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0828

潮汕本命年不能放鞭炮(本命年不在家过年好吗)

兴仁信息网2023-03-21 19:24:480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 于大厅,一家人入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必须用松枝菝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 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 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 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三、迎财神,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子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

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 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

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

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洁,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六、掼春(挑礼盒)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桩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炮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

七、家庭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

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天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

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习。

八、回娘家(食日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一一登记在案。

十、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 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潮州春节习俗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忙碌准备过新年。家家户户对屋里屋外进行大扫除、重新布置、装修;蒸制红踩桃、鼠曲踩等各式品;购买年货、新衣;理发、美容。到了大年三十日早大宰“三鸟”,购买祭祀物品。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休浴,穿新衣,祭祖先,贴春联,挂灯笼,贴照壁符。是晚设炉于厅,全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一家人不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围炉”后,长辈要给小辈们发“压岁钱”,能挣钱的小辈也要给长辈送红包,称为“压腰兜”。这一天不能吵闹,不能打坏盘、碗等器物,若打坏了说诸如“击开嘴,大富贵”等吉利的话来弥补过失,象征着全家一年自始至终圆圆满满。家中的水缸要装满水、米缸要装满米,以象征“年年有余”。是夜灯火通宵,家家户户合家守岁,等待新年的来临。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之首,称“春节”,古称“元旦”,俗称“过年”。是日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穿新装,燃放鞭炮,拜天地祖宗、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要用素食作供,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此种习俗流传很久,清顺治《潮州府志》云:“元日,祭用斋。”清乾隆《普宁县志》曰:元日,把祖先用素,韧二把祖先用荤。”接着全家入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吃早饭,下辈向长辈祝福,长辈给下辈寄以期望。吃过早饭后,父母就携带儿女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都要拿潮州柑去。因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桔表示吉祥。带多少大桔没多大关系,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桔、摈榔(今用橄榄代),另加糖果,迎宾敬客。关于潮汕用摈榔的风俗,府志、县志都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潮州府志》云:“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因摈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摈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换吉祥的一种礼节。客人进门时,相互说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主人要请客人吃橄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程”之俗),并互换大吉,还要互送小孩“利市”(红包)。接着主人备酒设宴款待客人,俗谓之贺正。清嘉庆《澄海县志入“各设酒看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

春节是圣日,因此在潮汕有许多禁忌,如不要扫地、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许说坏话、骂人、打架,如果甲家孩子打或骂乙家孩子,甲家家长要拿一对大桔上门道歉,祝愿人家逢凶化吉。

汕头过年的家乡习俗?

@@@@@@@@@@@@@@@@@@@@@@@@@@@@@@@@@@@@@@@@

杨彩儿

杨怡浓

杨怡佳

杨雨琦

杨可心

杨茂丽

杨璎伦

杨宁潞

杨云裳

杨若缨

杨恋清

杨珞影

杨天娇 ----强烈推荐

杨珺瑶 珺:美玉 瑶:美玉

杨梦瑶 瑶:美玉

杨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婷“寓意“美好”)

杨睿婕 (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杨静琪(安静又乖巧的女孩)

杨彦妮 彦:古时杨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杨馨蕊 馨:香气

杨静宸 宸:古代君主的代称

杨雪慧 冰雪聪慧

杨淑颖 贤淑,聪颖

杨乐姗 姗:女子走路时婀娜的样子

杨玥怡 怡:心旷神怡

杨芸熙 熙:光明

杨钰彤 钰:美玉 彤:红色

杨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斓的云,多用于人名

杨瑜 瑜:美玉

杨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杨梦瑶 瑶:美玉

杨诗琪 (诗情画意;美玉)

杨美萱 萱:一种忘忧的草

杨雪雁 (在雪花中飞舞的飞雁)

杨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杨笑怡 怡:心旷神怡

杨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杨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杨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杨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杨玥婷 玥: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珠 婷:美好

杨芸萱 萱:一种忘忧的草

杨馨彤 馨:香气 彤:红色

杨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杨语嫣 (嫣:美好鲜艳 )

杨凌菲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

杨羽馨 (羽缎;温馨)

杨靖瑶 (靖:平安 瑶:美玉 )

杨瑾萱 (瑾:美玉 萱: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杨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杨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泽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杨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杨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杨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杨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杨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杨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杨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杨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杨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杨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杨可馨(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杨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杨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杨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比月光还温柔)

杨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杨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

杨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杨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杨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杨尚品质)

杨雅静(优雅文静)

杨雪丽(美丽如雪)

杨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

杨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杨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杨瑶洁 瑶:美玉

杨婷洁 (婷“寓意“美好”)

杨婕洁 (意思是聪明的女孩)

杨雅洁 ( 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

杨琪洁 (安静又乖巧的女孩)

杨妮洁:指女孩子

杨馨洁 馨:香气

杨宸洁 宸:古代君杨的代称

杨慧洁 冰雪聪慧

杨颖洁 贤淑,聪颖

杨姗洁 姗:女子走路时婀娜的样子

杨怡洁 怡:心旷神怡

杨熙洁 熙:光明

杨彤洁 彤:红色

杨璟洁 璟:玉的光彩

杨雯洁 雯:色彩斑斓的云,多用于人名

杨瑜洁 瑜:美玉

杨琪洁 琪:美玉

杨婧洁 女子有才

杨琪洁 诗情画意;美玉

杨萱洁 萱:一种忘忧的草

杨怡洁 怡:心旷神怡

杨璇洁 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杨楠洁 楠只是名字好听

杨婷洁 婷:美好

杨芸洁

杨馨洁 馨:香气

杨彤洁 彤:红色

杨玲洁 小巧玲珑

杨菲洁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杨瑾洁 瑾:美玉

杨诗幻

杨妤嫣

杨妙菱

杨美枝

杨可染

杨智嫒

杨帧岚

杨沐卉

杨露雪

杨熙雯

杨梦窈

杨粲怡(粲:光明 怡:快乐)

杨奕頔(奕:盛大 頔:美好)

杨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杨可馨(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小名

果果 俏皮的

诗诗 思思 嫒嫒 成熟的

点点 可爱的

看在我这么 辛苦的份上, 分分~~嘿嘿

@@@@@@@@@@@@@@@@@@@@@@@@@@@@@@@@@@@@@@@@@@@

关于潮汕家乡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的汉族同胞,与祖国东南沿海的闽、粤人,特别是与潮州、嘉应州、漳州、泉州、汀洲的关系,源远流长。潮汕人移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时代。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二月,隋炀帝虎贲武朗陈棱赴台的舰队,就是从潮汕沿海的港口出发的,其招募的随员,也大多系潮汕沿海熟悉水性的渔民。在这个宝岛上,到处留下闽粤先民的足迹,遍地撒下了他们的血汗,祖国大陆的许多生产经验、生活习俗和民间工艺艺术也在流播和扎根。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潮汕人过年习俗的“接揑头”,保留着中华民族原生态的礼俗。人过年的风俗与潮人无异。在我国古代,民间过年,诸侯和官员都要向帝王贺喜,而在民间也流行种种风俗。人过新年,首重内部陈设,门口悬红彩或八仙彩,厅堂点灯,神桌燃烛,桌上供叠柑塔、甜?(年糕)、菜头?等年?,香炉里燃檀香,桌上供扎红的面线三扎,祖先灵牌前供奉清茶、甜茶(红枣茶)、甜料(甜仁、红枣、糖果)等。神桌前之八仙桌围桌裙,桌上供花瓶,内插红梅、长春、水仙等吉利花卉,吃年饭,守岁。这与潮人过年时重视居室布置的习俗一样。

人在正月初一黎明,各家早起,换新衣,穿戴整齐,开厅门,依行辈、长幼次序祭家神,拜祖先,恭迎新年,以迎善避厉,由长上依次行三跪九叩拜礼,祀拜极虔诚。继之,烧寿金(印有寿字之金纸),刈金(印有财子寿三神像之金纸),此谓“开正”。“开正”之典完成,天色已届微明。家人装束一新,家主燃香开启大门,谓之“开财门”。择“喜神方”(喜神方每年方向不一,须查对通书)一揖,然后置香于门角,燃放大串爆仗,谓之“开门爆仗”,从此“除旧布新,康祥迎吉”。接着贺正开始,“贺正”俗称“拜年”,首由家主率全体亲属向天、地、君、亲、师行大礼,再由家人分长幼行祝贺礼。人在初一的早餐,例食面线,取源远流长、长乐长寿之意。餐后,少年男女,自由出游。行前,家长检阅通书,告知何方是吉利,何方是凶,大吉大利,谓之“出行”,也有称作“游春”。妇女多用礼盒盛甜料、柑橘、纸镪、香烛等,至各大庙宇进香,祷告合宅安泰。也有在家祭拜祖宗遗像,而求福荫者,统称为“迎喜”,或称“行香”。“贺正”,除家属互贺外,邻居、朋友、亲戚,都在道贺之列。彼此见面,显得和和气气,譬如对老年人则说:“老康健,食百二”。对未婚女性则说:“食甜给你嫁好翁”。一般性的则说:“吃红枣,年年好”、“食甜茶,大赚钱”、“食甜给你生后生(男孩)”。遇有稚年儿童,客主皆赠红包,以偶数为宜。名曰:“百岁钱”。午餐,不炊新饭,蒸食除夕所剩之年夜饭。但菜肴必需丰盛。首先敬奉祖先,敬奉时应将桌面缝接处横置,上下左右,各设三席,是为“拜公妈”。这些习俗,与潮人大同小异。

人过年还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也与潮人相同,大都是趋吉避凶、趋利避弊、趋福避灾。一、忌正月初一扫地与丢弃垃圾。俗称家里都藏有福气财运,打扫时必须由屋外扫至屋内,且晚间不准丢弃垃圾。既然平常时就如此讲究,更何况新春这天。另一说:扫帚有扫帚神,辛苦一年总要有一天让它休息,此为人们体恤万物之情。二、忌正月初一杀生。民间初一早上,只吃些素菜,或除夕夜吃剩的菜。三、忌正月初一汲水。水井有功于人,俗称有水井神。既为神,每年起码要有一天让它休息,所以新年初一有禁汲之举。可是大户人家人口众多,不能一日无水,权宜之计,只限定早上不汲水,让水井有静止的一刻。再不然,就在井旁放置金纸,算是致慰劳之意。四、忌正月初一吃稀饭。新春既然慎重,为讨个吉利,大家吃干饭。若吃稀饭,恐怕以后一年到尾都得吃稀饭过活。

另外,还忌正月初一吃药、午睡、打小孩、啼哭、在被中打喷嚏、打破器物等。人春节打破陶瓷器物、化解“破运”这个习俗与潮汕人相同。潮人如在正月正头不慎打碎陶瓷器物,要做一下“诀术”。如澄海县隆都乡,每年的游神活动在正月初十日进行。乡里外出的人,或官或民,或富或穷,都回来一同参与,或拿竹筒,或扛大鼎,一起参加祈福。游神队伍中必然有一艘纸糊的香船,以及一口盛放着红木炭的大鼎。当游神队伍经过人家门口时,那些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神上天”到正月初四“神落地”这段日子里,有打破盘碗碟等瓷器的人家,就要象征性地拿出一两块碎片,搁在香船里,意味着将不吉利随水东流,然后用家里量米用的竹筒,装上几块木炭,换上大鼎里的火种,将带来的火种带回家倒进灶里,象征炉火旺。(摘自潮汕民俗网)

本命年要注意什么?

本命年有什么讲究?从易经的角度来看本命年,认为人的生理运行周期以一天十二个时辰为时周,一年十二月为年周,本命年十二年为命周,人体的很多生命规律又从头开始,本命年时人体的生理机能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命理(即命运、运势说),本命年过的好与坏,将影响到一个人下一个12年的周期运程。如果说本命年是一年时间,但运程前后缓冲却直接影响是两年,间接影响是一命周(12年),本命年又直接跟一个人的命运相连,佩戴辟邪旺财的吉祥物在时间上也是有讲究的,送礼时要掌握以下五个时间点,以天地自然规律相应,达到最佳效果:

一、本命年前一个生日:如蛇年出生的朋友,过完龙年生日,就已开始行走蛇年运程前奏,这阶段的运程就像腹中的胎儿,决定下一个12年运程的先天孕育期,注意好了可为下一个12年的运程周期打好基础,这个时间点送礼、或佩戴开过光的吉祥物就非常好。

二、除夕夜(大年三十夜):如果错过了上一个生日,下一个最佳时间点就是除夕夜。这一天万物万象除旧迎新、吐故纳新,可以起到很好的助运效果.

三、本命年生日这天:这一天就像小孩出生,很多的先天不足及后天隐患可以在这一天来改变,决定了下一个12年的循环运势走向,在本命年生日这一天佩戴开过光的吉祥物可弥补先天不足的运势.

四、运势低迷的时候:当觉得最近运势很低迷,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这时也是借助开光吉祥物辟邪旺财的好时机.

五、随缘:佛家讲缘分,这个缘分有两个含义:1、当我们想起要佩戴吉祥物的时候,这时是我们内心起善念的时候,在这个时间请吉祥物助运是最好的。2、是按自己内心的指引去选,就是一见某个吉祥物内心就十分的欢喜,这说明我们内心与该吉祥物已经产生磁场效应,如果我们请到这样的吉祥物,会给我们运势起到很好的提振效应,也就是跟这个吉祥物有缘分.

释迦圣鹏法师

本命年也叫“槛儿年”,是“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需特别注意。如何在这时挑选合适的生日礼物,助亲朋友好天佑吉运,顺利走过“槛儿年”信则有、不信则无,仅供参考,本命年注意事项如下:

一、不要结婚、定亲,否则有感情危机的可能性

二、谨慎投资理财、忌扩大投资

三、不宜跳槽、不宜自己创业

四、别人说话少插嘴、不要劝架

五、远离是非与喧哗地方,小心飞来横祸

六、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得罪小人、要多提放小人

这都只是传说,我们不用太在意,如果传说是真的,我们也可以用传说中的方法化解它,就是去买件红色内衣内裤穿,这样就可以辟邪防小人、避邪气、预防感情危机。买本命年内衣内裤也有讲究,就是最好买到开过光的内衣内裤服饰,如果一件普通的红色衣服就可以辟邪驱邪,那本命年就不会有那么多倒霉的事情了。要想在本命年逢凶化吉,建议去买一套红内衣内裤自己拿到寺庙去让法师开光才有效,或者直接买有开光加持过的服饰业可以,比如像天佑吉运品牌的开光服饰还是不错的,这是迄今为止服装品牌中唯一以开光转运为主题的服饰,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下

天佑吉运传承中华文化,告诉我们中华文化里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经过开光加持后的天佑吉运服饰,借助观音菩萨的神威之力,开众生内心的智慧之光,保佑众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家庭和睦、事业辉煌。

本命年穿“天 佑 吉 运 保佑你 逢凶化吉” 做生意穿“天 佑 吉 运 保佑你 时来运转” 当官者穿“天 佑 吉 运 保佑你 鸿运当头”

本命年应该需要注意什么呢?信则有、不信则无!本命年结婚好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穿戴开过光的服饰真的可以辟邪转运吗?

一、心理层面:穿戴开光服饰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的运气,首先表现在我们心理层面,我们心理上得到了一种神的力量的保护,使得我们做事情有信心、有底气。

二、精神方面:佩戴开光转运服饰再就是给佩戴者精神方面有明显的改变,穿戴开光加持过的服饰,借助佛菩萨威神之力护佑穿戴的人,使得佩戴者精神马上可以得到提振,马上可以感受到佛菩萨给予的磁场效应,佩戴者内心就有一股强烈的暖流,有打强心剂的感觉,使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慧方面:开光的意义有两层含义:从相上来看,开光有一个仪式,借助佛菩萨的威神之力,能护佑穿戴的人;从理上来说,要开众生自己的星光,仪式可以把佛法的慈悲精神和佛菩萨的加持力,传递到开光的物件以及参加开光的人身上,赋予特殊的灵力与智慧,让我们在关键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气方面:穿戴开光加持过的服饰,会增加我们超强的磁场能量,这个磁场能量会为我们吸纳我们需要的一切信息及机会,并帮助我们达成目的。

穿戴开光加持过的服饰,能不能辟邪转运的问题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穿戴过天佑吉运服饰的朋友,都能感受到与天佑吉运结缘的磁场效应。

结缘天佑吉运 与吉运结缘 天佑吉运 天天好运

望你取舍

本命年注意什么?

闲话“本命年”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中有一句话“山中无甲子,寒尽

不知年”。这里所说的〃甲子〃即是指用干支纪年的历法。意思是说,由于深山里面没有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小寒、

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但在当时乃至后来漫长的社会进程中,能识文断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要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这对于不识字的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便

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

属相。如公元二OO四年按农历是甲申年,属相便是猴。记住甲申年比较困难,记住猴年就容易多了。历史上,人们

结婚生子后,不用户籍登记,对平民百姓来说孩子出生那年的年号记住记不住倒是无所谓,记住的是孩子的属相就可

以了。因此,属相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这种对年龄特殊的记忆方法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由于天干十位

,地支十二位,所以每过十二年就是一个小循环,每过六十年就是一个大循环(一个花甲子)。这就是说人人每过十

二年就会遇到与自己出生那年相同的属相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本命年。

人逢本命年对红颜色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在汉族的旧式

婚礼中,红花轿、红色穿戴的新娘、红灯笼、红地毯、红蜡烛,一片红光笼罩。在古代,军队打了胜仗,要派专人手

执红旗报捷,学子们考取了功名要披红戴花,京剧中红色脸谱只有忠勇之神关云长才有权享用。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

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

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北京的白云观内有个元辰殿,里面供奉着“六十甲子神”。每年的正月

上旬这里的香火都很旺,来这里上香的人都会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平安。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作

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

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

的本命神 。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按照道教

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走卒都会有个七灾八难,民间普遍也认为本命年为凶年,是人的生命

历程中的一道“坎”。这种喻示无疑会对人的心理发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有如与生俱来。

人们为什么对本命年有这种畏惧心理呢?

本命年为什么会在芸芸众生的心灵中有这么强的感召力?如果说这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命理

学说的影响的话,有趣的是在众多的命理书籍中还未发现有关论述,命理书中对“元辰”的定义与道教也是大相径庭

;如果说这种畏惧心理是封建迷信作崇的话,但生活中确实有人在本命年遇到了多多少少不遂心的怪事,有的人也认

为在本命年会做一些荒唐事。刘心武在《关于本命年》一文中也认为,从人的心理发育的角度上看,本命年在人的生

命进程中往往会成为一个大“坎儿”,构成了一个危险期。

对于本命年的看法,众说纷纭,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是“本命年”现象确实是民俗研究上的一个空白点。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