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3012

古代取名忌讳(古代人取名字的规矩)

兴仁信息网2023-03-31 02:10:310

古人取名字忌讳很多,有哪两个字宋朝以后无人敢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非常普遍和重要对于取名字的忌讳。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取名字的时候都会有所避讳。讲究“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在言谈和书写时,一般会回避君父的名字,也不能用他们的名字来取名。直到现在仍然有部分人在取名时尽量不与父辈名字冲突。由于避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称呼长辈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在封建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在清代的雍正、乾隆时期,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殃及九族。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于是古人在取名时便有了很多的忌讳。比方说皇家的名字便是不可取的,老百姓都要绕开这些名字。比如皇帝、皇后、太子之类的便是皇家的专属称呼。在古代,有两个字是不可取名的,那就是“万岁”

“万岁”这个词,在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不见记载,当时青铜器有铭文“万年无疆”,祝福别人长寿,但是“万年”并不是帝王专属的称谓。直到后来宋代学者高承考证认为:“万岁”这种称谓上古截至周代,“未有此礼”, 没有被统治者确定为种礼仪。战国以后,“万岁"有三种含义:一是祝福他人长寿的祝福词;二是表示赞叹的欢呼用语;三是对逝者及临终者的讳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百年以后”要去天堂了”“驾鹤西游”等等。随着封建皇权的逐步加强,这个原本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在宋朝初年逐步成为天子特有的代称,此后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宋朝以前,相对来说,平民取名“万岁”,原则上是无罪的。但在宋代却开始变成了一个忌讳之名对于老百姓。

北宋时期,皇家对“万岁”词非常敏感。《宋史》记载: 某一天,寇准骑马外出,途中遇到一个“狂人”, 拦截寇准的马,喊他万岁。这件事儿被寇准的政敌张逊获悉,他上报朝廷,结果寇准被罢免了同知枢密院事的官职,降为青州知府。从北宋开始,“万岁 ”逐步被皇家垄断,成为皇帝的专属名词。百姓便不可用其取名。明清时期,“万岁“后面加了一个很有地方色彩的缀词“爷”,即“万岁爷”,成为臣民对皇帝非正式场台的敬称。

不以山川、不以畜生,古代“名”和“字”有哪些原则和禁忌?

我们的一篇文章,讲过关于春秋时期"姓"与"氏"的不同,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一聊"名字"。

我们在上学时的课本上,经常会看到作者介绍,我想大家都有印象,但事实上"名"和"字"是不一样的,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但你是否知道,春秋时代就有"名"和"字"的用法,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春秋时"名"和"字"命名的原则和禁忌。

命名的时间和原则

关于取名的时间点,在《仪礼丧服传》中有记载,其中有:"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之说,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会为他命名。

至于如何命名,在《左传》桓公六年有一段相关记载: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鲁国太子诞生后,桓公向大臣申繻请教,该如何为孩子取名?

根据申繻的回答,当时取名有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信、义、象、假、类。而这其中,根据孩子手上的掌纹来命名称为"信";期许孩子的德行而以吉祥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孩子的身体特征来命名是"象";假借世间万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而以和父亲相关的事物来取名则称为"类"。

这么看来,春秋时代的取名方式其实已经很多元了,我们接着找几个例子,看看是不是真的就像申繻说的一样吧!

首先是以掌纹命名的"信",像是正苦恼着怎么给太子命名的桓公,他后来的第四个儿子季友,就是因为掌纹看起来像是"友"这个字,所以取名为"友"。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春秋时代使用的文字和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季友的掌纹并不是指我们现在使用的"友"字,否则这样的掌纹也太奇葩了。

而通过以掌纹命名,我们也能看出,春秋时代的人们就会看首相了。不过除了以掌纹命名之外,掌纹也可能与婚姻有关呢!比如桓公的妈妈仲子,是宋武公的女儿,因为仲子一出生掌纹看起来就像"鲁"字,后来就嫁到鲁国,成为鲁夫人。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

回到正题,接下来的是"义",也就是用吉祥的字眼给孩子命名,这边举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例子,如果看过《封神演义》的话,大概会知道,周文王叫姬昌,为什么取名为"昌"呢?

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姬昌诞生时,有祥瑞之兆,姬昌的爷爷太王一看,非常激动,认为是上天要让周部落兴起了!

于是姬昌的"昌",就是取"昌盛"的意思。这样的命名方式其实到现代依然很普遍哦!像是俊杰、荣华、雅婷、丽娟,这样的菜市场名其实都是寓意很棒的好名字呢!

然后说到用孩子身体特征来命名的"象",这也是笔者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种命名方式,比如晋文公重耳,根据历史记载,重耳的体征有些异于常人,当初重耳流亡在外时,发生了一件让重耳觉得无比羞耻的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这里说的"骈胁"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我们的肋骨是根根分明的,但重耳的肋骨是紧密相连的。

曹国国君曹共公对重耳的"骈胁"感到非常好奇,但人家毕竟是晋国的公子,总不能叫重耳把衣服脱了给他看吧?所以曹共公决定去偷看重耳洗澡,只是曹共公去偷窥就算了,居然还被发现了,于是重耳即位后就攻打曹国报了偷窥之仇。

总而言之,重耳的体征比较特别,虽然史书上明确记载下来的只有"骈胁",但根据"重耳"这个名字,很有可能重耳的耳部构造也有些异常。

再举一个例子,重耳有个儿子名为"黑臀",也就是后来的晋成公,为什么他会叫"黑臀"呢?《国语》里说:"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曰:使有晋国,三而畀欢之孙。故名之曰'黑臀'"。

晋成公出生时,他的妈妈做了一个梦,梦到有神明拿笔用墨在婴儿的屁股上画圈,并作了一个预言,说这个孩子会成为晋国国君,但将来只能传承三代。笔者认为所谓的"神明拿笔用墨在婴儿的屁股上画圈",大概是指孩子生来屁股上长了个明显的黑色胎记,总而言之,这个孩子就因为这样被命名为"黑臀"了。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假借万物之名来命名的"假"吧!这次举孔子的儿子孔鲤为例,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鲤,而字伯鱼。"孔鲤出生时,鲁昭公送了鲤鱼给孔子,孔子为了纪念国君的赏赐,就将孩子取名为"鲤"。

另外像是,与孔子同时代,据说长得和孔子非常像,但和孔子是政敌的阳虎,阳虎名为"虎",也属于这个命名类型。既然说是可以假借世间万物,自然不只有动物名,像是陈宣公、宋昭公、齐景公都名为杵臼,总感觉杵臼这个名字在当时很流行呢!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菜市场名吧!

最后,则是以父亲相关事物来取名的"类",通常是有和父亲相似之处,才会以这种方式命名。像是我们最初提到的鲁桓公,因为太子和自己是同一天生日,后来决定给太子取名为"同",便属于这个类型的命名方式。

取名有哪些禁忌

讲完春秋时代的五个命名原则之后,其实在取名上还有一些禁忌。申繻接着告诉鲁桓公的取名禁忌有六项: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第一、不以本国国名命名;第二、不以官职名称命名;第三、不以山川的名字来命名;第四,不以疾病的名称来命名;第五,不以牲畜的种类来命名;第六,则是不以礼器的名称命名。

大家可以猜猜看,既然是禁忌,那我们还能找到例子吗?答案是可以的。为什么呢?说到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忌,是因为周朝已经有避讳的观念了,因此申繻说道: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虽然没有汉朝之后那样严格,但当时确实已经会在死后避讳,尤其是周天子或诸侯国君,需避讳五代,也就是说要避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讳。但要是取这六个类型的名,避讳时就会特别麻烦,因此才会避免这样命名。不过,如果真的碰上这样的状况,又要怎么避讳呢?

首先是"以本国国名命名"的话,自家的国名当然不能改,只能改人名了。那为什么强调是本国国名呢?因为在史书中,可以找到以他国国名为名的例子,像是卫宣公名晋,鲁定公名宋,晋悼公名周,尤其是晋悼公,居然以周王室的"周"为名,看来这样命名在当时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若是"以官职命名",为了避讳只能改掉官职的名称了,像是晋国没有"司徒"这个官职,就是因为晋僖侯名为司徒,后来便废司徒,改为中军;又比如宋国没有"司空"这个官职,就是因为宋武公名为司空,所以废司空,改称司城。

然后是"以山川之名来命名",要是碰上这样的状况,也只能改掉山川的名字了。在《国语》中一则记载: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相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有一次晋国的范献子到鲁国做外交访问,在对话间提到了敖山和具山,鲁国人以这两座山所在的乡名进行回应,范献子觉得很奇怪,询问对方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两座山的名字呢?鲁国人回答说,因为要避我们国君的讳呀!

原来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所以鲁国人不直接称呼这两座山的名字。其实范献子去鲁国访问的时候,离献公、武公的时代已经很久了,理论上已经超出避讳的五代了,但山川名称一但改了,大概要恢复也比较麻烦,所以鲁国人也就没有把称呼改回来了。

大家可以想想看,以山川名字来命名都这么麻烦了,更何况是"以疾病的名称来命名"呢?我们一生很难都不生病,在对话间提到疾病名称的机率可比提到某座山某条河还高,而且山川名还可以像刚刚故事里的鲁国人那样,说是某地的山,某地的河,疾病又能怎么改呢?

至于"以牲畜的种类命名"和"以礼器的名称命名",则会在国家大事上产生麻烦,这里的牲畜指的是祭祀时的祭品,礼器则是礼仪的一部分,如果要避讳的话,就不能使用这个牲畜或这项礼器了,这也是相当困扰的事,因此也会避免这样的命名。

原本说完命名应该就要说取字了,但取字的限制比较少,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结合实例为大家介绍。

古代人取名很有讲究,有3种禁忌要避免,看看你的名字是否犯忌?

古代人取名字很有讲究,他们觉得名字取得不好,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命运。古代取名字还有很多忌讳,在古代也是一种对其他人的尊重,接下来说说古人有3种禁忌,在取名字时要避免,很少会有人知道。那么大家看看你的名字是否犯忌?

1.忌讳与贤者和贵者撞名

像孔子,庄子这一些有贤德的人。就是像老师一样的人,如果要取名字的话,不能和自己的老师名字类似,不能就冒犯了自己的尊师了,如果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跟自己的老师撞名了,那就是犯了严重的忌讳了,像历史上,那些比较有名的人名字里都不会有丘字这个字眼,因为就跟大名鼎鼎的孔丘撞名了,像老师都是贤德之人,他们这类人的名字不能撞,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为贤者讳。除此之外,还有就是一些值得我们去尊重的人,也就是一些身份尊贵的人,比如我们的上级,或者最尊贵的皇上,如果跟他们这些人冲撞了名讳,就不是犯了忌讳这么简单的事了,带来的可能都会是会被砍头的危害

2.忌讳与亲人长者撞名

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和自己的亲人撞名,尤其是自己的长辈,取名是千万不能出现与自己亲戚相同的字眼的,那个字是必须得改变的,如果取与自己长辈相同的字眼,那就是是对长辈有了冒犯之意,像一些直系的长者们,也是不能取相同的名讳的,如果名字里也出现了同字,也是要赶紧改掉的。但是在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他们是没有这些规矩的,他们甚至为了纪念自己的长辈给自己的孩子取长辈的名讳,还会把长辈的名字放在中间。

3.忌讳不好的谐音和禁忌

诸如刘芒(流氓)、胡娇(胡椒)、和珅(河深)、苟雄(狗熊)白研良(白眼狼)想这些贬义比较明显名字不会取,不过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肯定不会取贬义的啦,否则孩子一生都是被别人笑话的,孩子自己也会感到很痛苦,毕竟名字代表着自己,是自己的一个形象,一个标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你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在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到主人家有什么不能提的,一定要避开,有些人名字会要动漫名字,会用花什么的,比如有人叫牡丹,你就不能谈论起牡丹,评价什么的,主人听了就感觉再说她,比如动漫认为柯南什么的,可能有人就会跟自己儿子取,希望自己儿子能跟他一样聪明,但是自己去做客的话就不要谈论到这些相关的吧。

古代取名有哪些忌讳?为什么不能和皇帝同字?

不能和皇帝同名,不能和皇族同名,和贵族也不能出现同名的情况,名字里不能出现9和5这两个数字,不能和皇亲国戚的名字相同。这是由于和皇帝同字就会导致别人出现误会,而且会被看成是藐视皇权的情况。

古代取名的学问是什么?

中国从古代就对取名很重视,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重要。通常是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但也有满月起名、周岁起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从周朝起,起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

古人认为,一个好名字涉及的内容多样,有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社会发展走势等,尤为重要的是与《易经》相结合,与先天八字的强与弱,先天五行的喜与忌,五格数理的分析,人的十二生肖,《易经》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结合。古人觉得一个好名字,不但寓意、听感、美感和五格数理好,还要与八字强弱互补、阴阳合一,循环相生,并与先天五行喜忌相符,只有这样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于人的一生。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来区分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达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名字所表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样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因为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采用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交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辈的名字就要回避;取名时也避免取他们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不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原因,现代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尊重。

几千年来,许多学者对姓名的笔画也进行了研究,并与《易经》相结合形成一门独立的测字学。后来,历经各代学者补充整理、详加说明,但并没引起世人的充分重视。19世纪初,日本学者雄崎健翁对中国姓名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称为“圣学”。随后,又传人新加坡、、澳门、、韩国等地区,形成现在的姓名学,并沿袭至今。

现在,姓名学已经风靡中国,出现了很多起名公司和起名网站,并出现很多所谓起名大师或起名专家。其实要想取一个好名字,并非起名大师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收集与整合多方面的资料。

取名注意事项多数父母给孩子取名,通常寄托了对子女的期望。取名要按照性别、生日时辰、家庭成员的历史,族谱、家谱的传承’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父母的愿望等,综合取舍,再决定。下面介绍几种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区分男女取名法古今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多按照其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分工不同、生活习性不同而决定。

男性取名特点:依据男子勇猛、坚韧、豁达、向上、有力量、不怕困难、勇于斗争、敢于尝试的特征,选用鹰、虎、彪、豹、鹏、大鹏、万《里、高山、山、海、川、河、大干、长空、宏伟、飞、升、腾、达等字取名;依据男性有理想、有抱负、有宏伟目标、要建功立业的特点,选用保国、进帅、国柱、栋梁、向前、为民、建功、建勋、弘业、知远等字取名;依据谋求一生平安、发财进宝的特点,选用进财、进宝、财旺、金宝、富贵、四吉、喜财、升财等字取名;还有选用不俗的字、表达志愿的字、表达操守的字、表达长寿的字取名,甚而选用外国译音字取名等,层出不穷。

女性取名特点:选用加“女"字偏旁的字,见名便知是女性,如女、妞、妮、妍、婧、妹、姑、姗等;选用花草这类字来表示女子名字,这种形式表达出女子像花一样美丽、娇艳、动人,听了名字就让人喜欢,如芝、兰、芋、芍、菊、芗、芯、芦、芙、芽、苓、苁、花、芬、芳、芹、蓉、苹、茉、莉、苗、英、芨等;选用玉石珍宝一类字取女子名,象征女性的高贵,如玉、玛、瑙、环、珏、珀、珍、珊、珠、琪、琳、瑚、琼、瑛、宝、金、银、钰、钏等;选用艳美一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美丽、可爱,如美、丽、娜、倩、俊、娟、花、艳、妍、鲜、艳等;选用柔情、柔景一类的字取女名,表达女性温柔可爱的性格,如云、月、波、雪、雯、涓、惠、怡等;选用有关女德这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文雅、正直,如慧、巧、静、娴、淑、秀、俊、阁、钗、钏、香、文、雅、真等,色彩缤纷。

崇尚圣贤取名法古往今来,人们取名时,也以圣贤的名字来取名,表达出对圣贤的崇慕,如选用尧、唐、舜、虞、禹、汤、文、武、孔、孟等字人名,都是明显的例子。

引经据典取名法截取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略加变化,作为名字,表示名字的典雅和不俗。如:贺方,来自《诗经·大雅·下武》“四方来贺”;侯朝宗,来自《诗经·小雅·沔水》“彼流水,朝宗于海”;诩字,来自《礼记·少仪》“会同主诩”,郑玄注:“诩谓敏而勇。”

五等爵位取名法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君王册封贵族的等级,象征贵族的权势与地位。人们取名选用公、侯、伯、子、男是表示对权势的尊崇。

崇尚道德取名法中国人因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有一种崇尚道德的传统美德,在取名方面也能体现出来。如:取名时选用德、道德、敬德、仁、义、礼、智、忠、孝、节、忠恕、守敬、诚、忠诚、实、诚实、德洁、德行、恒节、德福、建德等。

崇尚吉祥取名法很多人取名,希冀吉祥、幸福,因而,选用吉祥、幸福方面的字也不少,如吉、祥、吉祥、福、禄、寿、喜、禧、有福、幸福、庆、吉庆、瑞、祥瑞、竹瑞、嘉、兴、利、兴利、胜、胜利、天、天胜、寿、鹤寿、伟、大伟、安、平安、进喜、焕发等。

崇文尚武取名法文、武是人们建功立业的两种途径。有人崇尚文,如文、文学、力文、文俊、儒、儒雅、宗孔、宗孟、文华、翰、翰林等;有人崇尚武,有关的字有武、威、纵、天纵、震、强、加强、力、大力、镇、镇武、振武、虎、彪、豹、鹰、鹏、云鹏等。

易象八卦取名法易象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构成,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

两卦在八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本源。《周易》、《易传》以及易象、八卦,在中国是很有影响力的学问和文化现象,从伏羲到孔子,再到历代易学家,都对易象、八卦有钻研。易象、八卦也深入到中国人的取名上来,因此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字都是取名应用率比较高,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用字。

崇尚自然取名法辛苦的中国人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培养了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的美好风尚,这种美好风尚也突出地反映在取名的学问方面。崇尚自然的取名法,用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日、月、星、辰的名称,到各种山、川、河、水的名称,到各种动物、植物的名称,到春、夏、秋、冬的名称,到各种自然现象的称谓,都能够用作取名用字。如江、大江、河、大河、川、大川、山、大山、岳、嵩、湘、沔、汉、柏、枫、桦、桐、楠、竹、草、芳、芳香、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晖、朝晖、日、月、星、辰、石、兰、莲、梅、菊、洲、荣、鹤、燕等,举不胜举。

另外,还有阴阳五行取名法、天干地支取名法、十二生肖取名法等,取名选用阴、阳、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字。

都知道古人名字还有字和号,这其中有哪些讲究?

小时候学习诗词,在读到作者名字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自己去找作者简介。再看作者简介的时候,会发现基本所有的作者都是有名,字,号。比如李白,字太白,号,又号""。再例如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小时候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只是简单的觉得或许古代人向我们一样也会起乳名。直到现在长大了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时候的字和号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其实,古代人的字和名是相互联系的,算是对名的一种补充说明。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字"最早出现在商朝,到了周朝,这种做法就已经开始盛行起来。那个时代的人相信有神的存在,当时继君王之后,最高的地位就是祭司了,很多人为祭司起的名字是带有神的指示的,只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才能称呼自己的名。不过,在古代,小孩子如果没有成年的话是没有字的。因为古代女子或小孩基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面对的都是些家里人,都是称呼名的,所以也就用不着取字。走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文人雅士,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可以互为补充,可以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而且,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例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所以古时候的人,起名字是很有讲究的。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字,普通百姓家里是没有这些的。古人的名、字、号中都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