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0278

伽蓝菩萨开光法会,藏传佛教开光

兴仁信息网2023-09-10 20:42:340

佛教的节日有哪些?怎么过的都是?

佛教有很多的节日。因为佛教净土中有千千万万数不清的佛菩萨,每个佛菩萨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都在不同的崇拜群中形成节日,经过历史的演化传承,孕育出不同地区不同宗门各具特色的佛教节日。人们在这些佛教节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献供品、忏悔己过、布施僧贫,以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和慈悲济世之心。中国佛教的节日主要有以下几个:

佛诞节。阴历四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牟尼佛出生的日子。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有九龙吐水沐浴其身。所以民间在这一天以各种香料浸水洗浴佛像,以各种香、花供奉佛像,这一天也必定斋戒布施,以纪念这个不寻常的日子。佛诞节也叫“浴佛节”,我国云南的“泼水节”就是由浴佛节而来的。释迦牟尼佛诞生人间,倡导众生平等,揭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之谛理。那么每一个人都是有佛性的,他们通过佛教的修行都能最终成佛。所以,纪念佛诞节,浴佛也浴己。这一天何不洗个香水澡来净身,焚香思过以净心,向寺庙或敬老院孤儿院或自己身边其他公益事业,布施点滴,帮助一二,可谓身心清净,情操高雅,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养身之道。

(2)成道节。阴历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禅思悟道,从此人间有了佛教,诞生了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佛教徒以百种果子煮粥供佛以示庆典,渐形成民俗,民间称作“腊八粥节”,所以,成道节又叫“腊八粥节”,简称“腊八节”。佛典中记载:粥有十利:一资色、二增力、三益寿、四安乐、五辞清、六辩说、七消宿食、八除风、九除饥、十消渴。在成道节这一天,施粥于人能长养别人的佛性,那么施粥于己则能长养自己的佛性了,何不斋戒布施,自度度人呢?

(3)灯节。阴历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欢庆释迦牟尼降魔的节日。主要以各种灯、烛敬佛。灯舞龙蛇,烛花百里,通宵达旦,气势宏大。从唐代起定为灯节,历经演化而形成民间的元宵灯会,又与中国道教的上元节相融合,也叫上元节、上元灯节。

(4)涅磐节。纪念释迦牟尼佛逝世的节日。汉传佛教定于阴历二月十五日。“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达摩有“涅磐者,涅而不生,磐而不死”之论,不生不死即是佛教“空”的境界。佛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见不生不死的“空境”相当于道教的“太极”状态,也类似于中国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状态。因此,佛教认为世界是空的,就相当于世界是阴阳平衡的,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就立刻形成新的阴阳平衡,世界永远处在这种旧新阴阳平衡的破立状态之中,也就永远处于“空”的境界之中。万法皆空,亦即万事万物万情都是处于阴阳平衡的永恒变化之中,所以人不能太执住。执者固执,住者停留不动。

涅磐节这一天,寺庙举行涅磐法会,人们聚集法会,面对释迦牟尼佛圣像,诵听《佛遗教经》,并作各种供奉。不方便的也可在家诵读《佛遗教经》或念佛、向佛像供奉香、花、果、清水等各种吉祥物品。总之,只要有心,怎么做都行。正所谓佛法以无门为门,以无相为相。无门无相即是说修行无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心诚,方便即是门。

(5)盂兰盆节。盂兰盆为梵语的译音,意为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连以天眼观见其亡母在地狱中受倒悬之苦,求之于佛。佛教他于7月15日以百味果粥供养十方僧,可令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苦厄中得以解脱。梁武帝大同四年据此设“盂兰盆斋”,唐代盛行民间,是日,人们到寺中敬献各种食品,广为布施僧贫,以解救先亡之苦。由此,献盂兰盆斋和盂兰盆节流传至今。宋代以后,民间以盂兰盆斋施鬼,渐称鬼节,又据道教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亦称中元节。

祭奠亡灵,是人们表达哀思的一种情感需要,愿先亡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安乐是人们对亲人情感的延续,是人间真切的未了情。将物品和纸钱化为灰烬施与鬼神,孰不知阳间做人都有许多过错罪孽,阴间为鬼亦是带罪之身,而物品金钱原本就是罪恶之源。所以,不如布施贫困,行善积德,将功赎罪,以感天地鬼神?阳间有德才孝祖和钱财孝祖之分,阴间又何尝没有德财之别?否则阴阳怎么平衡呢?!

(6)佛吉祥日。世佛联定于公历五月的月圆日、农历四月十五日为“世界佛陀日”,中国佛协于1990年5月发出告:这一天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佛吉祥日,将在各寺庙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正月初一日 弥勒菩萨圣诞 四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七月三十日 地藏王菩萨圣诞正月初六日 定光佛圣诞 四月廿八日 药王菩萨圣诞 八月廿二日 燃灯古佛圣诞 正月初九日 帝释天尊圣诞 五月十三日 伽蓝菩萨圣诞 九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 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六月初三日 韦驮菩萨圣诞 九月三十日 药师佛圣诞 二月十五日 释迦牟尼佛涅盘 六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成道 十月初五日 达摩祖师圣诞 二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 阿弥陀佛圣诞 二月廿一日 普贤菩萨圣诞 七月十五日 佛欢喜日 十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成道 三月十六日 准提菩萨圣诞七月廿一日 普庵祖师圣诞 十二月廿九日 华严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萨圣诞 七月廿四日 龙树菩萨圣诞

佛教的法会日期是多少?(一年之内全部法会)

弥勒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 释迦佛出家 二月初八

释迦佛涅槃 二月十五 观音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

普贤菩萨圣诞 二月二十一

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 释迦佛圣诞 四月初八

韦陀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

观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

佛欢喜日 七月十五 地藏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

观音菩萨出家 九月十九 药师佛圣诞 九月三十

阿弥陀佛圣诞 十一月十七 释迦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

此外,各大寺院每月初一 十五都会举行佛教

这是上海佛教书局出版的念诵集后面写的,也是较为中国佛教界公认的

佛教节日和习俗

佛教节日

诸佛菩萨圣诞(阴历)

正月初一日: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圣诞

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

五月十三日: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廿四日: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

八月廿二日:燃灯佛圣诞

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九月三十日: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

冬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

腊月初八日:释迦如来成道日

腊月廿九日:华严菩萨圣诞

无遮会

��意思是贤圣道俗上下贵贱无遮,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七世纪戒日邀请玄奘参加在曲女城举行的无遮大会,印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倾竭府库惠施群有。大会进行75天,分别向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国无遮大会始于大通元年(529),梁武帝于重云殿为百姓设救苦斋,以身为祷。复幸同泰寺,设四部(四众)地遮大会,披法衣行清净大会,素床瓦器乘小车,亲升法座为众开涅盘经题,皇帝设道俗大斋五万人。

藏传佛教节日

传大召

��是藏传佛教一种仪式,意为“大祈愿”法会。法会从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萨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和康区各地信众(多至数万人)齐集大昭寺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正月十五日夜拉萨八角街陈列酥油灯、酥油花,歌舞庆祝,称为灯节。法会上举行辩经,考选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法会最后以送鬼仪式结束。

传小召

��藏历每年二月下旬,为期十天,进行有关宗教活动。法会期间三大寺僧侣在大昭寺参加辩经,选拔二等格西,由于规模小于传大召法会,故名。

浴佛节

��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是我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浴佛节前,佛教徒早已将寺院打扫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净。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许多善男信女即已云集佛寺准备参加于次日清晨举行的纪念法会。只见寺院幢幡宝盖招展,香花灯烛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丛中的几案上安放着一个铜盆,盆中注满了用旃檀、紫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等配制成的香汤,汤中立着一尊铜质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释迦太子像。沐浴开始前,寺院住持率领全寺僧众礼赞诵经,随后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僧众和居士们一边念一边依次拿小勺舀汤浴佛。浴完佛像后再用一点香汤点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灾除难。若参加的人太多,则采取由僧人手持杨枝醮浴过佛的净水为信众点浴的方式。整个仪式庄严隆重,洋溢着一片吉祥喜庆的气氛。

��这一天,僧人在早斋或午斋前都要举行供佛祭祖仪式。善男信女都愿意在这一天来寺院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斋供众,或烧吉祥疏、荐亡疏,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种经贸和文娱活动亦丰富多彩。由于围绕浴佛节的这类活动往往持续多日,参加的人众多,以至年复一年,在许多寺院形成了传统的庙会。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是我国佛教中两个最大的节日之一,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是佛教徒举行供佛敬僧仪式及超度先亡的节日。�

��根据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须结夏安居,即在此动植物生长繁衍期间,定居一处,一者可免伤虫蚁,二者可专心诵经或禅修。至七月十五日则须各作自我批评或介绍修行经验,称为“僧自恣”。经过三个月的专修,僧众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诸佛欢喜,因此此日被称为“佛欢喜日”。

��那么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兰盆节呢?这还得从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说起。该经说: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尊者于禅定中见其亡母生饿鬼道中,虽使尽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饥饿倒悬之苦,于是向佛哭述。佛为说救济之法: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在那一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脱你的母亲。目犍连依言而行,他母亲果然脱离了饿鬼之苦。当目犍连问佛将来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时,佛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以使现世父母增福延寿,过去父母脱离恶道。这里的盂兰盆,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救倒悬”,意为救度亡灵倒悬之苦;盆是华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经一译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讲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梁武帝首次在汉地创办盂兰盆会。如义楚在《释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极力提倡,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此后的历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较热衷于这一佛事活动,并不断丰富其内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盂兰盆节,不妨称之为“孝亲节”。如在唐代,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铺设供养,并伴有音乐仪仗,倾城巡寺随喜,甚是壮观;入宋以后,盂兰盆会逐渐由以盆供僧转变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由孝亲变成祭鬼,寺僧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逐渐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元明时期,这类习俗仍十分流行,盂兰盆会亦成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纪住庵清规》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为盂兰盆大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严可得混!”从中可看出明代以后与前说法有别,仪式内容与形式亦有些差别。对此,清代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结夏安居制在我国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实行,僧自恣活动就更罕见了。而随着僧人素质及地位的下降,道风不振,盂兰盆会的徒具形式,由敬僧变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已有极少数寺院开始恢复和实行结夏安居的旧制,有的寺院在盂兰盆节恢复了宣讲《佛说盂兰盆经》的法会。至于广大信众总愿在这一天打斋供众,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或布施还愿,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十分感人,文嗣墙��男次�∷担�踔帘喑伞赌苛�饶浮返认肪绨嵘狭宋杼āR虼耍�谟劾寂杞谇昂笊涎荨赌苛�饶浮返染缒浚�统晌�艘酝�略汉兔窦涞囊幌钪匾�疃�4送猓�夜�劾寂杞诘姆缢谆勾�サ饺毡荆�殉晌�霉�囊桓龊苡杏跋斓慕谌铡?br>

腊八节

��很早以来,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风俗,这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相传当年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据此传说,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如《百丈清规》卷二中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其中熬粥供佛成为常仪。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讲究,通常都用莲子、红枣、薏仁、云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称为“八宝粥”。不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别多,以满足前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过佛的粥特别吉祥,不仅自己食用,有时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这样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

��值得一提的是,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成道、涅盘都在5月的月圆日并于这一天举行浴佛等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腊八节吃腊八粥可以说是在中国形成的一个节日风俗。

佛教的教旗

��目前我们在许多寺院的法会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设计的,并在1952年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次大会上得到确认。

��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构图,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等色,象征人类的各种肤色。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世界的和平。从佛教立场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蓝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黄色寓示中道了义;红色象征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净解脱;橙色象征佛法的根本——智慧圆满;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义。

��因此,佛教教旗是佛教的象征,是智慧、平等、慈悲、和平的象征,一切佛教徒乃至全人类都应团结在这一神圣、伟大的旗帜之下。

中国佛教的宗派思源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到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极盛时期。这时期,大乘各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着百花争艳的景象。现将主要的几个宗派简介如下:

三论宗��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叫“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观。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瑜伽宗��依弥勒讲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时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600—664)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作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宗旨是广泛分别万有性相皆不离识。阐述诸法因缘体用,修唯识观行以转识成智(转依)。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天台宗��天台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华严宗��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又名贤首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着重阐明法界缘起的道理和观行的方法。

天台、华严的宗义虽说导源于《法华》、《华严》,而实际上为中国所独创。天台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学说和华严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都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展现了中国独创的大乘精神。

禅宗��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相传此宗的禅法是五世纪初的菩提达磨由印度传来。虽有单传心印,不立文字之说,实际上禅宗是以《楞伽》、《金刚》和以后出现的《六祖坛经》以及许多的“语录”为依据的。在八世纪,它又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至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临济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称为七派,都曾盛极一时,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尤为兴盛。

净土宗��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的弘扬者。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摄受广大群众,因而使净土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律宗��在戒律方面,依据昙无德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义的解释,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律宗”的学派。它的重要人物是与玄奘同时的道宣。由于这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习大乘三学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密宗��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等传入中国,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刚顶经》、《大日经》建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这便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还有专宗俱舍论的俱舍宗,专宗成实论的成实宗,以及专宗摄论、地论、涅盘经的各宗派,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盛行一时,便不久便失去传承,或并入他宗了。

��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时代,会昌法难(844)后,除禅宗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有天台、贤首的复兴和禅宗的大发展,这可算是佛教复兴的时代,但也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间,而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有清一代,汉地佛教没有什么起色,仅可保持原有的余绪。清末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学,有复苏的趋势。这便是从公元一世纪佛教初传到清末我国佛教宗派的大致脉络

今年什么时候开始佛教法会

通常是初一十五,寺院都会有类似于放生、开光、诵经的法会,另外,佛诞日(佛菩萨诞辰日)一般都会有法会,我把时间发给您:

弥勒菩萨诞辰 正月初一

定光佛诞辰 正月初六

释迦佛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

释迦佛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五

观音菩萨诞辰 二月十九

普贤菩萨诞辰 二月廿一

准提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

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

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初八

药王菩萨圣诞 四月二十八

伽蓝菩萨圣诞 五月十三

韦驮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

观世音菩萨成道 六月十九

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三日

佛欢喜日 七月十五日

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二十四日

地藏王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

月光菩萨圣诞 八月十五日

燃灯佛圣诞 八月二十二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 九月十九日

药师琉璃光佛圣诞 九月三十日

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

日光菩萨圣诞十一月十九日

释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日

监斋菩萨圣诞 十二月二十三日

华严菩萨圣诞 十二月二十九日

藏传佛教佛珠和汗传佛教佛珠的佩戴有什么区别

一般没有区别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只是开光的仪轨有所不同,其目的是相同的。

开光,指通过一定的仪轨,请佛菩萨的分身入驻佛像或法宝内,或者请佛菩萨佛力加持法宝,使开光的法宝对众生有加持之力、保佑之功。

藏传佛教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由来

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永远那么年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因历史等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西藏的远古文明和关于西藏的知识了解甚少,加之青藏地区海拔过高、语言障碍以及古代交通条件不便等原因,导致其与外界交往的机会极少。

藏区具有可考的历史记录是从松赞干布开始的。传说,一位英俊少年从天而降,因受其巫师

(此时的巫师在部落中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的青睐,部落群体公推他为部落首领,并给予他尊称——聂赤赞普。在藏语体系中,“聂”是“脖”的意思,“赤”是“宝座”之意,“赞普”是王之意。他便是吐蕃的第一个首领。从他开始,王朝首领就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地及范围,吞并各路小邦,建立起自己的堡垒,同时大力提倡宗教,兴办寺庙,至此到后来的的松赞干布,一共33代。松赞干布继位后。也历经数次战争,继续合并其他派别及部落,努力扩大自己的范围,最后统一了各部落。吐蕃王朝于公元前4世纪形成,到公元9世纪中叶开始衰败,公元12、13世纪已经不复存在。它的鼎盛时期与唐王朝是同一时代,双方之间友谊交往对当时的及经济影响极大。

就在整个藏族民族形成的同时,苯教作为藏民族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也在发展着,苯教伴随着整个吐蕃及吐蕃形成前的历史进程,并在其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吐蕃形成之前,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在此期间,苯教中的巫师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势,基本可以说是政教合流的。

佛教传入青藏高原的时间,晚于汉地,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同时受到周边各邻国的影响,藏传佛教充分吸收其精华,因而发展极快,形成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在佛教传入形成过程中,由于苯教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影响范围极速扩大。值得一提的是,吐蕃王朝从松赞干布开始,就把重点转移到经济方面,在文化方面采取开放容纳的政策,对苯教的重视程度开始下降。当然,每一种文化的传入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特别是在此时期,佛教的传入更是如此,这必然导致苯教和为外来宗教(主要指佛教)的长期斗争和融合。其实,这可能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正如在我国古代,原始宗教,主要是巫师的巫术行为,开始时是比较得到重视的,巫师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巫师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这种心态上的不适应性,渐渐反应在他们的作品和言论中,巫师的职责也悄悄发生改变,转向记录历史。

在外来佛教与土生土长的苯教斗争与融合时,白玛琼乃大师等人极力主持桑耶寺院的建设,于公元774年开始动工,778年正式建成,并举行浓重的开光安座仪式。这一创举,发生在双方文化正在交织之际,无形中抬高了外来宗教(佛教)的身价与社会地位,使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同时,白玛琼乃大师等人从印度请来说一切有部和中观分别说比丘10几人,由剃度仪式的主持人为七位藏族人首次剃度,并授比丘戒律,这就是西藏早期的佛教史上的僧人。在此之后,僧人数量迅速发展,这与之前的桑耶寺院的建成一起,共同标志着外来佛教胜于本地土生土长的苯教,也标志着佛教立足于西藏。

在后来多次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合流中,佛教文化虽偶受抑制,但最后还是得以大发展,最终形成藏传佛教这有的佛教支教派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格鲁教派在藏传佛教的诸派中,一枝独秀,特别是在17世纪,格鲁教派取得西藏地方的世俗统治权之后,合并了其他小的教派,或左右着其他较小的教派,至此使格鲁教派实力一度增强,成为当时藏区最大的一支教派。藏传佛教在数年的发展中,继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丰富着自己。加之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境况和人文气息,使这有的文化体系得以继承和发展下来。直到今天,这殊的文化体系都依旧保留得较为完备,一些在其他地方早为失传的佛教经卷,在这一地区还能发现,这是极为难得的,为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引用;http://crj162-xz.blog.163.com/blog/static/4375330220112603555227/

总结;藏传佛教至传入那天开始,就植根于这片神秘的高原,在数年的文化互促互进中,逐步成长壮大,影响那里一代又一代的人,也营造出辉煌的文化遗产,藏族的文化始终没有脱离其藏传佛教文化的氛围。藏传佛教文化,丰富了藏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形态,走入藏区,就是走进了乐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