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695

五行怎么解释万物起源,五行代表自然万物是什么

兴仁信息网2023-08-31 01:05:480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 指 什么?_百...

最简单的说法是五行是世界万物的基础

五行原理是什么?

易经有言:木为少阳之象,火为太阳之象,金为少阴之象,水为太阴之象,土为大地之象。这就是五行的真面目。阴阳学把太极八卦图的圆线称为天道。天道就是太阳地球运行的轨道。因为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轨道都是一个圆周。太极图因此用一个圆线代表。阴阳学根据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远近定大地上的冷热。把天道分为四份: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五行学为了解释说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大地对自然生命的功能作用,就用当时人们最熟识的物去象征比喻。五行就是用来比喻说明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和大地对自然生命产生生存发展变化的不同功能作用的象征物。

阴阳日历也是以先天八卦为依据创立。把阴阳学的少阳名之为春。因此春属木。把太阳名之为夏,夏因此属火。把少阴定为秋,秋天因此属金。把太阴定为冬,冬天属水。先天八卦图的中央是大地,大地属土。少阳对生命的作用是木,木的功能作用就是春天的作用。太阳对生命的功能作用是火的作用,火的作用就是夏天的作用。少阴对生命的作用是金的作用,金的作用就是秋天的作用。太阴对生命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水的作用就是冬天的作用。大地对生命的作用是土的作用,土的作用就是物质的作用。这就是五行本来含义。

五行有四行是指四季阴阳。因此五行又叫阴阳五行。五行生命学也就是阴阳生命学的发挥。没有天上的太阳就没有地上的阴阳,太阳是五行的统帅。五行的原理是:太阳统五行以生万物。太阳是君主,五行是替君主行政施令于万物的臣子。五行加上太阳就有六位执掌万物生死权的大人,因此易经说:五行六位。夏朝以太阳统五行以生万物为依据,开国立朝。封五侯替君主掌管一方。五侯就是金木水火土。根据五行原理秦前的皇帝称为天。天即太阳。根据阴阳学原理,太阳生阴阳,阴阳直接生万物。因为地上阴阳为太阳所生,所以阴阳为太阳的儿子。太阳古名天。阴阳因此称为天子。皇帝是直接管理作用万民的统帅,与阴阳相同。汉后的皇帝不称天而称天子。天子就是阴阳。现代人把天子解释为上帝、玉帝、天帝之子该属无知。上帝、玉帝是西方佛教,天主教的玄虚说法,与阴阳的天子根本不同。

阴阳日历书上说:木行春令,火行夏令,土行中令,金行秋令,水行冬令。行令就是行使政令,命令。五行创建于象形文字时代,那时候的字是物之形,言语表达方法是用象征和比喻的方法。五行就是把金木水火土比喻为政见不同的五位大臣。这五位大臣在太阳这个君主的统领下,轮流行使政令。因此名之为五行。五行者五大轮流行令官也。木行使春令,完全春天任务后,有火行夏令。夏令任务完成后交土行中令。中令交给金行秋令,金又交给水行冬令。水行完冬令后又交给木行春令,周而复始。

五行有相生相克同属比。相生是父母生子的生。水生木是说春木是在冬水里盈育产生。相生的意思是父子或母子关系。相克是互相克伏。秋天到了,金行令,与金相对立的木不能露面,被埋伏下来。金秋无春色和春意。到了春木行令的春天,与木对立的金就要躲避,潜伏。春天里无秋色秋意。在一定的时间里,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在一定时间里和一定条件下,木克金,土克木,水克土,火克水,金克火。这样反回克伏,中医名之为晦。相克的意思是敌对关系。金克木有水在其中间,金水相生,水木相生。构成了以水为中心,团结金木为一个组织体。这就是同属。同属的意思是指组织关系,组织结构。金与金、木与木为同类。同类为比。比指兄弟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同属比是说明自然生命界,物质界,人类社会中的必然地存在着的四大关系。

五行最喜中和。中和就是不强不弱,不亲不疏,不敌不我,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尽其能,一视同仁,一概平等。天上的太阳为君主。太阳让木行春令三个月,又让夏火接着行三个月的夏令,夏火又让给金秋,金秋又让给冬水。大地属土,一切生命所需的物质尽在大地中,太阳之君让土专门供给生命营养物质。一视同仁各行其令。太阳受给金木水火土的权力有限度。春夏秋冬的热度有最低和最高的限度。春天的热度高于或低于限度就不是春,木就失职。夏天的热度高于或低于限度就不是夏,火就失职。秋冬也一样,土对生命的营养供给也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度,高于限度和低于限度就违规。五行的中和实际就是:各自的健旺相等,功能作用平衡,工作协调,之间关系和谐,生命就正常生存,无疾病。统帅节制金木水火土功能作用和关系的是太阳这个君主。君主节制有力中正则五行中和,君主不正五行必歪。五行一歪,必然失衡、失调、失和。三失一产生,体内病态就生,三失达到极限就死。这就是五行的生命原理、病理。

五行学原理是自然的总结,因此能反解于自然和自然万物。后人一直以五行原理为标准以五行为模式和方法认识解释自然万物。古中国因此成为五行之国,常见的五行有:正五行、三合五行、玄空五行、双山五行、化煞五行、斗首五行、人体五行等等。

五行的起源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比如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其中甲电与戊磁、辛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对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物质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人体五行是怎么回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隐暖生火

火生土:焚木生土

土生金:聚石生金

金生水:销锻生水

水生木:温润生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我们常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究竟什么才是五行?

早在春秋时期,道家学者就提出了属性论与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 ,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的矛盾统一模式,反映了事物的内部结构关系和整体性。因为在这一时期,《内经》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对研究和整理古人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行学说最初是由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其辉煌的哲学思想对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五行学说的本质是认为世界由五个基本物理特征构成:木、火、土、金、水。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和变化是这五个不同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和月亮对十二月来回寒热年运动的相互作用,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年龄和月历,并已发展成为“干支纪年法。“五行生克立法是五行盛克学说的有机结合,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行相克:土性分散,木能固之;木性生长,金能伐之;金性坚硬,火能熔之;火性炎热,水能冷之;水性润下,土能阻挡之。五行相生:树木生长靠水(水生木);火燃烧靠木柴(木生火);火燃烧后的灰烬为土(火生土);金属矿石都埋在土地里(土生金);金属上会凝结出水(金生水)。

五行学说的起源?

周易是根据数的阴阳和随机性,推断事物凶吉的书.

一般人看不懂,但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它.我也曾经看过(老师推荐的),但是看了2遍还是不能领悟.简直不知所云.周易严格的说是一本主观唯物主义哲学书籍,它集天文、数学、兵法、治国方略、做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一体,是一本锻炼人思维的好书。许多诺贝尔获奖者都是借助它成功的。我想当年的马克、恩克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前也看过它。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把周易的内容高度概括而已。

在古时,科学很落后,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析,为此就出了<周易>学说.

简单地说,

1.易本是算命的,

2.但到了周易,孔子基本上是从哲理方面解释易,虽然此解释同样也可适用于占卜,但周易列为经书,只因其包含全面的哲理.

3.周易不能作为占卜的书,因孔子只从哲理理解易,基本没有关于占卜的论述.后世的占卜,是从易中的最基本定理重新创造的,基本与周易无联系.

4.哲理适用于任何人,但以周易用于占却不会有实践意义,

5.占卜者依然把周易列为占经是因周易还没有把易的基本原理抛弃,而其他易经已失传了.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