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5249

周易讲的是占卜吗,易经能不能算命

兴仁信息网2023-09-11 02:08:140

很多人都知道《周易》,《周易》中有没有关于占卜的理论?

说起占卜,很多人会联想到易经,也有很多人想到文王、圣经、塔罗牌等等。是的,占卜文化从古至今都有很多记载,也有很多大家圣贤君王在里边,我们今天来看看周易中的占卜文化,其中还是有很多谜未解开。

先说一下什么是占卜。占卜,意指以小明大、以微见著,通过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为原理,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为咨客分析问题、指点迷津的方法。它源于原始民族。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

在周易中有记载,《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始作于伏羲,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演变为六十四卦, 又把它称为《彖辞》。周公赋予爻象《爻辞》,最后孔子作《十翼》。史称“易经四圣”,其中占卜一道,当然也是《周易》,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更严格来说,卜筮之道起源早甚于《周易》。

通常人们把《周易》与占卜联系进来,并认为《周易》就是占卜。如果说《周易》中没有占卜的理论和方法,人们当然不能理解了。但是如果说《周易》中有占卜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确实也是无从谈起。很多人也认为《易经》的卦爻辞是占卜之辞。那么《易经》是不是占卜之辞?

人们说它是占卜之辞,大多就是把《周易》看成是毫无逻辑关系的凌乱文字。占卜易学如果是有什么理论的话,就是学易的人常说的易三论:简易、变易、不易。然而我们发现,古今易学家们都还没有读通《周易》。《周易》何以成了千古之谜?对于一个未知的领域,往往喜欢引向神秘,对于《周易》卦爻辞的解析是正确认识《周易》的关键。

周易是关于占卜的书吗?

嗯,是的,但引申出的哲学、自然学等更值得研究

《周易》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周易》就是用来算卦的吗?

一说到《周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算卦、看风水。如果到大街上走一走,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在大街小巷吆喝着给人算卦的人都称自己是用《周易》来给别人算命的。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让别人相信,自己不是在胡说八道,招摇撞骗,而是有理论依据的。至今估计还有很多人半信半疑:《周易》真的这么神吗?它算出来的到底准不准?当然也有人说,这完全是,去算命的人真是愚昧,两个眼睛的人被没有眼睛的人(算卦的大多都是瞎子,即使不瞎也会装瞎)忽悠,真是可怜! 那么,《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就是用来算卦的吗?如果它是用来算卦的,真的能算准吗?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不寒而栗——自己的命运原来能够被“算”出来!这种观点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艾子后语》里曾经记载了一个专靠算命来行骗的术士:齐王喜相命,有个人自称神相,还说自己是鬼谷子的学生、唐举的老师。齐王敬重不已,请他相命。神相却说:“先不要急,我给人相命一定要先谈一整天才行。”于是就跟齐王闲谈。谈了一会,有人来报告齐王说秦兵包围了即墨已三天。齐王脸色大变,神相在一边便说:“我看大王眉宇间一股黑气,预示着一定会有战争。”又过了一会,卫士绑上来一个人,说此人偷了国库许多东西。神相又在一边说:“我看大王下巴发青,一定要破财。”齐王不高兴了,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已经发生了的,我想知道将来的事情。”神相端详了半天才说:“我看大王面部方正、气宇轩昂,一定不是平凡之人!”齐王很气愤,一怒之下就把这位神相杀了。看来,打着算命的幌子行骗,迟早是会露出狐狸尾巴来的。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古人眼中的《周易》吗?仅仅是简单地占卜、预测命运这么简单吗?肯定不是。在今天被我们看起来很荒唐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却是非常严肃的。据说古人演卦有很多规矩,必须先斋戒,吃素食,还要沐浴,洗个澡,毕恭毕敬地去演卦。整天吃肉,身上脏兮兮的,演出卦来肯定不灵。而且,你不能碰到个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去演卦。比如,你今天家里丢了一只鸡,就不能靠演卦推算一下自己的鸡被谁偷去了。只有遇上大的事情,才能透露天机。否则,就会遭遇厄运。 《韩非子》中记载着一个周文王给商朝的奸臣费仲演卦而蒙难的故事。费仲是纣王身边的奸臣,无恶不作,坏事做绝。当时周文王在朝歌,一次与费仲一起饮酒,喝的有点多了。费仲知道文王能够演卦,就让文王算一下他的命运。文王一开始不愿意,但拗不过费仲的一再请求,何况费仲当时是纣王身边的红人,得罪不起。无奈之下,文王就替费仲演了一卦。费仲迫不及待地问文王结果如何,文王一时语塞,紧锁双眉,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费仲急了,一再催问。文王说:“此卦甚是奇怪,大人您现今虽享荣华富贵,只是日后,您死的倒真是奇怪。”费仲问:“但不知是怎样的死呢?”文王答曰:“人之生死虽有定数,有因疾病而死,有因水火而死,有刀兵而死,有跌扑而死,或者悬梁投井而死,而大人您,日后要在六月间冰冻而死!”费仲一听,脸色就变了,问文王:“君侯自己终身,可曾占过没有?”文王回答说:“倒也占过”。“但不知日和如何”,费仲问道。文王说:“不才倒得个善终正寝,百子送终。比大人您,却好得多了。” 这话让谁听了都会恼火。你落了寿终正寝,我却来了个死于非命!这不是明显地嘲弄我吗?何况古代人对生死很是忌讳,而费仲又是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小人。所以,文王占这一卦不要紧,却是把费仲给得罪了。费仲认为文王戏耍了他,怀恨在心,跑到纣王那里地告了文王一状。文王因此蒙难,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整整7年,受尽了折磨。不但如此,为了营救文王,他的大儿子伯邑考还被纣王害死。 文王因为喝醉了酒,随意演卦,泄漏了天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来

什么叫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1]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聊聊《易经》:什么是易?什么是《周易》?它是用来算命的吗?

《易经》是《周易》和对《周易》的十个注解文献的总和。除了《周易》的卦爻辞以外,还包括古人以《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凡六篇和《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凡四篇,合称十翼。用十翼以释经,故又称《易传》。

易是取自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是一个头向上的蜥蜴,义为变易。当然也有上日下月之说,还有上日下云乍晴乍阴之说,但其阴阳变易之义都是认同的。以后将易用于交易之义,才创造了蜥蜴的虫字边的蜴。原有夏之《连山》、殷之《归藏》与周之《周易》并称为易,即三易。后《连山》、《归藏》失传。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易》归入占卜类书籍得以幸免。

《易经》研究者普遍认为,八卦为伏羲所创,用连和断即阳和阴分别表示当时所了解的天、地、山、水、火、风、泽、雷八种自然场景和现象,现在我们的电脑语言就是用连和断(1、0)来编程来处理的。大道至简,何其一致。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或者周文王团队把他所遇到的事件和经验用卦爻的的方式加以记录和说明,推演为八八六十四卦,形成了现在的《周易》。

《周易》的主要贡献应该是:

其一、只有相对才产生关系,才有意义,即事物阴阳相对,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的;

其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其三、全面分析事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事物对应的关键点,趋利避害,化凶为吉。

其四、诚信和公正(《易经》的用语是孚和贞)是世界和谐发展的基础。

《周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中,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是巧合,而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必然。

一是时代久远,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是书写原因所致,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已是飞跃性进步,但书写难度仍然很大,找龟板扇骨量不是很大,刻刀磨砺、刻制难度反而很大,需要书写的内容必须精简再精简。

三是微言大义,用很少的语音来讲深奥的道理,善悟者才是得道者。

四是以事件为基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事件,而是举一反三,由表及里,讲一类事件包含的道理,过细会使人迷于记事忽视内涵。

所以,《周易》是宝典更是天书,其深邃的道理和智慧须知更须悟。

当然,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的道路方法有千条万条,正像“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命题一样,你是在同一个地点踏入了这条河,但水已经流动了,鱼也已经改变了位置,沙子也滚动了,水中的微生物生生死死变化就更大了。就是入水要小心,别被水冲走等基本道理还是一样的。

像哲学这么弯弯绕不是《周易》要告诉我们的。《周易》如果是用来辩论的,两头堵,《周易》就不是宝典了,就不能长久流传了。《周易》就是告诉我们处理事务的基本方法。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