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6878

古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古人怎么起名

兴仁信息网2023-12-03 16:47:310

古人是怎样取[字]的?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古人是怎样取名的?

古人的名字按家族字辈区第2个字,第3个字家长自选.也可以不要第2个字.

名 和 字取好了.还要取 号

如:李白,名:白. 字:太白.号.香山居士.

古人的名,字和号都是怎么取的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缛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3、古人为什么起字和号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4、何谓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字,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5、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古人是怎么取名的?名、字、号,都有什么讲究?

古代取名字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家的辈分来取名字的,名一定要跟随自己父亲的名,字一定要符合辈分,号的话一定要有一定韵味。

古代名字怎么取

名的话,没有文化的就随便取一个,有点文化的就要讲究辈分,泛的字辈,伯仲叔季什么的,字的话就是爹妈给取的,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名是爹妈叫的,字是朋友同辈叫的。

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的?

古人在生下来的时候不仅会有名,还会有字,名字就是由此得来。古时候,名字主要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和作用。在古人看来,对名和字的取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称呼,更是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个人特点。那么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的呢?

名和字的不同

对于名字的作用,清朝人曾这样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也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别,而字是代表这个人个人德行。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名只是阶段性的,就好比现在我们小时候会有乳名或者小名,而长大了就会叫大名。当古人有了字之后,就会很避讳叫名,名会比字更加的私密和隐晦,称呼这个人时,一般称字而不会叫名。

古人对字的讲究

古人的名字有各种各样的类别和用途,有人取字时会用代表年龄的字跟另一个字相结合构成了自己名字里的字,也有人取字时只用一个字,不与别的字相结合。真正对取字开始讲究是在东汉时期之后,在那之后对字取法情况也越来越多。虽然古人有了名,但字在他们眼中会更加的重要,在取字时,也会经常查阅典籍,寻找符合个人意义的更深刻的字。

除名字以外的“号”

虽然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其他的称呼,比如号。在长到一定的年龄时,有的人会给自己取号,或给别人取号,这是从周朝时就开始的习俗。号也可以代表对人的尊称或者是美称,还有一些古人的号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取的。经过不同朝代时期的发展,对号的取法也在不断发展,甚至在明清时期,人们会把取号当当做一种潮流,无论是皇族还是百姓人民,几乎所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号。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