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5406

严嵩八字好的惊人,刘邦的真实生辰八字

兴仁信息网2023-11-10 17:50:470

严嵩的具体情况

严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 (1536),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20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著有《钤山堂集》40卷。

生平

中进士

严嵩如当时不少同年儿童一般,都有一些小智慧,其父是位久考未成,而又醉心于权力的人,自然把一切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于是便悉心的栽培、教导。

后来,严嵩完成父亲的心愿,在他25岁之年中了进士,先后被选为庶吉士以及被授为编修官职,直在他雄心壮志的时候,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的退官的10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高攀夏言

及后刘瑾与其党羽被灭后,严嵩北上顺天,正式复官。在复官的十多年之中,严嵩先后工作于北京与南京的翰林院,深深明白到权力的重要。在同时之间,他学会了口蜜腹剑、欺上媚下的“功夫”,又了解若要得到大权,必定要找个靠山。

明武宗驾崩后,明世宗继位。世宗沉迷于道教,整天都与道士们祈求长生不老,对政事莫不关心,朝中的大小事务都交给宠宦处理。当时的礼部尚书夏言极为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就抓紧这个机会,拚命巴结、讨好夏言,成为朝野上下的大红人。

有一次,严嵩在家中设宴,令下人请来夏言,可是夏言谢绝了严嵩的好意,于是严嵩跑到夏言家门前,撩起衣袍,跪在夏府前。夏言见他如此恭敬也不好意思再三谢绝,便到严嵩家中赴宴。

得到如此的机会,严嵩立刻讨好夏言,在宴会上一边劝酒布菜,一边甜言蜜语,令夏言十分高兴。自此以后,严嵩成为了夏言的知己,并向多方推荐严嵩。有了夏言的引荐,严嵩自此步步高升,更得到在皇帝身边工作的官职。后来,严嵩了解到世宗喜欢被人奉承的心理,于是大展他惊人的逢迎功夫,深得世宗喜爱,更被提拔为礼部尚书,进入了内阁。

反咬夏言

严嵩羽翼已丰,于是开始攻击夏言的阴谋活动,严嵩后来以手段教唆世宗离远夏言,又怂恿世宗罢黜夏言。夏言被罢后,严嵩为所欲为,加插自己的亲友与羽翼在左右,以巩固自己在朝野中的实力。

可惜,短短两年内,世宗突然想起夏言,于是再次起用,夏言明白到严嵩的为人,于是都把他处处克制,眼见自己受到处处克制,毫无实权,于是怀恨在心中,定要令夏言再无还手的机会。

后来,他握著鞑靼入侵中原的机会,迫害夏言。在鞑靼入侵时,陕西总督曾铣得到情报后,动员手下夺回河套一带,于是上呈奏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得到了夏言的鼎力支持。夏言一面在世宗面前举荐曾铣,一面与曾铣商讨计划。

在计划开始之时,世宗决心夺回河套,并褒扬曾铣。可是,就在此时,严嵩买通了世宗左右近待,使他们于世宗面前说什么收回河套的建设只是夏言与曾铣信口开河,最终只会惹来无穷的后遗症。同时,严嵩又贿赂边将,让他上书诬告夏言受曾铣的勾结,在皇帝面前举荐曾铣,严嵩更在世宗面前说两人夺回河套别有用意,世宗果然相信。

之后,世宗下旨把夏言罢回乡,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于是下旨将夏言斩首,夏言的亲信也或贬或罚。

父子权倾天下

政敌夏言死后,严嵩当上内阁首辅,独揽大权,在同时,世宗已把所有朝政事务都由严嵩所管理,此时除了严嵩、道士和左右近待外,基本上没人见过世宗的一面。

成为内阁首辅后,严嵩继续讨好世宗,竟得到了世宗赐得的“忠勤敏达”的银质印章。后来,严嵩年老,于是把自己的儿子严世藩协助掌权,严世藩本人无能,但有父亲的保护,当上了工部侍郎。

“有其父必有其子”,严世藩比父亲的奉承诀窍更高,他收买世宗左右近待,把他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一举一动都汇报严世藩,再在世宗面前好好的讨好。大臣更干脆叫他们为“大丞相”与“小丞相”。

两父子权倾天下长达二十年中,坏事做尽,弄得天下大乱。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一位道士的几句说话推倒,严世藩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两年后就病死。

严嵩的才气和乾隆的自知之明

严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权臣,和明代弄权的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相比,严嵩是个科第出身的大才子。其文才不仅那些宫内宦官难以望其项背,即使是在同时代的文臣中间,也为世人公认。可惜他和严世蕃父子两人是有才而缺德,这样的人干起坏事来水平更高。

史书记载严嵩长得疏眉朗目,身材修长有玉树临风之态,且声音洪亮,出生江西却不说方言,一口标准的官话,仪表为文臣中的第一流,且在当兵科给事中的时候,政绩不俗。这是当然是他发迹的本钱,但他最大的本钱是“一意媚上”,揣摩皇帝的心思。在时代,应当说这不是个特别耻于提及的毛病,而是生存的必须。皇帝欣赏他一是青词写得好,嘉靖希望长生不老,好道教,喜欢用青词来向上天祈福,当时入阁的大臣大多写得一手好青词。嘉靖二十一年,皇帝让人制了五顶道士戴的“香叶束发巾”,赐给大臣。同在内阁的严嵩的同县老乡夏言认为有失体统,不愿意戴,因此得罪了嘉靖。而严嵩不但美滋滋戴着这顶道冠去拜见皇帝,而且在道冠外笼上轻纱,以示御赐之物,当倍加珍惜。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对,那时候讲“雷霆雨露,皆是圣恩”,君有赐不能不受。严嵩之坏,在于他利用皇帝的信任卖官索贿,将夏言、杨继盛等耿直之臣迫害致死。后来他的儿子被杀,孙子充军,家产被没收,而他活到八十多岁,晚年乞食于墓地。——即向祭奠祖宗的人讨剩余的供品果腹,下场够惨的。

这个大奸臣,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非常棒,和宋朝两大“奸臣书法家”蔡京、秦桧的水平相若。可以想见,他当权时,不知有多少人求其墨宝,其书法身价绝对是让人咂舌的价码。人物的书法价码随着权势的消长而涨落,是一条规律。严嵩身败名裂后,他的书法盛名也被他的奸恶之名淹没了,但毕竟还是有些手迹留在后世。

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三个大字 “至公堂”,是严嵩所书。

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令满朝书法好的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做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过无数遍“至公堂”,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满朝文臣所书,都不如严嵩,只好罢了,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总以为乾隆皇帝是一个很骄傲的皇帝。当然,这个号称“十全老人”的富贵天子有资格骄傲,他当政六十年间,至少表面上的文治武功超过前代。因此他很喜欢风雅之事,比如吟诗题词什么的啦。

说老实话,尽管他留下了一万多首诗,但没有把他当诗人,因为他的诗大多是咏太平盛世的顺口溜,没什么诗味,仅仅比什么“书奇景”、“万里红”雅一点。他的字,是典型的“富贵体”,粗大、媚俗、中规中矩,现在许多地方还能看到。如"六必居"。乾隆的字虽然没有风骨,有“墨猪”之嫌,但一笔一划和字的构架的基本功还在,放到今天也算是上品了。

若历史的车轮再往后走一些年,会怎样呢?大奸臣的字再漂亮,也不能悬挂,这非关书法,而是正确与否的大事。皇帝或首席军机的字再丑,也毫不谦逊地四处悬挂明朝人,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 (1536),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专擅国政近20年。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行贿者络绎不绝。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他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为世宗所疏远,抄家去职,两年而殁。著有《钤山堂集》40卷。

严嵩历史上真有传说的那么坏吗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的朝代更迭,而一个朝代的兴亡经常与很多的因素相关,这些因素里面就包括了人的因素。一个朝代是否拥有贤臣和贤君对一个朝代的存亡至关重要。比如在明朝的时候昏庸的嘉靖帝和奸臣严嵩就让国家的统治走向了堕落。然而严嵩并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他也是一个努力上进、对感情专一、有所作为的人。

一、严嵩才华横溢,对感情专一

严嵩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高的觉悟,他刻苦学习,直到后来进入仕途,他靠的完全就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严嵩也并非出自名门贵族,他的家境十分贫寒,能够有所成就靠的就是惊人的毅力。我想严嵩在刚进入仕途的时候也有一番热血,希望为国家做贡献。严嵩对于自己的妻子也很深情。在古代男子对三妻四妾习以为常的年代,严嵩却只钟情于自己的妻子,一生中没有娶过其他的女子,是一个感情专一的人。

二、严嵩对国家也有贡献

严嵩后来产生了不好的念头,他贪污,而且还经常打压同僚,利用首辅的地位肆意妄为,还放纵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也为这个朝代贡献过自己的才能。他镇压扰境的外族,想出对策来对付倭寇。面对国家财政危机的时候,他也能想办法应对。他在官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是一个识大局的人。

严嵩之所以会被公认为奸臣,与昏庸的嘉靖帝也有很大的关系。嘉靖帝任由朝中官员结党营私,让严嵩去担任这个恶贼,对于政事没有太多用心,还经常猜忌他人。不过,严嵩终究还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没有及时地回头和辅佐君主,导致自己之前的努力和成就也被一笔勾销。

历史上,明朝最大的贪官是谁呢?

明朝因为老朱克扣月薪,于是老朱死后,各朝官员开启了疯狂敛财模式,估计老朱在世都得要被气死,其中贪污之最非严嵩父子莫属。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岁拜相入阁,权侵朝野。

依靠着自己的身份,严嵩严世蕃父子疯狂敛财,到最后抄家是,家中的财物令人震惊。

那么严嵩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呢? 据《天水冰山录》所载,仅是他北京的府邸,江西的老家,查抄出来的财产,计有:一,纯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两;二,玉器857件;三,耳环 耳坠267双;四,布缎绫罗纱绒14300余段;扇柄27300余把;五,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3300余间。总值约合人民币3亿至4亿元左右。

贪官污吏,如最为出名的清朝首贪和珅,他所贪敛之财竟高达八亿两白银,而在明朝时期亦有几人贪墨力度完全不输和珅分毫,其中当属严嵩父子以及刘瑾之类,今天我便简单介绍一下,明朝嘉靖年间的首贪严嵩父子。

严嵩在明朝嘉靖年间为官多年,虽然自身发迹较晚,但是他深谙官场哲学,起初他依附原首辅夏言不断亲近嘉靖帝,诸事所为皆投其所好。例如,因为当时嘉靖极其信奉道教,严嵩便为了投其所好,平时里苦练青词(青词是指道士设坛做时上奏天神的表章),除此之外,严嵩在平时处理奏章时,极其善于揣测并迎合世宗意旨。后来夏言因触犯嘉靖帝,渐失帝意,随即失宠,转而严嵩成功上位,最终入阁称首辅。

谈谈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伟大现实主义风俗画卷,系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所作,北宋灭亡后流落北方民间。南宋时,临安即出现仿品,但仿者根本看不到原作,只能凭传说、文字记载构图成卷。元、明、清三代,仿品形形色色,层出不穷。仅1945年从溥仪手中截获就有4本之多,当时专家竟把其中一仿本误定为真迹入藏。直到1950年冬,杨仁恺先生等人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1997年,唐山炎黄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众专家的帮助下,成功地复制了“迄今最接近原作真貌的复制真品”的《清明上河图》。在复制过程中,我发现该画在收藏中有两个问题,现写出与大家商讨。

不该删的删了

《清明上河图》20世纪五十年代归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73年揭裱此画时,在画首约80厘米处删除了一块。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称:“卷首稍后,在汴梁市郊店铺林立的街衢上,一队扫墓后匆匆返回的轿骑,其前导的一马突然发情狂奔,在此惊险关头,一老翁赶忙抽身欲抱蹒跚学步的幼孙。原在老翁背后柱之旁残缺一大片,原绢已失,到明末清初揭裱时补绢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口嘶叫,殊碍原画意境。故1973年新裱时揭下,留存归档,不再复原。”(荣宝斋画谱《清明上河图》序言)画中,作者笔下的马皆肢体粗大,耳小尾粗,鬃长下垂,耳间盖面。而骡子体壮似马,但耳稍大,尾较细,鬃直立不垂。而驴则体小耳大,头长腿细,尾细,立鬃且短,叫时嘴大张(只有驴嘴大张),在作者笔下各种牲畜分野清楚,动态刻画准确。而画中所谓的尖嘴立牛其实是艺术大师精心刻画的一头发情的壮年母驴。尽管年代久远,绢素残破,但发情母驴之神态毕肖,即便是接笔也是有据的。再看拴在斜对面铺下张嘴嘶叫,四蹄翻刨的牲畜,体小,耳大、立鬃不垂,正是一头公驴。

这一段画意应为: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顶上插有杨柳枝条(点明了清明节)。这一行人在街口与也是扫墓归来的夫妻俩相遇。那丈夫头缠柳枝,赶驴在后。披斗篷的妻子骑公驴在前(已模糊),偏巧正与路边老者牵的那头发情母驴相遇(清明前后正值驴发情盛期)。那公驴狂奔扑向母驴,把主人掀翻在地,而那母驴即张大嘴嘶叫(发情驴独有习性),耳失常态,腰向上弓,尾巴稍夹,拼命挣向那公驴。牵驴老者吓坏了,一手狠拽缰绳,另一手忙招母驴前的小孩赶快躲避。那赶公驴的男人见妻子危险,惊慌地赶过来,旁人也呐喊救援。拴在斜对面铺前的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铺人无不侧顾。而对面的两头牛却无动于衷。

然而,由于故宫专家疏于农村生活,把公驴误判为马,把母驴曲解为尖嘴立牛,并认为殊碍画意,把巨匠的生花妙笔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残画。

不该续的续了

1994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载:“11月29日从北京故宫博物院传出一则惊人的消息:在流传过程曾被裁截后半部分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最近被……补全……”

为什么要补呢?据续者讲是根据《中国书画》刘凌沧先生的《风俗画漫谈》一文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由城门而入城关,是画卷的第二个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正当我们欣赏得入神时,画卷戛然而止了。据我推想,这幅名作经过千年的辗转流传,后半截已经佚失,或为奸商裁去,另成一卷出售牟利也是可能的。”

实际上,早在1958年,当时的国家文物、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中就称:“这个长卷到这里截然终止,令人有不足之感。根据后来的许多本子,《清明上河图》的场面还应该向前展开,要画到金明池为止。很可能这本子是佚去了后半的一部分。”同年,著名古书画鉴定家、故宫研究员徐邦达先生也在《清明上河图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称:“画卷到此截然而止,我疑心后面是割去了不少的……”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古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也称:“画卷在流传中确残了后半部。”

正是由于这些专家的推测,才引来了补全卷,补全卷才被故宫博物院堂而皇之地收为藏品。

那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不是一幅缺了尾部的残画呢?

要研究这一问题,必须先研究《清明上河图》的主题,而要研究该画的主题,又离不开世所公认最权威的、与该画同时问世的、对汴京风俗人情记述详备的《东京梦华录》。

该书在“清明节”一章中称:“……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填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刍,谓之‘门外土仪’。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自此之日,皆出城上坟……”

此文所述清明节汴京人填塞诸门到城郊去的活动,与该画题“清明”、“上河”相一致,可概括为“出郊”、“上河”、“赶集”、“扫墓”八个字。此八字即是《清明上河图》之主题。

这幅不朽的风俗画是截取了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实际地理位置,以城关、虹桥、郊野、三段情节,以倒叙的形式,开卷是一队扫墓人归来,使情节逆向中部,而把情节的开头、人们在城内集结出城反作画卷的末尾,使情节逆向城外,由画卷两端向中部推进,恰恰在虹桥处形成高潮,以“上河”为中心描写汴京人清明祭扫的全部活动,完美、凝练地表达了八字主题。

如果按郑振铎先生等所说,画面再延伸,和后仿本那样,穿城而过,再到城西13座桥之外的金明池,那么,画面要加长几倍,并且,主要内容是城内的楼阁、闹市,这岂不与士庶填塞诸门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的主题相违背!忘记了凡过清明节人们都是出城、出村到野外祖茔去祭扫。进城是文不对题。显然,这是没有读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并且,《清明上河图》画后紧衔着张著、张公药、郦权、王(左石右间)、张世积5人的跋,这5人都是北宋臣民,与张择端是同时代人,且熟悉旧都风物,是汴京兴衰的见证人,他们的跋是《清明上河图》的忠实写照,他们不约而同地证明该画所描绘的就是水门以东虹桥附近的汴河两岸的风光,而没有城内的高楼、闹市,更没有金明池,与《清明上河图》所画内容完全吻合,雄辩地证明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完整无缺。

不论把旷世绝唱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残画,还是把原本完美无缺的人类艺术奇迹宣布成残画,随意续貂,都是极不妥的,因此,亟应尽快恢复《清明上河图》之原貌,才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子孙,无愧于全人类!

为什么这个财多身弱的八字会是有钱人!!!你们给我解释下!

以身旺论处,身旺食旺财旺,大富,但丙辛合,官被合,不为官,只利财,对子女也不利。目前甲辰运,天干虽劫,但地支为财根,财运上也是起起落落,此造40丙午食伤运后才是真正的大发,目前的财富只能算小儿科。

本身八字身弱,如何做才能承受更多的财富

有印帮身 行比劫之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