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8370

只有中国有太岁吗,太岁干什么用的

兴仁信息网2023-09-09 09:42:520

真的有太岁吗???太岁是活的吗?

大家有听过「太岁头上动土」的谚语吗?为什么古时的中国人不想在太岁所在的方位上建屋? 「太岁」其实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上一颗虚拟的星。「太岁」与岁星(木星)相对并作相反方向运行。岁星自西向东,每年行黄道一分(黄道分十二分),因此「太岁」便自东向西,每年亦行黄道一分,十二年一个循环,古代天文学便以「太岁」所在位置记年,以配合黄道的十二支。方士术数家都以太岁所在的方位为凶位,产生了很多的民间和禁忌。「太岁」所在方位既然是凶位,中国人自然不想在那?建屋吧! 关於「太岁」,民间还有另一说法。中国人把「太岁」形象化,认为在建造新房时,在地底掘到像「肉块」之类的物体便是凶神。在金代元好问的《续夷坚志》中,便有一则关於「土中血肉」的记述:许州有一个名叫何信叔的人,他发现庭园中每夜都有神秘的光,於是命僕人挖掘出来。他们在丈馀深的坑洞中发现了像面盆般大的「肉块」,十分吃惊。在这件事情以後,何信叔得病死去,他的家共十多人也相继死去。传说这「肉块」,就是「太岁」。 民间传说中的「肉块」或「太岁」究竟是什么?1986年12月,新华社的一则报道表示,甘肃省有三个年轻农民,建屋时在地底发现了类似《续夷坚志》形容的「肉块」,当时有人说那便是「太岁」。那三个年轻人不满足这样的解释,於是把「肉块」送到兰州大学检验,最後发现「肉块」原来是一种罕见的白腹菌,并已正式命名为「太岁菌」了。 既然有了科学验证,证明古时所说的「太岁」是一种菌类,「太岁头上禁动土」的说法,便难以成立了。

太岁的由来?

《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对太岁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等。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作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本经上品”,具有“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特点。

另据史料记载,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它和岁星(木星)运动速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太岁到了哪个区域,相应的就在哪个方位地下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就是太岁的化身,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这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会有灾祸”的由来。

请问 太岁真的存在吗 是什么东西

太岁存在的。这是民间的俗名。学名叫做:肉芝为万物之祖,相传有人将存活于大冲固定位置的“肉芝”,比喻做长生不死的仙肉,能食而复生,而与岁星相对运行的那种“聚肉”则是不详凶物,不过这被献王做了棺椁的“肉芝”是死的,已经失去了生命,只剩下干枯坚硬尸壳,估计其中的肉都被献王炼成了仙丹了,五观被封住后,也许它外层还在生长,偶尔会渗出污水,但是内部就不再复生,都已半石化了,直到吸入空气,这罕见的原生生物,就又开始“动”了起来。 相关图片: http://www.cmfu.com/ploy/gcd_2/images/s_img/rouzhi.jpg

其他国家有太岁吗?

太岁,传统中国以六十甲子纪年,天干,地支两两相配,六十年一轮回.

太岁,又称肉灵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1]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山海经》称之谓“视肉”、“聚肉”、“太岁”、“封”,乃古代帝王养生佳肴。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

现代科学家认为太岁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其细胞结构为何形成和为何聚成如此规则形态,以及它的医药价值仍然是个谜。

东晋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是古人认为的长生不老仙药。

在几十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许多物种都湮灭了,绝种了,而太岁却能繁衍至今,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它生长于地底20-100米的厌氧环境中,生活于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会腐烂、变质。同时,这种粘菌主要靠孢子、菌丝繁殖,活性很强,随意切割都能够再生。但是绝非大家传说的无止境生长,如果能够快速生长就自然不会稀有了。

据中国太岁收藏协会专家介绍,因复合粘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安全起见,建议收藏研究为主,不可轻易食用。

中文名

太岁

外文名

Ganoderma lucidum

别名

肉灵芝

药用价值

有待考证

成分

大型粘菌复合体

快速

导航

有关文化相关新闻历史记载辨别方法

形态特征

太岁又称“肉灵芝”,生长于地下而是由粘菌、细菌和真菌三类菌构成的一种稀有的聚合体,[2]而关于“太岁”的存在、作用和药效,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3]

共6张

太岁

现代科学发现,肉灵芝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大型粘菌复合体,其结构不是由单一的细胞构成,而是由细菌、粘菌和真菌三类构成的一个聚合体。研究表明,肉灵芝是以细菌、酵母菌、霉菌孢子等微小生物为食,以纤维素、几丁素、甲壳质等为营养,肌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以及假丝酵母菌和白地霉。它的细胞中含光合色素。按照《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物、动物之间。既有营养体又有实体,可惜的是该生物进化到此种程度后,因受外界光的限制,停止了进化。因此生物专家称它为“盲支”,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往左会发展到植物界,往右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会变成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为自然界中非植物、非动物和非菌类的第四种生命形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祖先。[4]

北京哪里有太岁庙啊?

北京太岁庙

地址:先农坛

有太岁庙、太岁殿、太岁坛

太岁殿:

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是由太岁殿正殿、拜殿和东西庑殿围建而成的方正院落,占地8000平方米。是先农坛单体建筑中最雄伟的一组,也是中国现存专祀太岁神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太岁神是传说中的值年之神,皇帝须每年到此祭祀,逢水旱之年或出征、凯旋时亦遣官祭祀。明永乐年间建成山川坛(太岁殿之前身)时,曾于殿内设坛13座,合祀先农太岁、风云雷雨、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五镇(沂蒙山、关山、霍山、会稽山、元闾山)、四渎(河、江、淮、济)、天寿山、京畿山川、都城隍、春夏秋冬月将等神灵。太岁殿正殿坐北朝南。面阔7间约52米,跨度仅次于故宫太和殿。进深九檩,无前廊,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檐下施以单昂单翘七踩斗拱,殿内有金柱2排,镏金斗拱。构架饰以和玺彩画,菱花隔扇门,殿内置一汉白玉须弥座,即太岁坛。拜殿。位于太岁殿正南,又称南殿、倒座殿。面阔7间,进深九檩,无廊步,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檐下施以单昂单翘五踩斗拱,内转镏金斗拱。室内构架饰以和玺彩画,菱花隔扇门。殿南有宽大的月台,三出阶。东西庑殿位于正殿前方两侧,为供奉春夏秋冬月将神之所,各面阔11间,进深七檩,前出廊,悬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面。构架饰以旋子彩画,全部方格隔扇门。焚帛炉 位于太岁殿东南方。用于皇帝祭毕诸神后,焚烧祝文、祝帛等物。面阔3间,为仿木结构的砖石建筑。

上海哪里有太岁庙啊?拜太岁在哪里?

太岁庙 其址在今方塔园内。

据(《华亭志》)载,光绪三十一年,知府戚杨重修。史料记载太岁为“司岁之神”,说他是专管天上每一天情况的神仙,民间有天上一天,凡间一年之说。从北魏道武帝 386 年始,改变太岁为一神的说法,并以地支的十二生肖为准,分别设立了十二个岁神,每个岁神专管自己所属一岁的事务。

本命年即太岁年,当地百姓出于求得“岁岁平安”的思想,对“太岁”特别敬畏,特别重视进香礼拜,规矩很多。此庙毁于战火,早已不存,但“太岁”之说深入百姓,至今民间仍有“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之语,可见其在百姓中的敬畏程度。

方塔园

地址:松江区松江中山东路235号(近方塔南路)

电话:(021)5783859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