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6560

广州庙,广州庙禁忌

兴仁信息网2023-10-21 13:23:510

广州庙在哪个地铁站?

你好,广州庙最近的地铁站是芳村站,但是距离有点远,出站后还得步行1.5公里。建议可以坐公交,那里有个最近的公交站是市慈善医院,那个公交站距离庙就530米左右

庙简介

祠,在中国有两个,分别是广州祠和祠,祠又名啬色园 ,始建于1945年,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广州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是广州圣地之一。

广州在哪里

芳村。

庙宇的人文遗产

庙宇楹联,除了镌刻于山门、殿门、立柱、亭阁外,其他的如经堂、禅堂、僧房、道院以及客堂等处,亦随处可见,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从庙宇楹联中,不但可以研究文化,还可探究历史,鉴赏楹联和书法艺术,从中追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港岛方面,港岛的庙宇,大多建于山脚,均背山面海。但昔日之海,今日已填成陆地,此种情况,庙庙皆然。百多年来,港岛面积,填海成陆,比原土地扩大数倍,背向大多已难认矣。港岛庙宇中最大、在海外最负盛名的,位于中环荷里活道的文武庙。该庙是奉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而得名。开埠初期,法制尚未臻完善,当时法律认可华人立誓的传统,方法是烧黄纸,斩鸡头,但法定要在文武庙内举行,方为有效。此外,当时华人绅商集会议事,多在该庙内举行。该庙每年举行春秋二祭,由绅商华人首脑主祭,百余年来,历久未替。海外及欧美旅游人士,访港庙宇,以文武庙为首。从该庙的石刻中,可知该庙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40年),距今150多年,早于开埠之前。此庙现由东华三院管理。此外,位于荷里活道的还有观音堂,是供奉观音的佛堂,石敢当,是供奉泰山石敢当及一石虎。位于上环的有百姓庙,是给上环一带居民供奉先人灵位的庙宇。因为居民居住地方小,未能在家设位奉祀先人,只得放在百姓庙。还有绥靖伯庙,绥靖伯是位武官,南宋时任屯田校尉,负责保卫地方,对付强盗,有功于民。此外,还有水月宫、和合殿。位于湾仔的则有洪圣古庙、济公庙、三宝殿、三元宫、玉虚宫、包公庙、望海观音庙、宝云道姻缘石和位于赤柱的有水仙爷庙。位于铜锣湾的有天后庙、岳王庙。位于筲箕湾的有谭公庙和天后庙,因渔民多聚居于此,故香火甚盛。此外,扫管笏天后庙,卑利街伯公庙,每当诞日,坊众参拜踊跃。至于浅水湾的望海观音和天后,已成为旅游人士之焦点区。

九龙方面,庙宇林立,其最著者为庙。该庙建成于1921年,在前是设在广州的。 广州庙已有百多年历史,其后因当政者破除,拆庙建路,收回庙房,1921年港方绅商李亦梅等,从广州将接来,在啬色园内供奉。70多年来该庙日渐发展,香火之盛,为庙宇之冠,国际知名度之高亦与荷里活道之文武庙并立,外国旅游人士访港必游此庙。此外,庙街之天后庙和观音楼,榕树头前观音古庙,油麻地之十王殿和众佛堂,尖沙咀之福德古庙,红磡之观音庙及福德古庙,慈云山之法藏寺、慈云阁、招利祠、太阴娘娘庙,西竺林苑,钻石山之志莲苑,规模宏大。多宝佛塔,九龙城东头村之侯王庙,供奉宋国舅杨亮节,是最早建立的侯王庙。

新界方面,最负盛名之庙宇为沙田车公庙。车公为江西南昌五福人,是宋朝一名智勇双全的元帅。明末,沙田流行瘟疫,传说村民抬车公神牌巡游一遍,瘟疫即止。于是乡民立庙供奉并每十年举办一次太平清醮盛会,酬谢车公。此外,濠涌亦有车公庙,规模之大与沙田之庙无异,只因沙田庙接近九龙市区,参拜人士较便;沙田还有万佛寺,旅游沙田,多到该庙游览。西贡有协天宫,香火亦盛,大埔有文武庙,此庙建于清光绪廿二年,除供奉文武二帝外,亦作为大埔乡公所议事堂,具有在帝前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之意。大埔旧墟更有奉祀广成大仙的省躬草堂,该堂已有80多年历史,常年施赠可宝茶,可宝丸及其他药丸。大仙座镇草堂,每有诞期,弟子及乡民虔诚参拜。近元朗流浮山的沙江村有天后古庙,此庙碑记所载重修于1880年,可知该庙也有百余年历史。元朗则有妙法寺,虽属新建庙宇,然规模之大及庙貌之庄严,为元朗一带之冠。大王古庙及墙心庙,还有静修之清凉法苑,以素酌驰名,青山则有杯渡禅师庙、青山禅院、青云观、青松观都是历史悠久的佛道教圣地。其中青松仙观,面积广,建筑美,并具园林之胜,为道教弟子最佳修持之地,大殿巍峨宏伟,供奉老子、邱长春和吕祖。该观圆艺以岭南派盆栽闻名。荃湾则有佛教的天竺山院,道教的玄圆学院。后者大殿上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更有钟楼,其钟甚巨,在芸芸庙宇中最为突出。此地亦具园林之胜,创院人为港绅赵聿修,旅游荃湾人士必到此地。

离岛方面,长洲的北帝庙,又名玉虚宫最负盛名,面积之广,建筑之宏伟,为九龙任何庙宇所不及,此外,尚有天后庙、福德宫、五石庙,供奉关帝的忠义亭等小庙多间。南丫岛及塔门,四面大海,渔船所聚,故亦建有天后庙,以为护佑。坪洲则有金花夫人庙,七姐庙及天后宫。索罟湾及佛堂门两岛亦是渔民聚居地,面临海洋也有天后庙。

大屿山方面,梅窝有文武庙,沙螺湾有把港大王庙。后者建于清乾隆六十七年,即公元1774 年,距今200余年矣。大屿山区上下羌山及鹿湖昂平一带,寺庙尼庵与佛教修持之静室林立,约计百余间。其最著名的有昂平之宝莲寺及天坛大佛,羌山之观音寺及灵隐寺,每当周末及假期,登山参拜者,甚为踊跃。此外,尚有鹿湖之法华宝殿,法华塔、竹园精舍、唯心精舍、悟真寺、慧修院以及其他私人静室等,不下数十间,均清静幽雅,远离人间,尼姑或男女居士避静其间。此地空气清新,有山有水,景色怡人,可称世外桃源。东涌有侯王庙及法林禅院。大澳有侯王庙,位在大澳之宝珠潭,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侯王诞,渔民热烈庆贺,演神功戏酬谢神恩。渔民远道回澳贺诞,参拜侯王,至今不替。该庙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将近300年历史矣。此外,大澳街市街有关帝庙,石仔埗有洪圣庙,新村有金花夫人庙,均属200多年前所建之古庙。大澳昔为渔业集散之地,与筲箕湾,仔,长洲,并称四大渔业区。

不少庙宇隶属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或受其托管。

庙宇大多按照中国内地一般庙宇传统建筑形式而建,有一进式的和二进式的。一进式是最基本的单位。所谓进是代表一座独立的建筑物,为一座台基,梁架与屋顶俱全的建筑结构。之庙宇,以二进式之建筑居多。二进者,即两幢独立之一进建筑,大致前后并排,中间有天井为之隔离。在二进式建筑形式之中,又可分为四合院式与非四合院式两种形式。所谓四合院式,即由南北并排之前院与内院,以及东西并列之两间厢房共同组成。前院是第一进,在大型庙宇中,正门的后面,设有“挡中”。它是一扇门,平常多关闭,形成屏风,将内院的活动加以遮闭,只在有大典祭祀礼仪,始行开放。内院亦称后院,为四合院内之主要部分。通常庙宇之构成,前院为正殿,供奉主神,后院为后殿。而隔离前后院之露天天井,具有两功能,一使两院或两殿之间有足够空间接受阳光与疏导空气,后面可以作为休憩或聚会之场所,二在此空间亦可种植花卉树木,使整间庙宇具园林景致。天井两侧之建筑,东西两边,一般称厢房或称东西堂,各有走廊,进出前后院时可用,以避风雨。此四合院之特征,乃以建筑物之中轴线为中枢,将整院对分为二,东西两半相等,南北(前后)二院前后平衡。除上述建筑结构形式外,尚有亭式之庙宇,如在鲗鱼涌一小丘上之二伯公庙,便是亭式。还有西式欧化建筑之庙宇,如赤柱之观音寺。此寺建于本世纪50年代,把传统庙宇之台基,屋顶,梁柱等摒弃,完全是西式之水泥建筑,成为现代化的庙宇。

的华人庙宇,大多建于清末,在结构之上基本是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但由于地域和风俗与内地有差别,庙宇在建筑形式上与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亦大有差别。按照一般的营造,台基、梁架结构以及屋顶,是构成中国建筑的主要部分。台基之功用有三:一是以承托梁柱,将屋顶和梁柱之重量,移之于地;二是台基必须平坦,以达到稳定整座建筑物之作用;三是建于地表,防止湿气上升,维持墙土与木柱之耐用。故庙宇之台基至为重要。关于庙宇之栋梁结构,我国传统木作建筑,向以梁柱作为支持重要之架构,地位甚为重要。每次庙宇重修,大多依旧保持初建时梁柱架构之原状。在传统建筑中,屋柱有五种:一是檐柱,为屋檐之下最外之列柱,主要用以支持撑出墙外的檐项。二是金柱,位于檐柱以内之柱列。金柱又分两种,接近檐柱者为外金柱,外金柱以内者,为里金柱。三是中柱,位于建筑物之中央纵线上之柱。四是山柱,位于山墙中央,直接承托屋脊。五是童柱,位于横梁上之一种短柱,上端之功用和位置,与檐柱及金柱相同,柱末则不与地面接触。柱之下端独立结构则称为础,意即柱之基础,其作用是将柱身所负荷之重力,比较平均地转于地表。础之结构分两部分:一曰础,上承柱,下触地。二曰,即柱与础之间附加之版状圆盘。的质料,木石兼有,其作用是防止地上水份上升。同时柱也可以抽换,如此便可保存柱身的坚固,即使柱脚腐朽,柱仍具支持之功。台基与梁架以外,屋顶为我国传统建筑之另一重要部分。屋顶除有遮盖建筑之实际作用外,亦有其装饰之作用。庙宇之屋顶,一般用硬山式屋顶为多。硬山屋顶有五脊二坡,两边山墙直上,与屋顶相交。屋顶两坡上覆以筒瓦或板瓦,相叠成陇,排列并比。屋顶形式种类甚多,在此从略。除上述建筑结构外,庙宇之屋脊,栋梁,墙壁,均有其装饰。在各种装饰形式中,有其专门性考究,在此就不作详细的描述了。 现有近1.5万座庙宇、教堂

的庙宇教堂到底有多少座?据“内政部”7月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止2008年年底,全登记在案的寺庙、教堂共计14993座。其中寺庙以道教最多,占78.4%;佛教次之,占19.5%;其余为教会教堂,并以基督教为主。 仅登记在案的寺庙、教堂,平均每个县市就有600座,如果加上没有登记的,数字更为惊人。其中,寺庙最多的为台南县,有1245座;高雄县次之,有1142座;屏东县第三,有1068座。以一岛之地有这么多的寺庙、教堂,其密度堪称“世界第一”是毫无疑问的。庙宇文化源自大陆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寺庙?其庙宇文化的来源,需要回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空背景。来自大陆的先民拓垦之前,并不是想象中的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清朝大臣李鸿章曾经上书慈禧太后,他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况,“乃蛮荒漳疠之区,蛮荒之岛,鸟不语,花不香,山不清,水不秀,岛上化外之民,男无情,女无义,弃之不足惜。” 不少民众都能道出自己是第几代、第十几代由大陆渡海迁居先民的后代,简单地说,不少人都是近三四百年间由大陆移居汉人的后代。他们是这样形容先人如何渡海来到谋生的:先人们大都是落弟秀才、无业游民、罗汉脚,部分是失意官员、逃犯,他们光着膀子、穿着裤衩,一叶扁舟,摇着橹,渡过宽达一百多公里的“黑水沟”(由于水极深而呈墨色)的海峡。 这些先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期望,以及对故乡失意不堪回首的复杂心情,冒着海峡水深、浪急、流乱的生命危险,登上这方陌生的土地,他们船上的竹篮里通常放着两样贵重的东西:一是祖先牌位;二是家乡、家里所参拜的神明,映照他们强渡黑水沟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开伤心地的悲怆,又有一份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希望有朝一日经过奋斗,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带着家乡的神明,就是要祈祷神明保佑在外一切平安。 先民们登岛之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恶劣,那种生活经历一点都不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与自然界的斗争,正如李鸿章所言乃“蛮荒漳疠之区”,自然环境恶劣。为了争夺土地、资源,汉人既与原住民?杀,来自不同地方的汉人也常常出现内哄,“闽客械斗”、“漳泉械斗”无日无之,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把对明天的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各类庙宇如雨后春笋在岛各处出现,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广州芳村祠现肘开放吗?

广州芳村祠现肘,目前没有开放,也是因为疫情影响吧!

祠的历史沿革

建于1945年,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最著名的庙宇之一。享负盛名,无人不晓,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市民都要争头柱香。相传祠内所供奉的是“有求必应”的,十分。该祠也是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

祠原名啬色园,始建于1921年,经过几十年的悉心经营,整个殿堂金碧辉煌,建筑雄伟。整个庙宇占地18,000多平方米,祠又名啬色园,建于1945,是九龙有名的胜迹之一,是最著名的庙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据传说,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相传祠内所供奉的是“有求必应”的。

在每年农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该祠,所有的弟子会于正午时份聚集于祠内的主殿参与祭祀

活动。

在20世纪初,道士梁仁庵等人从广东西樵山普庆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像来港。最初,他 在湾仔开坛阐教,奉拜赤松仙子。1921年,他们经过仙人指点,选择了九龙狮山下的龙翔道建祠。后来,信众渐多,香火日渐鼎盛,成为港九著名庙宇之一。据说“有求必应”,签文尤其。每年,不少善信争相在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上“头柱香”,成为一年一度的城中农历贺岁佳话。

祠据明朝万历年间的《金华府记》载:原名黄初平,是浙江金华兰溪人,东晋年间(公元328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他8岁牧羊于浙江金华赤松山上;15岁上山牧羊时遇道士善卜。善卜见初平有异相,就带他到金华赤松山修炼了40年,最后得道成仙。因此,以“赤松子”为别号。后来,其兄黄初起去寻找他。兄弟相见,初起问:“羊在哪?”初平大声地叱之:“羊起!”满山坡的白石立刻变成了羊。广州祠大门对联“叱羊传晋代,骑鹤到南天”.记载了成仙的传奇故事。而复建的这座庙祠中,殿门前所挂的也同样是这么一副对联。 道教是多神教,在众多的神当中,是相当出名的。当年云游四海,治病救人,济世扶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户晓,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戴,纷纷立祠来尊奉他。

广州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热心人士捐款重修。当年这里地虽偏僻,但曾是广州的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对广州市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有极大的影响。该祠虽于1910年遭受破坏,但旧祠所留下来的遗迹,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扁额、门饰、石狮等,都饰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祠殿的宏伟规模和精致的建筑艺术。

1915年,原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带的画像、灵签和药签等南迁到,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样地,也深受海内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广大热心人士纷纷要求在原地恢复建造芳村祠。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由(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组成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祠的复建项目。经过2年的策划和设计,于1997年11月破土动工,1999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供各界人士参观游览。

在1921年前,庙原设于广州的。广州的庙已有百年历史,只因当时广州的政局非常复杂。当时广州由陈炯明所控制,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说要破除,便拆去庙宇筑马路,或拆庙卖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机霸占房产。当时很多庙宇遭殃。 庙在军阀借破除之名,而刮地为实的时代里,自然也受到影响,但幸得绅商李亦梅、谭杰生、梁仁庵、郭述亭、张殿臣、陈桂石和唐丽泉等,把宝像接来,安奉在啬色园内,才使宝像才得以保存。

1915年,道侣梁仁庵、梁钧转父子,从广东西樵山普广祖坛奉接赤松仙子宝像来港。原先在湾仔供奉,1921年,大仙乩示,到竹园吉地,建“啬色园”至今。

啬色园本来是上述几位绅商的私人修道别墅,1921年初接来港时,并不是任人参神,但因后来善信要求入庙参神者日众,各绅商平日乐善好施,于是就定下开放时间,并将香火收入,拨充善举,赠医施药,年年无间。到1956年9月25日正午12时,由该庙正总理黄允畋,将庙宇的收入,正式交由东华三院接管。

祠经历过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飞机多次用地毯式的轰炸,但大仙祠一草一木均安然无恙。

昔日的祠1915年,广东西樵普庆坛梁仁庵道长及梁钧转道长把师画像带来,先后在乍畏街及大笪地开坛阐教,后来再于湾仔大道东设坛安奉师及开设药店,两年后该处被火烧毁,又把坛迁移往湾仔海傍东。其后于1921年师降乩启示,命当时的道侣往九龙城一带相地建殿,道侣到竹园村附近一山,见灵秀独钟,便再扶乩请示仙师,得乩示“此乃凤翼吉地”,适合开坛阐教,遂决定于现址建祠,并于同年7月落成启用。1922年8月,啬色园正式成立,负责管理祠庙。祠建成之初,原为私人道场,只供道侣及家属入内参拜。后来参拜善信渐多,及至1934年,园方碍于当时的庙宇条例及租地批约所限,不能再让民众入内,后经当时华人庙宇委员会委员周峻年向华民政务司请准,才特许于每年正月初一开放让善信入内参拜。至1956年8月21日,祠才正式获批准全面开放予善信参拜。2008年4月3日,园方宣布斥资1亿4000万元,进行35年来最大规划的扩建工程,包括扩建现时供奉师的大殿部分,并会破天荒,在大殿底部,打造一座供奉太岁的地下宫殿“元辰殿”。工程期间师画像将移銮至凤鸣楼,扩建工程预计历时约一年半。

2008年12月17日祠下周起破天荒推出“网上祈福”,朝七晚六地实时直插香火盛况场面,善信即使外游或出差,或是游客,均可透过互联网,为家宅、为自身、为祈福,再由道长择日禀告,但粗鄙、诅咒及议题免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