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7337

中国传统嫁娶婚俗出面(中国嫁娶礼仪)

兴仁信息网2023-03-29 03:50:270

中国古代传统婚礼民俗礼仪

中国传统结婚礼仪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一、看亲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服侍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二、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三、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用红纸打“包封”。包封签子上一般要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

包封里面装着,钞票要下面朝上,一张张叠好放齐。钞票最下层用红纸写上“ XXX 贺”或“ XXX 、 XXX 同贺”等字样,谓之“挂里”,便于账房登记。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四、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娇了。上轿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新娘在启轿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轿夫,以免花轿摇摆得过于厉害。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轿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五、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六、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 ”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七、闹房篇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八、回门篇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结婚传统礼仪程序的15个步骤: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 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 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1、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 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2、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 槛,而应横跨过去。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 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中国婚姻有哪些习俗

闹 新 房

闹新房,亦称看新妇、戏新妇等,是传统婚俗中的组成部分。顾名思义,闹新房的重点在于戏弄新娘;但也有称弄新婿的,是把对象转移到新郎身上。四川部分地区的闹新房习俗更奇特,是撇开新郎新娘,专寻做公公婆婆的开心。而各少数民族的闹新房习俗,益呈姿彩多异。同样,有关这一习俗的起源问题,也有多种答案。

明代学者杨慎曾提出闹新房源于晋代,依据见晋人葛洪《抱朴子·疾谬篇》:“俗有戏新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谩对。甚为鄙黩,不可忍论。”但是近世学者杨树达先生则提出,闹新房之俗汉代已有,依据之一便是《群书治要》引汉末仲长统《昌言》记载:“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山东莒县沈刘庄汉墓中,曾有一幅被原考古报告称之为“男女亲吻图”的画像石:

下格刻三人,一男一女居

中对立,二人引臂相互拥抱,

作亲吻状。女子身后立一侍

女,举手推亲吻女子的头部。

人物的上端似为帷帐,用以表

示室内之事。

刘玉新先生经实地观摩后判断,这幅“亲吻图”应是“闹洞房图”,是弥足珍贵的反映汉代婚姻习俗的实物资料。其实,《意林》辑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里,还提供过汉时闹新房闹出人命来的一个案例:汝南人杜士家娶新娘,宾客们喝完喜酒后戏闹取乐。张妙把杜士捆绑起来,捶打二十下,又将其倒悬,以至死亡。地方官受理杜家告状,认为此乃乐极生悲,非故意杀人,故未判张妙死罪。原文没有点明是杜士娶媳妇,还是替儿子娶媳妇。倘若其身分是公公,则四川闹新房之俗,可谓古已有之了。

清人龚炜认为闹新房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由河北一带向其他地区传播(《巢林笔谈续编·嫁娶恶习》)。近年来讨究闹新房话题的学者,多赞同此说。依据出自《汉书·地理志下》等。大意是,燕太子丹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以维护燕国的安全。为此,宾客们调戏他的姬妾美人,亦无所谓;太子丹甚至主动献美以结宾客的欢心。这种看重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对民众影响颇大,导致一国形成愚悍轻薄的风气。“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所谓闹新房的原始形态,就是这样形成的。

王绍玺先生对上述看法提出疑问:燕太子丹的“阴养壮士”是燕王喜二十七年(前228)的事,下距六国被灭,仅七年时间。因燕太子丹的行为而演成一种社会习俗,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同时,王绍玺根据《诗经》、《九歌》及《仪礼》、《礼记》中的有关描述,指出闹新房的原型,应是曾作为一种新婚礼仪的“看新妇”,如《左传·庄公二十四年》里,就有庄公娶回哀姜夫人时,让朝臣和同姓妇女一起看新妇的实例。早先的看新妇,很可能是行礼如仪,文质彬彬,但“看”与“闹”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闹新房是看新妇的发展,由“礼”变“俗”的时间,至少比燕太子丹的养士早半个世纪以上,而其雏形则形成于春秋时代(《闹新房小考》,载《国风》第三卷第三期)。

还有一说,把闹新房习俗的起源时间更往前推。如有的学者指出,它是原始时代掠夺婚的遗迹。“那时一个部落的男子确实是用暴力到外边从别的部落为自己抢劫妻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8页)。抢回妻子后,马上举行婚礼,女方部落则循迹追踪而至,企图抢回,此即“闹新房”的原初意义,实质上是大打出手。随着掠夺婚向交换婚、聘娶婚的过渡,“抢婚”、“抢亲”逐渐流于形式,这种形式就是侦察、下手、袭击、追赶、接应等一系列原始婚俗的再演,最后仍免不了“闹新房”:由女方部落追踪而至者(其实是前来参加并对婚礼给予认可的客人),对新郎实施种种象征性的惩罚。所以,早期的闹新房概以新郎为戏弄对象。如正史上记载,南北朝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就保持着这种传统:参加婚礼的女方的妇女,用木棍抽打新郎,新郎不得还手。甚至北齐文宣帝高洋娶段韶的妹妹时,段韶之妻元氏也照样使用“俗弄女婿法”,杖打皇帝。皇帝不便“免俗”,又因此怀恨,事后对段昭说:“我会杀尔妇!”吓得元氏赶快躲藏起来(见《北史·后妃下·段昭仪》)。至于鲜卑族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闹新房的内容由“杖女婿”变为“戏新娘”,这当然有一个进程,而这一进程对汉民族自身而言,不过是在此之前就早早完成而已。

又有人认为:从人类婚俗的发展轨迹看,掠夺婚现象的大量出现,当是在对偶婚制度已趋向稳定之后。在此以前,曾有过一个族外群婚制阶段,人类文化学者称之为“普那路亚家庭”,即几个兄弟共娶一个妻子,或姊妹几人拥有一个丈夫。这种婚俗,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迹可寻。而闹新房的源头,就根植于从群婚制向对偶婚制转折的过程中:平辈的兄弟或姊妹,在新婚之夕,用戏弄新娘或新郎的方式,借以伸张他(她)们已经失去的权利。纵观目前某些民族中流行的闹新房习俗,也确实多由同一家族、同一村寨的平辈男女青年充当“闹”的主角。这一观点似乎不但能使“戏新娘”、“弄女婿”的现象得到合理解释,而且对解开闹新房起源之谜也具有理论意义。

此外,周作人曾有过闹房之俗“即初夜权之一变相”的说法,黄华节亦认为,除非拿“初夜权”的观念来说明,否则闹房的起源问题便无法解决。黄氏的论证方法是:先就闹房习俗的本身加以辨析,可归纳出三个共同点:一,闹房是宾客的权利,无论闹到什么地步,主家都得忍受;二,主家以宾客之闹为荣;三,胡闹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在“越闹越发”、“人不闹则鬼闹”之类的俗语中已暗示出来,这也正是解决闹新房习俗起源问题的关键。再看“初夜权”,是指新婚的初夕,新郎的同族和亲友都有接近新妇的权利,以后新妇才归新郎独占。它和闹新房习俗有同样的特征:一,行初夜权的种族,承认族员亲友在新婚若干日内有接近新妇的权利;二,他们如此行事,并非玩玩而已,而是负有严重的使命;三,人们相信如果不让别人先享受新妇的童身,那么她以后的唯一占有者——丈夫——如首先亲近她,就会有灾殃。这样一经比较,闹新房习俗与初夜权是同一个模型铸造出来的风俗就毫无疑问了。为新郎除邪去煞,是初夜权的根本观念,也是闹新房“越闹越发”、“人不闹则鬼闹”的正当意义。但两者性质虽属相同,形式毕竟两样,所以只能说闹新房习俗是初夜权的遗俗。从初夜权变为闹新房习俗的过程大约是这样,初夜权所从属的社会制度已成过去,一夫一妻制随着私产制度一同成立,人们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妻子供族人优先占有,于是把“初夜权”旧制柔和化、游戏化,把实际的“交接”变为形式的戏谑,那便是古人所谓的“戏妇”、今人所谓的“闹房”。

但是,也有人对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初夜权”风俗表示怀疑。对此,黄华节的研究结论是肯定的。他认为,前述《汉书·地理志》中关于燕国“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的描写,分明就是“初夜权”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陈迹,亦是“闹新房”的最初的露脸(《闹新房》,原载《东方杂志》第31卷第21、23号)。

在对闹新房习俗“追根寻源”的同时,人们还对闹新房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功能提出各种解说。有的说是借取闹吓退新房中鬼煞的,有的说是通过“虐恋”以满足性冲动的,有的说是夫妻爱抚行为的强制性预演,以除去新娘对夫妻应行之事的羞耻的……但是,以上这些解释是否准确,都要等到闹新房习俗的起源和形成之谜彻底解开后,才能获得答案。

古代婚姻礼俗包括那些方面

中国古代婚俗指还真不少,比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古代的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 “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 “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 “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 “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 “乞日”、今称 “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3.过文定

为 “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中国各地的结婚习俗都不尽相同,虽然结婚流程大致相同,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在结婚前需要格外留意。

出嫁都有什么习俗?

中国传统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时,又受到江南吴地文化的影响,并带着明显的上海地域特征。 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开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况,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传统婚俗。 定亲,即订婚,旧称“文定”,俗称“安心”、“拿盘”(拿篮头),女方称“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结合,经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请媒人至女家游说提亲,称“请八字”或“讨八字”。女家同意结亲,将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辰)庚帖交媒人送达男家。男家将婚配男女八字,请算命先生排定,称“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冲克”和“相合”之分,甚至岁数也有讲究,如女大三岁或男大六岁被荒唐地视作不吉利,要退“八字”。 如果双方“八字”相合,女家则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听,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了解男方家产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亲”。“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时男家也要打听女方情况。双方家长满意后,请媒人吃“话允酒”。接着男家备彩礼,托媒人送到女家,称“拿盘”(小盘),择定吉日定亲。定亲时,各邀至亲好友办两三席,男家称“定亲酒”,女家称“受茶酒”;男家以茶叶、桂圆、枣子及衣服、首饰、礼金,置于上放万年青或吉祥草的礼盘(称“大盘”),由媒人送至女家(称“求允”)。女家收下礼物后,回赠姑娘生辰庚帖(称“大八字”)和谨尊台命(红帖)为定亲依据,称“允吉”。男女双方将收受的茶叶、桂圆等物分送亲友,以示子女定亲。此后,逢端阳、中秋、春节,男方向女家送彩礼,直到完婚。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长之命雇轿或备船(路远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称“迎亲”。一路上要吹打、放铳。到女家后,迎亲花轿须从东南方进宅(俗称“青龙头”)。 人进女家后,新郎拜见岳父母与长辈亲属后,进入堂屋。随后,新郎对女家的帮工、茶担、喜娘及吹鼓手等开销“喜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内禁吃烟火之食,只以蜜枣等干果充饥,这叫“饿嫁”。 姑娘上轿前,先要“开脸”(即用绸线将姑娘脸上的汗毛绞掉),有“毛头姑娘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一变”之说。又于新娘发髻上满簪花朵,头上遮以面红,谓“上头”。然后,女家又设筵款待其女,并令诸女客为之陪侍,谓“待嫁”。 姑娘上轿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称“哭出门”、“哭发”、“谢亲”。哭嫁时流行唱歌,称“哭嫁歌”。哭嫁是一种旧时婚礼习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妆时和迎亲日梳妆、上轿时,与母亲及哥嫂哭别。内容为娘哭家穷嫁妆少,嘱女做个好媳妇;女哭父母养育恩,并谢置办嫁妆苦,再谢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谚称:“娘家哭得应天响,婆家家当塔塔涨。”在上海浦东农村就流行着哭出嫁的习俗。《浦东老闲话》一书中记载了《哭出嫁三首》,录于此处:哭上轿一只橄榄两头尖,红灯花轿抬到场门前。荷花金锣敲一记,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劝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侬归(音读“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云里,跳进龙门交好运。脚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轿杆长千金。进婆门,像婆身,上敬老,下爱小。先敬公来后敬婆,回转身来敬丈夫。冷粥冷饭自家吃,热粥热饭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顾好,伯姆(妯娌)道(淘)里热乎乎。金鸡叫,就起身,光头面滑出房门……勒拉娘家随心惯,进仔婆家乖做人。谢媒人香瓜藤爬仔满屋青,板起面孔谢媒人……阿哥是读得书来弗识字,伲小兄弟勿识货,右手拿起金丝笔,左手拿起大红贴(帖),大字写来八卦能,小字写来藕丝能,认为侬阿娣是好人,写个八字弗要紧。桃红八字传到高楼上,时辰八字写断根……侬贪吃伊拉红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鲜,黑枣头泡茶泡深长,细芽泡茶清汤汤,大麦泡茶满口香。说得好,话得恩,生吃硬做配成亲。 姑娘出嫁,不仅姑娘哭,姑娘的母亲亦哭,告诫女儿如何做媳妇,称“千诫训”。有的新娘隔夜开哭,称“谢嫁妆”,感谢爹娘办嫁妆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轿,称“抢上轿”。哥哥挽住花轿叮嘱妹妹,称“挽轿”。启轿后,哥哥喊停轿,再次对妹妹嘱咐,称“问轿”,一般要达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门口,嫂嫂和亲戚送出场角,哥哥送出“青龙头”。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轿,见轿鸣炮,以示迎接;女家鸣炮还礼,以示欢送。轿在途中,轿头故意颠簸,称“颤轿”。颤得新娘头晕眼花,呕吐不止,新娘便将事先准备的盛灰脚炉踢出轿门,轿夫即不能再肆意颠簸。 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人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大的花轿———“百子大礼轿”。这顶大花轿高近3米,底长1.5米,宽1米,轿杆长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称为“花轿王”。轿身共分7层,每层都精雕细刻,构思严密。以底层为例,正面是两层的牌楼,一条飞舞腾跃的金龙居于牌楼的正门。门后是龙凤抱柱的门框,里面装饰的是画有“天官赐福”的玻璃画。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轿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轿右是贵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其他各层都有表现中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花鸟鱼虫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画。 据考证,这顶“花轿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历史。这也是上海以花轿迎亲婚俗的历史见证。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男女双方同意,男方要赠女方信物,称“纳彩”、“行盘”。富裕之家馈赠金首饰、银币,还送茶叶、面粉,通称“金芽玉尘”。送茶叶之俗,另有“千金万礼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之说。有的取“茶树必下子,移植不复生”之义。另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贵子”。还附上万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征吉利。女家对彩礼接受得多,说明称心满意;反之,表示有意见。受彩礼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称“回根”。如贫富悬殊,女家将彩礼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无力办嫁妆。第二次送彩礼是,男家连送三次,称“拿盘”或“行盘”,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时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 贫穷人家只是象征性地送彩礼,所谓“礼轻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赠礼品,如有的用红绿色染的大米相赠,称“金珠玉粒”;还有的包大粽子1只,称“太婆粽”,而周围有小粽子5到15只,则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团圆”等,都象征吉祥如意。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婚礼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妆,俗称“拿嫁妆”、“搬嫁妆”。富裕之家办“橱箱嫁妆”,有一橱两箱、四橱八箱不等,并有“垫箱钿”、“花粉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以“裙带册”(耕田)作陪嫁的。贫穷之家嫁妆就简单得多,但薄被、马桶、提桶、脚桶必备。 嫁妆的一部分由亲朋馈赠,称“助妆”。但忌讳送钟,因与“送终”谐音,视为不吉利。嫁妆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妇人)缝制,折叠时内放喜钱,称“子孙仓”。马桶,称“子孙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长生不老等。嫁妆贴上大红喜字后,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称“晾妆”。迎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即会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绝发妆。迎妆的车、船及其他工具贴上红纸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妆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鸣锣至女家。挑篮放场上,杠棒和扁担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妆要付喜钿给女家帮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担,迫使男家加钱。女家不发妆,就敲锣“催妆”。女方哥哥征得妹妹同意,才能发妆。迎妆者须全部退出门外,由姑娘之兄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而后逐件发出。嫁妆忌讳讲“扛”,而要讲“涨”,取上升之意。迎妆者不能一脚跨在门槛里,一脚跨在门槛外;双脚跨进门口,女家要说“抢嫁妆”。迎妆者肩挑嫁妆中途不得停歇。嫁妆到男家,男家要点旺盒、放鞭炮,将嫁妆先置于客堂,后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摊床。男家当晚还要办“待媒酒”,送媒人钿。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花轿入宅,到吉时进喜堂,结婚仪式开始。鸣炮奏乐,点燃花烛,新郎、新娘手持红绿牵巾,进行拜堂仪式。堂上两桌并立,大红花烛高烧,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傧相手持花烛,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杆挑去蒙在新娘头上的红巾。入过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长辈磕头,受领“磕头钿”。 新婚之夜,亲友与本家宴请新人,称“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内,新郎新娘坐在长排八仙桌北面,南边另放一只茶几点燃花烛,宾客坐于长桌两旁。菜肴出齐后,宾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献吉利话,再请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喂烟和喂糖等。 用饭时,新人碗内分别藏着苹果、生梨、糖果、红枣、肉骨头和小酒盅等以逗趣。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 洞房花烛夜,男女老少涌入新房祝贺取乐,叫“吵新房”。俗话说:“三天里厢无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宾客拥进新房看新娘容貌,赠以“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新娘奉敬干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脚炉盖中,宾客围观,常弄得新娘十分尴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种办法嬉耍新娘。如用红线吊一只苹果,请新娘夫妇共咬,逗人发笑。三是听新房。更深夜静,到新房窗外窃听私房话,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妇熟睡之际,破门而入,悄悄揪住,称“捉喜”,新婚夫妇须起床请酒。 上海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曾以“闹房涉讼”为题,报道了上海宝山县的一则闹房新闻。宝山县沈家镇有个人叫朱凤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举行婚礼后,亲友依照习俗闹新房。朱的表兄顾某喜欢恶作剧,闹得太过分,新郎对他很不满,怒颜相向。不想顾某已经喝多了,借着酒势竟将新郎打伤。新郎向县官告状,顾某即被拘留。对这种男女大喜之日闹新房闹到打官司,画报评曰:“谚云:三日无大小。此语坏尽世事。古训男女有别,岂有此三日内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况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护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爱而狎侮之,则触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羁饭歇,始悔孟浪亦已迟矣。而朱某以嬉戏之故,遽至激成讼,累谊属亲亲,毋亦太甚。”《点石斋画报》的这一评论,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点到了闹新房之俗的弊端。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三朝回门”,富裕人家有“满月回门”的,称“满月”。新婚夫妇备厚礼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亲、兄嫂。女家摆“回门酒”,宴请新娘和至亲。

中国婚礼习俗

我国土地辽阔,不同地区由于环境及文化的不同,婚嫁习俗又各有不同,形成多样化的婚嫁文化。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幸第一次参加广东婚礼,这种幸福、快乐、喜悦的场面和大家分享!

步入新婚的殿堂是男女青年一辈子都铭刻心中终身难忘的时刻,那是激动和喜悦的美好记忆,应当在今后生活中的每一天让自己和爱人都有那样愉快心情。

莫府大喜,有幸被姐姐邀请。人生第一次参加广东的婚礼,全程感受满满幸福快乐的画面。祝?令千金和女婿百年好合,幸福美满,早生贵子,相爱永远,同心同德,幸福绵长!玫瑰

对广东婚礼的习俗完全不懂,听姐姐们介绍也了解一些。婚礼前半个月就收到礼饼!包装喜庆的礼饼打开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和祝福!

婚礼前一天姐姐就邀请我们早点去她家。虽然多次去过姐姐家,还是被装扮浪漫的场景惊呆了。

莫府的各个房间都装扮的喜庆浪漫

广东的婚礼都不收礼金,我们准备了喜庆的果篮。朋友们都是送鲜花和果篮。(当然亲人都是送黄金)

热闹的气氛让大家无比激动,大伙儿不停地拍照,姐妹们各种合影。

穿着喜庆的外母每个人都争着跟她合影。

酒店晚饭后回府送嫁,两个院子摆满了桌椅,桌子上还有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大伙儿有打牌的,有喝茶的,有聊天的,还有一群爱臭美的女人在嘻嘻哈哈拍照。

不但有美食,每个人还有红包哦

婚嫁习俗的文化内涵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成长的历程,展现了历史变迁在普通大众日常交往和婚丧嫁娶习俗上所留下的时代烙印.本文以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作为理论探讨视角,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往批判的反思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出路问题.

1、聘礼

2、订婚

3、迎娶

世界各地习俗

在苏格兰,当举行婚礼仪式时,新娘一进门,她先要把一大块蛋糕抛向空中,抛得越高,就意味着婚姻越美满。如果她抛得不高,新郎和家人就会闷闷不乐,因为这预示着他们的婚姻会破裂。

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新、旧、借、蓝”。“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它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法国一些地方,青年男女结婚前要分别为自己的朋友举办“埋葬单身汉生活”和“辞行宴会”,要制作一个象征性的“棺材”,举行一次“葬礼”,宴请亲友,再奏哀乐,燃蜡烛,举行安魂祈祷仪式,众人再抬棺材送到花园、田野埋葬,或扔到河里。

在巴基斯坦,新婚男女在婚礼上同喝一杯结发酒后,要用力把酒杯摔碎,此时客人们会齐声欢呼:“祝你们幸福!”碎片不能复合,象征夫妻永不分,碎片越小越多,意味着夫妻生活越美满。父母会小心地拾起碎片赠给儿女,有人甚至珍藏直至去世。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因为当地老鼠成灾,州当局宣布,男子要登记结婚,必须先打死25只大老鼠送交,否则不予办理结婚手续。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