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3718

易经是算命专用书,易经是算命的书吗

兴仁信息网2023-05-26 19:43:490

《周易》是“算命”的书么

易经 是群经之首

运用易经的思维可以治国 也可以当名医,同样也能指导农民耕种,预测也是其中一项。所以不要以偏概全 要踏实的

《周易》就是用来算卦的吗?

一说到《周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算卦、看风水。如果到大街上走一走,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在大街小巷吆喝着给人算卦的人都称自己是用《周易》来给别人算命的。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让别人相信,自己不是在胡说八道,招摇撞骗,而是有理论依据的。至今估计还有很多人半信半疑:《周易》真的这么神吗?它算出来的到底准不准?当然也有人说,这完全是,去算命的人真是愚昧,两个眼睛的人被没有眼睛的人(算卦的大多都是瞎子,即使不瞎也会装瞎)忽悠,真是可怜! 那么,《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就是用来算卦的吗?如果它是用来算卦的,真的能算准吗?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不寒而栗——自己的命运原来能够被“算”出来!这种观点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 《艾子后语》里曾经记载了一个专靠算命来行骗的术士:齐王喜相命,有个人自称神相,还说自己是鬼谷子的学生、唐举的老师。齐王敬重不已,请他相命。神相却说:“先不要急,我给人相命一定要先谈一整天才行。”于是就跟齐王闲谈。谈了一会,有人来报告齐王说秦兵包围了即墨已三天。齐王脸色大变,神相在一边便说:“我看大王眉宇间一股黑气,预示着一定会有战争。”又过了一会,卫士绑上来一个人,说此人偷了国库许多东西。神相又在一边说:“我看大王下巴发青,一定要破财。”齐王不高兴了,说:“你说的这些都是已经发生了的,我想知道将来的事情。”神相端详了半天才说:“我看大王面部方正、气宇轩昂,一定不是平凡之人!”齐王很气愤,一怒之下就把这位神相杀了。看来,打着算命的幌子行骗,迟早是会露出狐狸尾巴来的。 可是,这真的是我们古人眼中的《周易》吗?仅仅是简单地占卜、预测命运这么简单吗?肯定不是。在今天被我们看起来很荒唐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却是非常严肃的。据说古人演卦有很多规矩,必须先斋戒,吃素食,还要沐浴,洗个澡,毕恭毕敬地去演卦。整天吃肉,身上脏兮兮的,演出卦来肯定不灵。而且,你不能碰到个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去演卦。比如,你今天家里丢了一只鸡,就不能靠演卦推算一下自己的鸡被谁偷去了。只有遇上大的事情,才能透露天机。否则,就会遭遇厄运。 《韩非子》中记载着一个周文王给商朝的奸臣费仲演卦而蒙难的故事。费仲是纣王身边的奸臣,无恶不作,坏事做绝。当时周文王在朝歌,一次与费仲一起饮酒,喝的有点多了。费仲知道文王能够演卦,就让文王算一下他的命运。文王一开始不愿意,但拗不过费仲的一再请求,何况费仲当时是纣王身边的红人,得罪不起。无奈之下,文王就替费仲演了一卦。费仲迫不及待地问文王结果如何,文王一时语塞,紧锁双眉,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费仲急了,一再催问。文王说:“此卦甚是奇怪,大人您现今虽享荣华富贵,只是日后,您死的倒真是奇怪。”费仲问:“但不知是怎样的死呢?”文王答曰:“人之生死虽有定数,有因疾病而死,有因水火而死,有刀兵而死,有跌扑而死,或者悬梁投井而死,而大人您,日后要在六月间冰冻而死!”费仲一听,脸色就变了,问文王:“君侯自己终身,可曾占过没有?”文王回答说:“倒也占过”。“但不知日和如何”,费仲问道。文王说:“不才倒得个善终正寝,百子送终。比大人您,却好得多了。” 这话让谁听了都会恼火。你落了寿终正寝,我却来了个死于非命!这不是明显地嘲弄我吗?何况古代人对生死很是忌讳,而费仲又是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小人。所以,文王占这一卦不要紧,却是把费仲给得罪了。费仲认为文王戏耍了他,怀恨在心,跑到纣王那里地告了文王一状。文王因此蒙难,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整整7年,受尽了折磨。不但如此,为了营救文王,他的大儿子伯邑考还被纣王害死。 文王因为喝醉了酒,随意演卦,泄漏了天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看来

《易经》是一本什么书?

《易经》是筮占用的工具书。

《周易》约形成于西周初年,原来是筮占用的工具书。这种人类文明轴心期产生的经典,正如其他文化原典一样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其中寄寓着深邃哲学原理的思维方法,使得《周易》生发和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

特点

《周易》用一个符号推演系统生动地揭示了天地万物和人生祸福的演化规律,而且还说明了“物极则反”的特点。

虽说《周易》是占筮之书,但是它可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算命的的书,它是中国文化基石之一,是华夏一切文化的智慧的源泉。

《易经》是一本算命的书吗?拜托各位了 3Q

不是,算命只是它不值一提的小方术,易经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如天文、地理、经济、科学等等,是一部充满智慧之书,也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周易》就是用来指迷算命的吗?

指迷算命是一种利用个人切身资讯,例如脸与手的纹路,出生八字、姓名笔划等配合术数来预测或判断命运吉凶福祸并且寻求指点迷津的行为简称指迷算命。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被囚安阳(羑里)时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自春秋以上,中国学术总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所以自孔子赞易起,中国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先秦有专门讲解易经的经师。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周易》是一部深奥的奇书,真的只是占卜算卦的吗?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生命力的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治“六经”,成为儒家经典。“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即《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11篇。

《书》:即《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今天我们看到的《尚书》是汉代人的伪作,这是清华大学整理战国竹简后,得出结论。

《礼》:即《仪礼》,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易》:即《周易》,今本含《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乐》:即《乐经》,已佚失。

《春秋》: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在鲁国官修《春秋》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修,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

《乐经》早就佚失,剩余“五经”之中,尤以《周易》最为深奥难懂,两千多年来,诸多学者,甚至方外之人都深入研究,进行解读,出现众多释读版本。

《周易》不仅涉及占卜,预吉凶,而且涉及到古代的历史事件、战争情况、生产生活、商业贸易、婚姻习俗、宗教祭祀、民间歌谣,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和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我们所看到的《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为卦象,分为八卦、六十四卦。八卦为: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被称为“经卦”。

每卦又对应有“爻”(yao,二声),这也是卦的基本单位。“爻”又分为两种,一种为“阳爻”,用“—”表示,为奇画,为刚意;一种为“阴爻”,用“--”表示,为偶画,为柔意。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以不同的奇画与偶画搭配,又演变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称为“别卦”。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每卦下面又有“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每“爻”也分别有对应释辞,称“爻辞”。

一卦有六爻,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则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有的爻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取象,用来叙述一件事、描述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一部分为断语,就是对现象下结论,即“吉”、“凶”、“悔”等辞。

《周易》原本没有《传》,后世学者为解释《周易》中卦象,进行解读,便出现了《传》。《易传》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周易》注释,含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杂卦》。

《彖》:专释《周易》卦辞,有裁断之义。

《象》:对自然之象加以概括解释。

《文言》:以文饰乾坤,依文言理。

《系辞》: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

《说卦》:系统解说八卦,说明八卦产生、性质、功用、方位、卦象等。

《序卦》: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明。

《杂卦》:错综六十四卦而进行解说卦义。

《经》、传合二为一,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完整的《周易》版本。关于《周易》的成书时代,现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易》的成书说法成书于西周。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史学家顾颉刚、李学勤持此观点。成书于战国。

大多数学者认为《周易》中《传》部分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应在孔子之后,内容有黄老道家和阴阳家的痕迹,并非《史记》所说孔子所著。而《汉书.艺文志》中也说:“《易》者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

成书于西汉后期。顾颉刚认为《周易》中《传》部成书于西汉后期,他通过考证认为,《说卦传》和《系辞传》观象制器章皆出自西汉人之手,主要因为其中牵涉的古史帝系人物为新朝刘歆所伪造。而《周易》作者,也比较迷乱。《史记.周本纪》载:“西伯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文王拘而演周易”。

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周易》中《易经》(64卦及卦爻辞)为周初周人所作,而《易传》部分却无定论。《周易》的研究数千年来,研究《周易》的学者,一般分为两上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卦名的含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代表人物三国时期的王弼、北宋时期的程颐。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代表人物为西汉时期的京房、北宋时期的邵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