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2355

五行掌全套的分解动作(天秤座天蝎女配对)

兴仁信息网2023-04-23 04:23:360

五行手势有知道的不?就是单手的一个姿势,要中国传统的,火影忍者的免了...

五行是没有根本手印的,道家一开始并无手印一说,佛教传入后才有的手印例如剑指之类,所谓五行手印在佛家有五方如来手印,可能是你被小说误导了

大拇指对应中央土,念毗卢遮那佛佛号或心咒,观中央土气入大拇指骨中。

食指对东方木,念东方不动佛圣号或心咒,观想东方气入食指骨中。

中指对应南方火土,念南方宝生佛圣号或心咒,并观想南方火气入中指骨中。

无名指对应西方金,念西方阿弥陀佛圣号或心咒,并观想西方金气入无名指骨中。

小指对应北方水,念北方不空成就佛圣号或心咒,并观想北方水气小指入骨中。

手印:双手五指如莲花盛开般,五指掌心向上。

手印是身体气脉的指挥器及接收器,我简说手印的运用:

手掌向上,名收气升气。

手掌向下,名泻阴气降火气。

手掌向外,名发气施气接气。

手掌向内,名补气点火,回阳补阳。

五指手印的组合有表形表法印,如莲花印是表形表法印。

又有调整气机印,如木印火印等。

人身有数种气脉,同一手指,有水谷脉,又气脉,又有血脉,更有骨脉,故结起手印来千变万化。

又如大拇指为空大,食指风大,拇指扣食指,名风归空。

中指为火大,拇指扣中指名火归空。

又如食指为木气,扣食指又名木归空,调整木脉。

又如扣中指又名调火脉。直立中指名发火气收火气。

又如食指为火为嗔心,要降嗔心降扣食指。

要发财增益扣中指。要降我慢,也是扣中指。

要降贪心,扣无名指。

要降淫心嫉妒心,扣小指。

从拇指到小指,空风火水地一重脉。土木火金水又为一重脉,修证时四大五行不调,根据自身的须要来结手印调气脉。这方面的内容我简说如上,如果要详细的,以后有空了再说。

以上,所说的五方佛圣号及心咒,每天早晚应专修半小时以上。每一手指应持佛号或心咒应在十万遍以上,修七七四十九天。这个修成后,再修穴窍脉轮,用手印去加持,打开气脉,这一步修持是修证的第一步。

请给我“五形拳”的详细资料,最好有教学。

http://post.baidu.com/f?kz=29158494

五行拳图谱

武当太乙五行拳行功图谱

预备式:太虚羽化 歌 诀:太虚羽化自新生 忘掉吾相道自明。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汇虚空显真形 解: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练习五行功的准备式。 “太虚羽化自新生,忘掉吾相道自明。”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无中生有,阴极必阳的太极之理。忘掉我相,进入无为,使知“道”之何物。 “自然妙法演大道, 融汇虚空显真形。”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道”法自然的道理。真种子产于虚空无形的静态之中。 在做预备式的时候,应首先着重做好放松,让身体全面的放松下来。周身无一挂碍之处。继而,须发聚松,毛孔齐张,达到练功者的身体与宇宙虚空融汇在一起。进入无为、无形、无相的境界。 行功姿势:身体自然站立,两脚横开与肩同宽,成11字形。头正身直,二目垂帘向前下方斜视,从头到脚,进行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 心 法:身体放松后,观想自身与茫茫宇宙混然和为一体,进入忘我境界。 行功要领:在练功时要慢慢的放松,体现慢而融之的特点。当身体松弛之后,方可行功。在练时,要重点体会身体的松弛感觉。 第一式: 真元内固

歌 诀:跨虎登山目瞪圆 真元鼓荡壮先天 筑基炼气是根本 内炼真阳此为先 解:真元内固,顾名思义,就是让真元内在稳固的意思。“跨虎登山目瞪圆,真元鼓荡壮先天。”此二句的含义讲述了真元内固式的动作要领及目的。跨虎登山讲的是本式以骑跨动作为主,目瞪圆,是指开目行功,目的是用力瞪圆双目,使肾中的真气上提,已达到阴升阳降的目的。 “筑基炼气是根本,内炼真阳此为先。”此二句的含义是讲述所有内练之法的根本是筑基练气。练气的主要方法就是练真阳之气。因此,太乙五行功的第一式就是锻炼肾脏。当真元内壮达到鼓荡开合的时候,就达到本式的锻炼目的。 行功姿势:接太虚羽化,两腿弯曲,身体逐渐下蹲成中马步桩,开目行功平视前方,两手握固上提,两臂向后背弯曲,外劳宫穴贴于后腰眼处(即肾脏外部)。 内功心法:行功时,观想太阳照射在腰间,以命门为中心,包括两肾在内,形成一个如太阳热的圆形物体,其热度直透体内。使腰肾发热,身体舒适,头正身直,法度自然圆润,无任何僵硬痕迹。 行功要领:在行功时,要注意动作的精准。应当注意的内容有二: 1、开目,此动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肾水上提。 2、在行功时,一定要观想到两肾发热的程度才可以连下一式。 目 的:河图曰:“天一生水”,在人身体中五行属水者,肾也。人的身体体质的好坏,内脏功能的强弱,与肾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肾主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能量来源,更是内炼成丹的基本物质。 在内丹功中,常有两肾如汤煎得说法,就是两肾在内功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发热。进行练精化气的行功。此式让两肾人为的发热的目的,也是为了锻炼肾脏的功能。人为的创造两肾如汤煎得功态。 第二式: 手托明月

歌 诀: 五行密录法为先 太阴真气内外连 金风引动润肺腑 精华无形入丹元 解:此式名:手托明月,明月是太阴的别称。说明此式是练手太阴经的。“五行密录法为先,太阴真气内外连”此二句的含义是指:在五行之中,金是五行之首,在人体五脏中,肺脏也是在最高的位子。肺是主宰人体的表里的脏腑,有人体内外相连的功能。“金风引动润肺腑,精华无形入丹元。”此二句的含义是太阴经得真气流动以后,所带来的效益,就是肺腑的滋润。金能生水,水则是肾精的必备物质。故说精华无形入丹元。 行功姿势:原式;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前慢慢抬起,手指向前,手心向下,与肩同高。略停片刻,然后向外翻手,手心向上,由手大拇指向外引动,慢慢地向有左右横开二臂,与身体成一线,略高于肩,手心向上,如托明月,略静片刻。然后翻手手心向下,由身体两侧慢慢下压,至于小腹同高后,两手合向小腹前作抱球状,两手指相距一寸许,手心向上。慢慢上抱,与脐同高,翻手下压,慢慢归原式。反复4-8次。 心 法:两手外展时,要以大拇指引动手臂像身体的两侧展开,要顺其臂自动而动,双手展开后要有托物之感,观想双手各托一轮明月,翻手下压,抱球式要有内气归于丹田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做此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两手上抬时,要注意吊球之式,两手外展的时候,要注意引动和自动相间。 2、在两手下落的时候,要注意两手的轻灵性,轻灵柔软方有鹤形之势。 3、在两手上抱时,要注意两手要有抱腹的感觉。 4、反手下压时要有引气归元的感觉,所谓气壮丹田即是此意。 目 的:开太阴肺经,以壮肺经之气,肺经之气又称为金气。在丹功中的五行理论中,金生水,金气的旺盛有利于肾水的生成。 肺脏的强盛,则人的吐故纳新能力旺盛,以利于周身毛孔的自然张开,与天地宇宙相呼吸,用归元法,引内气归入丹田。 第三式 托天翘剪 歌 诀:五谷纳精法最全, 一粒黍米产黄田。 托天翘剪回首式, 脾胃安宁可擎天 解: 托天之势,顾名思义。手向上托举,翘剪乃是手向上翘起之意。“五谷纳精法最全,一粒黍米产黄田。”此二句的内涵讲的是此式是运化五谷精微的最好方法。人的后天精气来源于五谷,有脾胃来消化、吸收。因此,脾胃功能的强于弱,将直接的影响人体吸收五谷精微的效果。“托天翘剪回首式,脾胃安宁可擎天。”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讲该式的练功动作特点。以及,该式的锻炼的脏腑和效果。这两句话重点的强调了在做该式的时候。要注意的动作如回头等。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到与脐同高后,左手翻手向下压至身体侧面原位,右手继续上提至胸前,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顶,至极点。头慢慢左转,开目左看。左右各6次。 心 法:1、双手上抱时,体会抱腹的感觉。 2、双手上下相撑时,要有托天撑地的感觉 3、转头时尽量向后看。 行功要领:在做此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抱腹时,要切实报到有大腹便便,沉沉欲坠的感觉后。方可做两手上下齐分托天、翘剪之势。 2、在做托天、翘剪的时候,应当注意感受两手上有托天的感觉,下有按地的感觉。 3、要尽力的回头后看。 目 的: 脾胃是人体五脏中,摄取五谷精微的重要脏腑,人食五谷经食道而入胃,经脾胃的运化吸收,才能补充人体的需要。是人体度外吸收能量的主要脏腑。脾胃功能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第四式: 霸王举鼎

歌 诀: 东海青龙将名扬 内藏三魂升瑞祥 霸王举鼎千斤力 三焦通畅万寿疆 解:此式之名霸王举鼎,乃说此式之功效可以增长力量。“东海青龙将名扬,内藏三魂升瑞祥。”东海青龙为隐喻:东者:甲乙木也;青龙:肝也,修真图中喻此处藏魂。此二句的含义是肝脏的功能上升了,三魂则安详宁和。面先瑞祥。“霸王举鼎千斤力,三焦通畅万寿疆。”肝胆脾胃乃位于中焦,上连心肺,下系肾大小肠。其功能住人体的排泄。此二句内涵之意是:肝胆脏腑的功能正常,则人体三焦通畅。肝胆的功能增强,人体的筋腱的力量就强大。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身体前抱起,指尖相对,相距一寸,手心向上,经腹部继续上提,至前胸,手心向上,指尖向前旋转,托至头上,至极点手心向上,指尖向后,两手相距8寸许。然后两手合十,指尖向上,两掌相距2寸,由胸前降入丹田,归元。共做6次。 心 法:1、双手上抱时,要有抱腹的感觉。 2、托天时要极力托起重物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练此式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平心静气, 2、 在做抱腹时,重点体会两手的手托重物感觉, 3、在做两手上托时,要重点体会两手上举重物的感觉。如果练习者的中焦不适,在练习时应采用闭 气法。即上举时,闭住呼吸,默数6个呼吸。切忌:不可过多! 目 的:肝胆位居中焦,在人身体中,主排泄疏导之能。肝胆的功能越强,则排泄疏导的功亦强。则三焦通畅人体康泰。另外,肝脏是人体藏血、排毒的重要器官,肝脏的功能强盛,则人体藏血、行血的功能就强。霸王举鼎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肝脏的功能。 第五式 倒转河车 歌 诀:河车依法倒行拳 内升真水降心元 阴阳交替并行用,抽坎添离法延年 解:顾名思义,倒转河车的功能就是把肾水提升上来,用以平和体内的心火。“河车依法倒行拳,内升真水降心元。”倒行拳:即是倒转拳。内升真水指的是肾水,降心元之的是降心火。 此二句的内涵之意是:形容该式的动作要领,以及行功的作用。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双手由身体两侧向外转动,手心向前,握固。然后向前慢慢抬起小臂,双肘同时弯曲成90度,拳心向上,拳眼向外,放于身体两侧。然后开始做立体太极式圆周运动,先转动左拳,即左拳向前下------前-----前上,与乳同高。然后收回腰间。右手同时动作,向后收回,将拳收到腰间。然后慢慢的向前运动(同左拳一样)。左右手同时运动,各做6-----36次。 心 法:速度要求缓慢,不宜过快。要细细体会双手及两拳的感觉。 行功要领:在行功中,要注意两拳所转得远的大小。不可过小,尤其是两个拳向后的时候,一定要尽处。 这是要重点体会肘部的感觉。两拳向前的时候,要重点的体会小臂到肘的感觉。 目 的:此式是以调节心脏功能为目的。心脏的强盛,人的经历就旺盛。因此,打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使真气不断的充盈两经,达到阴平阳秘地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收式 五气朝元 歌 诀:意气相抱法易精 气遍周身法常行 练就五行精华后 五气朝元归丹庭 解:顾名思义;就是周身所有的真气,都流回丹元。“意气相抱法易精,气遍周身法常行。”此二句的含义是练功的具体要领,就是意气相抱,用来行功。“练就五行精华后 五气朝元归丹庭”此二句的含义是指行功后,要注意的是五气朝元收功。收功地目的是把练功所的真气,收到气海丹田之中。收功在整个练功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练功是为了使人的精气神更加充足,收功则是把所练之气全部的收净。如果收功时没有把所练之气收净,真气 就会在平时不由自主地在全身流动。习练者就会感到周身不适。因此,习练者切忌。 行功姿势:由原式起,两手由身体两侧向小腹丹田处抱合,双手重叠一处左手内劳宫扣与右手外劳宫,扣于丹田处,头正体直,目视前方。 心 法:意想周身真气通过肢体经脉回归丹田,直到收净为止。 功法名称: 预备势(无极势) 起势:混元一气,旋转乾坤 1、白猿出洞,双峰拜日 2、悬崖勒马,海底顶云 3、蛟龙溟蒙,雷劈山洪 4、犀牛望月,转身托天 5、青狮抱球,闪起金庭 6、豹子含美,仰颈惊林 7、大鹏展翅,群兽震惊 8、花鹿采芝,俯饮清泉 9、黄蟒含津,戏引众猛 10、鲤鱼打挺,波浪滔天 11、雄鹰探山,双擒鸡群 12、仙鹤腾空,飞舞风云 13、金猴窃丹,炉火皆平 14、鲸鳄探月,波平浪静 15、黑熊反掌,威震森林 16、金蟾脱壳,醉卧瑶池 17、喜鹊登枝,寒立梅荫 18、苍龙入海,意守心宁 19、野马抖鬃,烈性飞腾 20、神猿入洞,性归心田 21、彩凤凌空,百鸟齐鸣 22、伏虎灵台,永守黄庭 23、抢元守一,正气共存 收势:动静结合,反转乾坤

锻炼武当太乙五行拳的主要措施

根据练习太乙五行拳的实践出发,此拳的修炼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讲究方法,需要时间,循序渐进,不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就难以达到健身祛病的效果,所以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明拳理勤习练

练习此拳要先知道其理论,探寻研练之规律,进行科学的锻炼。现代科学证明,内气是一种特制质流,是人体潜在的客观存在,但内气的出现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内在的规律。内家云: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欲习练太乙五行拳,首先必须学习太乙五行门的基础理论体系,从中探寻修炼之规律。大家都知道人体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与五脏六腑相生相通,所以三节松柔,九窍相通,太乙真元即能循五行流注,最后养气归丹,达到内以养身,外以祛病,抗老防衰,延年益寿之效果。

首先练好基本功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基本功是九宫旋转十二桩法。打松胯关节是入门关键,扎扎实实地练习基本动功。重视架势方位与手型,把握每招每式的方向,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变换,错走一步,就会影响整套拳术的路线。只有外形的准确,内功的理顺,才能得到“完整一气、浑然天成”的意境,达到通三关九窍,有利于整体合一,内外合一,方可进入内气的导引,混元气的培养,内丹的形成。

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水到渠成

把住整体和内外合一,注意循序渐进,做到持之以恒。对初学者来说必须力求放松、均缓,消除拙力。不仅要求外形姿势正确,而且要做到缠韧、柔中有刚,从松柔入手,化刚为柔,继而积柔成刚,最后达到刚复归柔的练功步骤。在复杂、连贯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整体合一。把基础打牢固,才能有利于拳架成型、技术提高。力争做到整体放松,心静意专、柔韧圆活、绵绵不绝、神形兼备、内外相合、身法中正、任凭阴阳,使内外合一,但绝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求不急躁、不厌烦、心平气和,循规蹈矩,在行功走架上怡养浩然之气,达到身心双修,自然水到渠成。

实事求是,务真进取

武当太乙五行拳虽然是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可以调剂、改善生理功能,增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但不是长生不老药,不能治百病。练习者还是要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有病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医务治疗,再结合自身实际病情进行练拳,只有双方有机的结合,因人因病而宜地锻炼,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形意五行拳

先给个建议,算是忠告,打拳时不要太用力,一收一放,绵绵若存,不要用全力打。否则容易上到自己。

1歌诀

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2.三体式

形意拳称站桩为筑基功,筑基功是形意拳万法之源,万变之本。有口头禅曰:“桩功是个宝,得它才是好。”想学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桩功这个基础。有了坚实的桩功基础,所习练的形意拳才能刚实迅猛,内外,达到“不动如五岳,动如狡兔”。反之,没有牢固的桩功基础,学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形意拳筑基三体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桩功和形意拳所有变化的开始,所谓“万变不离三体式”就是这个道理。

一、三体式功法

无极式:习练者先选正方向:立正姿势站好,两手自然下垂,头正上顶,下颏微收,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心平气和,把自己融人自然,丢却妄念,初步达到无极式的基本要求。这时你会感到心脏在平稳跳动,气血在缓缓流动,心旷神怡,直至全身内外阴阳平衡。

“无极式”是三体式的预备式,主要是调理习练者使心态平静,气血周运,阴阳平衡,为筑基功的修炼打好基础。

长时间站无极式,可调节中枢神经,精神内敛,精力充盈;心脏跳动平稳,收放自如;血液流畅,舒展顺达,对于神经衰弱和心脏病症有显著的疗效。

三体式:慢慢的深吸一口长气,然后两掌根从身体两侧慢慢抬至小腹根部位,随气的吸人,两手掌根贴着小腹慢慢抬起,抬至与胸口平时(如图1),再将吸人之气缓缓呼出,随着呼出之气,两手再按原来上升的路线慢慢下落至肚脐两侧,两腿同时微曲(如图2),两掌变拳(如图3),拳心向上,两拳稍停,左拳从肚脐开始,以虎口贴身沿中线向上走至心口(如图4),左拳向前成45度角打出,向着鼻尖对面斜上方行至高与眉齐,虎口向外侧翻拧(如图5),再将拳变掌向里翻转并下落与胸口齐,掌心向下。在左拳向外打出的同时,左脚也随之向前趟出半步,与右脚成45度角,两脚的间距一尺左右,右手变掌,掌心翻转向下,形成三体式桩功(图6),整个动作是由动到静的过程。

动作要领:动作要完整和谐,鼻尖、手指尖、脚趾尖(图7)三尖相对,身体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但头要顶,要正;左手要沉肩坠肘,手与肘臂要有拧裹之劲,指尖向前。

二、三体式与定步鹰捉的区别

三体式的几个动作都要求匀速,力戒忽快忽慢。三体式从无极式到有极式的过程都是调节呼吸过程的动作,调动意、气的过程,采用的是缓慢的匀速运动。因此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静动相结合的过程。正因如此,形意拳先贤们才把三体式和定步鹰捉分别开来。

定步鹰捉是在无极式的基础上开始的,两手贴腹部沿中线向上提至胸口,再贴腹部沿中线向下沉至脐两侧。然后,右拳向上贴腹至胸口处向前上方打出,打至与眼眉齐,左拳从下向上方沿中线打出,拳心向上,打至两手相叠时同时变掌,右掌收至腹前,左掌向下翻拍至胸口齐。整个过程是越打越快,右拳打至最高点最快,左拳变掌向下猛拍至胸口齐时最快,它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因此,从这点来说,“三体式”和“鹰捉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形意拳先贤们所认可的,也希望我们广大形意拳爱好者加以区别,不可混淆。

三、三体式的技法要求和作用

(一)基本要求与作用

1、掌型要求“三圆”。即“手心圆”。由于掌心回收,使掌的横撑力增大,有利于控制对方重心的变化。“手背圆”,使劲力利达指尖,三节劲整,有利于气催血行。“虎口圆”,助长掌的外撑和里扣的劲(图8)。

2、要求齿、手、脚“三扣”。即“齿扣”,齿为骨梢,“齿扣”可发动骨梢之威力;拳经云:“有勇在骨,切齿则发”,就是这个道理;“手扣”,手指甲为筋梢,“手扣”就是发动上肢筋梢的威力,可使劲力达到指尖,气贯梢节;“脚扣”可发动下肢筋梢的威力,劲达下肢,气贯脚趾,使下盘桩的基础牢固。

3、头、舌、手要达到三顶。即头上顶能振奋精神,发动头发血梢的威力;舌为肉梢,“舌顶上腭”,即发动肉梢的威力,舌卷气降,沉人丹田,加上咽津液还丹田,丹田坚实,内劲充足;“手顶”能使梢节前顶的劲力增大,气贯指尖,增强手指的钻翻劲力。

4、要求脚、臂、肩、头“四平”。形意拳的起手多用“鹰捉”,桩功“三体式”和“鹰捉”的定式是相同的。因此,要求也是一样的,都要求做到“四平”。

(1)“头顶平”,即下腭能自然回收,形成头上顶,项竖拔,既可发动血梢(即发梢),又可振奋精神。

(2)“两肩要平”。即上身不可倾斜,两肩持平并相称相撑,以使腰劲得发,周身劲整。

(3)“前小臂要平”。即两肘能向下坠沉而且里裹,两臂肘窝朝天,使前臂、肩肘、手,能在一条直线上,“三催”劲整顺,劲力到手。

(4)“两足抓地要平”。能使下肢的力量得发,下盘功力增长,桩实,步稳。

拳经云:“足下存身”;其中“下”是前后两脚中间的位置,在三体式中是前三后七的劲,脚下所在的重心则是后三前七的距离, “存”是“放”人的意思。就是说,在站三体式桩功时要求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后脚跟的里边,前脚跟后边。这样站能使前腿灵活,前进速度敏捷,不影响整体的平稳,使后腿蓄力待发。

(二)“四象”

形意拳“三体式”要求做到“四象”。即像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要求“四象”,就是为了像这四种动物的特殊技能,“得之于心而能尽物之性”,把它变为自己武技的特长,还要求通过动物的动作把它的内意体现出来并运用纯熟,用于实战技击。这就是三体式虽然是静态但都是象形取意,静中寓动。因此,习练者一定要认真领悟,融汇贯通。

1、“鸡腿”就是学鸡的“独立之形”和“两腿相夹”的劲力。形意拳最突出的特点是前腿向前趟进,后腿有蹬劲,长时间站桩,“两腿相夹”的劲增大,会使“独立之形”稳健,可达到“不动如山岳”的奇效。

2、“龙身”有三折之势,搜骨之法,龙常因身体“折”而力大。我们习练形意拳就是要学它这一身法,即折身的特长,以达到“三催”劲整,力能顺达,腰劲在“转”“折”中得以发放。当后膝里扣,上体反拧,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势,使腰拧而腿顺,胯力前催。“折”是“蓄”,只有通过“折”,才能达到充分的“蓄”力,在丹田省(音醒)气,自然劲力倍增。

3、“熊膀”就是学熊的“竖项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点。“三体式”用“拔背”、“垂肩”,以求“项直”“头顶”,发动血梢的威力,使人精神振起。同时,因垂肩抻拔双臂力贯肘、手,使上肢“三催”劲整。

4、“虎抱头”就是学“虎未扑食头早抱”,这是蓄力待发的技巧。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这也是“虎抱头”技法的要旨。站“三体式”桩,拳从下颏打出变掌落与心口齐,由于坠肘沉肩,则达到“手不离心,肘不离肋”,这正是“虎抱头”技法的具体体现。

(三)“五夹”

形意拳先贤们常说,站好三体式就能站出“八面劲”。其实,“五夹”练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沾那那有”的真劲。

1、下颏与脖子夹:使丹田气沉,劲整而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利于头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脉速转。

2、两臂夹:通过大小臂的沉臂坠肘和两臂的相夹,使两臂束为一体,产生裹劲,同时两臂又具撑劲,习之长久,周身自生八面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的前三后七,并膝裹胯的“夹劲”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后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反映一个“夹劲”;前后两小腿相夹,反映一个“剪劲”。两劲相合,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相互的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外三合劲,这样用意磨炼,会使上下肢的劲校整,向外发放时劲大,达到“上下相合”成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练成弹性力。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肩坠肘的劲稳固。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人洞紧随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是前臂与身夹的最好解释。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前手打人,后手发劲”,“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4)“静动”

从无极式到三体式整个过程都是“静动”结合,相互促进,“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这是整个过程的主线,也是为练好外形追求动作中的“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坚实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去追求“静中之动”,也就是先辈们常讲的“内意之动”。即对“意”的训练,对“神”和“气”的内养,对“内劲”的培育;进而达到意到气到力到的高超境地。

拳经云:“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这些都是先辈们在习练三体式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要在平时磨砺动作的同时,追求“静中之动”,更要追求“动中之静”,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探赜索隐地追求,才能知其“性”懂其“意”,进而才能达到“寂然不动,感而遂发”的“妙用则为神”和“不思自得,触之自应”的高超技艺。

(五)“四梢”

形意拳讲的“四梢”,是指人的毛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手指甲、脚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如果习练者能把“四梢”发动起来,那气质神态就会猝然生变,自己会觉得精神雄劲,胆壮气豪,人见而生畏。“惊起四梢”实际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主要是发挥内在的精神。

在练三体式桩功时,一些人只练外形,不重内意和静中之动的求得,总感觉枯燥无味,容易产生杂念,气浮心慌,难以持久。如果将“四梢”惊起与外在动作相结合,气势自然会倍增,心平气安。

太极刀术是怎样的?

太极刀是太极拳运动系列的短器械,其风格特点应以太极拳身法、步法的要求和风范为准。太极刀的技法和动作应连绵不断,刀术清楚,劲力到位,刚柔相济,刀手动作协调配合。

太极刀最初的型制是源自西汉时期已广泛使用之环首刀。所谓“环首刀”,其特征不仅是刀首有环,更重要的是刀之型制,刀身狭长,较一般佩刀超长逾尺,是由长铁剑演进而来。背厚刃薄,重量称手,刀身略俱弧弯,刀柄长三握,可双手挥砍。若单手使用,柄长可减半而下弯,刀身前端三寸,两侧施似剑锋。

在古战场中,环首刀砍杀劈刺,堪称威猛,又可裹身黏格,藏刀滚进,故初曾以单长锋剑名之。

唐代,太极刀又被称“单背剑”,可能变化于当时的双手剑,在外形上没有了大刀那样的宽刀头,形制和倭刀类似。一面刃,护手处是“卍”字形,前护手可锁敌兵器。刀身窄,不可用缠头裹脑式。

之后,河北王介祺创太极十三刀术。王介祺是河北新城人,生于明末清初,隐居易州五公山,人称“五公山人”,武术著作丰富,其中有《十三刀术》一书。书中所论之刀术,顺势借力,尚意不尚力等,均是上乘刀术。

太极刀术常见的有:陈氏太极刀,杨氏太极刀,吴氏太极刀等。

陈氏太极是各派太极的祖源,陈氏太极的创始人陈王廷自幼年时就喜欢拿刀动枪。在18岁时,他将《经史子集》,弄得烂熟于胸;刀、枪、剑、棍等十八般武器,无一不通,无一不精,更兼弓马娴熟。

陈王廷长得面如重枣,长髯飘胸,身穿绿色战袍,经常使用的是一柄青龙偃月刀,又称“春秋大刀”,猛一看,真如三国时期的关云长在世,因此人们送他个外号“二关公”,凭刀术曾在武场上打败所有对手。

陈氏太极春秋大刀套路名称大都以关羽来命名,如关公提刀上坝桥、白云盖顶称英豪、举刀磨旗怀抱月、上三刀吓杀许褚、下三刀惊退曹操等。

后来,陈氏将春秋大刀演化为步下的短刀类,陈氏太极单刀包括

二十二式,名为单刀起势、护心刀、青龙出水、黑虎搜山、苏秦背剑、金鸡独立、怀中抱月等。

之后经过发展演化,还创立了太极双刀,套路共有三十四式,名如全舞花朝阳、雁别金翅、霸王举鼎、罗汉降龙、上步七星等。

杨氏太极刀术由河北省广平府杨露禅得自陈长兴所传,杨露禅当年在蓟县德胜镖局即携此刀行走,护镖于河北、山东一带,祖孙四代俱以此刀术传家。当时,由于朝廷的禁例,此刀术并不广传,仅在入室弟子内进行传承。限于法规,通常代用以木刀或戏台刀具演练,所以,难得一睹其真貌,而得其真传者稀少。杨氏太极刀术之练习套路,有刀诀十三句: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后为便于记忆,依势取义,谱如下:七星跨虎交刀势:包括起势、上步七星、退步跨虎、抱刀式、开

步交刀5个招式。闪展腾挪意气扬:包括闪步提刀、斜插金枝、怀中抱月、青龙出

海、进步推刀、换步推刀。左顾右盼两分张:包括回身劈和翻身捞月两式。白鹤展翅五行掌:包括白鹤亮翅、扇通背。风卷荷花叶内藏:包括风卷荷花、回身指路、单鞭三式。玉女穿梭八方势:包括斜插金枝、玉女梭、带醉勒马、三步追

风、玉女穿梭、玉女梭、带醉勒马、三步追风8个刀式。三星开合自主张:包括燕子投怀、三星开合、进步藏刀、玉女穿

梭、带醉勒马、三步追风等。二起脚来打虎势:包括开步交刀、右分脚、左右打虎三式。披身斜挂鸳鸯脚:包括披身踢脚、交刀劈和挂脚送书。顺水推舟鞭作篙:包括横鞭作篙和旋风落雁两式。下势三合自由招:含有左右扫拦和顺水推舟。左右分水龙门跳:共有左右分水和鲤跃龙门两式。卞和携石凤还巢:包括移步伏虎、飞凤还巢、退步七星、归原收势。

据说,杨家过去所用太极刀,都是环首的实用刀,特别是杨澄甫,对实用刀进行了改革实验,将护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之力。

虽然各传入所记之名式,数目略有差别,刀术上仍以意行气为主,表象为势,所以要慢练才能身知心悟,刚柔相济。吴肇钟《剑则》记载:“刀持若握,握以实应;剑持若执,执以转易,故刀剑之不同,有如泾渭。”

孙氏太极雪片刀是孙氏太极创始人孙禄堂留下的器械套路之一。这套刀术形式威猛,沉实迅捷,劈、砍、撩、刺、蹿、扒、翻、身法多变,步伐轻灵,刀路变换难测。

太极刀其势沉雄,似猛虎,以迫扑纵横也;其轻灵徐疾,俯仰八表,辗转蜿蜒也,不以花法眩目。刀术之紧密者,紧则不懈,密则不疏,以急夺迟也。故其不懈则奋进,不疏则严谨,守之自固。

太极刀之眼法不在双目贯注,望刀看掌,或看刀望掌,均易疏漏,而以关顾为至要。太极刀之招法是势势相承,有缠腰转进,而不做缠头裹脑,有闪砍斜刺,而不做力劈华山。

太极刀的步法讲究走步随意,趋步不迫,退步不急,与身法手法,做到周身一家,意连气贯,则近乎道矣。

杨氏十三刀口诀

杨式太极刀又称十三势刀,是杨家太极拳械中的著名器械之一,它是以太极拳的方法、要求、风格、特点和应用来进行培训的刀术。该刀法刀式不多,但式式均能衫,化人攻人尤为神妙,有砍、剁、_戳、划、刮、撩、扎、捋、劈、缠、扇、拦、滑等十三字块和砍剁、刺扎、戳豁、撩腕八种刀诀。

太极刀诀(一)

七星跨虎意气扬,白鹤晾翅暗腿藏。

风卷荷叶隐叶底,推窗望月偏身长。

左顾右盼两分张,玉女穿梭应八方。

狮子盘球向前滚,开山巨蟒转身行。

左右高低蝶恋花,转身捛撩如风车。

二起脚来打虎势,鸳鸯腿发半身斜。

顺手推舟鞭作篙,翻身分手龙门跳。

力劈华山抱刀势,卞和携石凤回巢。

太极刀诀(二)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手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