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61776

五行大布价值100万,五行大布有几种

兴仁信息网2023-12-11 05:46:560

五行大布价格怎么样,有收藏价值么

五行大布 是北周武帝宇文邕铸造的钱币。此钱当时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同时使用。面文“五行大布”是玉箸篆字体,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五行大布有大、中、小型三种,初期大样(钱径27mm左右)价值在1000元左右,后期中、小样价值在200~500元。正式的行用钱都是光背的。而背面带有花纹、图案的多是后来个朝代仿造的花钱。

五行大布背子时现在存世多少?

五行大布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存世量不多,博宝在线拍卖有相关的介绍。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 之一。北周铸 “五行大布”钱,与当时的文化、经济、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佛教控制的和尚有三百万之多,这使的国家的土地和户口受到威胁,赋税得不到保证。加上当时的战事、蝗灾、旱灾等因素,最后罢佛、道两教,但对道教不敌视,意味深长地铸了“五行大布”钱。

五行大布合背值多少钱

首先呢,应该是真的才值钱。五行大布是北周三品之一,价值比较高,但是北周大布有许多当时盗铸的,盗铸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合背钱属于错币,官方是不允许流通的,故而很少见。如果是合背钱的话,我觉得后仿伪作比较多。真正的五行大布,品相好的,市场价一千左右。合背其实我觉得应该没有。

关于各朝代各个时期钱币和现在货币兑换问题

有啊!在这里列举一、二,其余的请通过参考资料查看。

先秦-秦

名称形制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贝币天然贝 10元

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之功能;铜贝--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此当人类史上最早之金属铸币。

贝币骨贝 25元

贝币铜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

春秋早期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有铅质,以及银质者铸。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载。铲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册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 1050元 春秋至战国初。周王畿地区。青铜,铲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耸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战国初。晋。青铜。起源于生产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状,有銎。

耸肩空首布无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青铜,平首,一般为圆档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晋半釿 15000元

釿布晋阳二釿 8000元

釿布晋阳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晋阳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币山阳 10000元

布币分布 3000元

布币四布当釿 30000元

布币殊布当釿、十货 1400元

锐角布公 100元 战国中、后期,韩,魏等地,青铜,首部两端呈锐角,平肩方足。

锐角布垂 220元

锐角布涅金 200元

布币卢氏涅金 6000元 战国中、后期。三晋地区、燕国,青铜。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蔺 100元

方足布平阳 35元

方足布安阳 120元

方足布齐备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乌壤 300元

方足布长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东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平首、耸肩,尖足。

尖足布兹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阳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寿阴 350元

圆足布蔺、五 1300元 战国后期,赵国,青铜,圆首,圆肩,圆档、圆足。

圆足布离石 3000元

圆足布离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门 50000元

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专 50000元

刀币针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或单字。

刀币尖首刀 1200元

刀币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币八明刀圆折 70元 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

刀币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币明、齐化齐明刀 8000元 战国晚期,齐境内,青铜,刀身多轻薄,“明”字为方折,细长。

刀币甘丹直刀 250元 战国中晚期,赵、中山国,青铜,圆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带弧意,形体皆轻薄。

刀币晋匕直刀 10000元

刀币即墨之法化齐大五字 2500元

刀币齐造邦长法化齐六字刀 8000元

刀币即墨法化齐四字刀 2200元

刀币齐法化齐三字刀 400元

环钱离石 1500元

战国中后期,周王畿、魏、秦、赵等地,青铜,圆形圆孔,制古拙,而背无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钱背呈平面状,背径大于面径。背缘上及穿眼肉多能观察到范线,而钱体外缘亦能找到浇口痕迹。字文大篆,笔划锋劲,俊洒不羁。

环钱蔺 10000元

环钱共屯赤金 15000元

环钱东周 1500元

环钱西周 1200元

环钱共 1000元

环钱半环 10000元

环钱长垣一釿 2500元

圆钱币贝益四化 150元 战国中晚期,秦、齐、燕等地。铅,铜,圆形方孔,分无郭,有两种,后世相沿之方孔圆钱定制即源出于此。

圆钱币贝益六化 180元

圆钱币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币 10元

明化方孔币 10元

两甾方孔币 1200元

蚁鼻钱君 800元 战国,楚,青铜,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钱面铸阴文。

蚁鼻钱金 200元

蚁鼻钱行 400元

文信方孔币 5000元

半两秦铸(小平) 30元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于中央政权统一铸币,至末年,社稷动荡,各地方铸、私铸钱出焉,青铜,规范秦半两制作精好,钱文整,挺拔,一般直径在3.2厘米上下,重约8克左右。

半两大型(小平) 50元

半两秦铸36mm 200元

两两秦铸小平 600元

半两秦精铸传形 500元

秦并六国统一铸币,名曰半两,方孔圆钱从此成为定制,古以廿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钱文半两二字高挺,两中人字偏下,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长,据咸阳出土:径2.3--3.8厘米,重2.8--8.1克,传世径3.5厘米以上者少见。

汉初仍行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自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吕后、文帝及武帝初年,曾分别更铸八铢半两,五分钱和四铢半两。汉武帝建元元年铸行三铢钱,元狩五年则开始铸行五铢钱,使半两钱不再成为法定货币。从实物上来看,除四铢半两外,目前对秦汉之际的半两钱的鉴别尚有待深入研究。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

王莽代汉,托古改制,币制极度混乱。自居摄二年至天凰元年八年间。王莽颁布一系列改变币制的法令,禁五铢,行新钱,先后规定的货币连三十余种,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级庞杂,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额货币滥借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的极大混乱,不久即告失败,新莽改制为取得效果,十分注意器物制作的精准,遗存的新莽货币形制精美,币文隽秀,在铸造技术上有其独到之处。

东汉建开十六年,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断的五铢钱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期,即中国铜钱由铢两体系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时期,分裂,社会动荡,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三国时期,各国钱制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曹魏立国之初,一度废除旧钱,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复使用形同汉制的五铢钱,货值相对稳定。吴、蜀两国则因国力不济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接连铸行不少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大额铜钱。

两晋时期,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但有帛等实物交易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铸币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而初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所谓剪鉴钱,一般指前期旧钱鉴为内心与外圈二种型,以这应当时衰颓的社会经济对货币单位的重量的需求。

--

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钱制的庞杂局面得到了整治,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

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

名称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凉造新泉小平小样 3000元

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2.4CM,重约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约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

太夏真兴小平 15000元

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于真兴年间铸。径2.35CM,重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丰货小平隶书 400元

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重2.4--4.8克,分别有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

丰货小平篆书 300元

汉兴小型直读 80元

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1.2CM,重1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

汉兴小型横读 350元

四铢小平 100元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重如其文,径2.25CM,重2.4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

孝建四铢小平 80元

永光小平小型 20000元

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1.6CM,重约1克,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此钱存世极少。...

景和小平小型 20000元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较永光钱更见轻薄,钱文为小篆,径约1.6CM,重不足一克。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故景和钱极罕。

两铢小平小型 6000元

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钱体轻薄,径约1.9CM,重1克左右;三月废帝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

太货六铢小平 150元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精品,径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之。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 200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文方折篆体,因许民间自铸,故铜质杂,大小不一,大者径2.5CM,重3.4克,小者径2CM,重2.5克。由于铸行有限,故传世,出土均少。.

太和五铢小平小样 200元

太和五铢小平 300元

太和五铢双点太 800元

永安五铢背“土” 400元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听民与官铸,铜材,大小不一,钱文永安二字接郭,五字连内郭,径2.5CM,重5.5克,轻小者1.8CM,重仅2克,背有四出纹,土字者少见。

永安五铢小平光背 15元

永安五铢背四出 50元

常平五铢小平光背 15元

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铸,钱文篆书直读,笔划圆润,平字第一笔与内郭合成一线,径2.5CM,重3.5---4.2克。后期所铸较前期粗糙,更有杂铅锡薄钱。.

五行大布小平小样 40元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始铸,以一当布泉十并行,形制精美,内外郭齐备,版别数种,径2.6---2.8CM,重4---4.3克,为北周三大名泉之一,另有合背钱。

五行大布小平大样 60元

布泉北周铸 40元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始铸,一当五枚五铢钱并行,钱文玉筋篆,泉字中竖不断,内外郭齐备,与新莽布泉有所不同,径2.5CM,重4.3克,亦分大小两种,此钱系北周三大名泉之一。....

太清丰乐小平 2200元

五铢隋铸大样 10元 隋高祖开皇元年始铸。青铜、白铜、制作多精整,宽缘,穿右有一直划与“五”字相连。

五铢隋铸小平 3元

汉-隋

名称特征 参考价 文字说明

半两汉代旋读 200元 秦泗水亭长刘邦率军攻占咸阳,为收揽人心,令民鼓铸,民以营利,钱体日渐轻小,制作粗劣。其时钱轻物贵,担米值万钱。

半两汉代复式钱 250元

三铢小平 300元

汉武帝建元元年,分有郭和无郭两种,径2.3CM,重2.1克上下,无郭者铢字金旁多异字,由于三铢减重,私铸难禁,铸行四年而止,故传世较少。

五铢异品小平 250元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开皇元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钱文篆书,外郭较宽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径2.4CM,重3克上下,后杨嗣位,朝政腐败,物价飞涨。直至斗米千钱。

五五铢铢传形复式 400元

五铢小平直读 2500元

五铢铁质四出 5元

五铢小平传形 25元

五铢小平普品 1.5元

五铢陈文帝小型 10元

五铢陈文帝小平双星 60元

五铢陈文帝小平 20元

五金小平 600元 1980年陕西咸阳出土,系方孔圆钱中最早的黄金铸币,径2.6CM,重9克,含金95%据此形制似系宣帝五铢。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 140元

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铢钱,初期径2.8cm,重7克,后期经减重后仅1--2克,除字体各异,又有传形,合背,重轮,四出等多种,亦有钱饼等。

大泉五十小平传形 60元

大泉五十小平四出 150元

大泉五十小平旋读 700元

大泉五十小平铁质 300元

金错刀一刀平五千 6000元

初始元年王莽代汉帝于居摄于二年铸。钱身由刀环,刀身组成,青铜浇铸,刀环似方孔圆钱,一刀二字阴文系用黄金错于面上下,俗称金错刀,外形光灿华美,刀身直书平五千,意值五千通行五铢钱。通长7.3CM,重20--40克,厚薄不一,因其制作精美,为泉家所珍爱。

金错刀契刀五百 600元 王莽居摄二年始铸,形类金金错刀,契刀二字横列穿孔两侧,刀身铭五百二字意值五铢五百钱,实属虚值,传世不多见。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 10元

王莽始建于国元年铸行,由于虚值的错刀,契刀大钱遭反对,又以忌讳汉室刘姓含卯、金、刀三字,对新朝不详,遂铸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铢,与大泉五十并用。径1.3CM,重0.7克左右,制作工整,文字清秀,为历代小钱中之佳品。

么泉一十小平小型 3500元

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简直按人的年岁称泉了;幺泉一十,径1.6CM,重1.8克,幼儿泉二十,径1.8CM,重约3克,中泉三十,径2CM,重约4.2克,壮泉四十,径2.2CM,重约5.4克,与大泉五十合称六泉。从幺泉一十至壮泉四十皆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 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 8000元

壮泉四十小平 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 5元

小布一百布币 2000元

始建国二年铸行,王莽为了大改货币增宝货制,货布十品亦在其中,从小布到大布各长一分,相重一铢,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长寸五分,重15铢,至大布黄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十种,每种中线纹分通顶,不通顶两种,大布黄千亦有铁钱,传世大布黄千较多。

么布二百布币 2000元

幼布三百布币 2000元

序布四百布币 2000元

差布五百布币 2000元

中布六百布币 2000元

壮布七百布币 2000元

第布八百布币 2000元

次布九百布币 2000元

大布当千布币 80元

五泉十布全套 80000元

货布布币 40元

王莽天凤元年铸,与货泉并行,一货布当货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实正整,书体潇洒,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通长5.6cm,重16.5克,传世较多,赝品亦混迹其中,望集币时注意。

货泉方贝 1200元

王莽天凤元年铸,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合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CM,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克以上。传世极丰。

货泉普品 1元

货泉传形 40元

布泉 10元

王莽后期铸,据其钱文,形制仍不失莽钱之风,布泉二字作县针篆,内外郭齐备,亦有决纹、半星等。径2.6CM左右,重约3.5克上下,旧时称妇女佩此钱生男孩,又称男钱

国宝金匮直万 无定价

传闻为陕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圆钱,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书直读国宝金匮,下以短颈联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纹两道,中篆书直万二字,新莽实行黄金国有,令发将黄金输于御府,发给国宝金匮直万作为凭证,非流通之钱,真品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直百五铢小平光背 40元

刘备于建安十九年入蜀后铸于成都,面文直百即值一百枚五铢钱,实是虚值钱,面背有内外郭,多光背,亦有背铭篆书为字者,系方孔圆钱记地之始。

直百五铢背“为” 80元

直小型 1000元

三国时刘备父子铸于蜀,标明一当五铢百钱,实为虚值过甚,的小钱,径1.5--2CM,重1.3--2克,最轻者不足0.5克,出土多在四川,湖北等地。

直百中小型 30元

定平一百小型 40元

三国时期蜀汉铸币,有大小二种,大者径1.6CM,重2克,小者径1.2CM,重0.6克,钱文夷漫不清,直读光背,出土多在四川。

太平百钱小平 60元

东汉末或三国初铸币,我文有篆、隶两体,制作粗疏,太有作大者,钱有作金者,亦有作水波者,据建国后考古发掘多在蜀地出土,当属蜀钱,径2.5CM,重3.3克,传世分大小多种,亦有传形者。

世平百钱背水波纹 1800元

大泉五百小平大样 150元

三国吴钱,孙权嘉禾五年始铸,仿王莽大泉,面背有内外郭,一当铢五百,系高额虚值大钱,初铸径2.8--3CM,重7--10克,后铸较轻、小。背无纹饰,有合背钱。

大泉当千小平大样 150元

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始铸,大泉当千径3.6CM,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CM,重3.5克,一当五铢钱千,此系高额虚值大钱。大泉二千径3.2CM,重11.5克,尚有大泉当五千者,径3.9CM,其数甚微,集时宜慎之。

大泉当千大样 600元

大泉当千折十特大型 1000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样 1400元

有一枚“五行大布”,光背,官铸,品相很好。帮看看值几个钱

五行大布,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左右,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五行有几种,都是什么?

金木水火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