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9862

天珠开光送人,天珠没开光有作用吗

兴仁信息网2023-09-11 06:59:110

别人送我天珠我可以接受吗?

为什么不可以???想接受就接受不想接受就不接受呗,能豪爽到送得出手天珠的人自然也不希望你让他看走了眼,记得回礼就好。

捡到的天珠可以让自己的亲人佩戴嘛?

我个人觉得吧,最好还是不要了。毕竟嘛,鬼知道这珠子到底有没有经历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为了亲人的安全,还是不要给亲人佩戴了。

老天珠能否佩戴过世人身上

命自我立

佛学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而以出世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执,幻觉、而导归正信、正见、正行、正觉,它指明了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而所形成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景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就因为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关于一个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对于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现在的"果",那果就表现为现在的命相;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因"种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缘"去完成,但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可是以上还只是佛教的世间法,佛法还有更究竟彻底的出世间法(超出而不是厌离)。它启示人们澄清妄念,明心见性,化除惑业,了脱生死,永绝虚妄流转,证得不生不灭,涅磐寂静的究竟解脱,而圆成佛道。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目的和最终目的。诸位如愿探求修证这一博大精深的佛法,就请您进研三乘圣教和实践戒定慧"三学"和"四摄"、"六度"的广大微妙法门吧。

前 言

净意室主

《命自我立》,原名《了凡四训》,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这确是一本有益的读物。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学家。《了凡四训》是很好的古文学作品。因为现在一般人看惯了语体文,对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把原文译成白话,是一本比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读物,值得大家阅读。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对于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生命的问题--亦即生死的问题,在那错综复杂、万有不齐的社会中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得到幸福与安乐,这一强烈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佛法--这一搏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探求,而《命自我立》(《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的"世间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所以也就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佛法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在世间法中阐明了十方无量世界成、住、坏、空,不停演化着的世界观,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迁流,无始无终生命之流的人生观。在那千差万别、逆顺苦乐的境缘之中,贯穿着一条因果的规律,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由此形成了"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因果"、"因缘"这四个字可以包括全部的世间法。据此而得出止恶行善的实践(从正见起正行)--自利、利人、利国,能自然招致幸福和安乐。可是世间法毕竟是迁流无常的,因此,也是虚幻不实的。因为宇宙总是成、住、坏、空不停的演化着,事物总是生、住、异、灭不停地变化着,人类也莫不经历着生,老,病,死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东西。因此,有大智慧的人们还必须探求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

在佛教浩瀚的大藏经典中,为我们指明了"戒、定、慧"三学,一门深入地修行证果的方法和事实,因为证得佛果,解脱生死,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

了生脱死,证道成佛,这一出世法的目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因为,一切众生原皆具足清净佛性。佛的福德智理,神通自在。在我们的本性中也不缺少一丝一毫,只因被无量劫带来无明妄念所蒙蔽而成为众生。只要能依照佛的教导去修行,厉行众善,息灭妄想,消除无明,人人都能够圆成佛道了。

可是,发心立地要广大,实践却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命自我立》就是很好的"明镜",可以备置案头,对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做超凡入圣的功夫。知过必改,行善必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修行的起点。

最后;要提请佛教师友们注意的:我们信佛学佛者的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为目标的。所以我们佛门弟子要将世尊的教导,化为实践行动,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优良的家庭教育,响应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在工作中做到尽职负责,作出贡献。总之,在各个领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国争光、振兴中华,这是佛教徒报上师恩,报国土恩和报众生恩的大善行,大功德啊!

一、命运的创立

我在童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因此,我的母亲叫我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去学习医学,学成后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母亲还说:"能学成一种技术,就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这是你父亲生前很久就有的心愿啊!

后来有一天,我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我恭敬地向他作礼。他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为什么不读书呢?"我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并问他姓什么,是哪里人。他回答我说:"我姓孔,云南人,得到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这数应该传授给你。"于是我引他回家,把这详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招待他。"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我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这就激发了我读书的志愿。于是就和表兄沈称商量。他说:"有位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办私垫,我送你去寄学是很方便的。"这样,我就去私垫读书,拜郁为师。

孔先生给我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给我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我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可是食米到了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贡。补了贡生,是廪生已经出了缺,把米折为发了,所以廪米就停了。我有些怀疑,认为这数不准了。后来不久,就被代行职权的杨公所驳斥,不准我补贡生,于是又食廪米了。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场里的备卷,叹息着说:"这五篇论文就是五奏议啊!怎么可使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终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县官写申请的公文,批准补贡。这时廪米又停发了。我把所有领到的廪米加起来,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注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出贡以后,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总是静坐,并不看书,己巳年南归,进南京国子监(大学)。在进校以前,我先去访问在栖霞山的云谷弹师,和他对坐三昼夜。禅师问我:"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了一个妄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禅师笑着说:"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个凡夫哩。"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那里会没有数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我就问他:"那么,这个数能逃得了吗?他说:"诗书里所说的,这命是我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确是很明显的教训。我们佛教的经典里说:"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贵的就是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长寿的就得长寿。"要知道,妄语乃是释迦佛的大戒,诸佛和菩萨是不会拿虚妄的假话来欺骗人的。"

我再问他:"孟子说过:求则得之。"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够求得来呢?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错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若是由于不顾一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禅师又问:"孔公算你终身怎么样?"我照实告诉了他。他说"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吗?应该有儿于吗?"我考虑了很久,回答道:我想,我是都不应该得的。因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厌烦,不能容纳别人,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率意行事,轻易发言。像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污秽的地土里,容易滋长生物;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没有鱼类。"而我却是有好洁之癖的。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点。和气能生长万物,可是我却很容易发怒。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二点。和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我又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以救人。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三点。多言耗气,而我喜发议论,信口开河,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四点。喜欢喝酒,损伤精神,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五点。通宵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六点。仅就这几点,我是不应该有儿子的了。其他的过恶还多着呢,不能一一都举出来了。

禅师说:"不但是科第功名的问题啊!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财产的人,那他一定是个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他一定是个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那他一定是个饿死的人物。天不过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恶业轻重,而给他以应得的果报,何曾在应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缺点,就应该把向来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风,尽情改刷。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料第,不生儿于,这是天作之孽(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业报)是可以违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尽力去作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里自己会得不到享受呢?《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能相信吗?"

听了他的一番议论,我拜谢他,接受了他的教导。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赎罪。云谷掸师取出一本《功过格》给我,教我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起来,善则记数,恶就退除。还教我持诵《准提咒》,以期必验,他还说:"符家有句话,不会写符,被鬼神笑。"其实写符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不动念就是了。执笔写符,先把杂念放下,在念头不动的时候,写下一点,叫做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这样写成的符也就灵了。凡祈祷立命,创立新的命运,都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积德祈祷的正规行法。

说到修,所有身口意的过恶,都应当把它除去。说到等待,是静候时机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侥幸,一毫的期待思想。如有预期或将迎的心,都应当斩尽杀绝。到这地位,直造无念无求,先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实的学问。你不能做到无心的功夫,只要能持诵《准提咒》,不必计较,勿令间断。(念佛也有同样功效。)--功夫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了念头空寂不动,那就灵验了。

我的号原叫学海,从这一天起就改号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屋漏处,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别人憎恨我,或是毁谤我,自能安然容受了。

到了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话就不应验了。而秋闱考试就中了举人。但是我检讨自身,还是有许多的错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犹豫不决,或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从己巳岁开始发愿直至已卯岁,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完成以后,就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岁生天启。

我每次行善事,就用笔记上。你母不能写,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毛管印一个朱圈在日历本上面。或布施贫人,或买放生命,所做种种善事,有时一天多到十几圈。到了癸末年八月,三千之数已经圆满。九月十三日,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

丙戌年登第,授宝砥县长。我备空格一册,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恶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记起来,夜里在庭前摆了一张桌子,焚香告天,你母见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

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我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我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弹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 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我就捐出俸银,请他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代为回向。

孔公算我五十三岁要死,我虽不曾祈祷求寿,这一年居然无恙。今年我已六十九岁。《商书》说:"天道难信,因为命在变异,是不肯定的。"《周书》也说:"无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不是古人欺人的话。我因此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这句话,是圣贤的名言。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这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你(天启)的命运前途,现在还不知道是怎样的,但不论如何,即使命里应该荣耀显达的,也要常作冷落寂莫想;即使时运亨通顺利的,也要常作指意逆境想;即使眼前衣食丰足的,也要常作贫穷想;即使别人对我敬爱的,也要常作谦和不骄傲想;即使门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下低微想;即使学问很优良的,也要常作浅陋想。从远一点来说,要发扬祖先的遗德,近一点来说,要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报答国家的恩惠,对下要创造家庭的幸福,对外要救济别人的急难,对内要约束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天天要检查自己的不是,要改过自新。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他们为什么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是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学说,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禅的道理,务必熟读而努力去实行,不得贻误了自己!

二、错误的改正

春秋时代有些官员们见到别人的说话和动作,就能凭着自己的推测,来评论这个人未来的祸福遭遇,往往很准确。这从《左传》、《国策》这些书里可以看得到。大抵吉凶的预兆虽萌芽在心里,而发现常在于四体。行为敦厚的往往得福,过于刻薄的往往遭祸。但世俗一般人们的眼里多被妄念遮障。他们说,人生的祸福是没有一定的,是测度不准的。要知道、当幸福快要到来,只须观察他的善行就可预知:灾祸将要来临,观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预卜的。

现在,我们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行善,先须决心改过,但是改过第一要发羞耻心。应思从前的圣贤们,他们为什么百世可师,而我为什么一身瓦裂?这是因为我耽染着尘劳情欲,在私下做了坏事,还认为别人不知道,傲然没有一点惭愧之心。这样下去,必将沦堕于禽兽,而自己还不知道哩。世间可羞可耻的事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孟子说,耻的问题,对于人们是最重要的了。因为知耻则勇于改过;德业日新,成为圣贤;无耻则肆意妄行,人格消失,成为禽兽。所以改过是得福远祸的最切要的一着。

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的过恶虽在隐微之间,但是天地鬼神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失现福。我怎么可以不惧怕呢?不仅是这样,任凭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别人总是看得很清楚的。我虽遮盖得很密,伪装得像样,但是肺肝早已露出,到底难以隐瞒,一经被人看破,我的人格真是不值一文了,怎么能不懔然惧怕呢?

不过,只要我们留有一口气,还活着,滔天的罪恶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从前有人一生作恶,到了临死的时候,方才悔悟,发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详地善终。这是一念猛厉,足以洗涤百年之恶。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灯来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过错不论久近,只是以改为贵。但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这个身体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气不来,再要想改过,就无从悔改了,将永远沉沦在恶道里了。岂不可怕呢?

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多是因循退缩,得过且过,不肯发心改过。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用踌躇、企惑,不烦等待拖延。小的过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它拔除。大的恶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斩除,以免蛇毒入心。这是丝毫缓慢不得的!《周易》卦上说:"风雷益";就是说,雷厉风行,直接痛快地去干,是容易得到效益的。

如能具备以上这三种心,那末,有过的能立即改掉了。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是没有不消溶了的。

实践改过的工夫,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别。例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了;前日怒骂别人,今日不发脾气了,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强制于外,是会感到很困难的;而且病根还在,东灭西生,这不是究竟的好办法。

善于改过的人,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例如,过失在于杀生,自己就想:一切的动物都爱自己生命的,把它活活地杀死,往自己嘴里送,将我的享受建筑在它的痛苦上,能忍心吗?这样一想,我的心就会感到不安,而且它的被杀,当遇到屠割的时候,痛苦澈骨人髓;至于我为了贪一时的口福,珍膏罗列,食过即空,蔬食菜囊尽可充腹,何必杀害它的生命,减损自己的福报呢?再进一步想,有血气的动物都有灵知,都有佛性,和我是一样的。我虽不能爱之养之,但怎能日日杀割生命,使它们仇我恨我于无穷呢?想到这里,就会对食伤心,不能下咽了。

又如以前,自已是容易恼怒的,就应该想;人们有不到之处,在情理上是应该加以宽恕的。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而鄙视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不能感动他人,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蛮不讲理的来干犯我,那是他的事,于我又有什么干涉。那末,毁谤的发生,都是磨练于我,玉成于我,我将欢然受赐。能够这样想,那还有什么忿怒可发呢?应知听到毁谤而不忿怒的,虽遇到谗焰薰天,也如拿火炬烧虚空,结果必自息。若是闻谤而怒,虽竭尽巧思之分辨,反如春蚕作茧,自取束缚,更增烦恼。所以忿怒不但无益,而且还有害呢。其他种种过恶,都应该依理分析。其实,一切过恶都是愚囊的行径,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不会发生了。

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一切的过失,都是根源于心,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动,过失又从那里发生呢?从事修养的人,对于好色、好名、好利、好怒,这些过失,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专注起心动念处,使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正如太阳当空,妖魔鬼怪就由潜伏而归于消灭,这是精密纯一的真传。既然过由心造,还须从心上去改,象斩毒树,必须断其根株,何必一条又一条地伐它的树枝,一片又一片地摘它的树叶呢?

大抵最好的办法是治心。不合理的念头,才一动起,立即发觉,一觉就立即予以消灭,倘使这样做不到,就要反复明理来消灭它。或许还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悬崖勒马的工夫,临事强行克制,坚决地禁止不犯,克实而论,净心、明理、临事禁戒三功并施是改过的要诀。

但是决心要改过,明则要靠良朋提醒,幽则还须诸佛加被。一心忏悔,昼夜不敢懈怠,经过一七日、或二七日、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见效时,或者感觉心神情旷,或者觉得智慧开朗,或者冗忙的时候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的人而能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幛幡宝盖,种种吉祥的事。这些现象都是过消罪灭的实证。但是不得执此自高,自满自足,而不更求进步。

从前藜伯玉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能自觉前日所做的不是,而把它都改掉了,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自己以前所改的,还没有完全改尽,乃至二十二岁,回顾二十一岁,还象在梦中糊涂过日,错误不少。这样,他年复一年,年年都改过,到了五十一岁的时候,还认为四十九年来所做的不对。古人对改过作为一种学问,就是这样认真去做的。我们都是凡夫,过恶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堆积得满身都是的。可是回思往事,往往不见得自己是有过失的,或是心粗而眼障的缘故。但是过恶深复的人,也是有徽兆的;或者感到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心常烦恼;或是看见正派的人而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沮丧的情绪;或是听到正经的话反而不生欢喜;或夜梦颠倒,甚至妄言妄动。这都是过去恶业障重的反映。倘使有一件像这样的情形,那就要自己奋发,舍旧图新,不可自误!

三、善业的积累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前有一个姓颜人的打算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ge),而称道他的祖宗积穗,预料他的后人,必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后来事实证明,正是如此,因知《易经》所说确是至理名言。现在再列举往事来证明:

杨少师(荣),是福建建宁人,他的家庭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久雨之后,溪里的水泛涨起来。洪水冲毁百姓的房屋。淹死的人顺流而下。其他摇船的人,都乘这机会捞取财物,只有少师的曾祖和祖父接连救人,不去捞取一件财物,大家都嘲笑他们是笨蛋。乃至生了少师的父亲以后,家里的经济情况逐渐宽裕起来。后来生了少师,少师于二十岁就登科,官职做到三公,子孙贵盛,到现在还有许多贤德的后裔。

宁波杨自惩,早年充当县里的官吏,他存心诚厚,守法公平。那时的一个县长办事很严厉,有一回惩罚一个囚犯,把他打得血流满面。可是那县长余怒还是不息。自惩耐心劝解,使他平息怒气,不要鞭打囚犯;自惩家里很穷,别人送他的物品,一概都不接受,遇着犯人缺乏粮食,经常设法替他们解决。有一天来了新的犯人数名,饿着没有吃,可是他自己家里又刚巧缺存粮,如果给囚犯吃了,一家人就没有吃,要接饿了。但眼看囚犯们都饿得很可怜,自惩就和妻子商量。妻子问他:"囚犯从哪里来的?"自惩说:"他们从杭州来,一路上忍着饥饿,脸色都饿得发青了!"妻于听了也很同情,因此,取了自己待炊的米,拿来煮粥给囚犯们吃。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于,长子名叫守陈,次子名叫守址,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副部长之职)。长孙做了刑部侍郎,次孙做了四川的按察使。他们又都是当朝的名臣。

从前英宗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率众作乱,百姓跟从他的很多,朝廷起用鄞(yin)县张都宪(名楷)南征,用计谋擒贼,委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找到贼党的名册,于是对没参加暴动的,秘密发给他们小白旗,约定官兵来到的一天,把白旗插在门口。他严戒官兵不可乱杀,因此保全了万人的性命。后来谢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做到宰相。孙子谢丕中了探花。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是一名秀才,有一天,隆冬严寒,他早起到学校里,看见一人倒卧在雪中,抚摸那人的身体,已经是半僵了。他就把自己身上所穿的绵裘脱下来,给这入穿上,还扶着送到他的家,救活了他。太史的父亲夜间做了一个梦,有神人告诉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心,我遣韩琦做你的儿了。"等到生了琢庵,取名叫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代在山里读书,夜间鬼声啸集,使人惊慌。但他并不惧怕。有一夜听到鬼在那里说话:"某妇人因丈夫出门久客不归,公婆逼她嫁人,明天夜里要吊死在这里,她可以替代我了。"应尚书听了以后,偷偷地把自己的田卖了,得银四两,伪造了她丈夫的信,寄银还家。她公婆见到了信,怀疑笔迹不同,但又想起信可以假造,银子是不可能假造的,想必儿子还活着。因此,就不强迫媳妇嫁人了。不久那妇人的丈夫果然回家,夫妻团聚。应尚书又听到鬼在说话:"我应该得替身,可是这个秀才破坏了我的好事."又听另一鬼说"你为什么不祸祟他?"那鬼回答说道:"这人心好,不久就要做阴德尚书(部长职位)了,

过世老人留下的九眼天珠可以送人吗?

如果你自己和家人没有意见就可以送人,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谁留下来的

天珠不戴了可以放枕头的左边吗?

一般来说是男左女右,佩戴天眼珠的注意事项1、经常佩带,较容易得到磁场的互相融合及感应。 2、洗澡时必须取下,放置书桌或是供桌上,以避免受潮。 3、勿随意借人或是任由他人触摸,若经他人触摸过后需净化后再佩带。 4、若行经不洁场所或参加婚丧喜庆后,均应将「天眼珠」净化。 5、经常配带「天眼珠」参加法会或修法诵经,更能增长其效能。 6、请修行者加持,更具加分效果。 7、天珠是具有灵气且庄严神圣之物,夫妻行房之时不宜配戴,除此之外任何时间均应配戴天珠。 8、天珠平常以【檀香油】擦拭(净化),并以双手握在掌心,心念佛号,以感谢的心与天珠沟通,无形中天珠会给您莫大的福报感应。 9、配戴天珠者,如果有到大庙拜拜或进香时,可将您配戴的天珠拿下来,在神明前香炉(非天宫炉),薰薰香火(即过炉)亦可。10、家中有佛者,亦可摆放在神桌上供佛。如无佛或无神像摆设者,将天珠以檀香油净化后,置自己家中客厅或办公桌上亦可。如此可增加家中磁场灵气、财运及福报。

天珠佩戴禁忌

天珠是非常神圣的东西,在佩戴天珠时也非常有讲究,在洗澡时不能佩戴,不能放置在肮脏的地方,而且还要长期佩戴,天珠破损的话也不宜佩戴。天珠被藏族人视为护身符,更被当做圣物一般对待,再加上有高僧加持开光,使得天珠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把天珠当做宝贝,当然在佩戴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们在洗澡的时候不能佩戴天珠,这会让天珠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功效。我们洗澡时通常会用洗发水和沐浴露等,这些物品都会造成天珠腐蚀,而且热水也会腐蚀天珠的串线,从而导致天珠脱落,让天珠的作用大大减小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好。

另外天珠作为圣物,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如果长期放在污秽之地,很容易让天珠失去功效的。天珠其实是有灵性的,如果长期被放置在一边,甚至是不干净的地方,那么天珠的灵气就会慢慢减弱,我们佩戴的效果也就会慢慢消失了,所以我们还是尽量不要在这些场所呆太久。

还有就是天珠需要长期佩戴,而且要保持完整,否则也会影响功效。天珠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就是因为它有保佑人们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随时带在身边,这样就可以给我们积累更多福报;如果天珠出现破损,那我们最好就是把天珠供奉或收藏起来,然后再寻找新的天珠,这样天珠才能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