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9869

温州鼓词三世姻缘飞龙传01,92年属猴女注定晚婚吗

兴仁信息网2023-09-11 17:27:510

浦东说书诞生时间什么时候

浦东说书是钹子书的一支,有“小书”和“大书”之分。又说又唱、用钹子敲打的浦东说书,一般称为“小书”;只说不唱的浦东说书谓“大书”,又称沪书、上海评话。 [3] [4]

浦东说书起源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用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说、自唱,其内容都是佛法和经文,其旋律既汇集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又融入了源于佛教音乐的莲花落,逐渐变成摆脱“梵呗”即传统佛教音乐的“因果调”,故浦东说书最初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

20世纪初光绪年间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画”,并题打油诗“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多人环听笑迷迷,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可见当初浦东说书已经吸引了不少观众,其表演环境不是在茶馆里,而是在街巷坊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记载:“茶寮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偷闲争听味津津”,证明当时“说书”的环境已经进入小茶馆;“一扇一瓯”说明浦东说书的道具已经有所增添;“偷闲争听味津津”,一个“争”字道出听众之多。另据1936年《川沙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高桥镇就有浦东说书的书场了;浦东《三灶镇志》记载,清末民初,“三灶集镇上某些宽敞茶园,为招徕茶客,就邀请唱钹子书者增辟书场”;《周浦镇志》曰,“此种说唱特别盛行于抗日战争前”;《康桥镇志》《彭镇镇志》《坦直镇志》《三墩镇志》等对浦东说书都有相似的记载。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时,从老艺人以师承上推回忆的传人谱系看,浦东说书当始于清道光五年至十六年间(1825~1836),创始人为顾秀春。

1932年浦东有两个沪书行会组织。一个叫“大团开智社”。设在南汇县大团镇;一个叫“上海永裕社”,设在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那时浦东说书艺人占领了浦东绝大部分茶园书场,在浦西南市老城厢也时有演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两个组织因战乱全都解散。

1979年上海市南市沪书队建队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1958年上海浦东县建制时,成立了上海市浦东县沪书演出队;1961年浦东县建制撤销时,划归南市区后改名上海市浦江沪书队;1978年,施春年受命复建浦东说书组织,并于1979年5月成立上海市春江沪书团;1987年上海市春江沪书团全体转业。从此,浦东说书职业演出团体不复存在。 [3]

浦东说书艺术特点

浦东说书演唱形式

浦东说书以浦东方言表演,用钹子伴奏,以

施春年表演《林海雪原》

醒木、折扇、手帕为辅助道具。传统的表演形式一般为单人坐唱,演员身着长衫,演出开始用竹筷敲钹子唱四句诗或词,再唱开篇,后说长篇正本,在长篇时开头也是唱一段,长篇以说为主,时有穿插唱。解放后经过改革,增添弦乐伴奏,并有群唱、表演唱等形式出现。

浦东说书表演特征

浦东说书说唱时敲钹子以渲染气氛,增加美感。钹子声的轻重缓急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通俗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浦东说书曲调唱腔

浦东说书的曲调朴素,节奏明快,有“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唱腔分“西乡调”和“东乡调”两大类,松江以“西乡调’为主,川沙、南汇等县以“东乡调”为主。浦东说书说唱并重,注重情节,节奏较快,原以唱为主,目前有说重于唱的。唱词一般以七字句为基础。

浦东说书经典剧目

浦东说书书目大多是以说历史、论忠孝、赞侠义、讲尽忠报国、述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解放后也有了一些改编和创作。

类别

代表剧目

传统书目

《绿牡丹》《红蝴蝶》《施公案》《三看御妹》《寿字帕》《英烈》《四平杰》《明清三侠剑》《包公》《彭公》《施公》《杨家将》《八窍珠》《白玉燕》《呼家将》《水浒》《粉妆楼》《金台传》《飞龙传》《七侠五义》、《双珠球》《隋唐》《大红袍》《五虎平西》《三门街》《岳飞》《天宝图》《地宝图》《狄青平西》《济公》《孟丽君》等

近代书目

《马永贞》《霍元甲》等

建国后新编书目

《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养猪阿奶》《浦东开发斜斜好》《天上落下人民币》《时代栋梁新青年》《赞北蔡》《最后的雕塑》《农家乐》《欢乐一家门》《中国馆》《嫁女歌》《多多的问题》《看世博》《颂花会》《分段承包》《夜游迪斯尼》《人生变化》等

浦东说书流行地区

浦东说书流行于上海市松江,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和浙江省平湖县。

浦东说书传承保护

浦东说书流传现状

浦东说书的专业演员已不多见,这一民间曲艺正逐渐走向衰微,急需加强保护传承。

浦东说书保护措施

浦东区北蔡镇正在逐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浦东说书非物质文化

2008年上海电视台演出《养猪阿奶》

遗产保护制度,使珍贵、濒临灭亡的浦东说书得以传承和保护。

2007年8月设立了浦东说书陈列馆,陈列馆集中展示了浦东说书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了几百年来民间艺人辛勤劳动的智慧遗产,尽最大努力充实陈列馆的馆藏。陈列馆长年对群众开放,对参观者进行讲解,宣传浦东说书特色文化,让参观者更深一步了解浦东悠久民间曲艺的历史,扩大社会影响。

2008年10月上旬正式挂牌成立北蔡镇中心小学浦东说书传承基地,挑选35名优秀学生参加培训,配置专业老师授课,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小学生演出队能配合社区、学校在节庆期间进行演出,使浦东说书后继有人。积累两年多实践经验,浦东说书传承基地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中学于2011年4月授牌,使培训向高层次发展。

2008年12月举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说书专家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先生“以国家层面为主体,要打破区域壁垒,在上海全市开展普查与挖掘老艺人的人文资源,通过举办曲艺邀请赛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有效地保护浦东说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的讲话,对北蔡镇“传承、保护、发扬”浦东说书,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2009年和2013年,北蔡镇分别举办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浦东北蔡杯”长三角地区曲艺邀请赛,以加强地区文化交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北蔡文化品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评弹、独角戏、绍兴莲花落、湖州三跳、浦东说书、锣鼓书、温州鼓词、唱春牛等纷纷登台亮相,各领风骚,由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选送的浦东说书《嫁女歌》《浦东婚嫁》《分段承包》等深受好评。

浦东说书代表人物

石耀亮,1926年生,浙江平湖县全塘乡秀明桥人。石耀亮曾在绸缎店当学徒,后拜师于民间艺人沈阿龙,学唱钹子书。沈阿龙先生说书语言诙谐,“外插花”故事多多,这对石耀亮后来说唱风格、个性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后来,石耀亮说书跑码头离开平湖,来到了上海金山卫金丝年桥茶馆说唱《七侠五义》,后又被邀请到松江的书场演出。解放后,被说书艺人推举为“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松江分会”组长。1963年起担任了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58、1960、1963年三度前往北京,两次参加全国文代会,一次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文革中遭批斗,于1982年7月14日病逝。

张桂汀,1922年生于南汇康桥镇康桥,出身太保书、浦东说书世家。

2007年申请非遗时张桂汀录像表演《小八义》

1936年,14岁的张桂汀随父学唱太保书和浦东说书,到处跑码头。他习惯在书中穿插佛理、放噱头、卖关子来吸引观众,所到的茶馆常常爆满。张桂汀一生心血倾注在作品《小八义》上,《小八义》一些主要人物都处于忠奸、善恶、美丑、是非的矛盾之中,在这些人物中,他倾注着自己从小闯荡江湖、坎坷生活的体验所产生的强烈爱憎。北蔡镇文广服务中心成为浦东说书基地后,为了收集浦东说书影像资料,录下了张桂汀说唱的《小八义》达23小时。

陆文仙,1931年生于南汇新场乡。陆文仙8岁时辍学,为供弟弟读书跟随

陆文仙复出后演出《白蛇传》

父亲陆关福说浦东说书去跑码头。9岁时代替父亲上台唱《十二月名花》赢得满堂叫好。1961年,根据当时文艺政策,陆文仙被下放家乡劳动,从此不再唱浦东说书。

施春年,1936年生人,祖籍上海川沙县。曾拜季凤山为师,季凤山在浦东说书艺术上是卓然独立的一家,颇有名望。施春年在说书中不断创新,除了武功几可乱真外,他又善于出噱头,将武打书与噱头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说的《飞马比双枪》作为短篇浦东说书,说40分钟,观众可以笑35分钟,而且都是“肉里噱”。1995年,浦南文化馆为施春年举办了浦东说书个人演唱会。 [8]

陈建纬,1960年12月生人,1981年4月考入上海市春江沪书团担任演员,同年拜沪书艺术表演名家施春年为师。学习书目《三看御妹》《海瑞》《西厢记》等。近年来在社区、学校运用浦东说书的曲调,创作编排了许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她的表演风格以开篇和表演唱为主,嗓音圆润,表情丰满,说表细腻。2008年列入第一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康毅,1960年2月生人,1980年7月由川沙县文化馆曲艺老师张少培推荐拜浦东说书艺人施春年为师。在表演上颇有其先生的技艺风格,在说、噱、演、唱中均见功力。说书口齿清楚,条理清晰,一人能演多种角色,模仿精准,既能说和唱,又能表演,会恰当地放噱,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擅长现代短篇书目(评话)和表演唱,说表细腻,表情丰满。1982年,参加上海市曲艺汇演,《一篮鸡蛋》节目获得二等奖。在北蔡公社文艺小分队工作期间,经常下乡演出,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2010年4月开始参与浦东说书传承基地的培训教学工作开展传承。年列入第四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眭朝晖,1947年6月生人,1961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海燕滑稽剧团学艺,进团后即入黄埔区戏曲学校学习,1962年黄浦区戏曲学校停办后回剧团继续学艺,1964年转为见习演员、正式演员。80年代起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2008年列入第一批浦东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浦东说书入选非遗

2008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申报的“浦东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浦东说书曲艺价值

浦东说书是上海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对于研究地方曲艺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求视频:温州鼓词飞龙剑

合格后离开法国和经济体

温州鼓词的代表作品

20世纪80年代,发行商张瑞星录制了80多个版本温州鼓词磁带、88部温州鼓词VCD曲目;90年代,瑞安文艺人郑志强编写了《鼓词集》;2003年,瑞安市文化局组织编印了《瑞安鼓词史资料》;2004年,瑞安市建立了鼓词研究办公室,开展了温州鼓词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温州鼓词保护基本情况、问题和思路。这些,都为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准备了非常有益的研究基础、经验借鉴或者措施导向。

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 长篇

《封神》、《西游记》、《南游》、《北游》、《东游》、《济公传》、《白蛇传》、《天仙配》

中篇

《张羽煮海》、《天缘配》、《宝莲灯》*、《三打白骨精》

短篇

《猪八戒拱地》*、《林香盗宝》、《对课》* 长篇

《包公案》、《施公案》△、《彭分案》△、《大破狮子案》、《宋公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李辰妃》

中篇

《颜查散案》*、《十五贯》*、《徐九经升官》* 长篇

《东周》、《西汉》、《三国》*、《昭君出塞》*、《罗通扫北》*、《说唐》、《征东》△、《征西》*、《反唐》*、《月唐》*、《残唐》*、《长生殿》*、《后唐》、《水浒》*、《三下南唐》、《飞龙传》、《岳传》*、《五虎平南》、《杨家将》、《呼家将》、《英烈传》、《满江红》、《大红袍》、《小红袍》、《万花楼》

中篇

《野猪林》*、《凤仪亭》*、《西施泪》*、《韩信拜帅》、《武松》*、《魏相千秋》*、《搜孤求孤》*

短篇

《杨志卖刀》*、《忠义堂》*、《周幽王玩法》* 长篇

《文君夜奔》*、《日月楼》、《九曲楼》、《粉妆楼》、《百仙楼》、《三探圣仙楼》、《连城璧》、《风雨双龙剑》、《宝骑试剑》、《双龙剑》△、《七星剑》、《三盒明珠剑》、《梅花剑》、《定汉剑》(又名《白兔记》)、《盘龙剑》、《双剑合璧》、《八宝珠》、《恩仇奇缘》、《墨水龙》*、《金如意》、《金丝带》、《十三支金牌》、《八仙台》、《六美英雄传》、《乾坤四面貌》、《梅花英雄传》、《九连环》、《吕蒙正》、《定心珠》、《五玉牌坊》、《五凤图》、《八美图》、《十美图》、《九凤图》、《泪洒美人图》、《太阳图》、《百鸟图》、《紫金鞭》、《飞虎鞭》、《虎雷鞭》、《九龙鞭》、《金玉扇》、《双凤白龙扇》、《十美穿金扇》△、《玉羽扇》、《落金扇》、《西厢记》、《荆钗记》、《琵琶记》、《绣襦记》、《合同记》、《合同镜》、《合珠记》、《乾坤银锦记》、《一串珠》、《二度梅》*、《双珠凤》*、《双玉燕》、《双金牌》、《三门街》

瑞安鼓词的名家介绍

林朝藩(1904-1984),字月儒,时称“赵岩先生”,幼家贫,曾入私塾,好诗文、书法。十四岁从鼓词名师“东山德”学艺,一年后即出师登台演唱。以演唱武侠题材见长。音域宽广、声腔、道白刚劲、优美、琴鼓伴奏恰到好处,有力烘托故事情节,善于随情节的发展演多种武打动作,有时还以武术师装束上场,听众莫不凝神屏息,形成独特风格。时人誉为:赵岩的“劲”,岳生的“文”,华山的“琴”,世池的“音”。一次在平阳县城演唱时,台下巧有一武术师听唱,不觉听之入迷,模仿其动作。演唱结束后,武术师所坐登椅竟被碾碎。代表曲目:《三门街》、《龙虎图》、《十粒金丹》等,1949年后演唱的新题材有:《渔姑乐》、《三世仇》、《黄继光》。

管华山(1916.8.25-1960.1.11),乳名南山兆。原籍瑞安市塘下镇南山西岸村,1951年迁居温州市区,十三岁学艺,师承候福祥,曾过堂于陈宝焕先生,1936年,参加由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温州鼓词演唱大比赛,演唱《貂蝉拜月》获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四十年代,经常演唱于温州市区各(书)词坊,以他严肃的舞台作风,认真的艺术态度,更博得广大听众的赞扬。演唱的词目有《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董小宛》等,代表词目有《孟丽君》、自编词目《三错奇缘》,他擅长须袍正旦,唱腔平实厚朴,道白自如,自屈一指,刻划人物感情真切逼真。形神兼备,尤以神似为最,民间把“管华山的神似油”作为美谈。1958年,他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新群英会》,获优秀演出奖。而且参加温州市民间曲艺首届观摩演唱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解放初期,曾任瑞安县曲艺改进会主席,温州市第一届曲协主席,浙江省第一届曲协副主席,温州市一、二届政协委员。

管华山一生短暂,但仍不愧为温州曲坛的前辈。

阮世池(1928.9.11- ),瑞安市安阳镇人。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命名的民间艺术家、温州鼓词“阮派”创始人。十四岁拜王启凡学艺,后重师陈宝生、陈阿奴先生。十七岁时,以唱《五凤图》、《十二红》成名。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1952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鼓词《王贵与李香香》,1956年又赴省城,演唱《秋香爱社》,均获好评。1958年进瑞安市曲艺队任演员,当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山岗红波》,获优秀演出奖,同年8月,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屈曲艺会演,演唱鼓词《别靠天》,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随后,中选参加由中央文化部组织的巡回演出江苏、上海、江西、广东、辽宁、天津、山东等十一个省市,又参加福建前线慰问前线三军,受到热烈欢迎。1964年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唱《李大娘捉特务》,1968年转瑞安广播器材厂当工人。77年归队。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自己改编的《迁玄坛》,获表演一等奖。1980年转干,落实瑞安市文化馆工作。他经常演唱的词目有《八窃珠》、《红绿梅花簪》、《黄金镯》、《紫金鞭》、《粉妆楼》等,代表词目《文武香球》、《十美图》;他积极提倡演唱现代词目,自编自唱或改编的现代词目有《破晓记》、《祖国处处有亲人》、《一个降落伞包》、《阿种娘》等数十篇,改编或整理的传统词目有《十二红》、《飞虎鞭》、《合同记》等。他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吸取民间俗语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妩媚,以刻划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村妇姑见长,形成了纤细华美之独风格,影响广泛,被人们称为“阮派”。1985年,他创建温州市少儿图书馆集资,与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同台义演,演唱《逼上梁山》中的《发配沧州道》,被人们作为美谈;又与上述三人合作,演唱《蝴蝶杯》中的《献杯》选段,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为中国曲协会员,第二届浙江曲协副主席,温州曲协副主席,瑞安市曲协主席,瑞安市政协常委、四届温州政协常委,曾任瑞安1-6届人民代表。

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号称“天下一”,瞽目,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系温州鼓词已故名师,温州鼓词牛筋琴的创造者。他的一生为温州鼓词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起初从好朋友陈焕昌和陈尤千处学些戏班和学习班得来的知识,在乡里小有名气。在22岁那年拜师著名鼓词艺人萧江毛家处毛阿发学唱温州鼓词。他认为演唱鼓词同戏曲舞台演戏差不多,但鼓词是靠一个人唱、念、表、叙来完成任务的。如果把鼓词中人物也模仿戏剧中每个人物声腔而富有表情地进行唱念表述,就更能吸引听众兴趣。因此,他模仿戏剧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各行当声腔运用到唱词中来。在清·光绪中叶时,陈昌牌在听众一片赞扬声中,他没有满足现状,认为演唱鼓词专靠一个扁鼓作配器感到太单调,他听说永嘉一位鼓词艺人把弹棉花用的牛筋缚在椅脚上敲的启发下。他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苦思研究,终于想出了用一块弓形长方形的梧桐板,制作成长62公分、宽32公分,厚3.8公分,用竹码作琴线填子,排成梯形作音皆,两头用硬木做框架,框两头拧上螺丝可以松紧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签在牛筋弦上敲打发音,牛筋琴终能发出宫、商、角、微、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的声音,而且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取名“牛筋琴”。他说既然有曲有调,还必须有板有眼,于是又把戏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强了节奏感。牛筋琴问世,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位唱红了瓯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在后期时也培养了一批鼓词艺人,如墨城的苏方足等人,苏方足是个有文化的明眼学生,他接受能力强,三天能学会一本词,只可惜他的嗓子条件不很好,没有唱红,可是他把老师肚里的词本都能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至今留下《十二红》、《节孝文》等词本传给他的学生方克多。方克多至今还保存在那里。

在陈昌牌诞生135周年之际,浙江省曲艺家协会、温州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曲艺家协会、平阳县人民等单位,为了纪念这位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于2000年9月28日至29日在鳌江镇联合举办纪念温州鼓词名师演唱会和陈昌牌鼓词艺术研讨会。这是对温州曲艺界特别是鼓词艺人巨大鼓舞,这对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将起极大推动作用。

胡平(1953- ),瑞安市安阳镇人。现为瑞安市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音乐学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他在1970年从瑞安中学初中毕业后,赴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温岭17团支农、1974年上调回城,在瑞安乐器厂工作,1977年调县文化局筹备组建县曲艺队,并在县曲艺队担任作曲和演员,1983年起带职就读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于1987年毕业。

1982年他与人合作参加全国曲艺优秀剧(南方片)观摩演出,演唱了鼓词《智闯龙潭桥》荣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再次与人合作在浙江省首届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唱鼓词《法庭擒鹰》获表演二等奖和音乐设计奖,同年参加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演唱鼓词《法庭擒鹰》获表演三等奖和伴奏三等奖,该曲目同时获文学创作和音乐设计奖。1978年他演唱的改革鼓词《古道别》,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在一年内反复播放。

从1977年开始,他悉心对浙南地方曲艺音乐进行采集和研究,犹对温州鼓词音乐反复琢磨和改革卓有成效。著作有:《温州鼓词音乐》、《温州花鼓音乐》,并兼任《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副主编。他的传略被收在巴金、曹禺担任总顾问的《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

郑明钦(1920.4.20-1984.10.18),瞽目,瑞安市马屿片区曹村人。八岁学艺,师承林月生。十三岁登台,经常演唱的词曲有《征西》、《七星剑》、《双合同》等,以《三门街》最为突出。1958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别靠天》,获优秀演出奖;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世美赴考》,获荣誉奖。他演唱风格跌宕腾挪,唱词多俚语,声腔多变化,富有民间风味;伴奏曲调丰富,深受飞云江岸听众的欢迎。曾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第四届瑞安市政协委员,为浙江省第一、二届曲协会员。

万爱琴(1943.1- ),瑞安市安阳镇人。幼年双目失明,7岁时拜林银冲先生学瑞安鼓词,11岁重拜郑明钦为师,13岁登台演唱,女性琴师,当时在温州还是首例。万爱琴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在郑明钦先生的精心传授和指点下,按郑先生的风格,发挥她个人长处,声音优美,把人物、语气刻划分明,琴板协调,扣人心弦,深受广大听众一致好评。未到20岁,演唱《反唐》、《玉蜻蜓》、《孟丽君》就红遍全市。其父万茂盛对鼓词伴奏乐器进行改革,原牛筋琴,只有七根琴弦,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把琴弦增为十二根,后发展到十五根、十六根。在舞台上得到更好发挥,并丰富了鼓词的音乐,也为温州鼓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徐玉燕(1962.3- ),浙江省瑞安市人。1977年毕业于瑞安塘下中学。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瑞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自1977年拜黄世铭为师;1978年考入瑞安市曲艺团为鼓词学员,后又拜戴步金为师;1981年拜项宗光为师。自70年代从艺以来,曾演唱过《龙凤再生缘》、《李宸妃》、《封神》、《锦香亭》、《汉玉明珠》、《白蛇传》、《秦香莲》等7部大书,其中代表曲目是《龙凤再生缘》。1988年演唱《高则诚吃糠填词》获温州市第二届曲艺汇演二等奖;1990年演唱《审姜后》参加汇演,获温州市一等奖,浙江省演出奖。1988年演唱《谁绑架》荣获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表演一等奖,1989年至1994年前后五次参加瑞安市文化节、曲艺节分别获一等奖、银质奖、表演奖及创作奖。从1998年至今已由浙江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VCD)曲目有《铡美记》、《孟丽君》、《白蛇传》、《珍珠塔》、《西厢记》、《情海孽缘》、《骇浪惊涛》、《飞龙剑》、《阴阳风火扇》、《川南三侠》、《凤凰山》、《三官传奇》、《淝水之战》、》、《东瓯人龙》、《大明开国朱元璋》、《双重姻眷姐妹缘》、《龙凤再生缘》等。以上这些简历以载入《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辞曲》、《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

温州鼓词王词名三世姻缘 冯仙珠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或事,只不过是出名人物还是普通人物,过去可能会有人用这个名字。温州鼓词冯仙珠,在潮剧有出现,是历史人物。

戏曲派别有哪些???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