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5529

易经五行风水局,易经风水知识

兴仁信息网2023-08-01 10:45:080

易经与五行有什么关系

《周易说卦》“乾为金”、“坤为土”、“坎为水”、“离为火”、“巽为木”,已经赋予了八卦的五行属性。

人们常说“金秋八月”,说“兑为秋”也就是“兑为金”,说“万物出乎震”震为春,春天草木萌芽,震为木,“艮为山”也为“土”。由此可见,《易经》与“五行”的关联主要在八卦的五行属性方面。

八卦方位与五行属性,在明代阳宅“风水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八宅四书》里面,把符合“后天八卦”方位分布的八宅,分坎、离、震、巽为东四宅(谓之“兄弟连肩多同心”),乾、坤、艮、兑为西四宅(谓之“天下爷娘亲稚少”)。

无论“九宫飞星”布何宅何门,其变换皆原本于所谓“后天八卦”的方位与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姤卦初六爻辞“系于金柅”看,初是下卦巽主爻,与九四正应,下卦巽为木为绳,上卦乾为金,所以有“系于金柅”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困卦九四爻辞“困于金车”看,上兑为金,二、四、五互体巽为木为绳,所以有“困于金车”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鼎卦六五爻辞“鼎黄耳金铉”看,五为土数色黄,下巽为木,二、三、四互体乾为金,所以有“鼎黄耳金铉”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渐卦六四爻辞“鸿渐于木”看,上巽为木,二、三、四互体坎为水,下艮为水中之石,鸿雁落于石上之木,所以有“鸿渐于木”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从《易经》的旅卦巽为木,下艮为小子(童仆),童仆处于木生火之下,所以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之辞,似乎也讲究五行属性。

易经五行风水

简批,少年辛苦,老来福禄双全之命。 名利推来竟若何,前途辛苦后奔波, 命中难养男与女,骨肉扶持也不多。 注解:此命为人品性不刚不柔,心中无毒,自当自担,离祖之命,做事有始有终,池塘鸳鸯觅食,或聚或散,骨肉六亲不得力,如嗥如风,劳心费力多成败,初限运寒多驳杂,祖业破败,重新白手成家,至三十五六方能成家立业,四十开外,如船遇顺风,五十多岁安稳,末限滔滔事业兴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什么叫做风水,什么叫做五行?

风水是古人在于自然环境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生存经验,这些经验现在已经上升为一门学科,全世界都在学习。为什么说风水是经验,我举例说明:为什么坐北朝南,因为北边要有靠山,要不然吹着风容易生病,朝南,有太阳,光照,温暖。为什么4周都是水,也是好风水,因为古代有部落,要打仗,这样利于防御,水源好也利于生活。为什么背靠凹山,面向大海是好风水,因为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氧气,加上地理形状,氧气聚集。为什么河边凸面好,因为河内有机物不断沉积,种植作物生产茂密,利于生产。等等等等。风水一点都不迷茫,只是后人用于欺骗,导致留下坏印象。一切都是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无形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金可以理解成斧头,斧头可以砍木头(金克木)等等,这个是相克。还有相生,金生水,金属经过加热变成液体(金生水)等等。五行列举了自然界的五总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存在形态,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中都对人类有着随时随地的影响。 总的来说风水和五行都是人类在生存中得出来的经验。他们能涵盖的范围都是宽广无边的,可以说风水包含五行,你也甚至可以说五行包含风水,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三分钟讲清楚四象和五行的关系,易经风水知识

我们都知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而五行对我们的一生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请继续往下看:

阴阳和五行的关系是怎样的

论阴阳与五行关系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唯有动静遂分阴阳;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极动极静之时,是为太阳太阴。少者初动初静之际,是为少阳少阴。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水者,太阴也;火者太阳也;木者,少阳也;金者,少阴也;土者,乃阴阳老少、木火金水冲气所结也。”这里非常明确的指出了阴阳、四象和五行的关系:五行就是四象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也就是说五行是由阴阳形成的,即阴阳生五行。

另外,从一些易学大家对四象的论述中,也能看出四象与五行的关系:如宋•刘牧《易数钩隐图》中:孔氏疏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 ’。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惟云四象也。”这段论述中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四象与五行的关系:即四象就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还有很多易学大家认为,四象在时间上为春、夏、秋、冬四时,在空间上为东、南、西、北四方,在六神上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如高亨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讲:“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种爻乃象四时,八卦由此四种爻构成”。无论是春、夏、秋、冬,东、南、西、北,还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在五行上都代表金、木、水、火,也就是说五行中的金、木、水、火为四象。

而五行中的土是四象--木、火、金、水相混合而成的一行,故土为混合物,所以古人以土为脏,在人体类象上以土代表肠胃消化系统。正因为土中什么都有,因此才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也正是如此《易经》上以坤为母。土在五行中是个特殊元素。在最原始的演变中是两仪生四象,没有土,此时四象在时空上各自占具了相应的位置。而后在四象扩大自己所占具的时空中,四象间相互交汇,而交汇处便成了混合物,这便是土。中央是四象汇集之处,四象都交汇于此,故土居于中央;而四隅是四象中的每两项的交汇处,故土又寄于四隅(所以四隅的地支都有一个是土,居于四隅的地支除亥水外都藏有土)。

可见,五行是四象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四象是由阴阳生成的,故五行也是由阴阳生成的。阴阳和五行是同一哲学体系。

阴阳生成五行后,五行便成了构成宇宙及宇宙中万事万物的五种最初、最基本元素,所以五行第一个含义就是五种最基本的元素。五种最基本元素有各自不同的性质,故五行又代表五种性质,因此五行的第二个含义就是五种性质。五行是由阴阳生成的,而阴阳者乃动静之机,阳的最初性质为动,阴的最初性质为静。一个要动,一个阻碍动,“动”只有受到阻碍才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动,如一个运动的物体只有受到阻碍才会做减速运动,才会有减速运动的这种运动形式--正因为阴阳的共同作用才产生了五种不同形式的动--五行;五种不同形式的动,自然会有五种不同的性质。世上万物的性质都是运动的结果。所以五行的第三个含义就是五种运动(此时五行的“行”是运行之意),或者说是五种动能。《周易》上对乾卦的解释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中的“行”就是运动的意思,代表动能。《三命通会》云:“五行者,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也,故谓之五行。”可见,五行代表五种往来于天地之间的动能。(所以,把五行单纯的理解为五种物质,是非常片面的。如不能把“金”单纯的理解为黄金或金属,不能把水单一理解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喝、所用的水……)。

宇宙中的物质,相互间最大的关系就是动能。正如哲学上所说,运动是物质的特性。宇宙中的物质,自身和相互间的性质与关系,都来自于运动,也是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在《周易》上用来表示运动和动能的就是五行,通过五行的生克来表示运动的去向和动能的转化形式。

阴阳与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

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义·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

五行的解说

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地理风水有哪几种五行

哦,你说的是那个啊,了了。真正的地理风水五行有四种:山星五行(即金星山、木星山、水星山、火星山、土星山是也)五行之名甚多,所用之法不同。书云:四经审脉遵三合;三元元空真妙决。又云:四生三合是天机,双生五行全秘诀。夫五行之理一也,何以有四生、三合、四维、双山、元空、向上之分乎?盖其用法不同,故其取名亦异,如木、火、水、金、土,是为五行也。然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各有其位,惟土居中宫。而地理家或用坐山,或用向上,不用中宫,是五行实四行也,故曰四经五行。若三合者,即四经之中,以类为合而得名,如寅、午、戍合成火局。已、酉、丑合成金局,申、子、辰合成水局,亥、卯、未合成木局。生、旺、墓三方吊合,名曰三合五行。又以四隅只有四长生,故曰四生五行。若夫双山者,两字同宫,干支合而言也。如艮、丙辛合,寅午戌为廉贞,火。巽,癸庚合,巳酉丑,为武曲,金。坤,壬乙合,申子辰,为文曲,水。乾,甲丁合,亥卯未,为贪狼,木。二字合为一宫,故曰双山五行。至于元空五行者,生入克入,生出克出,定吉凶而得名也。元者,神明变化之谓;空者,无所倚著之谓。立穴定向,全凭虚灵之水法以取用。水性元空,故曰元空五行。向上五行者,乃杨公秘传救贫之诀,盖以水口定长生,则水非吉水而不可用,故立化死为自旺,绝处逢生之法,即以向上起长生,故名曰向上五行。以上四经、三合、双山、元空、四生、向上,名虽不同,其理一而已矣。学者能将此六个五行熟烂胸中,用以收水立向,包括已尽。外虽有宗庙洪范、穿山透地七十二龙、峦头理气五行,种种名色,不下十余家。或得或失,殊难概信也

简述中国古代风水的阴阳五行世界观

中国文化起源——阴阳宇宙观中国传统文化从起源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炎黄时期起,“阴阳”学说就初见雏形,期间经过先秦的演变和完善,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阴阳”的概念已被诸子百家广泛应用。儒、墨、道、法、兵家等学说的形成,无不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理论的基础上,阴阳理论不仅纵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脉络,也是整个东方哲学和宇宙观的认识论。《易传》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性也,成之者善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相济”;《老子》中“万物负阴而艳阳,冲气人以为和”的诗句;以及《荀子·礼论》中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等等诸多典籍中无不渗透着阴阳五行理论形成的世界观。阴阳理论认为,自然周而复始,阴阳的流转,化生万物。世间万物无不是一阴一阳相对应,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自然界遵循着一个统一的规律。所以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道法自然”,并一直追求着“天人合一”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种思想在社会经济、、军事、教育、家庭等等方面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纵深——四方八维时空观《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易经》阐释的从天地未开到化生万物的整个过程。两仪即天地,即阴阳。四象从方位角度论即:东、南、西、北;从时间角度论即:春、夏、秋、冬。在方位上,从四象到八卦又细化为八方,这一系列的演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时空观。加上由五行理论与及星象的运行规律总结出的天干地支组成干支纪时法,这就完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时间与空间交叠的格局。干支纪时法是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合而成的六十个基本单位,用以纪时。干支与阴阳、五行及四时、五方的配合关系中可以看出,每个干支除了各自的阴阳、五行属性外,还各代表着一个时空关系,即一个时空坐标。如“甲”属阳木,代表春季(时间)和东方(空间);“子”属阳水,代表十一月(时间)和北方(空间);“己”属阴土,代表四季中的六月、十二月(时间)和中央(空间);“酉”属阴金,代表八月(时间)和西方(空间)。所以说干支两组符号所形成的时空坐标所反映的时空观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辩证的时空观。这种观念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阐释。中国五行与北京五行之“金”。谈到北京城五方与五行的联系,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始于明朝初年,明永乐皇帝朱棣“功不可没”。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后,时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举兵反抗朝廷,从北方打到南方,史称“靖难之役”,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下的第一道诏书就是从南京迁都北京,到北京后首先做的三件事是铸钟、建天坛和营造皇宫(现在的故宫)。铸的大钟就是现在大钟寺里悬挂的“永乐大钟”。永乐大钟的意义,就是宣扬“靖难之役”的“伟业”和定鼎北京的壮举。无意中,也为五行之说的“金”字,在北京城打下了伏笔。五行之“木”。明朝永乐年间造北京皇宫,大量木料从运河运来。皇宫建成了,留下了一根最大的金丝楠木搁在了皇木场。这皇木场就在现今的花市一带,后将这根楠木和整个皇木场移至广渠门东。楠木的神化,是在清朝乾隆皇帝为其作《神木谣》并刻成御碑之后,实在是为五行之“木”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五行之“水”。北京城内的五行之水,一说为德胜门内的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改为汇通祠,现在是郭守敬纪念馆。另一说为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镇水观音庵在前,昆明湖在后,似觉前者在明朝所建,亦为京城河网中心所在,代表五行的“水”,可信度是有的。后者是清朝时期,玉泉山水流过瓮山泊,经高粱河入西直门水关最后进入皇宫。这条水道经过的瓮山泊,就是在清朝建清漪园时扩大了水域面积的昆明湖。北京城在不断地建设,如果有将前者取而代之的事,既不割断历史,又显现出京城日渐之辉煌,从发展角度看,并不是坏事。五行之“火”。城南崇文区永定门铁道南,有一形似烽火台的砖台,称为“燕墩”(也称“烟墩”)。燕墩始建于元代,只是一座土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包砌以砖,才成为砖台。南方的方位属火,故筑烽火台以应之,但是并不排除在军事上的了望与“狼烟”报警作用。“烟墩”之称,也说明与火有关。但是,对“火”另有一说的是,北京南面良乡有座昊天塔,为隋、辽之物,因建筑在被称为燎石岗的赤色岩石之上,也被列为南方镇物,不过,从明朝初年之后北京城在辽、元时期基础上格局日臻完善来看,“燕墩”之说则更可靠一些。五行之“土”。北京中轴线中心故宫北面的景山,元代时只是个小土堆,名青山。兴建皇宫紫禁城时,曾经在此堆煤,故有“煤山”的俗称。还是明朝永乐年间,在建皇宫时将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在此,成为一座高大的土山,叫“万岁山”,又称大内“镇山”,景山的名称是清朝改的。如此一说,五行之“土”便跃然于眼前了。五行坛的起源风水是中国独有的地理占卜学。古人相信,地理和环境会影响人的命运。事实上,现代地理学证明,人类的命运,甚至历史发展与未来,都与地理息息相关。在风水学中,认为好的地理与环境会使人幸福,甚至得到与众不同的福禄与成功,通过风水布局可以达到这些效果;而坏的地理环境也可以让人发生灾难。为了超吉避凶,地理师不断研究印证,发现和发明了不少风水专用的方法和法器,比如石狮子、石碑石敢当,水晶柱,鱼池鱼缸,现代还用上了闹钟电灯等等。但是这些法器有两个共同的特性,一是功能单一,只能针对某种需求;二是作用有限,风水中依然有很多大凶大煞的地理环境无法解决,当不能搬走回避之时,就束手无策了。于是,古人从东方哲学中得到理论,从修行者的经验得到通天达地的符法,两者结合成最强的风水法器——五行坛。五行坛在吉祥的地方可以安镇守护人民,在凶煞的地方可以化煞解灾,解决一般风水法器无法解决的问题,无论从大地到小地,从吉到凶,五行坛都可以起聚集正能量,使人奋发向上,使运气一帆风顺的作用。五行坛的理论依据五行学说是东方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为本,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地之五行有变,人的五行也有变。五行坛就是根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在风水学中,一切吉祥之地都是因为五行流通相生,一切灾难犯煞是因为五行相克中止了流通。当五行坛镇守家宅与企业,基至镇守城市与国家,都会流通五行,从天到地到人都能开运得福。古代五行坛的结构古代修行者为了解决最难解的风水凶灾,按五行原理创造了五行坛,因为效果显著,于是一直在师承中秘传。古代五行坛之所以称为坛,是因为五行要以通神之力来驱动,然后才能流转,所以无论是家宅还是皇庭,都必须先建立祭祀天地的坛台。后来宗教发展,以道坛佛坛为基础也可以。先在坛上用一碗盛水,水中放金钱,水上横架筷子,筷子上点起香火蜡烛。以碗为土,以水为水,以钱为金,以筷子为木,以香烛为火,构成了五行的本质。又在这个五行阵下面压上五行符,在阵中加入五行的精神,于是与坛台一道组成了五行坛。然后法师会在坛前行法祈福,驱邪化煞,流通天地人的五行,行风水学不能达至之功。古代五行坛的问题古代五行坛存在许多问题:一,结构松散,摆放危险,不能长期设坛,容易倒下发生火灾。二,以宗教信仰坛台为基础,但很多家庭与企业没有坛台。三,五行之物随手拈来,都是日常用品做替代,如果没有法师开光,就不具有神力。一不耐用,二不适合现代优雅的室内审美风格。四,符纸与五行阵不能结合,也不耐用。在现代家居贴符纸会非常难看唐突,不用符却等于失去了五行阵的灵魂。五行阵是秘传风水法,本来懂的人非常少,就算法师会使用五行阵,因为以上问题,在现代也尽量不用。在实际风水操作中会遇到许多大凶大煞,就算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五行坛,也非常繁复并且不能持久,本来可以治本之法,最后只能治标。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重新设计适合这个时代,甚至能超越这个时代的五行坛,把古代智慧充分发挥,在今天为民造福。现代五行坛的优点材质:五行坛是聚集天地之间正能量的法器,材质耐用有效是一大重要。新五行坛使用了轻巧坚硬又充满正能量的钛合金作五行本体。钛合金坚硬无比,是太空科技的主要材料,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与实用性的金属,甚至在五行坛制作过程中,都因为钛合金太过坚硬而无法用模具,每个五行法器都是全人手打制。钛金属对人体有益无害,日本大量用于制造水壶。用钛合金制成五行法器,还能无限期使用,代代相传。坛台的材质使用了水晶。水晶的成份是二氧化硅,外观晶莹剔透,端庄典雅,既有简朴古风,也有现代的精致。最重要的是硅有吸收信息与释放信息的作用,今日电子芯片大量使用硅就是因为这种特性。所以,以水晶制坛,最适合作聚集能量通达天地的坛台。坛台之上必然有火,用水晶作坛还可以安全地避免了火灾的发生,使人能安定心神,无后顾之忧地运用法器。设计:古代五行阵有明显的民间法术形象,非常不适合现代家居。全新的五行坛则使用传统理念,加上现代设计师的结合,完全解决了外观问题。新设计在东方审美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西方现代美学结构形式,用金银加上水晶两种配色方案,适合现代一切风格的环境。无论居所风格是中式西式,华丽简约,家居公,都可以与五行坛融为一体。文化适应:文明之始,因为地域封闭,形成了各种文化和宗教。在文化刚刚开始接触碰撞的时候,互相之间发现了差异性,无法马上互相认同。直至今日,也有些人认为各种文化宗教不能同时信奉执行。但是以五行哲学与实用效果为依据的五行坛,则完全跳出了文化与宗教的局限性,适合用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文化背景。五行理论就象中医理论,不会只对中国人有效。五行哲学通达天地万物,不会被文化局限。在应用中,五行坛可以融入佛堂和道坛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居所,就算是没有宗教背景的地方也可以有效应用。五行坛的结构太极垣:太极垣是五行坛的主要外在载体,外形象S形,实际是太极之道运行五行的路线,内含太极阴阳循环相生的宇宙能量。五行法器:五行法器全部以钛合金制成,以古风水理论的五行之形设计。在风水学中,把五行的形状分为“高直属木,尖角属火,方平为土,圆形属金,波浪属水”,在风水学中,这五行形态相生相克,事实证明五行之形有极为强大的左右命运的能量。以最纯正的五行的形态与最优异的材质取代旧五行阵,福力更显著。钛符:在五行法器中,镶有五道不同的钛合金符。这五道上古秘符称为五行补命制煞符,源自《度人经》修行秘法,是历代高真修行的心血结晶,正是五行坛的灵魂所在,能把五行法器之力贯通到人的命运。基座:太极垣下的基座中空,上下有秘符镇守。水晶炉:水晶炉的设计极为现代而精巧。上古坛台都会在中间供奉香火,两边供水供火,这样会在台上铺满法器,不安全又占地方。这个水晶炉把整个坛台结合起来,包含了香炉,水杯,灯盏三个主要坛台元素,通用于任何文化背景与宗教。而且在使用明火时,还可以使现代香薰通用的铝盘底小蜡烛,购买用品极为方便安全。香炉使用卧香,只要在炉底铺上香灰,就可以使用卧香。相对于插在炉上的直香,卧香不会被风吹倒,不会把香灰香头落在炉外,更加洁净安全。不但适合任何环境,还可以作香薰之用。香炉最大的秘密还在于点香。清香点燃,就能带动坛台之气流通五行,又能把供奉者的诚敬通达神明,是使用五行坛达到效果的一大秘诀。从铁符到钛符:符者,合也。符可以沟通天地人,把人的心意传达给天地,又能把天地之力贯注到人的身上。但是,一般认为符是写在纸上,对于坛台来说,这样不耐用不安全。事实上,古代最强大的符是用铁铸而成。史书记载,每当大旱大涝,朝廷举行大祭祈晴求雨,为天下祈福,皆铸铁符使用,而且每有神应神显,可见铁符之功,为天下符法最高。古代以铁为最优材质,现代以钛为文明标志,以铁符的传统发展到钛符的工艺,是文明发展与五行文化进步的必然产物。又因为钛比铁更纯更硬更轻,经亿万年吸纳天地灵气,一经炼制成符,其神力比古法更胜一筹。常规使用镇守中宫五行坛可以用于镇守中宫。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如企事业单位,商铺公司,家居厅堂,五行必然混乱,邪气丛生。以五行坛镇守中宫,可以平衡阴阳,调顺五行,驱邪镇煞,化解太岁与各种不显眼的煞气,使天地万物、人际关系、阴阳二界,都能五行相生,人人和气生财,身体健康,事业昌盛。化解煞气风水学看地理环境有许多煞气,要用法器化解。还有从理气卦象推算出来的理气煞,也要用真实的法器来化解。问题是很多煞气非常难解,甚至是无解的。比如常见的路冲(冲煞),天斩煞(凹风煞),犯太岁,就不能指望用小小的镜子或工艺品去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根源下手。风水煞的原理全部来自五行失衡或者相克,只要有一个本身就五行平衡,又能流通五行之气的法器,就没有不能化解的煞气。当居所遇到任何难解的煞气,都可以把五行坛直接面对形煞或放在理气煞的方位上。比如南方窗外有路冲,就可以把五行坛直接放在南方窗台;北方犯太岁,就可以直接把五行坛放置在北方,流通五行还能供奉太岁,保一切平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