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7751

大师讲佛法前世今生,佛教中前世因果关系

兴仁信息网2024-03-03 21:06:390

关于佛说前世今生的问题

我们处于无数的轮回之中。为什么我们要轮回?原因就是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是所谓的烦恼障。

我们为什么记不得前世的事?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烦恼。也就是烦恼障障碍我们记得前世的事。

民间传说的孟婆汤,其实是不存在的,佛法解释人记不得前世的事,原因就是烦恼障。

但是不等于永远不可能记不得前世的事。我们今生的记忆是贮藏在我们的大脑中,但今生以及过去的所有记忆都是贮藏在阿赖耶识中,只是由于烦恼,我们感觉不到阿赖耶识中的记忆。

一个人如果通过修行,他的烦恼会减轻,他就有能力知道前世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宿命通。如果能断尽烦恼,就能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怎么证明前世今生

轮回的证据 ——摘自圣严《业道与轮回》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札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佛家如何解释前世,今生和来生?

三世因果 六道轮回

纵使经百截 所做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大家怎么理解佛教说的前世今生,放生还债,冤家讨债这些鬼神论?_百度...

佛教没有鬼神论,那是!真正的佛教是普度众生,感化众人构建和谐社会!放生是积累功德、消除罪孽。合十!

谁能告诉我佛陀的由来

相传二千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名叫拘萨罗属国的迦毗罗卫国。这个国家是释迦族居住的地方,他们是古印度时期著名王族懿师摩王(汉语“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卫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按当时风俗,妇女怀孕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回娘家,途中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生下了太子悉达多(汉译“成就者”)。因为释迦族姓乔答摩,所以太子全称为乔答摩·悉达多。传说,太子诞生下地,就不须别人扶接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位太子就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佛教将佛祖在无忧树下降生之日称为佛诞日。 关于佛诞日的具体日期,虽然在印度南、北传的《佛传》里都有明确记载,但说法不一。《大唐西域记》卷六、卷八曾述上座部和诸部所传的不同。另外,在诸多佛教经典中,关于佛诞日的说法亦多有出入。《长阿含经》卷四、《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佛本行集经》卷七、《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定佛诞日为二月八日;《修行本起经》卷上,记载佛诞日为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异出菩萨本起经》、《佛所行赞》卷一、《十二游经》、《灌洗佛形像经》,定佛诞日为四月八日。纵观我国历史记载,北朝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自南朝梁经唐至于辽初,大抵定为二月八日;宋代南方用四月八日,北方却改为十二月八日(腊八);元代以来,南北趋于统一,均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而南传、藏传佛教则历来以公历五月的月圆日(相当于我国农历即月之十五日)为佛诞日,并且于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三次大会上,定此日为“世界佛陀日”。因此为了既尊重我国的历史传统,又体现佛法的庄严性和一致性,我国各大寺院除了仍以农历四月八日为佛诞日外,自1990年起,增加每年公历五月月圆日为佛陀吉祥日。 佛诞日是佛教的一个重大节日,与七月十五日自恣日一起历来被称为“佛欢喜日”。历史上,寺院内外于此日往往举办大型的庆祝仪式,比如浴佛、行像、放生等(详见浴佛、行像、放生诸条)。明清以来,寺院于佛诞日举行佛诞仪。晚近通行的佛诞仪则如下: 众集大殿,唱“宝鼎爇名香”香赞,主法拈香礼拜毕,大众合掌唱、诵《圣无量寿光明王咒》三遍。主法居中跪下,监院(或斋主)居后跪下,押磬,悦众白:金钟才叩,绕龙象一班齐;梵音演处,祝如来之圣寿。维那跪呼:哇地一声,尘刹国中现妙相,周行七步,(众接)人间天上独称尊。(维那呼)偏设六度慈航,(众接)拔济众生苦恼。(维那呼)仰叩洪慈俯垂明证某寺,(白)当代住持宏法沙门,(众接)监院比丘等(引磬二下,维那呼)于今某年四月初八日恭逢世尊降诞良辰,云集僧众,登临宝殿,讽演秘章,(众接)称扬嘉号。(维那呼)所集功勋,端为庆祝南无娑婆教主,(众接)释迦如来,(维那呼)释迦如来,(众接)释迦如来,(维那呼)本师释迦如来,(众接)金莲座下,(维那呼)伏愿扇慈风于末世,揭慧日于中天,百亿山河,(众接)全彰法王妙相,(维那呼)大千刹海,灌沐我佛金身,指出本有菩提,(众接)圆成众生种智,(维那呼)仰劳大众,称念金刚无量寿。(主法等皆起,悦众押磬举)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从“萨怛他”起,念毕接《心经》,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三称,唱《佛宝赞》,接《赞佛偈》,众齐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号绕行归位,拜愿,宣疏,三皈依毕。 明清以来,除在寺院举行佛诞仪另外还形成了一些与佛诞日有关的民风民俗。 食结缘豆是明朝开始的一种风俗。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四月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先是,拈豆念佛,一豆号佛一声,有念豆至石者,至日(四月八日)熟豆,人编舍之,其人亦一念佛啖一豆也。凡妇不见容于夫姑婉若者,婉妾摈于主及姥者,则自咎曰:‘身前世不舍豆儿,不结得人缘也。’”可见明代民间已有食结缘豆之风俗。此俗至清代而大为流行,据《余墨偶谈》称:“京都浴佛日,内城庙宇及满洲宅第,多煮杂色豆,微漉盐豉,以豆萝列于户外,往来人撮食之,名‘结缘豆’。”另据查嗣琛《查浦辑闻》记载:“四月八日,都人煮豆,任人掬取之,谓之‘结缘’。”可见清代食结缘豆之俗在民间流行之盛,甚至发展到了“任人掬取”的程度。食结缘豆之俗主要流行于都城北京。 举办善会,这是清代时兴的一种佛诞日新风俗。善会亦称斋会,即由僧家作主人,邀请善男信女在佛诞日这天到寺内来吃斋。这个风俗本与佛诞日无必然联系,实际上是寺院举办的一种旨在集资募捐的活动,不过是以四月八日佛诞日为借口罢了,但此俗风行甚盛。北京俗曲《阔大奶奶出善会》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风俗,曲中说:“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庵观寺院都办佛事,尼姑庙里摆席筵,请的是些大门子,指佛吃饭,赖佛穿衣,叫下了学号徽班儿一台戏,善会办的出奇。”这种善会有三个特点:其一,客人要在寺院里吃两顿饭,早饭与中饭,“早饭吃些,不过是点景而已,嗽口喝茶”,到了中午,再“重新入座,摆酒安席”。其二,要请客人看神戏,先“参拜佛像,瞻仰神只”,然后,“归座安席”听“三出神戏”。戏是由戏子“呈上戏单”,由客人自点。其三,请吃饭,看戏的目的是要客人捐款出份子,称作“布施”。善食既以集资募捐为目的,寺院请客自然注重大户,不过一般群众亦在参加善会之列,一般群众“施财”往往称为“凑份子”,钱叫“会印钱”,这些凑份子的人被称作“善台”或“猴头”。在佛诞日举办善会,已难以体现纪念佛祖之初衷,而且因为它以集资募捐为目的,亦诱发出许多弊端。这一问题,清代已为人们注意,《风俗门》引《京都竹枝词》云:“堪笑时逢芍药开,上方善会请将来。禅堂酒肉公然吃,二百猴头是善台。”注云:“名曰斋,其实则荤菜、烧酒、切面。赴会者名为善台,不过制钱二百,携去便吃面矣,名曰‘会印钱’,近日皆呼之为猴头,不知何解,可笑。”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什么又被称为如来佛祖?

释迦牟尼,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因为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对人世间的一些生老病死的感触很多,想要下定决心寻找到解决之道,至此之后出家修行。三十岁的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而这个时候的释迦牟尼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而如来佛祖也被称为释迦如来,“如来”,这个词是梵语中翻译过来的,“如”,就是真如,指一切事物,也就是法德真实状况,同时也包含了如实的意思。

真的有如来佛祖吗?如果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一个叫迦毗罗卫的城邦国的王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的父亲是国王,也被称为净饭王,悉达多的母亲是摩诃耶。在乔达摩·悉达多十九岁的时候,对人世间的那些生老病死等烦恼有所感悟,想要寻找出一条解决之法,因此,乔达摩·悉达多选择了出家修行。

在寂寞枯燥的修行路上,乔达摩·悉达多指带了五个随从,便历经苦难坚持修行磨练自己,他找到一棵菩提树,简单的用茅草铺垫,面朝东方,静静地盘腿坐下,衣衫褴褛破烂不堪,悉达多并不在意;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悉达多不放弃,每天只吃一顿食,直到三十岁的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此时的悉达多已经是瘦骨嶙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追求的向往。

在菩提树下给众弟子讲课,传授心得,再次回到故乡,被世人都尊称为释迦牟尼。因此,释迦牟尼是真是存在的,而释迦牟尼就是如来佛祖,但如来佛祖是以释迦牟尼为原型的,有人说如来佛祖确实存在,有人说释迦牟尼确实存在,但如来佛祖并不存在。有句话这样说:佛,自在心中。因此,真的有如来佛祖吗?这个就是因人而异。以上内容就说明了释迦牟尼和如来佛祖就是同一个佛,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称呼不同。

释加牟尼三身中之过去是白幢天子,他向诸佛学佛,广做利益众生之事,功德无量圆满之时转世为释迦族人。这在《意授记明灯》中有说到过,释迦牟尼的前世是白幢,今世是依照前世的宏愿来到人间的。他自己也曾亲口说过自己的前世是白幢天子,就连莲花生大师也说过他是转世自觉来造化众生的。《无垢光荣经》、《佛说白幢经》都有记载他的前世是白幢,此外还有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这么说,可见他的前世是白幢不假。

释加牟尼三身中之今世投胎为乔达摩·悉达多,生是一个王子。为了防止他长大后出家,他的父亲很早就让他结婚,并且不让他看到不好的事情。可是在一次出宫时坐在马车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病的、年迈的、贫穷的、出家人,他感叹世间疾苦,于是他就决定出家。

他为了寻找众生解脱之道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大山,尝遍所有疾苦,幸亏在他身边有很多的神在保护着他。因为神也有灾劫来临之时,他们也希望释迦牟尼能找到解脱之法。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四十八天后觉悟,终成正果,众生受益无穷!

这是释迦牟尼的前世今生,因为他已经涅槃,所以不可能再转世了。佛实际上是无有差别的,一般只是姿势上的差别。白幢是他的法身,不生不灭;悉达多是他的报身;他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场合就是他的化身;以上就是释迦牟尼三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