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499

刘世锦:十年将中等收入群体增至8亿人 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21世纪经济报道2020-08-24 15:16:090

原标题:刘世锦:十年将中等收入群体增至8亿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着力点

8月23日,《比较》编辑室和北京基金小镇共同举办的“后疫情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战疫增长模式》新书发布会在线上举行。

{image=1}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的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分享了他本人关于中国经济的最新思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得信息,梳理重点如下:

关于经济形势:全年可争取3%左右的增速

“疫情暴发之初我们的判断是,二季度出口可能会大幅下滑。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出口只是小幅的负增长,说明中国出口行业这次表现出非凡的竞争力,证明中国出口行业能经受大风大浪”,刘世锦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压力测试,这次不期而遇的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压力。疫情冲击下,一季度我国经济下跌6.8%,但二季度经济增速恢复至3.2%。

刘世锦表示,从整个经济形势来看,上半年包括7月份,中国经济的表现是符合预期的,部分指标超出预期,比如出口就超出很多专家的判断。

疫情冲击虽是短期的,但可能带来部分永久改变。

刘世锦表示,目前供给侧恢复较快,但需求端恢复较慢。这反映出,企业或机构的反应速度,要快于个人。疫情推动了“数字化生存”,部分需求可能会永久性减少。比如今天开的这个会,线上效果不错。原来可能要找个地方,部分参会人员还要坐飞机、住酒店、餐馆消费等。所以,疫情可能会影响部分服务业,包括航空业、酒店业、餐饮业等。

“中国经济总体恢复不错,尽管恢复有不平衡的状况。如果正常的话,三四季度应该能恢复到5%-6%的增速,全年可以争取3%左右的增长”,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还指出,正常情况下,明年我国增长速度应该是在7%左右,甚至更高一点,因为今年的基数比较低。所以评价这段时间的增长,可以把2020年和2021年加起来,两年平均能有5%左右的增速就相当不错了。

按刘世锦提出的“相对增长率”的概念,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1%,全球经济增速为2.9%,中国的相对增长率差值为3.2个百分点。如果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能达到3%,全球经济增速若为-3%,那相对增长率会达到6个百分点。相对增长率从去年的3.2%到今年的6%,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状况不错。

经济回到正常轨道后,应拓展“结构性潜能”

刘世锦表示,从宏观政策来讲,前一段时间是个特殊时期,出台了很多非常规的措施,以宏观救助为主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大量推出。随着经济逐步回到正常的增长轨道,宏观政策也应该要回归到常态。

“当然,目前还不宜明显收紧,但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股市、房市。今年宏观杠杆率上升应该是无法避免了,在稳定宏观杠杆率的前提下,要防控金融风险。另外,宏观政策要关注,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刘世锦表示。

早在5月份,债市收益率有所上升,资金面有所趋紧,市场已经感知到:前期应急政策要回归常态的信号。7月初股市大涨,牛市情绪高涨,政府层面也在积极稳预期,提醒市场风险。上半年数据发布之后,中央明确坚持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手段。

年中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宏观政策做出部署,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等。

刘世锦表示,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后,宏观政策的作用比较明显。但宏观政策的作用是短期的,随着经济转到正常轨道,注意力应该放到拓展“结构性潜能”上来。

中国经济要想保持中速增长,必须要拓展一些新的结构性潜能。所谓“结构性潜能”,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能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潜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追赶潜能。二是新涌现的潜能,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

刘世锦表示,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多数发达经济体在4万美元以上,美国人均GDP是6万多美元。

“我们和发达经济体至少有3万美元的差距。近几年,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状况有比较多乐观的估计,但从人均GDP的角度来说,3万美元的差距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追赶的潜力很大。我们还要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管理、体制机制等经验”,刘世锦指出。

新形势下的“双循环”应该有两个特点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刘世锦指出,现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其实我们历来如此。

1.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国内,是以内需为基础,为了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从国际范围来看,大国一般都是以内需为主,即使对外开放度比较高,外贸占比比较低。只有一些小型经济体,外贸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3.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我们不仅拥有超大型的国内统一市场,还拥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人,这么大规模的体量就只有中国。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4.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这么一个增长阶段,那就是服务业占比逐渐提升、并处于主导地位。尽管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出现分离,比如欧冠比赛发生在欧洲,但大量观众来自中国,这个时间和空间可以分离。但是,大部分服务业还是本地化的、不可贸易的。随着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内需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这是必然趋势。

既然我们一直如此,为何此刻要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呢?

刘世锦指出,这是有众所周知的背景。

1.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外需在萎缩。不仅外需在萎缩,外部供给能力也在下降。中国进口减速明显,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外部供给能力跟不上。

2. 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部分外需市场有可能会收缩。

3.全球化遭遇逆流,出现了卡脖子、断供等状况。包括中国在内,不只是中国,一些大中型的经济体可能都要被迫实施“产业备胎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一直在搞国内大循环,但是现在的大循环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要提高内需比重,第二要提高关键技术、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抗冲击的韧性。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后退,更不是关起门来搞自给自足。相反,我们实际上需要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刘世锦强调。

中美脱不了钩,更高水平的开放要适应周期变化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怎样一种开放呢?刘世锦列举了五个特点。

1.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市场变化的开放。

比如,美国不开放了,但美国以外的市场还很大。

2.适应开放程度周期性变化的开放。

“我们以前对开放过于乐观,其实全球化进程是有波折的,可能出现周期性变化。我不认为,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是一种常态。过一段时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我们对全球化的长期发展要有信心。美国的国内政治、政策、开放等,都可能变化。中美是脱不了钩的,中美之间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这个大趋势也不会变。所以,我们要有周期的概念,要适应这种周期变化”,刘世锦指出。

3.应该是更有韧性、弹性、抗冲击性的开放。

比如,遭遇断供等问题,通过备胎战略来应对。中国仍然要继续开放,利用全球化进行分工合作。

4.基于制度和规则的开放。

5.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的开放。

如何打通“国内大循环”?

刘世锦表示,要打通国内大循环,需要把痛点打通,当前重点是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在刘世锦看来,由于都市圈、城市群能产生集聚效应,带来更高的要素生产率,未来十年至少70%-80%的经济增长潜能,特别是创新潜能,可能都来自于此。应该要以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为龙头,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

具体到都市圈、城市群,刘世锦认为要推进以下两方面的要素市场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特别是创造条件让宅基地有序流转。

2.推动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改革,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比如按照人口流向来分配用地指标、财政补贴资金等,按人口布局变化定期调整规划。

刘世锦认为,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存在三大短板。在基础部分,我们的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不同程度存在行政性垄断。在主体部分,我们需要消费结构升级,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够大。在高端部分,我们的基础研发能力,特别是原始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方面的能力比较弱。

“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应该提出另外一个目标,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也就是,由现在的4亿人左右,用十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能够达到8亿-9亿人规模。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扩大消费,是扩大国内大循环的主要着力点”,刘世锦指出。

如何提高收入、扩大消费呢?

刘世锦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要利用这点带动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而带动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生产力,将中国变成一个生产基地和创新大国。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完善社会政策,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随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收入的提高,消费能力才能提升。这样,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这才是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含义。

简而言之,消费、人力资本提升、生产大国和创新大国,通过推进这几方面工作,促进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来形成国内大循环。

刘世锦还进一步提出,对于推动创新方面,建议可以在创新居于前列、科教资源丰厚的若干城市,比如杭州、深圳、内地的部分城市,像当年办经济特区那样,创办高水平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

“我们关键要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产生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还指出,对外开放方面,应该谋划一些更具想象力和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必要的时候可以推出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政策。在全球化的理念和规则制定上,中国不能往后退,应该继续往前走,对全球开放发展起来引领带动作用。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责任编辑:何中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