛教,强行关闭寺院,强迫僧人娶妻还俗,焚烧佛教经典。公元842年,大昭寺建寺以来最黑暗的时期到来了,寺前广场变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场,僧人们惊恐万状,四处奔逃,昔日大殿里的香火也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世事无常,有时会演绎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因果渊源。就在同一年里,在大昭寺的门前,对佛教赶尽杀绝的藏王朗达玛被僧人拉龙贝多吉借进献宗教舞蹈之际,用弓箭射死。从此,藏王对各部落的统治开始慢慢地解体,全盛一时的吐蕃王朝在随后爆发的平民起义中土崩瓦解了。

朗达玛灭佛后数百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虔诚的信徒前来烧香朝拜,但大昭寺的香火较之以前减少了许多。直到公元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首创格鲁派的传昭法会之后,随着僧人不断聚集,大昭寺的香火又一次兴旺了起来。

一尊新佛像在没有装藏之前只是一件工艺品,只有在装藏之后它才具有了生命,这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观念。装藏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用朱砂水洗净佛像的空腹,然后趁湿蘸上带有香味的藏药用以防腐、防虫、防蛀,最后再依次装入珍珠、五宝、圣土、贝叶、经书等等。这些装藏的材料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和尼泊尔,还有一些是取自藏区的各大寺院。装藏所用的经书必须根据佛像的大小专门印制,这些经书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不同佛像所装的经书是不一样的,而佛像的不同部位所装的经书也各有不同。另外,大昭寺的僧人们还可以根据客人们的要求和所付钱币的多少,给佛像装入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天然珍珠、黄金白银、宝石、佛舍利等等。

这些装藏完毕的佛像只是有了生命而已,它必须拿到在主供大殿的觉卧佛前由高僧开光、加持之后,才能具有灵魂和灵性,才可以成为人们供养的佛。为信徒、游人或一些寺院的新佛像装藏,已经成为大昭寺一项很重要的经营之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观光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和潮流。西藏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川地貌得天独厚,人文历史别具一格,藏传佛教又为这片雪域高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的一切令人神往。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大昭寺焕发青春并得以向世人显露真容,它也让这里的喇嘛们除了打坐、诵经、作法之外,拥有了一种新兴职业——喇嘛导游。“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几乎是每一个旅行者都赞同的观点。

大昭寺北侧的二楼是僧舍区,年轻的僧人尼玛次仁就住在这里,他是西藏第一个身穿绛红色僧衣的喇嘛导游。尼玛次仁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他的老家林周县彭波与拉萨仅有一山之隔。尼玛次仁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大格西。格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学位名称,共有四个等级,格西通常是在大昭寺每年一度的藏传佛教大法会的辩经中产生。为圆儿时的梦,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有15岁的尼玛次仁从家乡搭乘一辆过路的卡车来到了大昭寺,削发剃度做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少年喇嘛。他志向高远,刻苦学习,不仅认真钻研佛法,还参加了汉语、英语学习班。短短几年的时间,他就从大昭寺众多的僧人中脱颖而出。尼玛次仁虽然没有成为通常意义上的格西,但他却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者,成了大昭寺的栋梁之材。

大昭寺的喇嘛导游每接待一个旅游团收取导游讲解费50元,这些收入不归他们个人所有,而是全部上交寺里,喇嘛导游们每月从寺里领取几百元的固定工资。大昭寺的门票从最初的5元逐年增长,到现在已经是每张80元了,而门票是大昭寺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项收入每年高达六百多万元,再加上信徒的布施、国内外团体机构或私人的捐赠,以及寺内制作佛像和给佛像装藏等项业务的经营收入,全年赢利可达1000万元以上,这些款项基本可以满足僧人们的用度和大昭寺本身的维修开销。

作为喇嘛导游,尼玛次仁声名远播,游客们对他也是赞誉有加。有人曾问尼玛次仁,讲解大昭寺有多少次了,几千次,还是上万次?尼玛次仁自己也无法回答。他只是说每一次讲解自己都非常投入。尼玛次仁总是面带笑容,微微地弯着身躯,用恭敬而优雅的手势,指着某处壁画,某尊佛像,或是雕梁画栋,或是门楣柱头,用流利而准确的藏语、汉语或英语滔滔不绝地讲着,深入浅出地讲着,妙趣横生地讲着,讲过去,讲现在,讲历史,也讲未来。众多的游人在他的引领下,穿越上千年的时空隧道,细细地领略着西藏,领略着藏传佛教,同时也领略着大昭寺耐人寻味的古往今来,岁月沧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