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3904

佛陀的全部前世,龙珠激斗伙伴热点伙伴神龙

兴仁信息网2023-11-10 14:37:160

解密释迦牟尼前世是什么样子的 释迦牟尼前世

净空---佛菩萨的名号都是一个通号,不是专号,不是专门一个人

我们今天是个出家身份,出家实在讲就是在社会上一个行业,我们选择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什么行业呢?诸位都晓得,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行业、义务的行业,不求报酬,我们跟着释迦牟尼佛的路子走,佛给我们做了榜样。这个行业不分族类,族类比族群的范围大,族类包括十法界,每一个族类里面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人是一个族类,但是人里面又分许许多多的族群,从皮肤上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红种人不同的族群。从地区上分、从文化上分、从上分,就会分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族类比族群大,佛不分族类;人,佛热心教导他;畜生,佛也热心教导它;饿鬼也教他,地狱还教他。你看地藏菩萨,诸佛菩萨到地狱里面教化众生都叫做地藏菩萨,所以诸位不要搞误会地藏菩萨是一个人,错了,不管什么人到地狱去教化众生那个人都叫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太多了。菩萨的名号是通号不是专称,这个是我们学佛的基本常识,一定要懂得。我们今天依照《地藏经》的理论方法修学,你就是地藏菩萨;依照观世音菩萨的经论,道理方法去修学,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不是一个人,就如同学校里的老师一样,菩萨是我们的老师,你看你发心教国文,是国文老师。菩萨意思就是这样,教国文的国文老师,教历史的历史老师,教数学的数学老师,你们想想国文老师有好多,教中学、教大学的,太多了。

所以说菩萨的名号都是一个通号,不是专号,不是专门一个人,专门一个人那你要讲的时候,某某某地藏菩萨那就是一个人了,譬如我们九华山常称的金地藏,那是专指一个人,金乔觉那是专门指他,不能搞成别人。地藏菩萨很多,你要晓得哪一个地藏菩萨,就好像学校国文老师很多,哪一个国文老师?我们学佛若连这个概念都没搞清楚,人家说我们,我们还有什么话好说?

佛陀名号也是通称。再跟诸位说明,连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也是个通称。释迦牟尼不是一个人,我们今天教导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是谁呢?悉达多释迦牟尼佛,这个我们就指定是他不是别人。释迦牟尼是通称,释迦什么意思?仁慈;牟尼是清净,心地仁慈清净行佛道,这个人就叫释迦牟尼佛。这些事情看起来好像小事,其实不是小事。你明白这个道理,阿弥陀佛也是通称。

今天西方极乐世界世尊给我们教导的是哪一尊阿弥陀佛呢?法藏阿弥陀佛,这个就没错了。你要晓得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同名同号佛菩萨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今天依照净土三经来修行,修得很像,也就是说,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我们统统透彻明了了,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教诲,我们统统落实做到了,你就是阿弥陀佛!你这个阿弥陀佛不是法藏阿弥陀佛。但是虽然不是法藏阿弥陀佛,确确实实你们的思想、你们的理念、你们的德行没有差别,那就是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合成一个阿弥陀佛。然后你才晓得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讲这些大道理,我们才能体会,所以到这种境界一念就能明见一切众生的情形。

一念是什么?一念是定,一念是究竟圆满的大定,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大定,此地讲一念,《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有的时候也讲师子奋迅三昧,都是这里讲的一念。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地方妙庄严天他善巧明白了,妙庄严天王不是诸佛如来化身来的他怎么会明了,他是兜率陀天,欲界第四层天,他哪有这个本事?所以从这里看,我跟诸位介绍的《华严经》每一个人都是诸佛菩萨化身来的,是诸佛而不是菩萨,我们从他的境界,从他修行上我们不容易看出来,从他赞颂上看出来了,他确确实实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他证得是圆满佛果。是诸佛化现,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我们对这些人真诚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一丝毫不是勉强的,自自然然现出来了。每一个天神、天王的名词我们晓得全都是诸佛如来,然后才晓得诸佛如来在十法界里头无处不存在,只是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我们把佛菩萨看作凡夫,所以像这些地方一定要很细心去体会。清凉的注子解释得很好,上句深广,这是讲众生心海不思议。深,其深无底;广,其广无边所以不可思议。有底限可思可议,没有底限,没有边际,心性如是,识性也如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也如是。

历史上,佛陀出家后,迦毗罗卫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的命运如何?

印度人不重历史 没有正史记载 不过在佛经故事中有 记载的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只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毗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毗罗卫国,残杀了三亿人民。

战争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毗罗卫国精英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释迦佛前世鹿角仙人故事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忍辱仙人。另佛陀前世还有一世为鹿王。鹿角仙人是印度神话故事,与佛陀无关。鹿王的故事如下: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

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的人,到山中去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

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鲜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

经过了一段的时间,碰巧有一次在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里怀有小鹿。这一天正轮著他去进贡,母鹿心里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了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这个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

善鹿王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大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来送死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遍。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

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国王布施如意宝

聚宝珠

普施,是一个出生在显赫贵族的家中的孩子,但从小就胸怀大志,想出家修行,立志度天下苍生离苦得乐。长大后,普施毅然离开了豪门亲人,从此往来于天下穷苦人之间。

在舍弃了锦衣玉食,前往修行的路上,普施渴了就饮两口泉水,饿了就向路旁的人家随便要点东西裹腹,累了就倒在草丛中躺一会儿。这时,他到了茫茫的大海边,普施弄来一叶小舟,往大海深处划去,经过了无数风浪才上了大海的彼岸。

在彼岸的深山中,普施遥遥望见一座洁白闪亮的银城,走了一天一夜,银城终于完整展现在眼前,只见宫殿座座闪着银色的光辉,十分的耀眼夺目。

当普施越走越靠近城边时,却猛然间出现一百多条毒蛇张开血盆大口,作势欲扑向普施的模样。

「原来整座银城的城墙竟被这些大毒蛇的身体围绕着,整整围了七圈。」普施站在城外高声念说:「你们这些毒害天下的东西,我要用善心来治治你们。」话刚说完,条条毒蛇便垂下脑袋,收起吓人的舌信,乖乖地睡着了。

普施顺利的进入了银城。银城里住着许多天神,他们看到普施平安无事地到了宫里,知道他绝非等闲之辈,便高兴地欢迎说:「贤圣的人,欢迎您到这儿来。」

「我是为普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而来的。」普施说。

天神赞颂说:「真是救苦救难的圣人。城外的那些毒蛇,都是方圆百里内,人们贪瞋痴的化身。它们都是为着一颗明珠,因而纠缠着城墙不放。」

天神并吩咐左右随从准备各种供给布施的物品,对普施说:「贤圣的人,按我的安排,你必须住上三十天,其余一切都包在我们身上了。」

于是,普施便暂时在银宫居住下来,天天带领宫内的臣民供佛、布施行善。三十天过去了,原本缠绕着银城外的毒蛇,完全消失。普施便向天神告辞。

这时,天神拿出一颗明珠送给普施,做为临别赠礼,并且说:「这明珠能光耀四万里,凡是您想得到的财宝,只要在它的光明照得到的范围里,没有不到手的。」

普施得到这样的宝物,感激不已:「感谢天神给我这样贵重的礼物,这样我更能拯救天下穷苦的百姓了。」

「您有如此的善根,以救苦救难为己任,将来一定会成佛的。那时,请收我做您的弟子。」天神把普施送出银城时如此地发愿。

普施离开了银城之后,继续往山里走去。沿途仍是杳无人迹,而且越向前越荒凉。普施不知翻过了多少深山密林,又来到一座大黑山前。

黑山顶上,有一座比银城更雄伟、更加金碧辉煌的金城,所有的宫殿全是黄灿灿的金子做的。

普施来到前,猛地又是一阵黑影晃动。普施仔细一看,仍是毒蛇,甚至比银城的粗一倍,那些巨大的蛇头纷纷吐出红信,喷出的臭气扑面而来。所有的毒蛇把缠得牢牢的,千条巨大的身子把城墙绕了整整十四圈。

「这些毒害天下的东西,我要用善心来拯救你们。」普施仍然以慈悲心对毒蛇说,那千条高昂数丈的蛇头立即垂了下去,乖乖地睡着了。

普施又顺利进到黄金宫里。黄金宫的天神更加热情地欢迎他。这回普施停留了一百八十天,纠缠在城墙外的毒蛇才完全消失。

普施向的天神告别时,天神也送他一颗神珠做纪念:「菩萨救苦救难,我也助你一臂之力。在神珠光耀的二十万里范围内,你想得到任何财宝都能得到的。待日后成佛,请务必收我为弟子。」

几天后,怀着两颗明珠的普施又遥望见一座琉璃城,所有的宫殿辉映出通透明丽的色彩。这里的毒蛇竟达万条,牢牢地把琉璃城围了整整二十一圈。仰起的巨大三角头高达城门顶,红色的舌信长达四、五丈。

「害人之心不可有,我以慈悲的心怜悯你们。」普施的话语就像一阵和风吹过,万条巨蛇终于垂头睡着,菩萨第三次顺利穿越毒蛇,来到了琉璃城内。

琉璃宫里的天神看到普施的到来,念了一首偈语来欢迎他:

「人言财宝是富贵,我把善心作日月;普施功德已无量,来到蓬壁生光辉。」

见到普施的到来,琉璃宫里的天神个个内心无比激动。这一次,普施停留在琉璃宫里度众行善的日子更久。等个功德圆满后,琉璃天神同样以明珠相赠:

「这琉璃宝珠所散发出的光芒,可照耀到六十万里远,凡是你要的财宝,在琉璃光的范围内皆能尽数得到。但你成佛后,请必定要收我为弟子。」琉璃天神在为普施送行时,同样对普施发愿请求着。

最后,普施拜别了琉璃城天神,循原路返回大海,渡过茫茫碧波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国家。

普施一路上将财宝布施给穷人,凡是普施所走过的地方便再也没有穷人了。他布施后的国家,每个国王看到佛法的力量使得国民皆富足,便都纷纷改正自己的过错,立五戒与十善法为治国正法,大开牢狱赦免罪人,恩德遍及全国百姓。

普施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银城天神即为阿难尊者,金城天神就是现在的目连尊者,琉璃城天神就是舍利弗尊者。依照三位天神当初的善心与愿望,在普施成佛后,他们都成了佛陀的弟子。

佛说的因果,有人能详细说说吗

我们中国文化,尤其信佛的人应该晓得,佛教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面。如果信佛却不了解这个道理,那么你说信佛,根本是。三世是指前世、今世、来世。前世的前世还有数不完的前世,来世的来世还有连绵不尽的来世。六道轮回包括天道、修罗道、人道(上三道),以及畜牲道、饿鬼道与地狱道(下三道),每一个生命就依他自身所作为,感得各式各样的因果报应,生生世世不停地在宇宙间轮回转世,这是佛教根本的道理所在。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类警句,我们小时候都念过的,这便是因果观念。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但是这因果观念,全是由佛教传来的吗?不是!中国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是因果观念的明显表示。由这种因果观念的推演,发展出中国几千年来一贯的教育目标,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时代不同,现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目标几乎已丧失殆尽,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和生活技能的传授,迟早要出问题的。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葱卖蒜作小生意,开银行,办贸易公司,做大买卖,那都是职业不同,无论你作什么,人都要学做人。我常常跟一些从政的朋友讲,不要说做官难,把人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上台做官要做人,下台一鞠躬也要做人。做人别做绝了,做绝了不会有好下场。中国人的教育,一向是为了达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观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许多理念,尤其菩萨道的提倡,无不是从此种因果观念和孝道思想立论,扩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于淋漓尽致的地步。

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如果你使坏,喜欢做缺德事,就算现在聪明能干、富贵荣华,将来后代子孙必然要糟。这是真的哦!我这辈子几十年来,因果报应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现世报。错事干下去,没几年光景便自食恶果,惨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说明罢了。所以我们小时候受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有句话:‘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方寸地指的是良心,就是说为人必须心地善良,后代方能得福。

佛教讲因果涵盖三生,每一个人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由此形成一条无穷尽的横线,和刚才所提祖先、父母、我、后代儿孙的竖线,又交叉成一十字架。其实,依据因果轮回,角色变易的道理来看,自己的前生、今生、来生同自己的上一代、这一代、下一代,二条因果线往往是彼此重叠,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中国民间长久以来,充满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为兄弟,互为夫妻的传奇故事,所在都有。所谓一切皆由因果、因缘而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随人自取。‘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佛说的因果,有一本经可以做参考<佛教三世因果文>.里面详细记载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佛家所说的前世因果是否存在,那又如何证明,怎么知道前世?

有很多方法。比如:深度催眠、冥想、气功、修炼等

佛教修炼到罗汉就可以直接看到自己的前世。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