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4037

太岁黏菌平衡压片,黏菌是太岁吗

兴仁信息网2023-08-31 14:45:420

太岁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价值?

反馈

4张

太岁

肉灵芝

更多义项

太岁,又称肉灵芝,为古代汉族传说中秦始皇苦苦找寻的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确有记载肉灵芝,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

太岁是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科学家称太岁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其在显微镜下却观察不到细胞结构,古代时认为其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东晋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

“太岁”是什么?听说是一种动植物结合的生物,被称为活化石?很好奇_百 ...

太岁是一种黏菌.

想麻烦各网友,“太岁”是什么?

目前科学验证“太岁”身份有四种说法: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专家的结论是,所谓“太岁”应该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他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约50%的蛋白质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

说法二:粘细菌。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说,“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中科院微生物所多年前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放火上烧时,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估计其中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判断“怪物”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将通过先进的DNA遗传系统分类技术给太岁验明正身。目前正利用先进手段对样品的分子系统、分类定位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即通过一些基本的参数去找出该物质的DNA序列,然后根据基因分析结果,看看它属哪类物质,或者与哪类物质比较接近。

太岁有四大悬疑?

疑问之一:真的能治病吗?专家建议:不要轻易服用。早前发现“太岁”的内蒙古农民透露,喝了浸泡过“太岁”的水后,治愈了多年的头痛病,“太岁”真的能治病吗?现在的专家认为,“太岁”属于原生动物及真菌类,品种十分复杂,加之来源于土壤,自身可能会附着各种有害生物或有毒物质。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食用“太岁”会产生不良反应,建议在没有弄清楚其物质前,不要轻易服用。

疑问之二:是否到处都有?专家结论:南方较易发现。有消息说,除了内蒙古、吉林发现“太岁”外,在连云港等海滨城市的海滩上也有类似“太岁”的物体出现。对此,专家的意见是,90%可判断“此太岁”非“彼太岁”。判断的原理是,咸水菌群不一定能活在淡水中,同理,淡水菌群也难以活在咸水中。而且,类似“太岁”这样的黏菌群复合体并不罕见,在南方一些潮湿地方也容易发现。

疑问之三:个头为何庞大?专家答复:现在还说不准。为什么在内蒙古等地发现的“太岁”会如此庞大呢?与它生活的地域、它的“年龄”有关系吗?在最终研究结论出来前,这些问题都“说不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太岁”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因为一般来说,黏菌可通过“吃”细菌来维持生命,而潮湿的地方比较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成了“太岁”的乐土。

人们在潮湿的下水道和宅基地下,会发现一些小团的像“肉”一样的物体,只是它们的个体偏小,并没引起人们注意,而它们可能都是“太岁”。。。

看看吧

还有图

http://club.it.sohu.com/read-kaogu-22817-0-2.html

太岁有什么作用?

太岁(又称太阴、岁阴)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虚拟的一颗与岁星(木星)相对并相反运行的星。尔后,演变成一种神祇信仰。太岁又称肉灵芝,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细胞结构是接近鞭毛动物的。进化程度介于藻类和原生动物之间。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太岁是可以吃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称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什么是“太岁”啊?

【“太岁”的几种含意】

tàisuì

(1) ∶木星的别称,古代用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纪年,一周是十二年

(2) ∶传说中神名。古代,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木星)相应而行,因此兴建工程等要躲开太岁的方位,否则就要不吉利

(3) ∶一种特殊的生物

【一·木星与“太岁头上动土”】

古人把木星称为“太岁”(或岁星一周天(实际是11.86年),并划分周天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称,说太岁某一年在某一方,这一方就不能动土搞建筑,否则触犯了太岁,就会招来灾祸。后来,人们把别人侵犯自己怒斥为“太岁头上动土”,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这一说法早在宋朝就已有之。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就曾提到过:朱武和陈达、杨春在少华山落草之后,为了打劫钱粮供山寨使用,预备与官军对敌。朱、杨要打蒲城县,陈达不听朱、杨的劝告,坚持要从史进所住的史家村借条路去打华阴县。路经史家村时,史进召集众庄客截住道路,对陈达喝道:“你也须有耳朵,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敢这样说的当然就是有来头的人,书中所讲的陈达的确不是史进的对手,结果被史进擒获。

【二·太岁之神】

太岁,为道教神明的尊称,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古人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太岁又称太岁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间奉祀的神灵。

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法,它是由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轮流搭配而成。始于甲子,终于癸亥。一个轮回需要60年,称为六十甲子。

传说在这60年里面,每一年天上都会派一位神仙出来值年,他负责掌管这一年人间的福与祸,也掌管这一年出生的人一生的旦夕祸福,老百姓尊称这些神仙为值年太岁,60年就有60位太岁,所以统称为60甲子神。

太岁神从南北朝开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岁的名字全部更换,成了现在各地有安奉太岁的庙宇里面的六十太岁。

【犯太岁、冲太岁、刑太岁】

一般人的年庚,若与值年太岁相同,民间称为犯太岁,年庚对冲者,则叫冲太岁;诗曰: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按照十二主星宿中记载:“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因此,无论是那一种,在那一年里必定百事不顺,事业多困厄,身体多病变,因此务必要拜奉太岁星君以保平安。

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岁。

什么叫做犯太岁?犯其实即是冲,「冲」亦分为「年冲」及「对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

“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仕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

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例如蛇年,肖蛇为太岁,肖猪为冲太岁,而肖猴和虎为“偏冲”太岁。

【三·不明生物—“太岁”】

“太岁”是一种存在于地球上的不明生物体,它的存在、作用和影响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

它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进化过程中的原生质生物。或者说,太岁是可能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古籍《山海经》称“太岁”为“视肉、聚肉、肉芝”,描述它“食之尽,寻复更生”。

【历史记载】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太岁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太岁也被称为 “视肉”、“聚肉”、“肉芝”。你看都带个肉字,说明可以食用。据《山海经》记载,“视肉”最早是作为古代帝王生前喜欢食用的物品出现在古帝陵前的。具有 “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的特点,也就是说吃一片,它自己可以再次生长。至于吃了以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说法,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确有记载。据《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它叫做肉芝收入“菜”部“芝”类,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灵芝,并称为“本经上品”。《本草纲目》里还列举了几部以“芝”为主的药方,说明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着特殊疗效,其共同的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且由于它具有自生自长的特点,显得更加珍贵.所以历代帝王都千方百计去寻找它,其中据说古代帝王将相寻找肉灵芝的故事,以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找药最为著名。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听说东方有一种仙药,食用以后能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于是在秦二十八年亲自率将东行寻找仙药,他来到了山东省的琅琊镇,寻访到了非常出名的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并赐给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徐福随即率五百童男童女东行,来到了山东蓬莱寻找仙药不成。于是徐福又修造船只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到达了古代瀛洲、方丈也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一带继续寻找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当中就有肉灵芝。

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广异记》中记载:晁某性情刚烈,有关于鬼神的传说或是禁忌,他从来不相信,也不觉得害怕。他经常故意在冲犯太岁的方位大掘其土,某天,竟在太岁方位上掘出了一块蠕蠕而动的白色肉团。他将这块蠕动的肉,鞭打了数百下后,丢到马路边,之后派人偷偷的在旁边观察周围的动静。

就在半夜三更时分,街上不知从何处出现了大队车马,围绕聚集在那块肉团的四周。车上有个人问太岁:「你为什么甘愿受到这种屈辱,却不报仇呢?」太岁回答说:「他的气势正旺,血气正刚,我也拿他没办法呀!」

【研究与发现】

从古到今有关发现“太岁”的消息就不断传出。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内蒙古、吉林、山东等地就先后有报道。虽然如今发现“太岁”已算不上什么重大新闻,但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都一直对“太岁”大感兴趣,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吉林、陕西等地的科学家已纷纷展开对“太岁”的研究。

太岁的形状,颜色,大小均没有固定值,似乎会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长大。

【生物性与物种猜测】

根据西北大学对外发布的信息显示,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同时有呼吸作用,就是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直接测定,就证明了它有一个代谢过程,有二氧化碳的产生,那就证明它是活的。

●说法一:黏菌群复合体

专家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太岁”的是非常多的菌体,而且品种各异。结合 “太岁”的个体带有一定弹性,还不时分泌出有丝性的黏物等现象,当时专家的结论是,所谓的“太岁”应该就是一种“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既有原生质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专家估计该黏菌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其它微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儿丁质、甲壳质等为营养,含有蛋白质约 50%,以及核酸、酵母菌和霉菌等。但当时受科研仪器的限制,没有对这些菌体作更深入的分子分析。

●说法二:粘细菌

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

●说法三:高等真菌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白玉华教授将“太岁”切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体内具有菌丝,初步确定为高等真菌。

●说法四:并非黏菌群复合体

中科院微生物所形态学专家茆晓岚多年前曾研究发现,该物体含大量的水;做蛋白质实验,没有蛋白质反应,也没有核酸反应。而放于火上烧,能闻到呛鼻的味道,他估计有醛基、醇基或羟基成分。因为黏菌必须具备蛋白质和核酸成分,因此他判断“怪肉”不是黏菌群复合体。

●其他说法

有专家还认为,“太岁”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但李泰辉研究员和施苏华教授都表示,虽然“太岁”为黏菌群复合体的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但关于“黏菌群复合体”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还不能清楚解释“太岁”为何种物种,惟有通过分子系统分析等研究,才能将“太岁”身上的秘密一一揭开。

【热捧多年只因至今仍是谜】

其实科学界对“太岁”的研究早已陆续开展,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无论是民间,还是科学界对“太岁”的热捧依然有增无减呢?专家认为当中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因为民间对“太岁”的传说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而且一些相关的记载很悬乎,比如说,秦始皇曾认定“太岁”为长生不老的灵药,命令徐福率部下千方百计找寻。而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中国北方民间,“太岁”是一种传说中的凶神。俗语中就有“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犯太岁”等说法。因此,每当各地发现有疑似“太岁”的生物后,人们就会异常关注,媒体争相报道炒作。

其次,科学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未能清楚解释组成“太岁”的菌群复合体究竟为何物。李泰辉说,全球的科学家对于菌类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存在于自然界的包括黏菌在内的真菌大约在150万-200万种,科学界大约只对其中5%的菌类品种有研究,仍有过百万以上的菌类尚未能验明正身。因此,专家毫不讳言说,即使这次中山大学对该物质的分子系统有新的研究进展,科学界依然还难以给这个复杂的生物正式冠名。

【附表:六十太岁星君的姓名】

甲子金辨,乙丑陈才,丙寅沈兴,丁卯耿章,戊辰赵达,己巳郭灿,庚午王清,辛未李訽,壬申刘旺,癸酉康志,

甲戌訾广,乙亥吴保,丙子郭嘉,丁丑汪文,戊寅曾光,己卯龚仲,庚辰章德,辛己郑祖,壬午陆明,癸未魏仁,

甲申方杰,乙酉蒋嵩,丙戌白敏,丁亥封济,戊子郑堂,己丑潘佑,庚寅邬桓,辛卯范宁,壬辰彭泰,癸巳徐斝,

甲午章诚,乙未杨贤,丙申管仲,丁酉康杰,戊戌姜武,己亥谢焘,庚子卢超,辛丑汤信,壬寅贺谔,癸卯皮时,

甲辰李诚,乙巳吴遂,丙午文哲,丁未缪丙,戊申喻志,己酉程实,庚戌猊秘,辛亥叶坚,壬子丘德,癸丑林朴,

甲寅张朝,乙卯万清,丙辰辛亚,丁巳易彦,戊午黎卿,己未傅傥,庚申毛梓,辛酉石政,壬戌洪克,癸亥卢程

【天文历法中的“太岁”】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顺序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并不方便。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根据《汉书·天文志》所载战国时代的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在析木(寅),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xiao),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在卯”,其余由此类推。

此外古人还取了摄提格、单阏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屈原《离骚》:“摄提贞与孟陬(zou)兮,惟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就是作为太岁年名的摄提格,是说屈原出生于“太岁在寅”之年;孟陬(zou)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这样说来,屈原的生辰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粘菌复合体之说不可靠

王朝江统计发现,从1992年至今,全国各地共发现“太岁”18次。“现在拆迁工程增多,但15年才发现了18次,可见在古代,‘太岁’是多么的稀罕!”王朝江感叹说。

物以稀为贵,“太岁”也因此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又称其为肉灵芝,称其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而唐代文人笔记中则记载了一人因冒犯“太岁”,而遭到报复家破人亡的故事。

王朝江表示,近年来发现的“太岁”都被解释为粘菌复合体,是一种介于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的种类。但从全国各地发现的“太岁”来看,他们形态、颜色、发现地点各异,粘菌复合体之说可靠吗?

第一次见到“太岁”后,王朝江将撕下的一小块表皮悄悄带了回来,在显微镜下观察却没有发现细胞结构。“难道这个根本就不是生命体?”

第二次发现“太岁”后,他又将其中的一块带了回来。记者在王朝江的实验室内见到了养在特殊水中的“太岁”,两年多的时间,它已经从小枣大小长到了核桃大小。这块“太岁”呈深褐色,王朝江表示这可能与生长环境中的色素有关。

一般菌种在显微镜下放大400倍左右就可以清楚看到菌丝了,但“太岁”切片在放大1000倍后还是看不到任何组织。如果将其组织放在营养液中培养会有什么结果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王朝江迈出了“太岁”研究难能可贵的一步。

■突破

“太岁”接种块长出菌丝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朝江再次获得一块“太岁”样本。他经过认真消毒,将其切割成两三毫米的接种块,分别放到30个试管的培养液中。

24小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个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结构的“怪物”,竟然长出了5毫米长的菌丝。这一结果与“粘菌复合体”之说相去甚远。

王朝江将这些接种块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后发现,菜豆形的孢子和一条条菌丝清晰可见。

王朝江表示,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太岁”是真菌构成的组织体,而非粘菌复合体。“虽然各地发现的类似的东西都叫‘太岁’,只是质感一样,但形态上差距很大。我的研究至少表明这些不明生物体被统称为‘太岁’或是‘粘菌复合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太岁’至少包括粘菌复合体和真菌两种。”

王朝江说,他虽然成功培养出了“太岁”菌丝,但距重获“太岁”实体还有很长一段路。

太岁为什么属于生物,太岁为什么不属于菌类

太岁又称“肉灵芝”,生长于地下而是由粘菌、细菌和真菌三类菌构成的一种稀有的聚合体,而关于“太岁”的存在、作用和药效,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

现代科学发现,肉灵芝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其结构不是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而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构成的一个聚合体。研究证明,肉灵芝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几丁素、甲壳质等为营养,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假丝酵母菌和白地霉。它的细胞中含光合色素。按照《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物、动物之间。既有营养体又有实体,可惜的是该生物进化到此种程度后,因受外界光的限制,停止了进化。因此生物专家称它为“盲支”,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往左会发展到植物界,往右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会变成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