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5265

调查报告取名,梓字取名忌讳

兴仁信息网2023-07-29 04:38:160

...市场调查课要求以小组模拟公司,给公司起名。最好,新颖些,谢啦!_百 ...

青春向上

调查报告:顺德这个名字的由来

顺德的地域,秦代以前属百越地,秦代起隶属南海郡番禺县,隋代起属南海县,五代南汉时属南海县分出的咸宁县,宋初重新并入南海县,元代及至明初仍沿袭宋制。明英宗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后,朝廷为了加强对起义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安4都37堡及新会县的白藤堡划出设置新县,命名“顺德”,意为“顺天明德”。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设市。

大良镇

大良镇历史上是顺德县城所在地,1992年撤县设市后为市人民驻地。明清时期分属县城和大良、古楼、小湾三堡。民国时期县城称大良镇,城郊农村为第一区。中华人民成立后,县城仍称大良镇,1958~1959年曾名凤城人民公社;城郊农村先后称第一区、府又区、大良人民公社、大良区、锦湖镇,1988年8月撤销锦湖镇建制,与县城统称大良镇。

大良得名有两种说法。民间相传大良本名太艮,缘起于该地为古“太艮海峡”;建县后,朝廷命官误将“太”字的一点加于“艮”字之顶而成“大良”。学术界认为顺德建县前的史料从无“太艮”和“太艮海峡”的记载,"大良”应为古南越民族语音的遗留,意为“黄土地”。

大良镇别名“凤城”,缘起于古代城郭西枕凤山,而凤山得名则由于山形近似引颈长鸣的凤凰。

历史上,城郊农村是半粮食半经济作物地区,主产水稻、甘蔗、香蕉、蔬菜、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有塑料制品、家用电器、机械、机电、电子等20多个行业。“三高”农业重点发展塘鱼、生猪、家禽养殖。

桂洲镇

桂洲的得名,相传起源于开村时扶宁岗上长有桂花树,人称“桂花洲”,后简称“桂洲”。镇境明清时期属桂洲堡及容奇堡马冈村地,小黄圃、高黎、东升三村属香山县;民国时期与容奇同属第十区;中华人民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称第十区,1956年起先后称桂洲区、桂洲乡、桂洲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2000年2月与容奇镇合并为容桂镇。

历史上,桂洲镇是半经济、半粮食作物区,主要农副产品为塘鱼、稻谷、甘蔗、香蕉、禽畜及头菜。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用电器、打火机、燃气具、灯饰、塑料制品、电线电缆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蔬菜、花果种植。

容奇镇

容奇镇古代本为西江支流边的一个小渔村,以境内容山、奇山两个小山岗得名。明清时期称容奇堡,清末发展成为商业港埠。民国时期与桂洲镇同属第十区。中华人民成立后为区级镇,1958年与桂洲合并为容桂公社,1959年分出为容奇公社,1961年5月起恢复镇的建制。2000年2月与桂洲镇合并为容桂镇。

历史上,该镇有相当的工商业基础,缫丝业比较发达。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和外贸港口,主要工业行业有家用电器、针纺染整、服装、五金机械、饲料等。

伦教镇

伦教镇古称“海心沙”,明初更名“伦教”,相传乡绅郑循斋治乡有方,朝廷赐“伦常教化”匾额而得名。镇境明清时期属伦教、黎村、羊额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二区,中华人民成立至1956年3月仍称第二区,1956年4月起先后称伦教区、伦教乡、伦教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半粮食半经济作物产区,主产水稻、塘鱼、甘蔗、香蕉,丝绸莨纱制作业也享负盛名。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重点行业有木工机械、染整、电子、玻璃、日用工业品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花卉、蔬菜种植。

陈村镇

陈村镇的得名,相传东汉时此地出过一位姓陈的太尉,后人建祠纪念,地名因名“陈村”。镇境明清时期属龙津、甘溪、登洲、龙头堡地,民国时期分属第三、第四区。中华人民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分属三、四两区,1956年4月起分属陈村区(乡)和仙涌区(乡),同年10月成立陈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商业发达,与广州、佛山、石龙并称广东四大镇;花果种植业驰名远近。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用电器、五金机电、高档建材、塑料化工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种植和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勒流镇

勒流的得名,缘起于镇驻地北面的北江支流的流向,北江支流本向东流,到此分出一条二级支流,逆转向西接通西江支流甘竹溪,古时俗称“额(逆)流”,因嫌其意欠吉,借用谐音改称“勒流”,写作“勒楼”,民国后统一写作“勒流”。镇境明清时期属勒楼、黄连、江村、石涌、冲鹤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六区。中华人民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称第六区,1956年4月改称勒流区,1958年2月起分属勒流镇和富裕、大晚两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勒流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交通机械、塑料制品、五金、塑料、中成药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杏坛镇

杏坛镇驻地相传古代由夏、谭两姓开村,后人谐音取孔子讲学的“杏坛”为名,标榜为文教礼乐之乡。镇境明清时期属龙诸、马齐、古粉、马宁、昌教、北水、逢简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八区。中华人民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称第八区,1956年4月改称齐杏区,1958年2月分设杏坛、龙潭两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杏坛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甘蕉、香蕉和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用电器、纺织印染、塑料、食品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水果、蔬菜种植。

北滘镇

北滘镇境古代有100多条涌,统称其地为“百滘”,后取谐音改称“北滘”。明清时期属桂林、都粘堡及龙头、新良两堡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分属第三区和第五区,中华人民成立后至1956年3月仍分属三、五两区,1956年4月起分属陈村区和乐从区,1958年2月划入陈村乡,同年10月成立陈村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从陈村公社分出独立建制,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半粮食半经济作物产区。改革开放后,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除家用电器,还有燃气具、禽畜饲料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水产品、禽畜养殖和水果、花卉种植。

乐从镇

乐从的得名,缘起于镇驻地清代俗名“六松圩”,因该圩场内有六株松树,故称。民国初年以谐音正式命名为“乐从圩”。镇境明清时期属葛岸、平步、鹭洲堡及新良堡的一部分,民国时期划为第五区。中华人民成立至1956年3月仍称第五区,1956年4月改称乐从区,1958年2月分设沙滘乡和劳村乡,同年10月成立沙滘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改称乐从区,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塘鱼、甘蔗、蚕桑。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具、燃气具、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等。家具、钢材专业市场远近闻名。“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龙江镇

龙江镇以江流曲折纡绕、势若蟠龙而得名。镇境明清时期属龙江、龙山、甘竹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七区,中华人民成立至1956年3月仍称第七区,1956年4月改称龙江区,1958年2月改称龙山乡,同年10月成立龙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龙山”改为“龙江),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和塘鱼。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家具、啤酒、家电、纺织、化工等。家具批发市场规模庞大。“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

均安镇

均安的得名,缘起于清代由三华、仓门两村富户合建圩市,取名“均安”,意为共同安居乐业。镇境明清时期属江尾、云步、鼎新、福岸堡地,民国时期划为第九区。中华人民成立后至于1956年3月仍称第九区,1956年4月改称均安区,1958年2月分设均安,南沙两个大乡,同年10月成立均安人民公社;1983年11月起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

历史上,该镇是经济作物区,盛产蚕桑塘鱼、甘蔗及头菜。改革开放后,成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主要行业有磁性材料、塑料制品、制衣、制鞋、化工、机电、食品等。“三高”农业重点发展优质塘鱼、禽畜养殖和蔬菜、水果种植。近年兴起以水乡风情为重要项目的旅游业。

德胜区

德胜区地域原属大良镇,包括南江、苏岗、逢沙、五沙村,1993年6月为建设新城区中心而划出设立。因地处容桂水道的德胜河段北岸,故名。历史上,该地域是粮食作物区;改革开放后,沿105国道地段,成为市属工业主要分布地,有燃气具、制冷设备、发电、锦纶、油墨等规模企业,还有全国县级首家四星级酒店仙泉酒店和顺德新港

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姓氏的调查报告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有关“无影灯”的调查报告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在物体的后面就会形成影子。影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各不相同。比如,同一个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早晚长、中午短。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电灯光下的物体的影子的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特别黑暗的部分我们叫它本影,四周灰暗的部分我们叫它半影。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有密切的关系。通过下面这个实验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奥秘。 我们把一个不透明的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旁边点燃一支蜡烛,杯子后面就会投下清晰的影子。如果在杯子旁点燃两支蜡烛,就会形成两个相叠而又不重合的影子,两个影子相叠部分完全没有光线射到,因而是全黑的,这就是本影;本影旁边只有一支蜡烛可照到的地方,就是半明半暗的半影。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或更多蜡烛,本影部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就会出现很多层次,也逐渐变得更加暗淡。 物体在电灯光下能产生由本影和半影组成的影子,也是这个道理。电灯由一条弯曲的灯丝发光,发光点不只限于一点。从某个点射来的光给物体遮住了,而从另一些点射来的光并不一定被挡住。很显然,发光体的面积越大,本影就越小。如果我们在上述杯子的四周点上一圈蜡烛,这时本影就消失了,而半影也淡得看不见。 正因此如此,手术室内的顶灯是由发光强度很大的几个灯在灯盘上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产生明显的本影而影响手术。所以取名为“无影灯”。

梓字取名忌讳是怎么样的?

1、忌搭配生僻字;梓字并不是一个生僻字的,但是我们在取名字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搭配其他的生僻字,以免影响到整个名字。毕竟起名字的原则之一不能搭配生僻字指的是整个名字中的用字都不能是生僻字。

2、忌搭配寓意不好的字:寓意不好的字也是不能搭配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寓意不好指的不仅仅是字的寓意不吉利,还包括了字的读音也要注意。

扩展资料

“梓”字其实是一个五行属性为木的字,被运用到人名中具有生机勃勃,茁壮成长,自强不息,生命力顽强的含义,而它的读音跟“子”字是一样的,也是代表着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护和呵护的含义。很多的父母都会考虑使用“梓”字给孩子取名。

不管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而这里也应该特别的注意,不同性别的宝宝使用“梓”字组合成名字,应该注意所搭配的名字是否符合孩子的性别,是否利于孩子的使用,如果太过中性化的名字,则会对以后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梓字取名忌讳

各种测名字软件均认为梓为吉。

梓五行属木。

儒林外史作者叫吴敬梓。

皇后被称子童,后来演变为梓童。据说皇后印章以梓木雕成。

《康熙字典》:

《唐韵》即里切《集韵》《正韵》祖似切《韵会》祖士切,音耔。《说文》楸也。或作榟。《通志》梓与楸相似。《尔雅·释木》椅,梓。《郭注》即楸。《陆玑·草木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余材皆不震。

又桥梓。《尚书·大传》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

又桑梓,父之所树。《诗·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又《梓材》《周书》篇名。古作杍材。《注》治木器曰梓,治土器曰陶,治金器曰冶。《周礼·冬官考工记》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庐匠车梓。

又《礼·曲礼》溉者不写。《疏》杯盂之属。亦曰梓。

又姓。梓慎,见《左传》。

又俗谓锓文书于板曰梓。

又一种鼠梓,名楰,江东人谓之虎梓。

又《古今注》梓实曰豫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