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0851

古代人生姻缘打赌,古代人生姻缘

兴仁信息网2023-09-21 17:56:590

古代的婚姻法(皇宫)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后妃制度,那么,皇帝身边的女人到底有多少?她们的人生命运会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后妃之间争权夺利,甚至是互相残杀?古代的后妃制度,引发了多少宫廷之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铭新引领我们跨越法制的传统与现实,“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即将播出。

各位朋友,大家好!谈到古代的婚姻制度,许多朋友往往会联想到热播中间的帝王题材和宫廷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那些作品里面,经常会看到,帝王的后妃如云,以及后妃之间相互争斗的故事。那么在古代社会,后妃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谈一谈古代的后妃制度。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汉高祖刘邦,吕后给刘邦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子叫做刘盈,就是以后的汉惠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很多的嫔妃,其中他特别喜欢一个戚姬,也就是戚夫人,而且这个戚夫人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刘邦在每次出去征战的时候,身边往往都带上戚夫人,而让吕后在家留守,这样他和戚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而和吕后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

(影视同期:

刘邦:朕以为,盈儿的个性优柔寡断,将来恐怕很容易为人所骗,失去了江山啊。

戚姬:既然如此,就请皇上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啊,这要朝中大臣都同意了才行。

戚姬:皇上说一不二谁敢反对啊?!除非是太后。

刘邦:我想她不会吧。)

那么这个事情被吕后察觉以后,吕后就感到了很大的危机。

(影视同期:

吕后:真是越来越大胆,竟然怂恿皇上改立太子,那我母子还有容身之地吗?)

后来刘邦的谋士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说是当时有四个很有威望的老人,叫做“商山四皓”刘邦是曾经请过他们出山,是被他们加以拒绝的。张良说,你想办法把这“商山四皓”请出山来,事情就会有所转机。吕后按照张良的主意就想方设法的把这“商山四皓”请到了太子身边。有一次聚会,刘邦看见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老头儿,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商山四皓”,刘邦非常地感叹说,连我自己请不来的人,竟然让太子请到了身边,看来废掉这个太子是没有希望了。戚夫人听到废立太子无望,感到前途非常艰辛、失声痛哭。

以后刘邦死了,吕后就开始报复这个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放入罪犯的队伍,让她成天服苦役。她就筹划着把这个赵王刘如意招到宫中加以杀害。汉惠帝刘盈,察觉到了他母亲的意图,亲自到郊区去把刘如意接到宫中,而且和赵王刘如意形影不离,不给吕后下手的机会。可是后来有一天早上起来,这个惠帝刘盈出去打猎,赵王刘如意,因此年龄比较小贪睡没起来,就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差,吕后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如意。把刘如意毒死以后,她就对戚夫人下手,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了她的眼睛,弄哑了她的喉咙,弄聋了她的耳朵,把她放在猪圈里面,称作“人彘”,这个“彘”就是猪的意思,“人彘”就是人猪。后来她竟然把这个汉惠帝刘盈叫来,看这个人彘,刘盈一看大惊失色,一病不起,病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他让人转告吕后,说你做的这种事情,简直就不是人能够做出来的,有这样的太后,我还管理什么国家事务!从此以后,借酒浇愁,不理政务,这个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年仅22岁。

那么我在这里不去评价吕后的功过是非,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你看刘邦作为一个皇帝,他有后有妃,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后妃之间为了权力、为了地位,在刘邦生前就曾经明争暗斗,刘邦死后,双方的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白热化的程度,最后吕后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那么在皇帝身边,展开的这些个阴谋和争斗,根本的原因在哪儿呢?应该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可以占有许多的女人,就在于传统的后妃制度。

串片一:

戚夫人的悲惨命运另人叹息,她成为与吕后争夺权利的牺牲品,在皇帝的后妃中只有皇后才是皇帝的惟一正配,因此皇后的宝座成为众嫔妃争夺的目标,那么在有的朝代,皇帝为什么会有几位皇后呢?皇后都负有什么样的职责?“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一个皇帝出现几个皇后大体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皇后去世,原来的皇后死了,当然他需要重新册立一个皇后。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帝死后追认皇后。第三种就是废掉旧的皇后,册立新的皇后,在历史上废掉皇后的事情是不断出现过的,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顺治皇帝福临,顺治皇帝14岁结婚,当时的第一个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一手操办的,而顺治本身和多尔衮之间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很不喜欢这个皇后,他认为这个皇后有两大缺点,一个就是妒忌,第二个就是追求奢华,他就主张要废掉这个皇后,他的意思表示出来以后,舆论大哗,很多大臣纷纷地劝阻,在他的坚持之下,只好废掉了这个皇后,把她废为“静妃”放入了侧宫,然后又册立了一个新的皇后,册立了第二个皇后以后,顺治仍然对她不满意,认为这个皇后老实倒是老实,但是太无能,可是这个时候他想废后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了,他身边有一个妃子就是董鄂妃,后来被封为贵妃,他对这个董鄂氏是非常衷情的,但是董鄂氏享年不永,不久就死去了,因为董鄂之死对顺治的精神打击也是很大的。董鄂氏一死,他又把她追封为他的皇后。以上我们就说皇后她的三种册立的情况。

不管是怎么册立,册立皇后都是一件国家重大事务。要履行非常隆重的程序,非常隆重的礼仪。比如按照清朝的规定,在册立皇后的前一天,皇帝本人或者派他的代表要祭告天、地、太庙和社稷的。第二天正式册立的时候,要给皇后颁发“金册”和“金宝”,所谓金册就是册立的文书,所谓金宝就是皇后的印章。有了金册和金宝,这个皇后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证明,皇后也就名正言顺了。那么作为皇后应该说她的职能,一方面是统领后宫,管理所有的嫔妃、管理宫内的事务。那么对外她就要母仪天下,做全国妇女的表率,有一些皇后还曾经发表过一些文书、文告、文件、文章之类的,都是颁行全国的,是全国妇女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串片二:

在古代宫廷中,皇帝身边除了皇后还有大量的嫔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是否准确?皇帝身边到底有多少女人?隋炀帝后宫十万的说法是真是假?“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对于古代的后妃还有一种“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应该说,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并不是什么确切的数字。在历朝历代,皇帝嫔妃的数量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么我们现在讲到“三宫六院”往往是指明清故宫的建制。按照隋唐的规制,皇帝的嫔妃是120个,到了明朝,把它减为80个,到了清朝大家看,清朝每个皇帝的嫔妃数目都很不相同,康熙皇帝有嫔妃50多个,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弘历,他一生有嫔妃40个,而到了光绪皇帝载湉那里,他只有一后二妃,就是珍妃和瑾妃。

嫔妃的来源主要是从民间或者贵族里面选拔,是通过采选的手段,应该说历代如此,比如在清朝就有选秀女的程序,但有的时候,一些个别的嫔妃也是籍没而来的,也就是说,她的父兄犯了罪,受到处罚,那么他的家属受到连累,被籍没为国家的奴隶,有时候被帝王看中就成了嫔妃,比如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他的潘夫人,就是因为父亲犯罪被处了死刑,她被籍没进宫,后来被孙权看中,又替孙权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孙亮,就成了皇后。

有的人说隋炀帝的后宫有十万人,唐玄宗后宫有四万等等,应该说明一下,这里所谓数千、数万指的都是后宫列女,并不是指的嫔妃。一个皇帝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小老婆,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不可思议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按照规制,那个120个、那个80个,往往很多也是形同虚设,所以这里讲的后宫列女的总称,实际上绝大多数指的都是替皇家服务的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女,说到这个宫女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很有名的明朝的那个“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叫做朱厚骢,崇信道教,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每天钻研炼丹制药,如何长生不老?有的道士就给他出主意,说是炼丹要用水,这个水最好就是早清晨的露水,他就命令身边的这些宫女们,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给他采集露水,如果完不成任务,还要遭受毒打责骂,所以这些宫女们非常辛苦,不堪忍受,其中有一个宫女叫做杨金英,由她带头,大家商量,索性把嘉靖杀了算了,结果有一天这几个宫女就潜入了嘉靖皇帝朱厚骢的卧室,趁嘉靖睡熟的时候,用一根绳子就套在他的脖子上,可是忙中出错,非常紧张,她们系了个死扣,怎么勒也勒不死嘉靖皇帝,功败垂成,这其中一个宫女慌了手脚就出去呼救了,后来皇后过来救了嘉靖皇帝一命,就把这些宫女都抓起来,最后都凌迟处死。所以我这里说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请务必把什么数千、数万后宫列女和那个嫔妃加以分别,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皇帝的嫔妃。

串片三:

皇帝身边的嫔妃无论是多是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称谓,她们级别的升降、人生的命运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武则天为什么要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古代的后妃制度摧残了多少青春红颜?“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继续播出。

那么在皇帝的嫔妃中间,不管是什么几十个、上百个等等,也都是有等级区别的,她们有分别不同的名号,比如说在秦汉时期,这些嫔妃分别叫做“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等等,各种称谓。再比如说,到了唐朝,就把最上等的嫔妃封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再下面还有一个层次,就分别叫做昭仪、昭容、昭媛之类,那么到了明朝,他把这个主要的妃子,前面都冠以一个字,这就分别是八个字,“贤、淑、庄、敬、惠、顺、康、宁”,清朝的制度又不一样,把他的妃子分为贵妃、皇妃、妃、贵人、常在、答应等等名目。

应该看到,这个嫔妃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一个皇帝所以有后有妃,有大量的嫔妃,一方面的意义固然在于多多生育,继承皇统,另一个方面也在于满足皇帝个人的享乐,个人荒淫生活的需要,而这个嫔妃制度也不知摧残了多少妇女。还是在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做《上阳人》,这个《上阳人》描述的就是被放在上阳宫的一个嫔妃的心情:红颜暗老白发新,一闭上阳多少春,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可以说是句句血泪。

当然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在专制主义制度之下,至上,皇宫是权力的中心,因此嫔后妃之间往往会卷入到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有的人被当做筹码,有的人被当做工具,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地位而使得自己的亲属取得了相应的职权,造成了外戚擅权,当然也有的后妃,直接卷入了残酷的斗争,有的也成了这种斗争的牺牲品。

大家知道武则天14岁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了以后,她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唐太宗以后继位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后就是王皇后,那么当时李治宠爱一个妃子,就是萧淑妃,那么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争宠,一个争夺的问题,王皇后为了使萧淑妃不再得到李治的宠爱,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想到了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的时候,高宗李治对她就非常好感,王皇后就想法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接出来,放到了高宗的身边,被封为“昭仪”。最后她得到了高宗的宠爱,萧淑妃失宠了,萧淑妃失宠以后,武则天又把她的打击矛头对准了王皇后,她还有进一步的计划。武则天给唐高宗李治生了一个女儿,高宗很喜欢自己这个小女儿,有一天,这个王皇后闲得无聊,跑到昭仪宫里面去看这个女孩儿,见到王皇后来了,武则天故意躲开了,等到王皇后走了以后,武则天就生生地把自己的女儿掐死了,然而是说被王皇后所害。当然高宗李治就听信了武则天的说法,因为母亲不可能亲死她的孩子,肯定是王皇后下的毒手,因此就把王皇后废掉了,废为庶民,最后武则天成了皇后。当然在几十年之后,武则天自立为女皇了。我们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面,这个王皇后的做法,也就是她企图把后妃之争转变为嫔妃之间的争夺。其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她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因此,她中了武则天的计策,最终落为废去后位,贬为庶民的下场。

好,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简单地讲了一下古代的后妃制度,当然后妃制度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专有制度

在明朝的时候,都有哪些荒诞的婚姻习俗呢?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风格。在文化的表达上,很难坚持。在历史的选择上,不同的文化在主线的控制下会在外观上发生变化。婚礼和文化有风俗的关系。因为只有当世界认可并成为习惯的时候,文化才体现在这个习惯上。

如果只讲明朝的风俗,会导致史书枯燥。不如换个角度,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明朝婚礼的风俗背景。与现代观念对比分析后,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明朝的风俗特色。

1.结婚年龄太早了

在明朝的婚礼中,结婚年龄和生日首当其冲。因为在社会上层,为了防止意外,婚礼选择会在合适的年龄进行;但在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中,普通人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快速繁衍,所以明朝的早婚年龄就成了一大特色。

到了明朝,男人16岁,女人14岁,就可以结婚了。相对于现在20岁的结婚年龄,明朝的结婚年龄真的太早了。到了初中的年纪,你的人生又要面对另一个伴侣了。对于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我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我需要先了解异性。从教育和生活的角度来说,过早结婚真的不容易,也不理智。

2.娶妻并非易事

除了明初结婚年龄之外,娶嫔妃的严格性也成为一大特色。古代史上公认男人娶小妾。为了满足人口的需求,娶几个女人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在古代,娶妾也是需要物质支持的。

到了明代,纳妾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比如妻子与妻子之间的不和谐,以及混乱的影响等等。,明朝的法律对纳妾做了更严格的规定。

“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老婆,老婆,职员九十,正确的说法是“官员娶音乐家为妻,职员六十,离婚”……在明朝法律中,娶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古代想娶嫔妃的愿望在明朝是无法实现的。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然,作为封建王朝,明代婚礼的主线离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为在婚礼的选择上,古人认为独立选择婚姻往往与混乱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乱象的发生,由父母和他人来规范是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

然而在今天的现代文明中,人性的进步和解放推翻了这种古老的约束。或许担忧是对的,但在自由选择的人性中,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进步。你不能总是带着恐惧拒绝大多数事情。因为在未知的事情上,只要你善于发现长远的价值,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残留的影响

除了风俗上的仪式和明朝的特点,我们还能看到明朝婚俗的影子。但在两性的婚姻生活中,也有古代婚礼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不是明朝独有的。在婚姻关系中,中国传统的固本思想成了最大的“罪魁祸首”。

1、婚姻中荒谬的事情

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程度,结婚是一件相对文明的事情。但在混乱中,人性的残酷和扭曲也有所体现。明朝为了防止结婚的影响,“新娘的衣服鞋子都是用线缝的,可能会导致超脱和混乱”。

所以结婚真的可以提高婚礼的喜庆气氛,但是野蛮行为真的是不允许的。婚礼前,做好礼仪的安排和准备,是处理过度婚姻的关键。当然,杜绝这种不文明行为也是一种智慧。

2.男尊女卑的狭隘思想

在明朝和古代历史上,只有男性可以写离婚证,而女性的离婚证是不被承认的。这就证明了在古代的婚姻生活中,男人优于女人。首先,在古代经济中,男性创造的价值高于女性。其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一直是男性生活的附庸。

在现代文明中,女性的权利和价值得到了极大地解放。然而,这种固化的古代思维仍然影响着现代生活。只有平等对待两性婚姻生活,才能获得合适的生活环境。因为知识的力量,人们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

3.母凭子贵的传统观念

在古代传统家庭中,男性一直是家庭后代繁衍的关键。比如明廷太子之争,士大夫的宗族继承,都是以男性为主线。在族谱记载中,女性常随姓,男性有自己的名字。为了确保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妇女重视母亲的观念已经成为她们价值观的一种表现。

不过实际考虑,生男生女是很自然的。因为孩子,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的价值。只要你给他们无私的爱,孩子就会由衷地感受到,用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而且随着女性权力的提升,母亲比孩子更珍贵的观念逐渐消散。

中国古代哲学家如何论述人爱情家庭婚姻问题?

古代名人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 ──何其芳

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郭沫若

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 ──邓颖超

爱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的绊脚石。 ──张志新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

只有爱给你解开不死之谜。 ──费尔巴哈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罗素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理查·德·弗尼维尔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乔治·桑

古代婚姻是什么意思?

在婚姻制度 其中 6礼为之后各个朝代所推崇

一,纳采。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

二,问名。俗称“合八字”,即问女之名及她的生辰八字;

三,纳吉。合“八字”得吉后,由媒人复告女家;

四,纳征。俗称“压定”或“下财礼”,即纳聘金;

五,请期。男家择定结婚吉日,以告于女家之礼;

六,亲迎。吉期至,婿亲往女家迎新妇。

古代的婚姻法(皇宫)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后妃制度,那么,皇帝身边的女人到底有多少?她们的人生命运会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后妃之间争权夺利,甚至是互相残杀?古代的后妃制度,引发了多少宫廷之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铭新引领我们跨越法制的传统与现实,“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即将播出。

各位朋友,大家好!谈到古代的婚姻制度,许多朋友往往会联想到热播中间的帝王题材和宫廷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那些作品里面,经常会看到,帝王的后妃如云,以及后妃之间相互争斗的故事。那么在古代社会,后妃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谈一谈古代的后妃制度。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汉高祖刘邦,吕后给刘邦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子叫做刘盈,就是以后的汉惠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很多的嫔妃,其中他特别喜欢一个戚姬,也就是戚夫人,而且这个戚夫人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刘邦在每次出去征战的时候,身边往往都带上戚夫人,而让吕后在家留守,这样他和戚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而和吕后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

(影视同期:

刘邦:朕以为,盈儿的个性优柔寡断,将来恐怕很容易为人所骗,失去了江山啊。

戚姬:既然如此,就请皇上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啊,这要朝中大臣都同意了才行。

戚姬:皇上说一不二谁敢反对啊?!除非是太后。

刘邦:我想她不会吧。)

那么这个事情被吕后察觉以后,吕后就感到了很大的危机。

(影视同期:

吕后:真是越来越大胆,竟然怂恿皇上改立太子,那我母子还有容身之地吗?)

后来刘邦的谋士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说是当时有四个很有威望的老人,叫做“商山四皓”刘邦是曾经请过他们出山,是被他们加以拒绝的。张良说,你想办法把这“商山四皓”请出山来,事情就会有所转机。吕后按照张良的主意就想方设法的把这“商山四皓”请到了太子身边。有一次聚会,刘邦看见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老头儿,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商山四皓”,刘邦非常地感叹说,连我自己请不来的人,竟然让太子请到了身边,看来废掉这个太子是没有希望了。戚夫人听到废立太子无望,感到前途非常艰辛、失声痛哭。

以后刘邦死了,吕后就开始报复这个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放入罪犯的队伍,让她成天服苦役。她就筹划着把这个赵王刘如意招到宫中加以杀害。汉惠帝刘盈,察觉到了他母亲的意图,亲自到郊区去把刘如意接到宫中,而且和赵王刘如意形影不离,不给吕后下手的机会。可是后来有一天早上起来,这个惠帝刘盈出去打猎,赵王刘如意,因此年龄比较小贪睡没起来,就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差,吕后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如意。把刘如意毒死以后,她就对戚夫人下手,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了她的眼睛,弄哑了她的喉咙,弄聋了她的耳朵,把她放在猪圈里面,称作“人彘”,这个“彘”就是猪的意思,“人彘”就是人猪。后来她竟然把这个汉惠帝刘盈叫来,看这个人彘,刘盈一看大惊失色,一病不起,病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他让人转告吕后,说你做的这种事情,简直就不是人能够做出来的,有这样的太后,我还管理什么国家事务!从此以后,借酒浇愁,不理政务,这个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年仅22岁。

那么我在这里不去评价吕后的功过是非,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你看刘邦作为一个皇帝,他有后有妃,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后妃之间为了权力、为了地位,在刘邦生前就曾经明争暗斗,刘邦死后,双方的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白热化的程度,最后吕后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那么在皇帝身边,展开的这些个阴谋和争斗,根本的原因在哪儿呢?应该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可以占有许多的女人,就在于传统的后妃制度。

串片一:

戚夫人的悲惨命运另人叹息,她成为与吕后争夺权利的牺牲品,在皇帝的后妃中只有皇后才是皇帝的惟一正配,因此皇后的宝座成为众嫔妃争夺的目标,那么在有的朝代,皇帝为什么会有几位皇后呢?皇后都负有什么样的职责?“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一个皇帝出现几个皇后大体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皇后去世,原来的皇后死了,当然他需要重新册立一个皇后。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帝死后追认皇后。第三种就是废掉旧的皇后,册立新的皇后,在历史上废掉皇后的事情是不断出现过的,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顺治皇帝福临,顺治皇帝14岁结婚,当时的第一个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一手操办的,而顺治本身和多尔衮之间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很不喜欢这个皇后,他认为这个皇后有两大缺点,一个就是妒忌,第二个就是追求奢华,他就主张要废掉这个皇后,他的意思表示出来以后,舆论大哗,很多大臣纷纷地劝阻,在他的坚持之下,只好废掉了这个皇后,把她废为“静妃”放入了侧宫,然后又册立了一个新的皇后,册立了第二个皇后以后,顺治仍然对她不满意,认为这个皇后老实倒是老实,但是太无能,可是这个时候他想废后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了,他身边有一个妃子就是董鄂妃,后来被封为贵妃,他对这个董鄂氏是非常衷情的,但是董鄂氏享年不永,不久就死去了,因为董鄂之死对顺治的精神打击也是很大的。董鄂氏一死,他又把她追封为他的皇后。以上我们就说皇后她的三种册立的情况。

不管是怎么册立,册立皇后都是一件国家重大事务。要履行非常隆重的程序,非常隆重的礼仪。比如按照清朝的规定,在册立皇后的前一天,皇帝本人或者派他的代表要祭告天、地、太庙和社稷的。第二天正式册立的时候,要给皇后颁发“金册”和“金宝”,所谓金册就是册立的文书,所谓金宝就是皇后的印章。有了金册和金宝,这个皇后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证明,皇后也就名正言顺了。那么作为皇后应该说她的职能,一方面是统领后宫,管理所有的嫔妃、管理宫内的事务。那么对外她就要母仪天下,做全国妇女的表率,有一些皇后还曾经发表过一些文书、文告、文件、文章之类的,都是颁行全国的,是全国妇女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串片二:

在古代宫廷中,皇帝身边除了皇后还有大量的嫔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是否准确?皇帝身边到底有多少女人?隋炀帝后宫十万的说法是真是假?“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对于古代的后妃还有一种“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应该说,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并不是什么确切的数字。在历朝历代,皇帝嫔妃的数量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么我们现在讲到“三宫六院”往往是指明清故宫的建制。按照隋唐的规制,皇帝的嫔妃是120个,到了明朝,把它减为80个,到了清朝大家看,清朝每个皇帝的嫔妃数目都很不相同,康熙皇帝有嫔妃50多个,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弘历,他一生有嫔妃40个,而到了光绪皇帝载湉那里,他只有一后二妃,就是珍妃和瑾妃。

嫔妃的来源主要是从民间或者贵族里面选拔,是通过采选的手段,应该说历代如此,比如在清朝就有选秀女的程序,但有的时候,一些个别的嫔妃也是籍没而来的,也就是说,她的父兄犯了罪,受到处罚,那么他的家属受到连累,被籍没为国家的奴隶,有时候被帝王看中就成了嫔妃,比如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他的潘夫人,就是因为父亲犯罪被处了死刑,她被籍没进宫,后来被孙权看中,又替孙权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孙亮,就成了皇后。

有的人说隋炀帝的后宫有十万人,唐玄宗后宫有四万等等,应该说明一下,这里所谓数千、数万指的都是后宫列女,并不是指的嫔妃。一个皇帝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小老婆,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不可思议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按照规制,那个120个、那个80个,往往很多也是形同虚设,所以这里讲的后宫列女的总称,实际上绝大多数指的都是替皇家服务的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女,说到这个宫女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很有名的明朝的那个“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叫做朱厚骢,崇信道教,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每天钻研炼丹制药,如何长生不老?有的道士就给他出主意,说是炼丹要用水,这个水最好就是早清晨的露水,他就命令身边的这些宫女们,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给他采集露水,如果完不成任务,还要遭受毒打责骂,所以这些宫女们非常辛苦,不堪忍受,其中有一个宫女叫做杨金英,由她带头,大家商量,索性把嘉靖杀了算了,结果有一天这几个宫女就潜入了嘉靖皇帝朱厚骢的卧室,趁嘉靖睡熟的时候,用一根绳子就套在他的脖子上,可是忙中出错,非常紧张,她们系了个死扣,怎么勒也勒不死嘉靖皇帝,功败垂成,这其中一个宫女慌了手脚就出去呼救了,后来皇后过来救了嘉靖皇帝一命,就把这些宫女都抓起来,最后都凌迟处死。所以我这里说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请务必把什么数千、数万后宫列女和那个嫔妃加以分别,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皇帝的嫔妃。

串片三:

皇帝身边的嫔妃无论是多是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称谓,她们级别的升降、人生的命运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武则天为什么要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古代的后妃制度摧残了多少青春红颜?“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继续播出。

那么在皇帝的嫔妃中间,不管是什么几十个、上百个等等,也都是有等级区别的,她们有分别不同的名号,比如说在秦汉时期,这些嫔妃分别叫做“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等等,各种称谓。再比如说,到了唐朝,就把最上等的嫔妃封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再下面还有一个层次,就分别叫做昭仪、昭容、昭媛之类,那么到了明朝,他把这个主要的妃子,前面都冠以一个字,这就分别是八个字,“贤、淑、庄、敬、惠、顺、康、宁”,清朝的制度又不一样,把他的妃子分为贵妃、皇妃、妃、贵人、常在、答应等等名目。

应该看到,这个嫔妃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一个皇帝所以有后有妃,有大量的嫔妃,一方面的意义固然在于多多生育,继承皇统,另一个方面也在于满足皇帝个人的享乐,个人荒淫生活的需要,而这个嫔妃制度也不知摧残了多少妇女。还是在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做《上阳人》,这个《上阳人》描述的就是被放在上阳宫的一个嫔妃的心情:红颜暗老白发新,一闭上阳多少春,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可以说是句句血泪。

当然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在专制主义制度之下,至上,皇宫是权力的中心,因此嫔后妃之间往往会卷入到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有的人被当做筹码,有的人被当做工具,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地位而使得自己的亲属取得了相应的职权,造成了外戚擅权,当然也有的后妃,直接卷入了残酷的斗争,有的也成了这种斗争的牺牲品。

大家知道武则天14岁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了以后,她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唐太宗以后继位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后就是王皇后,那么当时李治宠爱一个妃子,就是萧淑妃,那么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争宠,一个争夺的问题,王皇后为了使萧淑妃不再得到李治的宠爱,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想到了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的时候,高宗李治对她就非常好感,王皇后就想法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接出来,放到了高宗的身边,被封为“昭仪”。最后她得到了高宗的宠爱,萧淑妃失宠了,萧淑妃失宠以后,武则天又把她的打击矛头对准了王皇后,她还有进一步的计划。武则天给唐高宗李治生了一个女儿,高宗很喜欢自己这个小女儿,有一天,这个王皇后闲得无聊,跑到昭仪宫里面去看这个女孩儿,见到王皇后来了,武则天故意躲开了,等到王皇后走了以后,武则天就生生地把自己的女儿掐死了,然而是说被王皇后所害。当然高宗李治就听信了武则天的说法,因为母亲不可能亲死她的孩子,肯定是王皇后下的毒手,因此就把王皇后废掉了,废为庶民,最后武则天成了皇后。当然在几十年之后,武则天自立为女皇了。我们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面,这个王皇后的做法,也就是她企图把后妃之争转变为嫔妃之间的争夺。其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她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因此,她中了武则天的计策,最终落为废去后位,贬为庶民的下场。

好,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简单地讲了一下古代的后妃制度,当然后妃制度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专有制度

前世今生的轮回姻缘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然而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却能依信仰,共修过一生呢?今天我们首先来讨论夫妻关系的类型,并将各类型特征加以说明。了解了夫妻关系的类型,并非消极的认知、宿命,就认为只好如此悲哀命运过一生,相反的,而是在面对彼此的问题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好好互相善待。争争吵吵在所难免,如果能保持理性的态度,有诚意的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不要记恨(从某种角度而言,因为自己有问题,才会记恨别人,如果自己能学习慈悲,别人的误会讽刺就可以视作“虚妄”,就可以不记恨),问题总有解决的时候。就怕“主观认定”、“无中生有”,无法沟通,不讲道理,也不认错道歉,一味指责对方的不是,问题大概也永远无解。 夫妻关系的类型粗分为五类: 一、亲蜜型:两人相处虽有不同原因,但都非常亲蜜,不易分离。: 二、怨偶型:两人相处,或者冷淡,或者争吵,或者伤害,甚至杀害对方。 三、鸟巢型:两人关系简单但不稳定,随时可能分离。 四、平顺型:两人关系除了感情,通常还有其他因素的保障,如事业、家族、生活背景等,所以还算平顺。 五、共修型:两人关系除了感情,还有宗教、修行上的原因。 一、亲蜜型 (一)男欢女爱型:男女双方深陷情欲,并多重于淫欲,双方认为要表现爱情,惟有肉体亲蜜的接触。现代人对爱情观念愈来愈开放,只要我喜欢,有何不可以的情况下,易发生以“淫欲”为基础的爱情。 (二)相敬如宾型:彼此态度稳重,也比较和谐。由于双方个性成熟稳重,能为对方考量,不以自己为中心,所以相处时较少争执,这是以“成熟”为基础的爱情。 (三)甜似胶漆型:彼此的甜蜜如胶似漆,但是在个性上较依赖,也欠缺独立,感情是互相依赖,这是以“互相依赖”为基础的爱情。 (四)如父如女型:男女年龄有较大的差距,男较年长,可靠稳重,女较年轻,依赖撒娇,相处有如父女相偎相依,如五、六十岁的先生和二、三十岁的太太,其相处也颇为愉快,这是以“照顾”为基础的爱情。 (五)比翼双飞型:因个性和理想相同,彼此也能相互配合,有如比翼双飞,相知相惜,同为理想目标而努力。虽有挫折,但能彼此同心协力,所以这是以“理想”为基础的爱情。 (六)惺惺相惜型:男女双方可能同样落魄,或有志不能展其才,或都是出身贫穷,所以彼此互相体谅,惺惺相惜,彼此携手,共同努力,这是以“互相体谅”为基础的爱情。 (七)情深似海型:彼此曾是多年的朋友,但有着深情,经过岁月的历炼,彼此互相珍惜这份情谊,于是由情生爱而进入爱情。在有深厚的“友情”基础上,这份爱情能耐得起岁月的考验。 亲蜜型的爱情,一般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缘(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留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里留有好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而言,居士学佛,仍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也能回报善待,互相都以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 不用羡慕他人的爱情,这一切只是个“好梦”! 二、怨偶型 (一)仇深似海型:彼此中间有极大的仇恨。在双方互动中,不满、仇恨、嗔怒慢慢产生,直到“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有如结了十几辈子的仇恨。或许在过去生中真的是仇人也说不定,印象深刻,因为某些业力在今生将两位结为夫妻,但是甜蜜一过,过去的怨仇便一一自潜意识浮现出来。 (二)讨债型:一方极度耗用另一方的福报,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常见先生努力工作,但太太却大笔挥霍;或是太太节俭,但先生赌得倾家荡产;或者太太对先生照顾无微不尽,却任凭闲赋在家的先生辱骂淩虐,也不敢吭声。或许在过去生同样的景象依在,但角色互换,如今时空一变,欠的总该还回来。 (三)讨命型:一方谋害另一方,但无极大冤仇,可能只是为了小事而已,便错手将对方致于死地。夫妻之间或许有可能累积了许多委曲和怨恨,但一般还不致于杀夫或杀妻,但如果过去生有杀害对方(不一定是夫妻,也有可能是猫狗的动物)的因果,今生成为夫妻,很有可能便会发生“讨命”的情况,在有意无意之间,果报便发生。如果曾经杀害对方,就算天涯海角,也还是会碰面,果报是跑不掉的。 (四)争吵型:常为小问题大吵特吵,吵得不可开交。或许观点不一致,或许习惯不同,或许本身爱争吵(甚至有人视争吵为运动),反正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已司空见惯。打开社会版新闻,例子处处可见,因争吵而欧打,泼硫酸,离家,跳河跳楼,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问题。如果有争吵,必须以慈悲对待对方,争吵的气氛才会降低。如果视争吵为理所当然,将会破坏生命的和谐(怒火三丈,人的情绪状态也难保平静)。 (五)遗弃型:一方不管另一方的死活而遗弃对方。如先生遗弃妻儿远走他方,或者男性有新欢而遗弃旧爱。这种遗弃的行为,会造成另一方深深记恨,这种恨意,将在未来的时空中,会产生“报复”的行为(尤其是所谓“报复”的行为,尤其是所谓“恶意遗弃”)。遗弃他人的一方,本身将会留下“亏欠”的记忆,对于被报复,无形中也视为命该如此,也只能无奈。如果遗弃妻女,出家修行,因中止了夫妻本有的因缘,即使今生修行有成,但还是必须再轮回,必须再结婚,以了前缘。等宿缘全了,才能不再轮回,这是“因果不昧”之理。 (六)相敬如冰型:双方态度冰冷,已不再为对方着想。可能身处同一屋檐,但貌不合,神亦离,根本是各过各的生活,也不互相过问关心。通常也是因为彼此缘份(或说善缘)快尽了,所以没有任何感觉。“名存实亡”,剩下的只是婚姻契约的名份而已。如果此时各有各的对象,表示旧缘已了,开始另一段因缘(即使不离婚,旧因缘等于已结束)。 (七)不服输型:双方比较学历高低,赚钱多寡,家世贵贱,地位高下,能力强弱,彼此互不服输(在修行上,还是互比境界和神通)。好胜心的作用下,生活如战争,为了面子一点都不服输。有些天天界的天人,也有这种习性,故转入人间时,各方面表现也不错,但就是“不服输”沿袭了以前的习性。 (八)脾气古怪型:一方脾气古怪,难以相处,另一方只好忍气吞声。例如先生个性孤僻,愤世疾俗,自比不世出的英雄,但好高骛远,终究一事无成,身为太太只有无奈无言;或者太太深信算命风通常脾气古怪的一方都不自知自己“脾气古怪”,反而自以为是,指责别人的不是。探究原因,一方面是“欠缺慈悲心”,另一方面是“痴业”所造成的。欠缺慈悲心,所以不能善待对方;因为痴业,所以自以为是,脾气古怪而不自知。 (九)离家型:先生或太太常想离家,以争脱家庭的束缚。或许没有外遇,没有理想,但是家庭的压力甚大,束缚甚多,已没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压力和束缚,所以常离家,流涟在外,或许到朋友家,或许喝闷酒,或许留在公司加班,借口不回家,这也是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一种类型。 (十)虐待型:以残酷狠毒的手段迫害另一方,如动粗、欧打、鞭打,关在密室等。这种虐待对被虐者而言,身心都是一种煎熬,这种痛苦将深刻记录于意识和潜意识,在未来总有机会报仇,也要把对方折磨得死去活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把这股怨气出了才算一个了结,这种残酷对方的心态,会造成极重的恶业,在八识心田极易造成地狱种子。这种夫妻的爱情,亦可称为“地狱的爱情”。 世间怨偶很多,以上只是大致列举。这些原因造成双方痛苦无奈,怨恨心起,又无力解决,最后诉诸法律,请求离婚。同时双方结下恶缘,在未来生中,事情可能重演,但角色互换,众生便在生生死死的轮回中,一再演出这种无奈的悲剧。这就是“恶的循还”。 无奈的悲剧,是否有终止的一天呢?很多人以为学佛,或者遁入空门,便可以摆脱这个轮回的梦魇。这种说法表面没错,但是就算是再高明的修行者,也要偿还过去结下恶缘的宿债。这是法界“因果定律”,在法界内无人可免。 人生数十载,何必结恶缘呢?如果能以“最积极”的态度,来善待对方,慈悲对方,忍辱对方,即使再大的恶缘,终有化解的一天,进而转为结善缘。千万勿再自以为是,还要对方服侍,种下恶缘还不自知,将来只好受恶果了。或许这此话有此危言耸听,但法界自有因果定律,也不是你我可以随意否定。 三、鸟巢型 鸟巢的意思为“简单但不稳定”的关系,有如鸟巢。两人关系只是暂时的,或关系淡薄,随时有分离的可能,这表示两人虽然有缘,但终究不踏实,缘也不深。 (一)同命鸳鸯型:双方都没成就,又没社会地位,受社会忽略,生存于阴暗的一角,同病相怜,而且朝不夕保。例如逃难的夫妻或偷渡客,可能都不知道明日会如何。自古以来,战争之后,很多夫妻便沦于这种命运。 (二)露水鸳鸯型:因缘不深,有如露水鸳鸯,今日有缘相会,但明日又各奔东西。这种情缘,大部分缘于男方在过去生,曾对女方有救命之恩,故今生女方对男方发生爱情,并有一宿之缘,不知不觉中也了此救命之恩。以往所谓“救命之恩”,以佛教因果来看,会有各种方式来偿还此救命之恩(而且必定要偿还),但以情感方式最多。 (三)人生过客型:有些夫妻结婚没多久,或者因为罹患绝症,或者突然生病,或者意外事故,即告命终。家属当然悲痛,更有甚者,喜事当天变丧事(如车祸意外)。或许他们彼此有些宿缘,但缘份又短,来人间一遭,有如人生过客。 (四)非正室型:非正室即是无正式的婚姻关系,在现代社会称为“外遇”。这种关系在现今社会并无保障,所以迟早也会结束。为什么除了正室,还会有这这种关系呢?或许是因为贪欲;或许在过去生他们双方是夫妻,在轮回之后,今生再遇,所以一了宿缘,只是现在的太太无法忍受,甚至大动干弋。在多生多世的轮回,我们个人在各道都可能结了太多次缘,人就是与太多人牵扯,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纠纷。 (五)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型:年长的一方生命所剩无多,于是财产便遗留给年轻的一方,或许彼此相爱并不深,或许年轻的一方只是觊觎另一方的财产,大部份还是“功利取向”的考虑。因为是“利益”考量,而非感情因素,所以双方缘份并不深。 (六)异国情怀型:虽为夫妻,但常年分居两地,相聚时间少之又少。譬如先生为了事业被公司调派海外分公司,太太在此又有事业走不开,两人聚少离多。因为分居两地,彼此虽然有情,但仍属于缘份不深(因仍有力量使其分居两地)。 (七)借腹生子型:彼此其实没有感情,只是留下与母亲或父亲缘份较深的孩子。在古代为了延续香火,有时采用借腹生子,现代社会则有精子银行。有了小孩之后,彼此关系便告结束。基于“某种目地”而有关系的男女,因为不是因为情缘,所以将来也会有“某种目地”的共同果报,也就是他们的“共业”。 (八)萍水相逢型:因某些因缘而相聚在一起,如一起旅游,或共同出任务,在相聚时,彼此有感情,可是等旅游或任务结束,因缘结束之后,便分开各奔东西。对彼此而言,只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但终究是萍水相逢而已,无法延续。萍水相逢,也可能造成未来更深的因缘,因为彼此都有好印像,在彼此的意识和潜意识里会记下对方。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中,在过去生为修行童子时,为了供养燃灯佛,与卖花女子结下“五茎花”的因缘。卖花女子希望修行童子未成正果前,能成为修行童子之妻,修成正果后,能被修行童子所渡化,最后修行童子也答应卖花女子的要求。 有关鸟巢型的类型不在少数,这种缘尽人散的感情,在现代社会还真多,或许以平常心看待,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于学佛者而言,看待这型的爱情或婚姻,至少要知道两方面:(1)学佛者如发愿行菩萨道,虽然彼此缘浅,但仍要珍惜把握来善待对方,结好善缘。(2)学佛者仍要知道世事本来就无常,如梦如幻。 四、平顺型 (一)事业成功型:因事业成功,家庭基础稳固,所以双方爱情有面包的基础,还算稳固,各方面的需求,也不虞匮乏,生活的享受也较常人为高,这或许可归功于其“人间福报”较足。事业成功,一般来自过去的褔报。如果事业属于两人共创,彼此会更加珍惜。 (二)共同理想型:因求学怀有共同理想,自然共组家庭,生活平顺。共同追求理想,在第八识也容易种下共同记忆的种子,如果经过多生都有共同理想,转来学佛,说不定也会有共同的愿呢!有共同理想,可为夫妻、兄弟、好朋友等关系。 (三)门当户对型:无论在事业、个性、家世、学历、地位都得双方家族同意,门当户对,所以彼此的感情相当平顺,也不会因差距太多而有冲突。如果门当户对,多能维持某种程度的稳定关系,这种感情多已加入家族的成份。 (四)共同成长型:因背景环境很多相同,如邻居,或青梅竹马,或共同求学,或相同工作环境,彼此有很多相同经验可以分享,也一起渡过低潮挫折,一起共同成长,这种关系稳固了彼此的感情。由于共同成长,可以一起面对难关考验,这种力量的延续,今生可以相系,来生或许很容易再来相聚。 (五)媒妁之言型:经由相亲方式,彼此也能认同,进而共组家庭。彼此因需要安定,所以感情也相当平顺。某些经由宗教方式而产生的爱情(如基督教,天主教),基本上也可算是这一型。 五、共修型 (一)共有愿力型:修行人本身有愿力,彼此相约来世间,可能彼此也有宿缘,所以也就相约成为夫妻。虽然是世间夫妻,但也都精进修行,所以生活上也多与宗教有关(无论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任何宗教),共同利益世间。 (二)共有习性型:因为修行的习性、方式相类似,或生生世世常在一起修行,彼此多能熟悉,所以今生今世也一起共修,共同学习。一般如果还未修行有成,一方面尚未了生脱死,一方面又要了却人间因缘,以此方式最好。 (三)共有业力型:夫妻虽然共修,但来世间必须承担共同的果报。因为虽然也在修行,在智慧不足时可能犯下某个错误,因此未来世必须共同承担曾犯下错误的果报。面对果报时也不须惊慌,必须两人同心面对,共同解决,即使共同赔上性命,也必须坦然接受,不是学了佛,佛菩萨就必定保平安。如果这样做,佛菩萨也违背了法界因果原则。 以上讨论,仅提供参考。世间夫妻千百样,样样不一样。居士学佛,不见得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至少可以“安贫乐道”,不再忧烦。 最后祝福所有学佛的家庭,夫妻同心,排除障碍,共行菩萨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