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9732

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

兴仁信息网2024-01-02 18:59:340

金玉姻缘和木石姻缘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是指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是指贾宝玉和林黛玉。《红楼梦》第一回中说贾宝玉(实际是其所带的玉)是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

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

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

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后来经过一僧一道点化,降世到金陵。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注:林黛玉前身)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注:即贾宝玉前身),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

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

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

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

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

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

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此上即木石前盟。

《红楼梦》第八回中有如下章节: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

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

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

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

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

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

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

小,方能从胎中小儿口内衔下。今若按其体画,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

光,亦非畅事。故今只按其形式,无非略展些规矩,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

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

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

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

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

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

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

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

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音注云:不离不弃 音注云:芳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

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

“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金玉良缘即从此来。而中国古代素有金玉良缘之说,因此《红楼梦》的贾府多认同此说。以上仅为简介,详细内容,请多参阅《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

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即是对金玉良缘之说当事人的正常反应,她潜意识里有金玉良缘的,不过贾宝玉的梦话使她惊讶,有悖与她的意识,因此“怔”了。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中,“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含义

金玉良缘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现泛指美好的姻缘。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五彩石因缘际会下凡,而神瑛侍者前世照顾绛珠草,故今世绛珠草要以一世泪水还恩,这就是木石前盟。

贾宝玉说梦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什么是"木石姻缘"?

他是宝玉,石.黛玉是绛玉草,木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是什么?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是:

1、金玉良缘含义: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翻译:都说是门当户对的好姻缘,我却只记挂着林妹妹。造句:霖国太子和姜国皇帝最宠爱的女儿成亲,不仅是一段金玉良缘,还关系着两国邦交。

2、木石前盟含义:指贾宝玉与林黛玉的讹缘,木指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宝玉前世顽石。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红楼梦》小说中的“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象征:

“金玉良缘”中的金,象征着以清朝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薛宝钗姓薛,谐音雪和血。雪,表示清朝统治者来自东北雪国。血,表示血腥和杀戮。

薛宝钗的身体是耐寒怕热,必须服用“冷香丸”调和。这一点更加应证了来自东北的清朝统治者们,他们后来专门建了承德避暑山庄。

“木石前盟”中的木,象征着以明朝为代表的汉民族政权。林黛玉的林姓,寓意二木为林,就是一个“末”字,象征着汉民族政权的末世已经到来了。林黛玉的身体患得是一种慢性疾病,已经很多年了。一犯病就会胸闷气短,严重时还会吐血。

有部分学者分析,林黛玉患的是肺结核。肺病跟气有关,就是气数已尽的意思。林黛玉服用的药物名字叫做“人参养荣丸”,“荣”字也隐喻荣国府的衰败。同时,荣国府的衰败更象征着明朝的灭亡,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含义

金玉良缘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现泛指美好的姻缘。

林黛玉前世是绛珠草,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五彩石因缘际会下凡,而神瑛侍者前世照顾绛珠草,故今世绛珠草要以一世泪水还恩,这就是木石前盟。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的含义

玉钗姻缘宝玉、宝钗之间的所谓“金玉良姻”,却是癞僧、跛道专门为贾宝玉量身定制的姻缘,在书中正代表了作者所要肯定、所要宣扬的“出世”精神!而在这个方面,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书中癞僧、跛道对待钗、黛二人的态度的截然不同。按小说交代,钗、黛小时候均得过“无名之症”,任凭吃遍凡间的医药,均毫无效验。此时,又都有一癞头和尚出现,主动地要为她们疗此奇怪之病。然而,同样是这个癞头和尚,他为宝钗、黛玉开出治疗方案,却大不相同:对黛玉,他要求化她出家,并提出警告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见第3回)——明显表现出对黛玉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这样的治疗方案,自然为黛玉一家所拒绝。而且,癞僧的话,也被看成了所谓“疯疯癫癫”的“不经之谈”。对宝钗,癞头和尚却完全没有提出这么苛刻的出家或“禁锢”要求,相反,他倒是主动地为宝钗未来的婚姻,指明了对象:他不仅送予宝钗实实在在的海上仙方——冷香丸,还为宝钗提供了所谓八字吉谶,要她“必须錾在金器上”(见第8回),并强调说“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见第28回)。——又分明表露出对宝钗未来情感与姻缘的一种热烈的期许。而事实上,宝钗一家也几乎完全接受了这个和尚的忠告。我们看到,宝钗一直服用冷香丸,佩带錾有八字吉谶的金锁,直到她进入大观园之后!——一个是必须从小化她出家,或者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否则,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一个却是“先天壮,不相干”(第7回,癞头和尚语),不仅不需要回避外姓亲友,那癞头和尚还主动地在她的外姓亲友中,为她指定了将来婚嫁的对象。钗、黛的病,以及癞僧对她们的态度,竟是这样全然相反。 (黛玉为以眼泪还尽前缘,僧道二人阻止之,亦为常理。岂可妄以为作者之意?僧道二人所订者,不过安家保命之法,作者之意说,或有之而已,死人不可求问。后人自取其意罢了)木石前盟那么,所谓的“木石前盟”与所谓的“金玉良姻”,曹雪芹的“倾向性”究竟如何?到底哪一个是作者所要深切痛悔的,哪一个才是作者所要真心认同的?我想,即使是那些感觉比较迟钝的读者,也不难从中看出些门道来了。而说到作者的“倾向性”问题,过去,那些拥林派论者往往是喜欢抓住第36回,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即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来大谈而特谈的。他们很希望以此来论证作者的“倾向性”在于“拥林”,即所谓“内木石而外金玉”是也。然而,如果真要仔细地推敲下去,以上这种所谓的“论证”,却不免会适得其反。其举出的这一个论据,恐怕倒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倾向性”,并不在于“拥林”,而在于“拥钗”,即所谓“内金玉而外木石”是也!或者说,作者对黛玉及其“木石前盟”的态度乃是似扬而实抑,对宝钗及其“金玉良姻”的态度乃是似抑而实扬!首先,所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可“和尚道士”又究竟是什么人呢?他们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吗?小说第3回,黛玉说癞头和尚是“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而脂砚斋却立即针对这“疯疯癫癫”、“不经之谈”八字,批云:“是作书者自注!”(甲戌本第3侧批)试想,这“和尚道士”若不是曹雪芹自己的精神化身,他们那些“疯疯癫癫”,专讲“不经之谈”的言行,又何以会是“作书者自注”呢?而更进一步,这癞头和尚的“疯疯癫癫”、“不经之谈”,既然是“作书者自注”,那“和尚道士的话”,又究竟信得信不得呢?我们看到,在小说中被称为“和尚道士”的那一僧一道,正是联结书中前世与今生,幻境与现实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 (僧道所论者,乃是居家处世之法,宝玉之言确是人物心中直言。不论作者之意如何,宝玉之意已明。更何况借僧道之言举证作者心意为拥钗,不过是牵强附会而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