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7490

茅山道院化太岁,道教化解太岁表文

兴仁信息网2023-09-03 06:51:290

茅山道院的乾元观里有些什么建筑?

你欣赏她自会觉得她有魅力,如果你不欣赏她,她做什么事情你都不会觉得有魅力,其实主要还是你自己的态度。。。

谁知道茅山道术的术语和解释告诉一些,谢谢

在网上你是找不到了,你所指的道术,应该是口口相传之术,不会有外传资料的。网上或图书的资料,仅供参考,勿试为妙!

【道教秘传洞视通神秘术】

◎所需准备物品◎

【第一】:《表文》为上表所用,代表某人欲修炼通神洞视秘法,需奏明神明,以期相助扶持,灵官护卫神形。也即代表先结神缘,后练仙道。

【第二】:《上清大洞修道蒲团》:此蒲团为练习修真之术必备之物品,坐其上修真炼道,事半功倍。助存思,通仙关。

【第三】:《通灵讳字》:此讳字共为120字,为修洞视与通神秘术必备之法。可成就一切神通异能。为三洞无上秘宝,诚心所向必能明心见性,通神洞视。每一讳字书写时需要一笔呵成,取意念专注于讳字之上。此一百二十讳字灵验如神,需黄纸黑字书符。

【第四】:《玉清宝诰》、《上清宝诰》、《太清宝诰》。此道经师三宝诰的作用,就是代表一心皈道,诚心动天,神仙相助,护卫神形,意达仙境,诸神扶持。每日不念此诰文,神不近身,仙不下降,道不可修,师不相传。

◎功法特点说明◎

【第一】:将按摩与存思紧密配合。按摩具有快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行和调整臓俯功能的作用。存思,是一种意念活动,通过专心静思的存思,行者将会很快进入天人合一境界。两者相配合,久久行之,即可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事物,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声音。

【第二】:本功法讲究时间与方位。道教内功认为,一天中有生气时与死气时,从子时至午时为生气时,从午时至子时为死气时。练功当取生气时,以避阴气、浊气使功力上长。方位之说,来源于五行理论,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木,色青,东方的生气有辅肝明目的作用,故本功法强调面向东方。

【第三】: 默念咒语,咒语有引导和调动意念的积极作用。

【第四】:本功法是道教人士与道教爱好者开发千里眼,千里耳等能力的秘法。修炼简便,人人皆可学习。

◎洞视通神秘术操作步骤◎

【第一】:操作此法,第一步需要准备上面的物品。

【第二】:操作此法,需要家中供奉有三清天尊像并设有神坛。如家中没有条件设神坛,最低标准也要在家中静室内摆放三清天尊画像。

【第三】:操作此法需要在静室内进行。

【第四】:每日早上9-11时之间选择吉时,在三清神像前点燃三支香,然后手握香,在神像前宣读表文。

【第五】:表文宣读后,将《通灵讳字》带于身上,然后跪于《上清大洞修道蒲团》之上,每念一次《玉清宝诰》,在三清神像前非常虔诚磕一个头,然后再念《上清宝诰》在三清神像前非常虔诚磕一个头,然后再念《太清宝诰》在三清神像前非常虔诚磕一个头,如此反复。

【第六】:何时将三种宝诰念完整整十万次,大功算告成。每日念的数量不限,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四十九天后,将表文在神像前烧化于香炉内。以后操作此法,不需再念表文,只需心中默念表文中内容即可。

【第七】:操作完成上面的法术以后再按照下面的功法进行操作练功。

◎功法步骤◎

【第一】:在夜间躺着练习此功法,也可以在早上起床之后练习此功法,二者可以自由选择。主要注意一定在选在生气时间练习。

【第二】:先闭上眼睛,面向东方坐在《上清大洞修道蒲团》之上,将《通神诸符》佩于身上。

【第三】:用两手大拇指背,分别向左右按擦眼睛。做二十七次。在做的同时,要想像眼中有三色云气,一齐出于眼前。这就是从内按出三素云,使它灌注瞳孔。

【第四】:然后心中默念咒语:眼童三云,两耳真君,英明注精,开通精神,大玄云仪,灵验篇篇,保我双关,启彻九门,百节映响,朝液泥丸,身升玉宫,列为真君。默念完毕后,咽口水五十次,并想像咽入的口水注入肝中。

【第五】:此法练习一年,就能耳聪目明,长久练之,就能遥视千里,看见神鬼,听到凡人听不到的声音。

《玉清宝诰》三界之上,梵气弥罗,上极无上,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渺渺金阙,森罗净泓,玄元一气,混沌之先,宝珠之中,玄之又玄,开明三景,化生诸天,亿万天真,无鞅数众,旋斗历箕,回度五常,巍巍大范,万道之宗,大罗玉清,虚无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上清宝诰》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气,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而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辰道君,灵宝天尊。

《太清宝诰》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气,化行古今,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友情提醒:网络资料,仅供参考!

上清大洞真经的道旨探秘

作者:潘延川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

千百年来,“茅山宗”成为道教诸派中重要的一派,宗师高道辈出,人材济济。至南朝时,以茅山为中心的道观,遍布江南各处,后传入北方道教圣地终南山一带。北宋时,茅山与江西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今天,茅山宗后继有人,茅山道院的信士和周围信众仍然继承着先圣祖师的经教传统。作为全国道教二十一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的茅山道院,正以弘扬道教上清经教传统为己任,开办教业。为继承茅山派道教精湛的义理,追根寻源,弘扬茅山派道教教义和茅山道教文化,我认为,认真研究茅山派先圣宗师遗传于世的经教古训及经典古籍,并以此作为弘教修道的准则,才是有志于玄门中信士的“天职”。

《上清大洞真经》为茅山古传之本,历来依科传授,极为严肃。陈景元说 : “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品目尊严,冠三洞宝经之首,灵章、秘祝、玉检、隐书载之详矣,奥指西城总真君、南极紫虚元君降授清虚真人。清虚真人传授南岳魏夫人曰 : ‘子自不在隐身清斋,虚中吐纳者,则《大洞真经》不可妄读也。” (见《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序》) 由此可见,此经在道教极为尊贵,冠三洞宝经之首,我们应以此经教来弘扬茅山派本宗正法。 《上清大洞真经》列于上清诸经之首,是上清派最根本的经典,又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其经文分三十九章,故又称《三十九章经》。关于此经的渊源,道教典籍有下列记述:

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英说 : “此经之作,乃自玄微十方,元始天王所运炁撰集也。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乃共刻北元天中,录那邪国灵镜人鸟之人, 莱之岫,乃于虚室之中,聚九玄正一之 炁,结而成书,字径一丈,于今存焉。元始天王,又以传上清八真中央黄老君,使教授下方,当为真人上升三辰者焉。中央黄老君隐禁此书,世无知者,故人间地上,永无此经,上清天真尤所宝秘。” (见《上清大洞真经》序)

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说 : “此经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为句,自不相侔,总冠一经之首。三卷各有序,经下卷终有结,经皆玉宸道君演说,方见一经之始末。周初,帝命三真人下传吴会张通真先生,此经是也。以其时考之,盖二千五百余年矣。所有茅山魏元君之派,号上清大洞玉经。” (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序)

陶弘景说 : “伏寻《上清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其弟三息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二君手书,今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受四十余郑多杨书。” (见《真浩叙录》) 杨某,指杨羲。

又《云笈七签》卷四《上清源流经目注序》中说 :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主王襄,襄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华存以咸和九年,岁在甲午,乘飚轮而上天,去世之日,以其经付其道脱,又传杨先生讳羲,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之师也。杨君师事南岳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至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岁在丙戌升仙。”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南岳魏华存元君传《上清大洞真经》于杨羲,杨羲又传许谧。因出杨羲之手书,故今人所说撰作者可能为杨羲。另朱自英与卫琪所说,因出发点为神学思想,今无从考证。但卫琪所提“所有茅山魏元君之派,号上清大洞玉经”。此说与陶弘景所说魏夫人受经大致相同,可见,《大洞真经》出自杨羲之手无疑,经杨羲传播,后行于社会。

杨羲,成帝咸和五年 (公元 330) 庚寅岁生,吴人,迁居句容。“真降时,犹有母及弟,君为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工书画,少好学,读书该涉经史,性渊懿沉厚,幼有通灵之鉴。” (见《真浩》卷二十) 许谧,字思玄,一名穆,正生,弱冠有名气。“儒雅清素,博学有才章。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与时贤多所俦结。少仕郡主簿功曹史。” (同上) 其后选补为太学博士,任余姚令、尚书郎、护军长史等官职,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道,许谧密授教记,遵行上道。

另据《茅山志》载 : “时玄宗 (712-756) 于茅山得杨许众真及陶弘景所写上清经真迹。其经缺文十三页,令使王旻贲玺书信币诣茅山紫阳观,请玄静 (李含光) 补书。玄宗曰 : ‘联不欲令小臣干冒于先生,委卿专往,必冀神仙手笔,今古相续耳。' (见《仙传拾遗》) 王旻到山之日,灵鹤翔鸣,玄静书经之时,神人降其宝,皆精诚所应。”

总之,陶弘景于齐永明十年归隐茅山后,遍访江东诸观隐士高道、搜集整理杨、许真迹最为完备,撰集《真浩》、《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经典著作,专门论述早期上清派教义及方术,并汇录收集上清诸经中有关修道秘要,为上清派后来成为东南道教独特信仰以及开创茅山派修炼方术和教派师承,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然而,《上清大洞真经》经魏华存元君传于杨羲后广行社会,也自始至终为上清派的教义及修炼方术增添着无穷的光彩 ! 《上清大洞真经》在明《正统道藏》中收有五种版本 (包括经注) ,其洞真部玉诀类收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及《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洞真部本文类收有《大洞玉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及《上清大洞真经》。另《道藏辑要》内收有《元始大洞玉经》、《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等版本,为晚出本 (下文不再详述)。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后跋云 : “按《登真隐诀》第二经传条例云 : 大洞直经,今世有两本,一则大卷,前有回风混合之道,而辞旨假附,多是浮伪 ; 一本唯有三十九章,其中乃有数语与右英所说者同,而互相混揉,不可分别,唯须新见真本,乃可遵用。又闻有得杨、许三十九章者,与世中小本不殊,自既未眼见,不测是非,且宜缮写以补品目。”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谓:“ 《上清道类事相》、《三洞珠囊》、《无上秘要》、《御览》、《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大洞经》、《玉经》文,今《道藏》所收四种《大洞经》多无其文。又《云笈七签》卷八释《三十九章经》引《大洞真经》出自小本,其大本则已亡佚。至其他三种,非茅山宗传本,兹不具论” (十九页)。陈国符据《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后跋疑今《道藏》本《上清大洞真经》出自小本,并为“茅山宗坛”传本。笔者以为,此经出自茅山宗坛传本可信。究其因,在现存版本中,唯题《上清大洞真经》既存有真法、符图,又有精思入室之法,且叙述详细,极重威仪,最为精妙。另据《大洞玉经》音义中《太极大道君道经第十六》内有“见茅山大洞经‘天上内因,地上外因”,之语。查今《道藏》所收大洞经,唯题《上清大洞真经》内有“天上内因,地上外因”之说,并在经文三十九章中重复出现三十九次,足证《上清大洞真经》为茅山宗坛传本。

此外《宋志·神仙类》列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一卷。《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列有《大洞经》、《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道家著录列《大洞真经》一卷。《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三十四种经书中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卷为经目之前。《茅山志》卷十二《上清大洞宝经篇目》卷首也列有《上清大洞真经》,题为《上清大洞高上三十九章经》。《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收有《释三十九章经》及存思类收有《存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

《上清大洞真经》经文分三十九章,历来对此没有异议,但元朝卫琪认为“此经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为句,自不相件,总冠一经之首。”此说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一)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道藏》收集在第一册 512页。卷首有茅山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英序,每卷题以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卷一为诵经玉诀、诵经八室图、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太帝君素语内咒、太微天帝君素语内咒。卷二至卷六为经文,分三十九章,经文存有真法。卷末为“咸淳壬申” (公元 1272 年) 程公瑞后序及元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此经即茅山宗坛传本,其渊源出自北宋。

在《上清大洞真经》中,八室诵经前有许多存思之法,三十九章经文中,每章均以谨请、存思、诵玉经、讽赞词为科仪。现以本经《高上虚皇道君第一》为例,在此说明:

⒈ 谨请 : 即请天地神祇灵气,以合己身。其诀 : 谨请太微小童干景精,字会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气之门,口吐赤云,绕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坚明,百神方位。

⒉ 存思 : 谨请毕,真思太微小童干景精真杰,赤云之色,罩於顶上。默祝曰 : 真炁下流充幽关,镇神固精塞死源。玉经慧朗通万神,为我致真命长存。拔度七祖反胎仙,制炼百神一炁全。”次思,赤炁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次,结作三神,一神状如天蓬大将,二神侍立,下布兆肝内,游遍却入心内绛宫,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顺时吐息。

⒊ 诵玉经 : 即《上清大洞真经》章节。先以左手按捻鼻间人中,次诵:

高上洞元,兀生九天,炁祖太元,众风乱玄,玄曾绝散,四清抚闲,帝一上景,连众摄烟,长契一运,七世投闲。……

其意思是说 : 虚空之际,孕育元气,元气生于万灵。元气生于九天之上,下入人身,居五脏之中,领祖元气,尽体虚玄之大,则能契微合道。众风乱玄,指人鼻气息 ; 四清抚闲,指鼻下口上之间,当令鼻气恒闲,又当数加手按读此篇,捻鼻间乃高上正坐,天岳混气充身 ; 帝一上景,为大洞尊君号。

⒋ 诵赞词 : 讽诵元素高上神霄玉清王视曰 : “元气本非生,五涂承虚出,雌雄寄神化,森罗邃幽郁,玉音响太和,万唱元中发,仙庭回九变,百混同得一,易有合虚中,俱入帝堂会。”毕,乃口微祝曰 : 天上内音,三蓝罗,波逮台 ; 地上外因,天命长,人恒宁。

张君房曰 : 三蓝罗,波逮台,此九天之祝言,高上之内名也。又言 : 夫三蓝罗,波逮台者,于地上之音日天命长,人长宁也,易有者于地上之间,曰长台。

⒌ 书符 : 第一章书“大洞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诀 : 当书符时用黄缯,书成佩身,存呼小童内讳名,字镇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断塞死源,乃叩齿九通,次再咽液三过。

其余三十八章均类似以上科仪。所不同的是经文第三十九章毕,后有《回风混合帝一秘诀》,其存思之法,极为甚密,并有收功之法,还有当愿文,即祈天地仙官神祇降祥致真,与道合一的祝语。

(二)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题《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亦即《上清大洞真经》,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册 496 页。卷首有 : 九天开化主宰澄真正观宝光慈应更生永命天尊序,并题曰 : 甘山摩维洞主太玄无上上德真君校正。序内有“乾道戊子 (即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 1168年) 秋降于鸾台刘安胜捧,至景定甲子 (即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 1264) 秋再降重校正于熬头摩维洞金莲石。”由此可知,此经为宋末元初的传本。

其经卷一为经序,紧接着叙述经意。“太玄道父亲求授,下世方闻大洞经。”此经在叙述《大洞真经》感应时说 : 可以祈禄嗣、祈风雨、致田蚕、除温疫、治疾病、拯济沉魂滞魄、息群凶、保性命等。

据载 : 其修持科仪 : 凡诵经当斋戒沐浴,服装清洁。入室焚香,叩齿九次,心拜九天。存想 :元始天王与诸高真,七曲大帝,开化仙宫,迁临法会,皆列虚无。然后,诵念八方神咒等咒语。

卷二为祝香词。词华,即诵宝浩,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诸天高真,无量功德的赞词。

卷三至卷五为经文,无分章。经文以“元始天王,啸咏太玄,凝神遐想,而说洞章”为始,中以“道言尔时,元始天王,眉放青毫,顶旋紫气,万华宝盖。……于是,元始天王怡然啸咏曰”为始,后有“玉宸道君言我师”为标题,赞颂行持此经的功德。大意是说元始天王,授我大洞仙经,道法玄奥,本经为修真妙门,初次修炼,可以调和呼吸,进入中级功态,可以离相消尘,坐在立亡,大定全真,妙行通灵。“初曰通气,次曰通神,终曰通灵,十通成真,道备登宸,超度飞升,过度三界,往来三清,证品大洞,一天帝尊,六度十通,万行圆成,千和万和,自然至尊”。另此经内无符图、微祝及咽津之说。

(三) 、《大洞玉经》

《大洞玉经》即《上清大洞真经》的经注,分上下两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册 556 页。其后跋说 : “《大洞玉经》汉坛传之久矣,愚於少年因尚披诵而不晓经义,先辈云 : 多是身中百神之名,不可以文理推之也。……其中多是身中百神名字,所主所居,宫分山林,楼台,池馆,一一明自,大抵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混合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八十九翁秋水龚德同拜书”。另后跋还记述了《大洞玉经》为赵太玄真人注释。

其诵经科仪与《上清大洞真经》诵经玉诀有相同之处。

《大洞玉经》经注分三十九章,每章以诵经(经后有祝) 、书符微祝等为科仪。经文第一章为四字一句外,其余章节经文全为五字一句。该经中只有玉经、符图及咒语、诵持简易,尤其各章玉符笔画结构简单,其经文注释直指人身关窍,以合天机,简捷易懂,利于初学研习。但经文内个别字差异甚殊,有待考证、校对。

关于《大洞玉经》三十九符的用法,其经卷下有这样一段叙述 : “符总三十九符,真炁于帝一之 所,同三十九符并以丹书服,皆用黄纸佩通,青素一幅五尺五寸。此符单用,亦可功备大成”。此外,其经卷末为太玄真人咒及大洞内炼玉章与玉清火洞内炼玉经 (分上中下三品) 等。据原按 : 太玄真人,姓赵,讳守真,主太玄清明宫。

(四)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此经即《上清大洞真经》的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册 597 页,题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注。卫琪,元代人。

卷一为呈经表,以阐述《大洞真经》的神机及明道修真的要旨。次为三十八代天师张舆材及张仲寿等序,序后为卫琪论述无极、河洛、先天卦象、金丹火候、苍胡檀炽、帝尊玄炁等十三图,并有长篇文字叙述。

卷二发明经题,认为玉清已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炁形质,具未始相离。这时候,有大洞高上,混洞太无元,天宝玉皇之炁,以生元始,号高上大有玉清宫。“故大洞即太极也”。《大洞真经》总括天真地圣、人神精鬼,赞扬洞经无一处不实,故曰总真。卫琪在解释经旨时说 : “大洞,大者虽天地之大,不可加也 ; 洞者,通也。仙经,经者,由也,万物公由之正路也。修道之谓教,故曰仙经。”

其次为平坐存想法、经叙、渐进修成道事诸圣 (即祖师宝诰) 及大洞经筵等。

卷三至卷五为经文注释。在些特别说明的是,其一,此注将《高上虚皇道君第一章》释为总冠一经之首,认为是概括《上清大洞真经》要旨的经序。卫琪将一章标题定为《文昌大洞玉章第一》从“元始天王曰: 高上宴紫清”为始,至“帝一真玄玄”为终。其二,此注还把《大洞真经》分为三十六章,以“西元九灵炁”为始,至“符化玄气生”为终,定为最后一章。

题《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其经文卷首有存思方法外,注释经文内无存真法,即无咒词、微祝、符图及咽津之说。此注多引证儒释经典来注释经文,看来作者受两家思想影响极深。

(五)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即《上清大洞真经》部分经文的校对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册 705 页。题大洞三景弟子真靖大师陈景元撰。其校样对部分经文也分三十九章,非《上清大洞真经》全文。有学者说此经即《大洞真经》的注释,说法错误。其所校对经文章次与《大洞真经》同,为现存传本中校对《上清大洞真经》经文极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它为今天研究《上清大洞真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景元参照数种版本对其部分经文进行了校正,其自序说 ; “景元总角出家,弱冠访道,游历仅三十载,纲领十有余年,老归茅山,结庵忏悔,自叹道缘浅 (蹇) 薄,尘业深重,虽孜孜教典而未遇真师,欲诵洞经,讵敢开韫。于是,澡雪身心,静务恭洁,广求古本,先自考详,沉嘿披寻,反复研构,一句一字,未尚越略,或两义相乖,弥增回惑,或偏旁才改,字体浮杂,此盖盗写私传,相承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对比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弗敢示诸法义,聊自记其所览”。从序中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精严。

陈景元,北宋人。其《音义》特点主要是对三十九章部分经文进行了校勘,并对经文字的读音与词的意义进行说明及解释,在校对时,摘录经文说明,未录各章节内全经,也无全经经文。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生天生地生万物,人禀赋了道的灵性而得以生存。天道运行,阴阳造化,消息盈虚,日往月来,运行不息,故天长地久,人能合天心,体天道,可通神明造化之德。《上清大洞真经》经中所载天真讳名,皆与人身脏腑之神是相沟通的,人若能以神驭气,形神合一,诵持玉经,咽津服符,可致“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致长生之道,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鞭策风雷,驱役神鬼,偃息于流霞之车,眷盼乎文昌之台。” (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 经中隐讳,总领人身中五脏六腑,百脉气血诸神,认为人身是一小天地,人身穴位各有神以守之,诵经修持,则自身神灵不失,与上清诸真冥和,即与大洞帝尊之体无二,复归于无极圣域 !

此经全文分三十九章,据称上清三十九帝各著经一章。如朱自英说 : “上清三十九帝皇回真下映,入兆身中三十九户,于是各由其所,贯之户著经一章,其辞幽奥,以用领括百神,招真辟非,所谓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者此欤。故中央黄老元素道君总彼列圣之奥旨,集成大洞之真经,故曰三十九章经也。” (见《上清大洞真经》卷一) 由此可知,上天之神与体内之神是相通的,精思修持,可以相互感应,以致天真下降,与体相契,玄芝宝生。

关于《上清大洞真经》最基本的炼养法,举例说明,以晓其《大洞真经》修真养生要旨。在修持《大洞真经》前,有多种存思集神之法,它的目的是引真致祥,与神明相感。其中有一法,每日行住坐卧,皆可修习。其法 : 心存二十四星,大一寸,如连结之状 ; 又存每星各有一人,合二十四星,皆如婴儿之状,并裸体无衣缨,此时存思二十四星从虚空中降,回绕一身之外,三匝毕,口诵祝词。

其后,口吸二十四星,一息 (一呼一吸为一息) 气,咽津二十四次,时觉吞一星从口中径至脐中,又觉星光映照一腹之内,洞彻五脏 ; 又存星光化为二十四真人,并口吐黄气如烟,以布脐中,郁郁然洞彻内外。良久,用“呼”字吐息,用意念心拜三十九次 ; 次思兆身三十九户,逐一分明,各有神真严固守卫。存三十九君,各降真气来灌兆身三十九户,此时咽津三十九次,次振动左手三次,法如振流金火铃,次振右手三次,法如掷豁落七元。然后仰头摇颈九次,法承天 ; 次鼓脚一次,法履地 ; 次摇身十四次,以欢己身诸神 ; 次拭目三次,以明三光 ; 次捻鼻七次,以通呼吸 ; 次按眉后两穴 (太阳穴) 三次,以塞邪源 ; 次轮耳三周,以开天窗 ; 次咽液九次,以味玉津。照前法行持毕,神气混融,周身舒畅。进入存思或诵经。

修诵《上清大洞真经》可以调和三魂,制炼七魄,能使人身三尸神沉落,炼阴返阳,致五藏光华溢于面目,百病不生,灾害消灭。返老还童,七祖罪解,上生福堂,而位列仙公,晨升上清。如《九灵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君第三十九》曰 :

“西元九灵气,金丹流云宫,上极旋暇曜杪,晖景太霞中,动回九天轮,静沉八流刚,室有胎仙母,携衿太帝皇,玄一灵时生,三老素牢张,左把兆符籍,右携理神宗,同登琳龙阙,稽首玉清房,拔弃死灭根,养形三五中,七祖解尸结,受福明朱方。”

九灵气,指昆仑山。金丹流云宫,王母宫名。携衿太帝皇,太微大帝,即中央黄庭。玄一灵时生,即太玄之气,使鼻息玄气凝定方为佳。琳龙阙,大洞经中所称的仙宫。稽道玉清房,是说修行至此,金丹已成,当神化自然,朝谒玉清。

据经所载,若精思此道,大开智慧,心通九天,精凝气结,化气变神,与司命混合,分形变化,玄妙莫测。即“一合我气,再合我神,三合我魄,四合我魂,五合我精,我身,我身,洞灵启真。”由此,召致十方正气,同灌真身,永与大道合一。 《上清大洞真经》强调存思、诵经,而且重视咽津服气,微祝书符,三十九章中均有一道玉符,由此反映了上清经系的修真特点及炼养法则。我认为,在道教修真诸法中,如内丹、存思、导引、服气等均与《上清大洞真经》有关,此经集诸法于一体的众术合修的炼养方法为茅山派主要修道途径。

《上清大洞真经》与《黄庭经》主重存思,诵经养神。《黄庭经》重诵经存思,而《大洞真经》集存思诵经、咽液服符及微视为一体,并且是斋醮、合炼养、书符法的一种相互兼顾的内视内观的道术,它为人们研究早期道教上清派炼养法以及道教道派的形成,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茅山道院里有哪些主要建筑?

如今,茅山道院主要建筑有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等。九霄万福宫又称顶宫,位于茅山大茅峰上。初创时名圣佑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为九霄万福宫。该宫有毓禅、绕秀、怡云、仪鹤、种璧、礼真六房道院。今有四进殿堂:灵宫殿、藏经殿、大元宝殿、二圣殿。

在此重点说几个主要的建筑。

大元宝殿:正中供奉“三茅真君”(茅盈、茅固、茅衷),侍立在三茅真君两侧为“四大功曹”。大殿两侧是马良、温善、赵公明、岳鹏举塑像。后墙东西又分为两大“神团”,东为土地,供奉刘甫像;西为财神,供奉赵公元帅。

元符万宁宫:又叫印宫,始建于唐代,盛于宋代。清代时共有十三座殿堂房舍,即东秀、西斋、观云、启明、野隐、勉斋、栖碧、东斋、乐泉、览秀、云林、真隐、监斋。但今仅存灵宫殿、太元殿和一些房舍,统归茅山道院。

乾元观古称炼丹院,南朝时陶弘景居此。唐时有栖真堂、会真亭、候仙亭、道德亭、迎恩亭、拜表亭等建筑。北宋天圣三年(1025)赐名集虚庵,后敕改乾元观。但今仅存明碑一块,刻有“乾元观天心庵碑记”等字,高1.8米,为茅山道院重要文物之一。

太岁符在寺庙有吗还是要去道观?

一般要去道观

师傅,我属龙,犯太岁,现在请太岁符来得及吗。是不是必须去道观里。

不用必须去道观,太岁有刑冲破害,你把你八字给我,我给你邮一个过去就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