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0929

中国最大的太岁多重,犯冲太岁是哪年人

兴仁信息网2023-12-11 03:53:080

什么是太岁?

据专家考证,太岁是六十甲子中,每年轮流统领该年天下大事的神明,是地神中最有力的年神。除了玉皇大帝外,几乎各路神仙都要听其命令, 因此无人敢冒犯他。由于传说中太岁位高权重,人人对他敬畏有加,唯恐“太岁头上动土”

一重达49公斤的特大“太岁”,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被发现,令人叹为观止。

这块重达49公斤形似怪异肉饼状的“太岁”,是2002年5月30日在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其长度约140厘米,厚度约15-17多厘米,径宽约47厘米。从外观上看,呈“八”字形,中间相互联接,呈两片肺叶状,外表沾满了厚厚的腐殖土,因体积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时被折断为两部分。如此大的“太岁”现世十分罕见。

记者在1月7日来到“太岁”发现者韩增禄家时看到,这个“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洗去表皮腐殖土,会看到它的肉,色泽并不一致,大体上是越丰满的地方,越现橙红色,里面有一些类似血管状的东西。摸上去有粘忽忽的感觉,好像里边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样,刀割上去很费力。

据发现者韩增禄介绍,2002年5月30日, 他与二儿子上山找牛。当时,二儿子在沟塘子的一处山戗子旁脚下触到一软绵绵的东西,韩增禄闻讯赶去仔细地察看,地上有两厘米厚黑土和腐叶,用手轻轻触摸软软的,很有弹性。经挖掘发现,其物通体为黑褐色,局部呈珊瑚状,就像堆在地上的两堆牛粪,总体看上去是两片肺叶状既不像动物、也说不上是植物的神秘“肉坨”。

令人惊奇的是,在“肉坨”身上最上面一层是当年落下的枯叶,枯叶下面是一层土,土的下面是“肉坨”。更令人惊奇的是“肉坨”肚皮底下是一层枯树叶,没有任何根系。据韩增禄讲,当时因为听老年人说过,所以当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肉坨”可能就是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神秘“太岁”。

第一目击证人桦甸夹皮沟镇李广林告诉记者,大家把“太岁”采取回家中后,他自己吃了一点,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放到口中就化了。

发现者韩增禄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作深入研究,能在科学上给出一个答案:“太岁”是什么东西?有没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对生命的起源和世界的神秘现象是不是有所发现?

〔新闻链接〕“太岁”的传说与现实

“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它表明一种文化忌讳。过去人们认为,不信这种忌讳、真的会招致灾祸。唐代《酉阳杂俎》一书记载:有个叫王丰的人,“于太岁头上掘坑,见一肉块,大如牛,蠕蠕而动,遂填,其肉随填而长。丰惧,弃之。经宿,长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数日内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广异记》中也说:晃良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岁”头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块,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当夜有人看见有些神人骑马坐车来慰问那肉块,并问:“太岁兄,你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报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气方刚,我也没办法。天明后“太岁”就不见了。

在中国民间,“太岁”向来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一种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响人们命运的力量。它无影无踪,而又无处不在。其实,“太岁”实际上是古代人假设的一种天体。作为一种具体的生物,“太岁”是真实存在的。

在《山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详尽记载,称其为“肉芫”,“视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中,就有对“肉芫”的记载:“聚肉有眼而无胃,与彼马勒颇相仿佛,奇在不尽,食人薄味。”晋代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对“视肉”做的解释是:“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

唐代著名学者虞世南的《北堂书抄》中也有一条关于“土肉”的记载,他的史料转录于《临海异物志》,文中说:“土肉,正黑,大如小儿,臂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钗股,浚克食。”

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据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解释,俗称的“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吉林桦甸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发现的这块“太岁”,被保存于纸盒箱中虽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烂、无虫蛀、不变质,“太岁”仍鲜活如初,无任何异味。对此,专家称,它其实是一个有生命的、低等菌类混合体,与《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的“肉芫”不能简单划等号。 本报今天以《“太岁”驾临南部山区?》为题,对在西营镇中阁老村发现的一个不明生物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兴趣,大家说法不一。记者就有关问题向山东大学生物专家卢浩泉教授求证。卢教授以前曾接触、研究过这类东西。卢教授告诉记者,被百姓说成“太岁”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由粘菌、真菌、细菌等组成的菌类混合体,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但不管在哪,只要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就会出现。今年降雨量较大,南部山区山村出现这个东西并不稀奇。至于当地百姓说的“太岁”能发出像青蛙一样的叫声,卢教授说,有可能是菌落里面夹有空气,当人用脚踩时,气体受挤排出而发出的声音。另外,因为菌群也是一个生命体,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新陈代谢,出现代谢物是正常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适宜菌群生长时,它也会慢慢腐烂、解体。 卢教授还称,这类菌群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不能与《本草纲目》等古籍上的记载完全划等号。

什么是太岁?

太岁是一种植物,听说好像会吃人呢

太岁是什么东西 ,有多大?

它是最古老的物种,有特强的再生能力,太岁是介于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粘细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极强,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细菌复合体。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类,称其为“本经上品”,并将芫分为五类,其中对“肉芫”是这样描述的:“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同时,《本草纲目》“芫”类条目中还列举了几部以“芫”为主的药方,说明“芫”类对一些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其共同特点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中国有句俗语,“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史记·秦本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要永远统治天下,便找到方士名医徐福,命为其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据说秦始皇让徐福寻找的仙药当中就有“太岁”,学名就叫“肉灵芝”。同时,在中国神话史书《山海经》以及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太岁”的记载。那么,太岁究竟为何物?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内蒙一农民家有块类似肉团的不明软物,它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不是动物但手感和肉一样;它不是植物,却能够在土里生长;它不是菌物但生长习性却和微生物十分相似;它夏天不会因气温高而腐烂,冬天也不会因温度低下而僵硬;它身上的“伤口”能够自动愈合,它无异味且在不断地长大……有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岁”。现在,这个疑似太岁的不明软物的样品正躺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接受身份鉴定。太岁之谜,或许不久将在广州被解开。

《广州日报》供稿

无意捡来个“怪物”

经过多番努力,日前,记者终于拨通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红旗村农民张永平家的电话,张永平是发现这个“太岁”的人并因此成了它的主人。

张永平介绍说,自己是在2004年4月份发现这个“怪物”(由于红旗村村民都不知道这个不明软物是何物,故称之为“怪物”)的。当时,他在村子一个崖边用推土机推土时突然发现,土堆中冒出来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他起初以为是一块石头,但用手搬动时才感觉它更像一块骨头胶。张永平当时也没有多想,就用车把这个不明物体搬回家。照张永平的说法,他当时想把它带回家用作压缸石。

等到张永平家准备腌菜的时候,他才再次想起来这个不明物体。于是,张永平用清水对这个不明物体进行了清洗。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怪物”经过清洗后变得柔软起来,用手摸感觉滑黏而有弹性。张永平仔细打量,这才看清楚这个“怪物”的真实面目:它呈灰褐色,像是一块凝玉。

中大实验室研究紧张进行

据张永平说,内蒙古《北方新报》的记者辛一多次来张家想帮忙弄清这个“怪物”的真实身份。他们上个月小心翼翼地用刀子割下了两小片样品,并将样品邮寄到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该院施苏华教授及其研究生邓书林为其做身份鉴定。然而过了两天之后,重新被放回到水盆里的这个“怪物”身上刀割的痕迹慢慢消失了,又恢复了原来的外貌。

当内蒙农民张永平的太岁样品被邮寄到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该院施苏华教授和她的研究生邓书林立即着手对其进行身份鉴定。

据邓书林称,中大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对这个疑似太岁身份的鉴定工作,只是众多纷繁的太岁之谜研究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环节。

邓书林介绍说,内蒙农民张永平之所以把样品送到广州,是因为这个研究项目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药物化学家邱声祥博士组织的,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邱声祥博士进行太岁研究的合作伙伴。

-专家看法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董兆麟:一种活的生物体

董兆麟,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工程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在对太岁进行跟踪研究。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就他看到的照片以及媒体此前的报道,张永平家的这个不明“怪物”极有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岁。董教授说:“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肯定的是,太岁的主要成分是大型粘菌复合体。”

董兆麟教授认为,从他们目前掌握的研究结果看,太岁在三个方面有重大开发价值:由于其体内含有高度抗腐化性物质,在食品添加剂、无公害食品开发、食品防腐剂领域有重大开发价值;太岁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极强,体内含有提高免疫力的物质,因此在保健品方面也有开发价值;太岁通过吸收有机质和腐殖质可以自身复制,在医药方面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有重大科研价值。

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杨兴中:“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陕西周至县这个太岁的发现,当年在国内外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专家将其命名为“特大型罕见粘菌复合体”,认为它既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是活的生物体,世界罕见。该“粘菌复合体”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杨教授认为,在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和真菌都有着共同的祖先。它们是由几十亿年前一种原始的鞭毛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这个粘菌复合体,它的细胞结构和原始的鞭毛细胞的结构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这种细胞不含光合色素,按《生命起源及进化谱系图》分析,它的位置应在菌、(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之间。也就是说处于生命演化的一个岔道口上,左拐就会发展到植物界,右拐就会向动物界发展,原地不动就变成了像蘑菇灵芝一样的真菌类。

23斤太岁多少钱一斤

野生太岁:

一等太岁(单重500克以下的肉太岁):20000元/500克

特级太岁(单重大于等于500克):20000元/500克

收藏太岁(外形完整,没有关伤口):50000元/500克

小野生太岁:

耳朵太岁(耳朵大小,因大小按重量):900元

手掌太岁(手掌心大小按重量算):1200元

极品收藏太岁(两个耳朵大小,像白肉一样):16斤/50万

极品收藏太岁(灵芝样,像肉样):15斤/50万

1两太岁有多大?

很小很小 你随便家里拿个生姜称称大概也就一两重

太岁到底长什么样?求图

http://image2.sina.com.cn/IT/d/2005-11-30/U68P2T1D778683F13DT20051130112048.jpg

太岁是一种黏菌,是介于生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有原生物特点,也有真菌特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肉芝”,并称其为“本经上品”。有专家认为,“太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古生物活体标本,是“人类和一切动物的祖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