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9993

永恒轮回思想,大运与命局相冲

兴仁信息网2024-03-10 08:43:110

什么是永恒轮回?

永恒轮回(或作永恒循环或永恒重现 )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这种观念植根于古埃及时代,而且也被毕氏学派和斯多葛学派所接受。当古老思想没落,基督教崛起时,这种观念被认为是没用的,虽然尼采曾经努力令它复苏。 而事实上,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一定程度是来自叔本华的学说。

请了解尼采的朋友们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做出一个深刻客观的分析...

在“和解”里,尼采一开始就指出,他看到“历史”上并没有完整的“人”, 而只有“残缺不全的肢体”——“……es findet immerGleiche:Bruchstuecke und Gliedmaassen und grause Zufaelle —aber keine Menshen”(注:我用的是《尼采全集》批审研究本,第四卷,第179页。)。请大家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Gleiche”,这个字并不意味着老是出现“相同的东西”,而只是指,它们在“残缺不全”上是“相同”的。 所以, “永恒轮回”加上“相同”、 “同样”(Gleiche),并不是说,同样的东西在那里“轮回”, 过去是“残肢”,将来也是“残肢”,这是尼采的基本意思,也是德罗兹所要强调的意思。这一点一定要牢牢记住的。

然后,尼采就来解释他的“和解”,他用了“Erloesung ”这个词,而在德国哲学,在黑格尔那里,通常用“Versoehnung”。 “Versoehnung”这个词在行文中尼采也用,但标题和主要分析的是“Erloesung”。我体会,“Erloesung”这个词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它意味着“和谐”、“统一”,一方面也有“释放”、“解开”的意思,所以本文译成中文的“和解”。“和”和“解”是相关的,“解开”了,就“和谐”了。

“解”还有“解脱”的意思,从一个什么东西里“解脱”出来。能够从一切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是“意志”,这是从康德到叔本华的教导,“意志”是“自由”。

什么叫“摆脱一切的束缚”?所谓的“一切”,乃是“一切”的“既成事实”,亦即“过去”。“过去”一直在束缚着“意志”,如今“意志”觉醒了,  要摆脱这一切的束缚,  说了一声“我愿意”(Sowollts ich es!)(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就以为真的“解脱”了。尼采批评这种人为“蠢人”(Narr),他说,“被监禁的人都成了蠢人!被监禁的意志愚蠢地释放(解脱)出来的仍然是被监禁的意志。”(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尼采解释道,时间不能倒流,就象一块曾经滚动的石头现在不能再滚了。意志要从时间里解脱出来,对于它已经无可奈何的“过去”则充满了“怨恨”(Ingrimm),是一个“恶意的观察者”, 被释放出来的意志是一种“报复精神”(Der Geist der Rache )(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而这种报复, 又必定要受到“时间”的“惩罚”(Strafe),于是人间一切的“苦难”(Leid),都是这种报复精神的“应得”之“惩罚”。尼采指出,这就是“带有谎言(Luegenwort)性质的良心(gutes Gewissen)”(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0页。)。

尼采指出把人间一切苦难“化解”为一种“惩罚”乃是地地道道的谎言,这是理解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的。

按照这个谎言,人生充满了苦难乃是一个接受惩罚、努力赎罪的过程,而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洗清”身上的“罪孽”而“得救”的。

这时候,尼采又设计出一个“疯人”(Wahnsinn),跑出来说,“如果有永恒的正义,会有和解吗?啊,那石头已不再滚动,‘已经过去了’:惩罚也必是永恒的!”(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 页。)。这是“疯话”,却是“实话”。

在这里,尼采力图告诫世人,不要去相信那些“罪与罚”、“得救—和解”这类的“谎话”,不要做那“摆脱”“时间”的“美梦”,起那自以为“自由”的“蠢念”,“永恒”中没有“正义”,没有“和解”,而只是“同样的”“轮回”。在这里,我们要记住尼采在说“永恒轮回”时心目中要“破”的批判对象。

尼采所批判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基督教神学思想,这里的“罪”与“罚”等等,是基督教大力宣扬的道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尼采的矛头所向,不仅仅是基督教,而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整个的欧洲哲学传统。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是对整个欧洲哲学传统的批判。哲学“化解”的问题,大大丰富了自己。古代希腊哲学固然仍然保持着经久的智慧的魅力,但是也要看到欧洲近代哲学对于问题的深入和推进。

人们在不断温习近代哲学历史的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哲学之所以能够—有能力“化解”的问题原来也在于它们在理论上、在对世界的理解上原本有一些共同的基点。明确地把这个基点揭示出来的哲学家中,尼采是突出的一位。

我们已经知道,尼采对于基督教的“罪”与“罚”、“尘世”与“天国”这类观念可谓深恶痛绝,然而,就深入的层次来看,哲学又何尝不如是!

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特别是经过苏格拉底、柏柏图的“理念论”,教导人们要用一种“超越”的态度思考问题。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变幻不定、 转瞬即逝的感性世界, 只有那超越的“理念”(ideas),才是真实的、不变的、永恒的世界,按照柏拉图, 感觉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为“本”,而“感性世界”为“末”。这两者的关系很费了柏拉图一番周折,也有很深入的内容,但其基本点,却不外乎此。

欧洲哲学这个基本点——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个“感性世界”永远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而只有“理念”才是被“肯定”的;只有“否定”了这个“应该”“否定”的感性世界,我们才能进入“肯定”的“理念世界”。这就是尼采所批判的欧洲哲学的“虚无主义传统”:感性世界的生活,是“应该”被“否定”的生活,于是,它也就是“应该”被“谴责”、被“诅咒”的生活。这种态度,我们在柏拉图的《费多》篇里,看得最清楚了。在那里,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灭”的宣教,深入到欧洲人的内心已经有几千年了。尼采要破除千年积习,则非大声疾呼不可。

尼采在《如是说》的“和解”一章中指出“永恒”也得不得“公正”之后,在“康复”这章中,更进一步地阐述了这个意思。他说,“万物皆逝,万物复回;存在者(Seins)之齿轮(Rad)永(ewig)转。万物皆死灭(stirbt),万物有复生,存在者之岁月常(ewig)流。”(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2页。 )紧接着又说:“万物分而又合;存在者永久地(ewig)建造着同一的(gleich)房子;永远地(ewig)在那存在者之圈(Ring)中。”(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 273页。)

这里,“轮回”针对着那“超越”,意思是很明确的。不要把“超越”寄希望于“永恒”,“永恒”的过程中,仍是那相同的生灭经验,“永恒”不能保证“得救”、“超升”。

于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并不仅仅意味着“永生”,而且也意味着“永死”,“总是(永远)有生”,也“总是(永远)有死”,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永不能“超越”这个“生”“死”的“轮回”,“生”“回来了”(Wiederkunft),“死”也“回来了”, 这就是尼采的“永恒轮回(总是要回来的)学说”(der Lehrer der ewigenWiederkunft),并说,这是一种“命运”(Schicksal)(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5页。), “灵魂”与“肉体”同时“有死”(sterblich)(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76页。)。

然后,在《如是说》的“七印”一章中,就出现了尼采充满激情的“永恒”的赞歌。应该说,尼采的“永恒”就是“轮回”,“轮回”也就是“永恒”,并不是在“轮回”之上,还有一个“永恒”,即“不轮回”的“永恒”。他在赞歌里说得很明确,他对“永恒”的“动情”(bruenstig ), 是一种对“婚礼指环, 亦即回归之环的追求”(nachden hochzeitlichen Ring der Ringe,…dem Ring der Wiederkunft!)(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87页。)。

这意味着,尼采并没有把“永恒轮回”当作一个“理念”来理解,这就是说,世间的万物,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只是一些“个别”的、“具体”的“残肢”“碎片”,它们永远如此,生灭无穷。在这个意义上,尼采不是形而上学者,他的思路,恰恰是和欧洲形而上学针锋相对的。尼采厌恶一切的“超越”的“绝对”、“精神”、“理念”、“大全”、“神”,不遗余力地揭示它们的虚妄性,而反过来则对被欧洲传统哲学贬为“变幻虚无”的现实世界,充满了热情的赞颂。

尼采把整个欧洲哲学传统颠倒了:过去认为“虚幻”的感性世界,原是真实的,而过去认为真实可靠的“理念世界”,原来真是“虚幻”的。就是那被认为“至高无上”的“神”,也是“有死的”。“神”已经“死”了,而且“死过了”,尼采在那“已经死了的”“神”的墓地旁, 感到欣喜若狂, 深深体会到“神”原来是世界的“诽谤者”(verleumder)(注:《尼采全集》,第四卷,第288页。),为什么?因为“神”“污蔑”现实世界是可憎的、丑恶的,是要被“扬弃”的。尼采批判了形而上学、神学的欺人之谈,热情地歌颂了感性的现实生活,把这种批判的精神贯彻到底,无所顾忌地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学说,固不免于一时的误解,但他这种哲学的彻底精神,吸引着人们有信心消除误解,得窥其真实意义(注:我试着把尼采《如是说》“七印”(第288页)中三段颂歌译成中文:

“我狂喜地坐在那过去的神灵的墓地旁;祝福世界,热爱世界,但我却在那世界之诽谤者的纪念碑旁。”

“当天空透过其破碎了的遮盖物闪烁着纯净的目光时,当教堂的废墟上长满了千篇一律的青草和红色的樱菽花时,我就喜欢坐在教堂和神的坟墓旁。”

“我还没有找到可以为我生儿育女的女人;也许有一个人为我所爱:啊,我爱你,永恒!”)。

破除形而上学真理观,欧洲古代就有怀疑论的传统,破除神学的也有强有力的无神论传统,这些自然都为尼采思想提供了资源;不过尼采并不止于怀疑论,他反对基督教神学也有其特点。

尼采不是怀疑论者,他的真理价值观对传统形而上学来说,是一种颠倒,他的信心建立在现实的世界的永恒变化之中。坚强的人勇敢地面对着千变万化的世界,不断地开拓着自己的事业,只有那怯懦的人,才逆来顺受,忍受着现世的折磨,而幻想着“永恒的和解”。

基督教神学也好,形而上学也好,都教导人们正确“理解”这个世界。

基督教,特别是新教说,人本是因为“有罪”才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原本是为了“赎罪”,因此,你的一切苦难都变得可以“理解”,可以“忍受”起来。

形而上学也告诫人们,“现象”原本是变幻不居—不完善的,是“本质”的一种“影子”和“摹本”。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存在者,不可避免地生活在感性的现象界,自然也是不完善的,要经过“永恒”的努力,经过曲折艰辛,受苦受难,才能不断接近这个“本质”。

尼采的时代,形而上学的高峰是黑格尔,正是黑格尔,把欧洲的哲学传统和基督教新教传统结合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他的《精神现象学》乃是哲学的“圣经”,是“精神”历经磨难、考验并努力奋斗而“升天”的过程。和基督上帝一样,黑格尔把人间一切苦难和不公,都在他的“绝对理念”的“回归”中,得到了“和解”。象上帝一样,“绝对理念”作为“第一因”“外化”“创造”了世界,世间一切都在“绝对理念”的“运作”之中,这种“运作”,乃是高出于自然因果的最高的必然性,在它的涵盖下,一切都是“合理的”,即“可以理解的”。现实世界的一切的否定,都会经过再一次的否定,回到肯定。世界受着这个最高的“运作”支配,一切都有它的“安排”,黑格尔叫做“理性的机巧”,亦即“上帝的睿智”。

既然并没有那虚无缥缈、化解一切的矛盾的“绝对理念—神”,那么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去掉了那否定生活(现象)的“至高无上”的真善美,生活现象本身就得到了肯定,在这个意义上,被德国哲学所推崇的“意志”,才真正有了“力量”,才真正赋予了“创造性”。在尼采看来,设定一个“绝对—神”,来化解生活,也化解了意志,“意志最终自身和解(化解,erloeste),意志成为无(非)意志”(Nicht-Willen)(注:尼采:《如是说》,见《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页。)。尼采说,这是疯人的寓言之歌, 据此尼采(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说,“意志是一个创造者”(注:尼采:《如是说》,见《尼采全集》,第四卷,第181页。)。

我们知道,基督教把人的自由意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希腊的知识性的必然性,使“神学”与“形而上学”成为一体(亚里士多德),而基督教要创建一个人格的唯一的神,不得不把自由意志赋予人类,这样,正如康德后来论证的,才能通过道德的途径进入。然而,人类的意志自由既是神所赋予,神也就有权力将其收回,这是一种借贷的关系。果然,人类不仅在结成社会时相互让出一部分权力(卢梭),而且在与神交往时,把自己的“自由”全部“托付”给神。“放弃”“人”自己的自由,把它交给神来管理,以此来忍受生活,以赎罪的心态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于是,对于人来说,“自由”成了“服从”,“意志”成了“无(非)意志”。什么叫“无(非)意志”?“无(非)意志”就是“没有力量”的“意志”,“软弱无力”的“意志”,亦即“没有现实性”的、抽象的“意志”。提倡这种“意志”最力的,是康德。尼采的“权力意志”主要的反对目标是康德的意志学说。

康德哲学的贡献在于把基督教神学的问题“化解”于他的哲学思路之中,使理论上自奥古斯丁以来的“意志自由”有了一个系统的哲学位置,它占据了“实践理性”的核心中枢,以此展开了康德在伦理道德学说方面的深入的论述。

不过,康德的“意志自由”却是很抽象、很形式的,意志自由没有任何现实的经验的内容,它是纯理性、纯形式的,一粘上经验的内容,就成了“幸福论”,那是经验的学问,所以,在经验的现实世界,康德这种“意志”也就成了“无(非)意志”了。当然,康德的“意志自由”也会有“现实性”的,即要等到“永恒绵延”中的遥远的“天国”,“意志自由”才会有(而且一定、必定有)“现实性”,这种“超越的现实性”,只有在“神的王国”里才有可能。

如今,“神的王国”、“天国”、“绝对理念”的虚幻性,统统都被尼采的“永恒轮回”所摧毁,那么,“意志”的“现实性”,也就回到了经验的现实世界,“意志”恢复了它的“力量”,“权力意志”,也就是“有力量的意志”,而不是“软弱的意志”了。

如何理解尼采的永恒轮回

佛教的轮回指的是前世后世,而尼采的轮回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重复地在轮回中过着相似的生活。永恒轮回,正确翻译为永恒循环、永恒重现或永恒回归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

怎么解释尼采的永恒轮回,和佛教的轮回有什么区别?

人死了 灵魂没灭 于是跑到地府 喝孟婆汤 然后投胎

, 就这样无限的轮回

佛教中所说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有生就有死,不断生生死死。

佛教中轮回的意思,请教下高人。

《人没有生死,只是换个身体》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是给我们做榜样的。我们学佛,就应该学他那个样子。首先他给我们示现,把世间的荣华富贵、名闻利养统统放下。他是王子,他却选择出家。你说王位,想争取的人有多少?他是已经得到,他舍弃。他为什么舍弃王位?为什么要舍弃荣华富贵?因为他知道这些求欲望的心理、行为,都属于轮回业。轮回苦,你不知道,他知道。人活在这个世间,什么是人生意义?什么是人生价值?世间人全都搞错了。诸佛菩萨,古圣先贤,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人生真正的意义跟价值,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一生的时间不长,只是数十寒暑,你要是所行的都是逆道,都是违逆自性,你这一生纵然得到荣华富贵,你来生必定往下堕落。生死轮回,佛说得很多,现在西方人也说得不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不教我们别的,他教我们不断地提升灵性。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人有没有生死?没有。有没有来去?也没有。你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从无量劫到今天,还不是你吗?你哪有生死?你只是在六道里头不断地换身体,这是真的!这就是告诉你,身体有生死,有生灭,灵性不生不灭。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知道没有生死,只是换个身体,你就不会贪生怕死!学佛的人,说老实话,最大的安慰,就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知道没有生死。没有学佛的人贪生怕死,对这个死非常恐惧!学佛的人晓得没有生死,只是换个身体。如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个身体愈换愈好。我这一生是人身,来生换的是天身,欲界天身、色界天身,修得最好的到极乐世界换成菩萨身,愈换愈好!但是,你要是造作罪业,那就差了,你的身体愈换愈糟糕,现在是个人身,来生换成畜生身、换成饿鬼身、换成地狱身,愈换就愈糟糕!《如何探知亡人的去处》 在我没遇到佛法之前,我们村有个老人,在去世前逮什么吃什么,没个够,而且夜里爬起来找东西吃,儿女看他那个吃相非常害怕,饿狼一般。现在想想,这其实是堕入饿鬼道的先兆。亡人在死去之后,其实是可以通过身体的温度来得知这个亡者的去向的。有一口诀: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

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如果探测亡人身体时,全身冰冷,惟有头顶余温尚存,这是往生的征兆,死者神识出离了三界,是好现象。如果全身冰冷,惟有眼部余温尚存,说明死者投入天道。如果全身冰冷,惟有心口余温尚存,说明死者投入人道。如果全身冰冷,惟有腹部余温尚存,说明死者投入饿鬼道。如果全身冰冷,惟有膝盖余温尚存,说明死者投入畜生道。如果全身冰冷,惟有脚心余温尚存,说明死者堕入地狱道。

有人看了肯定会问,不是六道轮回吗,怎么少了一道,注意,这个修罗道散居其它五道,天道有修落,人道也有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有。比如有些人,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总想寻些事端,喜好吵架、斗争,这就是修罗性,这种人其实非常痛苦,一天到晚胸中气乱窜。在密宗有个《中有救度密法》,就是通过中阴身时在你眼前出现的各色各样的光,来选择所要投生的去处,你可以选择重新投入人道——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乘愿再来”。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在圆寂后,心窝一连几天都是温的(又重新投到人道中),弟子非常有信心的说,法王为了我们又回来了!在西藏,有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有些大修行者,在圆寂前会留下下一世的转世预言信,在信中把下一世将要出生的地点、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写出来了,他们确实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死、达到生死自如的地步。大圆满中有中阴身的修法,它将死亡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相信大家都听过甚至看过《西藏度亡经》,其对死亡情境的叙述,使西方一些有濒死经验的人大为震惊,因为他们对死亡的初步感受,早在几千年前西藏就记载得清清楚楚了。西方人的经验只在死亡的初期,而《西藏度亡经》不仅是描述了死亡的全程,更具体告知该如何掌控全程。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就可借着修习中阴身的方法去掌控,利用死亡的过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