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4971

历史轮回说瓦当,属猴2023年婚嫁吉日

兴仁信息网2023-11-01 03:28:410

瓦当的历史发展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在秦始皇陵封土之北的宫殿遗址的地下土中,出土了一件上饰夔纹的巨型瓦当,直径达61厘米。在中国发现的所有瓦当中,这一瓦当是最大的。人称它为“瓦当之王”。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秦汉时代书法在建筑物上应用相当普遍。瓦当是建筑物屋檐筒瓦的下垂部分,用来遮挡椽头以避风雨剥蚀。战国时期,尤其秦汉时代,在瓦当面上饰以图案花纹或文字,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建筑艺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社会文化的繁荣。陕西是秦汉故都所在,解放后在秦汉宫殿遗址出土的秦砖汉瓦数冠全国。从宝鸡到潼关,从陕北到陕南,包括秦都雍城、咸阳、临潼秦始皇陵、西汉京师仓、汉长安城、汉长陵、甘泉宫等遗址,都有秦汉瓦当出土。

秦汉瓦当有圆形或半圆形的,分文字瓦和图案瓦两种类型。面径一般在15 —18厘米之间,迄今发现的最大型的瓦当高48厘米,宽60厘米。图案瓦当有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图形等,大都制作于战国至秦,汉代也有,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灵瓦”。

汉代以文字瓦当为主。文字瓦当是图案瓦当的发展,文字瓦当的出现与汉字的演化有必然联系。文字瓦当分标名类和吉祥语类两大类别。标名类是在瓦当上写明建筑物的名称,即宫殿、官署、陵园之名。如“上林”“蕲年宫当”“宗正宫当”“羽阳千秋”“八风寿存”“平乐宫阿”“长陵西当”“长陵东当”“京师仓当”“齐园宫当”等。吉祥语类瓦当是表达人们祈祷吉祥的愿望,如“延年益寿”“长乐无极”“长生无极”“与华相宜”“千秋万岁”“永受嘉福”“嘉气始降”“永寿无疆”“六畜番息”“万岁未央”等。除此以外,带有纪念意义的,如“汉并天下”;表示怀念性的,如“长毋相忘”。用于私人居宅及祠堂、陵墓建筑物的,如“马氏殿当”,“李”字瓦当,“金”字瓦当,“冢”字瓦当,“殷氏家当”“巨杨冢当”“冢上大当”等。

文字瓦当四个字的较多,也有多字、单字或两字的。如“卫”字瓦当,“乐”字瓦当,“宫”字瓦当,“便”字瓦当,“商”字瓦当;“甘林”瓦当,“黄山”瓦当,“延年”瓦当,“华仓”瓦当,“上林”瓦当,“都空”瓦当,“佐弋”瓦当,“右将”瓦当等。多字瓦当,如“与民世世天地相方永安中正”“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昌”“千秋万岁与地无极”“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等。

秦汉瓦当,尤其是文字瓦当,是非常重要的史证资料,对研究建筑史、 文字演变史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说明汉字除了表意的功能以外,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具有艺术欣赏的意义,故已用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秦汉瓦当的造型特点:章法布局端庄美观,经营位置得体,且具有突出的思想内涵,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字形结构随体佶屈而不失古意,融古汇今,是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完美结合;书法笔画生动,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格调高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语言。

单于天降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瓦垄檐口的装饰,正面刻印有多种图案纹样,也有的刻印表示吉祥的文字。最初,瓦当多为半圆形,称为半瓦当,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瓦当,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日。历史悠久的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文化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区域特色的文化遗存。古都南京是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南京城市考古工作的深入展开,许多地下六朝建筑被不断发现,大量形形色色的六朝瓦当陆续出土,为六朝文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择取其中出土最多的兽面纹、莲花纹、云纹瓦当介绍如下:

兽面纹瓦当(图1)直径13厘米、边轮宽0.9厘米、高0.9厘米。当面所饰兽面上宽下窄,作虎面形,长水滴形双目斜立,垂胆形高鼻梁,鼻梁上部直达额部并在两侧各伸出3根线条,作树枝状。口张大,口外有2道轮廓线,口中露出上下2根长须。头顶上左右各有一个小耳朵,面部两侧和嘴下饰线条硬直的毛须。在鼻、额之间钻有一孔,孔径为0.8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2)直径13.7厘米、边轮宽1.1厘米、高1.1厘米。当面所饰兽面上宽下窄,作虎面形,水滴形双目稍弯曲斜置,目有双线边框,眉作卧蚕状。鼻形小而高凸,额部饰三叉树枝状纹。口张大,口角上翘,露出上下两排门齿和獠牙,吐舌,口外有一道轮廓线,鼻下和上唇间用双线相连。头顶两侧各有一小耳,兽面周边皆饰须发,鼻上部钻有一孔,孔径1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3)直径14.4厘米、边轮宽1.2厘米、高1厘米。兽面上部稍宽于下部,兽面轮廓线更显自由,线条上下皆不封口。椭圆形双目微凸起。鼻约呈正三角形,鼻根线条直达额部,鼻两侧和眼之间用线条勾勒出椭圆形,圈内又饰一小圆圈。长方形口,口内露出上下两排细齿。面部两侧和颌下饰少量须毛。鼻梁上部钻一孔,孔径0.9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4)直径13.8厘米、边轮宽0.8厘米、高0.8厘米。兽面轮廓线简化。水滴形双目斜立,细弯眉,高鼻,鼻下部两侧各饰一个三角形凸起。倒梯形口,口内露出上下两排牙齿和两边獠牙,吐舌尖。口部两侧饰长须。额部有5根竖立的草叶状线条,线条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纹样。鼻上部钻一孔,孔径0.8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5)直径14厘米、边轮宽1.3厘米、高1.5厘米。兽面轮廓线简化。水滴形双目斜立,高鼻,大口呈倒梯形,口中露出上下两排细齿。鼻两侧、口下和面部两侧满饰须毛。鼻梁上部钻一孔,孔径0.5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6)直径11.7厘米、边轮宽1厘米、高0.8厘米。当面饰9瓣莲花,瓣间分隔线端作三尖莲蕾式,中心莲房凸起,上饰7颗莲子。当面周边有一道凸弦纹。莲房中部稍偏处钻一孔,孔径0.6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7)当面略有变形,呈椭圆状,直径13厘米、边轮宽0.9厘米、高1.1厘米。当面饰16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线顶端呈箭头状突起,箭头之间以短线相连,使当面被分隔成16个扇面状框格,每个框格里有一莲瓣。中央莲房大而高起,上饰19颗莲子,莲子分2圈排列。莲房中部穿一孔,孔径0.55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8)直径12厘米、边轮宽1.2厘米、高1厘米。当面饰16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线顶端呈箭头状突起,箭头之间以短线相连,使当面被分隔成16个扇面状框格,每个框格里有一莲瓣。中央莲房大而凸起,上饰7颗莲子,莲房之外一侧钻一孔,孔径0.9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9)当面饰12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线顶端呈箭头状突起,箭头之间以短线相连,使当面被分隔成12个扇面状框格,每个框格里有一莲瓣。中央莲房高起,上饰9颗莲子,莲房中部穿一孔,孔径0.8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10)残,无边轮。直径约14.4厘米。当面饰8瓣莲花,但仅残存3瓣。瓣形宽肥,瓣与瓣之间饰倒弧边三角形纹。中央莲房大,上饰10颗莲子,莲房与当面在一个平面上,莲房周围有一道凸弦纹。莲房中央钻一孔,孔已残,部分孔壁仍有保留。

云纹瓦当(图11)直径13.8厘米、边轮宽0.8~1厘米、高0.9厘米。当面中央为大乳丁纹,乳丁纹之外以三条平行线分隔成四个对称的扇面形状,每个扇面内装饰一朵简化的蘑菇状云纹。云纹与边轮之间饰一周锯齿纹带。在中央大乳丁纹一侧钻有一孔,孔径0.9厘米,孔壁光滑,但孔外周边有局部破损。

云纹瓦当一般发现于六朝地层的最下部,应为六朝早期东吴至西晋时期的遗物,在造型纹饰上还保留着东汉时期云纹瓦当的某些遗风。南京出土的六朝云纹瓦当造型基本相似,变化不多,一般为高边轮,当面中央为一大乳丁纹,外饰一周凸弦纹,其外以凸起的四组三条平行直线分为四区,每区内各饰一朵云纹。当面边缘饰一周由凸起的小三角形或短直放射线条组成的纹饰带。

兽面纹瓦当一般出土于六朝中、晚期地层内,大约相当于东晋到南朝时期,其外形特征亦为高边轮,当面明显低于边轮,多以凸起的线条勾勒兽面纹,兽面变化比较多,有的有上宽下窄的脸形轮廓线,有的没有轮廓线;双目一般作斜立的水滴形,眼有双线或单线边框,也有的没有边框;鼻梁短而凸起,位处双眉正中,大口张开,露出獠牙,神情颇为狞恶;脸的四周以短直放射状线条表示毛发。在六朝中晚期,带有南方造型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意味的兽面纹瓦当占据了重要地位,与当时如日中天的莲花纹瓦当共同营造了一派具有鲜明时代风范的瓦当格局,而且当形和兽面造型有了新的时代风格。兽面纹瓦当(图1、2)为东晋早中期,瓦当兽面造型图案严谨而规整,构图线条硬直;兽面纹瓦当(图3)东晋中晚期;兽面纹瓦当(图4、5)为南朝瓦当既保留了早期兽面造型的基本风格,同时又发生一些变化,如上宽下窄的兽面轮廓线已经显得自由松散,轮廓线上下不再闭合,兽面周边象征须发的线条由硬直变得柔软。

莲花纹瓦当是六朝瓦当中数量最多、造型纹饰特征最为丰富、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类型,其总体特征为高边轮,当面中心为莲蓬,周围装饰数量不等的莲瓣,但在细部纹饰上比较富于变化,比如中央莲蓬占据的面积有大有小,装饰的莲子数量5、7、10颗不等,其中以7颗最为常见;莲瓣形态有的瘦削,有的宽肥,有的瓣尖上翘,莲瓣的数量有8瓣、9瓣、10瓣、16瓣不等,以8瓣为多;在莲瓣之间的分隔线及莲瓣纹外缘的装饰等细节上也不尽相同。莲花纹瓦当(图6)为南朝早期刘宋时期;莲花纹瓦当(图7、8、9)为南朝中后期(约相当于齐、梁、陈时期);莲花纹瓦当(图10)是唯一一种不带边轮的瓦当,造型特殊,其莲瓣肥大,瓣尖之间饰倒弧边三角形纹,具有时代相对较晚的特征,为南朝梁代前后。

莲花纹虽早在秦代就曾作为瓦当的装饰纹样,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主流,它在六朝时期迅速流行和久远的历史影响无疑是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有着重大关系。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净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净”。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莲花即在印度倍受珍视,传入之后,更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广为风行。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奴的脐中生出莲花,花中坐有梵天,创造万物,因而莲花是佛教修持圆满成就的标志。因此,从六朝早期开始,莲花就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而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到了南朝的梁代,佛教空前盛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佛教信徒。在梁武帝的大力倡导下,佛教成为“国教”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莲花是佛教尊崇的信物,于是莲花瓦当开始在全国盛行,并且莲花图案出现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日用器皿,大到佛堂供器,处处可见莲花纹的装饰。

最有价值的还是南京出土的人面瓦当,该种瓦当其他地区出土较少,切只出现在东吴东晋时期,后期不知为何销声匿迹,因为该种瓦当数量稀少,相当珍贵。

关于古代瓦当的资料谁帮我找点?

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 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着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秦汉瓦图记.4卷.补遗一卷.附古金待问录4卷.录余1卷.补遗1卷.清朱枫辑》

图中就是出自这本记载古代瓦当的古籍资料,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这本书的电子版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清朝乾隆初年,朱枫在长安得瓦30种。朱枫的原形被复制到这本名叫《图记》的书中。本卷序为清乾隆二十四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瓦当的专著。这本书收集了先秦时期各种刀布的钱币图案。 瓦当,又称筒瓦头,是古代房屋屋檐上的装饰品。瓦当的形状是圆形或半圆,是筒瓦顶部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筒瓦头。瓦当的作用是保护屋檐,瓦筒部分覆盖两排瓦片之间的空隙,防止屋顶雨水渗漏,增加建筑的坚固性和美观性,成为具有双重功能的瑰宝。

考古发现,自战国时期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统治者到秦汉时期广泛修建宫庙。瓦当的使用已达到高峰期。清朝中叶以来,古瓦当一直被视为古董,争相收藏。陕西是秦汉时期的都城,出土的瓦当数量最多。

瓦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意象瓦当、图案瓦当和文字瓦当的发展过程。其中秦汉时期的形象瓦当居多,而汉代的文字瓦当居多。图案瓦当贯穿秦汉两个时期。

秦汉瓦当的研究始于宋代,如欧阳修的《集古录》等。清朝乾隆年间,朱枫将西安瓦当编成《秦汉瓦图记》,是研究瓦当文字最早的专著。

秦代有鹿纹、虎雁纹、斗兽纹、双獾纹、四兽纹、夔纹、豹纹等多种瓦饰图案;鸟、凤、飞鹅纹等;虫、蝉、蝴蝶纹等植物或其他图案,如向日葵图案、燕树纹图案、蔓草图案、树形图案、云形图案等,其特点突出。动物的身体基本上是一个单耳双腿的侧面像,活灵活现,自由奔放,造型逼真,构思平衡。

在秦瓦中,以纹饰居多,在文字中所占比例较小。可见“飞鸿延年”,其中“飞鸿”是形象装饰,“延年”是两个字。据考证,这种瓦当是秦鸿台泰用来观宇用瓦;“羽阳万岁”、“永受嘉福”、“千秋万岁”, “永受嘉福”, “长生无极”都是四个字的吉祥语言瓦当,但也有不少不同的字,如“延年”、“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等等,在文字的瓦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图案,故称为“字纹瓦片”。字纹瓦当上的大多数字符或图案都是凸起的,这些字符或图案是通过成型然后烧制而成的。所用字体均为篆书。它们结构多样,轮廓参差不齐,用笔细腻。在直径小于一尺的有限范围内,它可以稀疏致密,左右看,却毫无拘谨板滞之感。

在汉代,具有汉字图案的瓦当,无论是字体、结构还是书风,它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的写作趣味和新的意境。

图案瓦当是图像瓦当的发展和变化。图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对动态模式意象进行概括和总结。雅致舒适的个性瓷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瓦当的历史和由来是什么?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功能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

瓦当是什么?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在东汉和西汉时期,瓦当是指被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 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隋朝和秦朝惊人的相似,历史是一个怎样的轮回呢?

有人总结了中国历史,发现某些朝代有相似之处,就想当然地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轮回。比如从周开始,分西周东周,各国混战,到秦统一,汉大盛,这是一个轮回。然后是晋开始,分西晋东晋,南北朝又分裂混战,被隋统一,唐大盛,这又是一个轮回。

似是而非。那晋和汉的中间还有一个三国时期呢?怎么能视而不见,任他凭空消失?何况历史不仅是一个中国存在,如果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是相同的轨迹,那似乎还有一点说服力。

历史沿着其内在的规律前进,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是线性的,在必然中有偶然,在偶然中有必然。而轮回有始有终,朝代更迭不是覆灭,也没有涅槃重生,所以上述“轮回”仅仅是时间维度里某两个历史阶段相似的巧合。他们仍然在一个共存的世界里,就像在空间维度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即使有,它们也会沿着不同的轨迹飘落,有各自不同的归宿。

如果说历史是一个轮回,需要把眼光投入到更深远的历史时空里去。地球上最早生命出现在41亿年前,而本届人类从原始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程度,也仅有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这在地球几十亿年的进程中,只是简短的一个片段。放眼46亿年的地球历史,谁也不敢说我们之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于人类的高等生物。

有还是没有?有人认为有,他们把上一届地球人类留下的一些遗物称作史前文明,这些遗物让本届人类头大如斗,难以解读。比如英国4000年前的巨石群;比如非洲加蓬曾存在着一个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有人推测其使用期在20亿年之前;比如发现于秘鲁利马以南200英里的沙漠中的纳兹卡图画,一个明晰的图画大概长37英里,宽1英里,这应该也不是本届人类所能做出来的。再回看中国,有人把《周易》也称做是史前文明的遗存。

如此来看,有起源,有发展,有高潮,有毁灭,这似乎才是一个轮回那地球上的文明轮回已经有多少次了呢?这些史前文明为什么会消失?虽然现在不能确切知道,但对于本届地球人类的警示意义在于,人类对于毁灭性武器的研究应该是在自掘坟墓,和平发展才是人类之福。

有人说,本届人类把地球的折腾祸害得也够呛,留下的“杰作”也不少,这一番轮回过后,我们会给这个地球上留下哪些斑斑劣迹?这个倒不用担心,只需要15到20万年,仍然是地球寿命之中一瞬的时间,人类留给这个地球的所有痕迹都将消失,连钢筋水泥和辐射污染都会随风而散,后人将很难找到本届人类曾生活过的证据。那时,地球会修复自己所有的伤口,一个新的轮回又在酝酿之中了。

历史是循环的么?

历史循环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周而复始地循环。在中国,战国末期邹衍以“五德终始”(即金木水火土的相继更替)说来证明朝代的更替,就是历史循环论。在外国,17世纪末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维科以人类的三个时期(童年——神灵时期,青年——英雄时期,老年——凡人时期)来论证社会循环发展。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唯意志论哲学家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论,认为世界从简单到复杂,从静到动,从单一到矛盾,然后从复杂复归到简单,从动到静,从矛盾到单一,如此循环不已。英国的社会学家范西塔德宣传一种社会倒退的“理论”,说人类向前走了一段路后就不再前进而转为后退。一切历史循环论者,都不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因而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有些人热衷宣传“历史循环论”,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历史再向前发展便将回复到原始社会。 [1]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