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8585

礼记中将礼分为吉凶军宾祭,吉凶军宾嘉五礼

兴仁信息网2023-09-11 16:04:020

‘三礼’指的是什么?

三礼:

1、祭祀天、地、宗庙之礼,;

2、仪礼、周礼、礼记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基本上可分两大类: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还有人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有关《周礼》的著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贾公彦的《周礼正义》,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吉凶宾军嘉 的含义

原文:《礼记》:礼者,履也,律也,义同而名异,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吉凶宾军嘉”就是古之五种礼仪。

翻译:

周礼,大宗伯之职,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只,事谓祀之祭之享之,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哀谓救患分灾也,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同谓威其不叶偕老(周礼注作僭差,此讹。)也,以嘉礼亲万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为制。

吉礼之别十有二,一曰禋祀,二曰实柴,三曰燎,四曰血祭,五曰埋沉,六曰副辜,七曰肆献,八曰馈食,九曰祠,十曰禴,十一(一下脱曰字)尝,十二曰蒸。

凶礼之别有五,一曰丧礼,哀死亡,二曰荒礼,哀凶札荒,人物有害之也,三曰吊礼,哀祸灾,遭水火也,四曰禬礼,哀围败,同盟合会财货,以更其所丧也,五曰恤礼,哀寇乱,邻国相忧。

宾礼之别有八,一曰朝,二曰宗,三曰觐,四曰遇,五曰会,六曰同,七曰问,八曰视。

军礼之别有五,一曰大师之礼以用众,二曰大均之礼以恤众,均其地政,所以忧民。三曰大田之礼以简众,因田习阅车徒之数也,四曰大役之礼以任众,筑宫邑,所以事民力强(周礼注强下有弱字)也,五曰大封之礼以合众,正封疆以合众人也。

嘉礼之别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

举例说明:有“吉凶宾军嘉”五礼,其中的“嘉礼”即包括婚礼。“婚”的本字是“昏”,因为黄昏时分“阳往而阴来”,象征“女来”。虽然现代结婚以晨早为吉,但基本程式却一如古制,如:纳彩(媒聘)、问名(新郎初登门)、纳吉(预卜吉利)、纳徵(下订婚礼)、请期(确定婚期)、亲迎(新郎迎新娘)、拜舅姑(拜父母)、拜祖灵(告祖)、合卺(夫妻对饮)、共牢(举家欢宴)等,泰半都为现代所尊崇。

在各礼分开叙述后,应该上比较浅显易懂些了,不知你是否看明白了。

吉、凶、军、宾、嘉,礼仪之邦的根本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礼”。“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礼仪内容繁缛,《礼记》中即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为便于了解和掌握这些礼仪,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人们逐渐按照这些礼仪的内容,进行了类型的划分。这就是《周礼·春官·大宗伯》篇记载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礼仪类型,统称“五礼”。汉代以后,历代的国家礼制虽有所演进和变化,但基本上都围绕这五礼的系统进行礼制建设。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祇)”的吉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qí)。”由此可知,吉礼就是祭祀鬼、神、示(祇)的礼仪活动。所谓鬼,指人鬼,即祖先的鬼魂;神,指天神;示(祇),指地祇,即地神。如

吉礼包括对上述天、地、人三界神灵进行祭祀的各项礼仪,如郊祀(祭祀天、地)、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祭祀的神灵也种类繁多。《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先王等。今天北京尚存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举行郊祀礼,祭祀天、地的场所。(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祭天的天坛为圆形,祭地的地坛为方形)

天坛

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

凶礼,是指遭遇到凶丧祸患时,人们相互间进行的哀悼吊唁、救济抚恤的诸礼仪的总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先秦时期已实行五种类型的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三、“亲邦国”的宾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的诸礼仪的总称。西周时,宾礼是天子和诸侯王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礼仪规范。秦汉以后,宾礼则成为中央与地方官员、中国与外国之间相互来往时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

《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了主要为诸侯国国君或诸侯国国君所派的使者拜见天子的八种宾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頫曰视。”

中国传统的相见礼,一般是作揖或跪拜。

清末学堂,学生向老师作揖

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清朝与欧洲某些国家的来往日益频繁,宾礼的形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最初,中国传统的跪拜皇帝礼仪与欧洲交际礼仪可以变通,混杂并用。乾隆末,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抵华。双方围绕究竟是用中国传统的跪拜礼,还是欧洲交际礼觐见清朝皇帝,发生了激烈争执。最后经协商,由乾隆皇帝颁布特旨,采用西礼行礼。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日衰。与英、法、美、俄等列强发生冲突时,统治者又往往屈膝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而,西方列强使节凭借强大实力,在交往使用礼仪问题上,态度日益强硬。咸丰、同治两朝,清廷与各国来华使节都为入觐礼仪采用华礼、西礼的问题而屡屡发生争执。

同治十二年(1873 年),日、俄、美、英、法、荷等国使臣联合向清朝皇帝呈递国书。他们要求采用西礼,特别是采用西方国家官员觐见君主的三鞠躬礼行礼。清朝一些大臣激烈反对这一提议,李鸿章力排众议,主张应遵循“礼与时变通”、“酌时势权宜”而制礼的原则,大致接受西方使节的要求。经过磋商,最终,上述国家的使节改用五鞠躬之礼,觐见清朝皇帝。皇帝接见外国使节,赐予茶、酒,以示恩自上出。这表明,中、外双方各有变通,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行礼方案。此后,外国使节觐见清帝,行五鞠躬礼,成为定例。

四、“同邦国”的军礼

军礼是指军旅操演、征伐叛逆不服者等与军事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诸礼仪的总称。

军礼起源甚早,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有关记载表明,商朝时,已经实行君主郊迎胜利凯旋的军队,在宗庙、社等祭祀神灵的场所,举行献俘告捷的礼仪。这说明,至少在商朝,已经制定、实行与军旅相关的礼仪。

西周时,军礼已经比较系统、成熟。主要可以分为大师、大均、大田、大役、大封五种类型。

清朝的田猎礼——“木兰秋狝”,堪称中国古代有效的融、军事、娱乐于一体的典范。木兰秋狝礼一般在每年农历八月举行。皇帝在离京前一天,派遣官员告祭祖庙。至围场后,皇帝与随行的贵族、官员、将士均在野外搭建帐篷宿营。皇帝所处的黄色帐幕,位于行营的中心。围猎开始后,如同作战一样,严明军纪。将士们的举动,皆要中规中矩、前后有序。

(清)木兰秋狝图

秋狝礼毕,行猎者校点猎物,满载而归。举行秋狝礼时,内蒙古各旗、外蒙古喀尔喀四部,及青海、蒙古、等各部的王公贵族,皆不远万里前来朝觐清朝皇帝,参加秋狝礼。清朝皇帝则设盛大宴会,依尊卑长幼之序,盛情款待众王公。通过秋狝礼,清朝统治者不仅满足了享乐之需要,操练、检验了满族贵族子弟的军事技能,而且,通过这一方式,既密切了与周边各部(族)的融洽关系,盛大军容武功的炫耀,又可以有效的消除某些部族反叛、分裂的异心,宣示了清朝统治者对他们拥有不容置疑的统治权。

不过,清朝中期以后,皇帝宗室、八旗贵族子弟多沉溺于声色犬马,“木兰秋狝”也逐渐沦落为单纯的娱乐项目,甚至成为清朝统治者自欺欺人的遮羞布。咸丰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咸丰帝,不思谋御敌之策,反而率子弟妃嫔文武官员,以“木兰秋狝”为名,仓皇逃窜至热河避难,致使北京沦落敌手,惨遭浩劫。

五、“亲万民”的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庆贺性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述嘉礼的类型和功能说:“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这些礼仪都在吉祥、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因而称为嘉礼。

唐朝官方修撰礼典《大唐开元礼》中,嘉礼四十卷,包括五十种具体礼仪,主要有:皇帝、皇太子、亲王加冠礼,皇帝纳后、皇太子、亲王纳妃礼,皇帝、皇后、皇太子受子弟、臣僚朝贺礼,公主出嫁礼,皇帝养老礼,皇帝册命皇后、皇太子、亲王、大臣礼,皇太子与师、傅相见礼,品官及其子婚、冠礼,乡饮酒礼,遣使出使诸藩国、巡视诸州礼等。

古代的“三书六礼”是指什么?

三书六礼是古代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宾嘉之礼 什么意思

宾嘉之礼是指接待宾客的礼仪和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宾嘉之礼属于古代礼仪“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其中两种,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

嘉礼主要内容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庆贺。嘉礼的用意在亲和万民,其中饮食礼用以敦睦宗族兄弟,婚冠礼用以对成年男女表示祝贺,宾射礼用以亲近故旧朋友,飨燕礼用以亲近四方宾客,脤膰礼用以亲兄弟之国,庆贺之礼则用在国有福事时。

扩展资料

五礼的起源和发展: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

“五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吉凶君宾嘉都是指是什么 意思

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程颐亦曰:“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