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5945

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图,新闻事业的一般规律

兴仁信息网2024-04-13 18:54:000

新闻起源于什么

新闻起源说

主要包括三种观点:

1.本能说

认为新闻的产生源自于人类本能的需要。若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的话,主要是指最初的两个层次,即“生理”和“安全”。生理方面,人们需要生存,要保障基本的生活,就需要一定的信息;在安全方面,人们为了保障自己本身以及所处环境的安全,就需要通过新闻信息来及时了解外界发生的情况,如天气,环境等方面的新闻。

2.群居说

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关系来探讨新闻的起源。人类是群居动物,就必然会产生各种联系,发生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建立是要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的。

3.好奇说

指新闻是由于人类对外界以及自身的好奇而发源的。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不确定性,而若要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就要不断攫取信息资源,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产生好奇,寻找答案,解决好奇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人类出于何种动机,激发新闻传播行为,涉及新闻起源的问题。新闻起源回答新闻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最初动因。

唯物论者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就其广义而言的,由于当时还没有产生专门采集新闻的机构,新闻传播活动确切地说,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这就是最早的新闻现象。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第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能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两者都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

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交换,使人们的联系和交往进一步密切起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传播的内容逐渐丰富充实,传播的范围日益扩大。

根据人类学家的调查研究,人们在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使用了:口头传播[1]、信号传播[2]、符号传播[3]、文字传播[4]四种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类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资产阶级新闻学也谈论新闻的起源,但观点和我们不同。他们单纯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生理需要出发,认为人总是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人长着两只耳朵,就爱打听新闻;长着一张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出现的。这样,他们就把产生新闻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把新闻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说成是为了本能的需要。他们脱离物质生产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淆了人们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思想在新闻起源观上的反映。

口头传播。通过口头语言传递新闻,是人类早期传播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口头新闻的特点是口耳相传,直接、简明、快捷。大家都熟悉的马拉松赛跑,就是为纪念公元前490年,希腊的一名战士为了向国人传递战胜波斯入侵者的喜讯,长距离奔跑终致力竭身亡这一壮举而设立的。

信号传播。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中国古代的烽烟报警和非洲土著的鼓语就属此类。

符号传播。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就有关于原始人用绘画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记录。

文字传播。以文字作为传递信息手段的文字传播,它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不仅在当时,直到今天,文字传播仍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近代报刊的发展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和《时务报》相配合,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保皇的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创办《中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被捕,史称《苏报》案。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会的总机关报。在孙中山领导下,《民报》和其他革命派报刊一道,同以《新民丛报》为代表的保皇派报刊展开了激烈的笔战,扩大了革命影响。

之后,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新加坡、缅甸、暹罗、澳洲、、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地,及国内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以外的二十九个省市地区,都办有革命派的报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国女报》(1907,秋瑾主编)、《神州日报》(1907,于右任、杨笃生主编)、《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于右任、宋教仁等主编),在北京出版的《帝国日报》(1909,宁调元等主编)、《国风日报》(1911,白逾桓主编),在广州出版的《可报》(1911,朱执信等主编),在汉口出版的《大江报》(1911,詹大悲主编)等报刊,影响最大。

革命派报刊关于民主革命的宣传,为资产阶级的诞生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孙中山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

拒俄运动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中的报刊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在上海、江苏等十八个省市和日本东京等地的留学生中爆发。《江苏》、《浙江潮》、《苏报》、《中国白话报》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进行舆论声援。1903年12月15日,以蔡元培为首的一部分革命爱国人士,在上海创办的《俄事警闻》日报,是这次运动中创刊的一份以拒俄为中心内容的爱国报纸。它发表了大量有关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拒不撤军的“警闻”,并发表了《俄祸》、《告学生》、《告军人》等评论文章,和其他爱国报刊紧密配合,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俄,反对侵略。

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和相继而来的全国性的抵制美货运动在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发。的《有所谓报》、《世界公益报》,上海的《女子世界》,北京的《京话日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积极投入运动。为了加强宣传,一些资产阶级爱国人士还特地创办了《保工报》和《美禁华工拒约报》等两家报纸,进行鼓吹。前者1905年7月20日创刊于上海,人镜学社主办,韵琴主编;后者同年8月21日创刊于广州,拒约社主办,黄晦闻主编。它们从创刊起,就集中力量进行抵制美货的宣传,对正在进行中的这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起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

新创办的科技、文学和文摘性期刊中国最早的科技刊物,是1876年在上海创刊的《格致汇编》(月刊,英文名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主编英国传教士傅兰雅(1839~1928)。这是一份以介绍声光化电等科学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寻求富国强民的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一大批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学知识的《农学报》(1897)、专门介绍数理化知识的《新学报》(1897)、《格致新报》(1898)、《普通学报》(1901)、《中外算报》(1902),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识的《地学杂志》(1910)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以《农学报》出版的时间为最长。这些刊物为国内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知识。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累计在五十种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主办的《世界繁华报》(189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1903)、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1898)、陈去病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等。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后,也送到上海发行。这些刊物以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1904,上海)等。后者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初为月刊,后改半月刊,徐珂等主编。先后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期刊之一。

新型官报的出版与报律的制订 19世纪末,清朝因旧式邸报从未公开出版,内容又只限于常程文书,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故开始创办新型官报。

最早出现的新型官报,是1896年在北京创刊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这两份官报由当时主管官书局的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管理。出版了很短的一个时期,即停。1906年以后,为了推行预备立宪和抵制革命宣传,清朝当局又在北京和各省省会陆续办起一大批新型官报。其中,属于中央一级的有考察馆主办的《官报》(后改为《内阁官报》),属于各部主办的有《商务官报》、《学务官报》,属于地方各级军政机关主办的有《北洋官报》、《南洋官报》、《安徽官报》、《湖北官报》、《四川官报》等。总数在三十种以上。除上谕和常程官文书外,这些官报还普遍设有“要闻”、“要电”、“实业”等栏目,以吸引读者,但并不受欢迎,必须官库补贴,才能得以维持。与此同时,清朝还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大清报律》等有关报纸出版的法令,对民办报纸进行限制。在1898至1911年的十三年内,全国有五十三家报纸遭到摧残,占当时报刊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被查封的三十家,被勒令暂时停刊的十四家,其余的分别遭到传讯、罚款等处分,使整个报刊出版事业蒙受了严重损失。

(方汉奇)

民国报刊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有报刊五百多家。北京为中心,故独占五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进步报人横遭迫害,全国报纸剧减为一百三十九种,多数态度保守,言论了无新意,销售额一般也不大,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变化是报刊分家,报纸开始采用现代通行大张式样。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报纸除商办的《申报》、《新闻报》外,主要有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等;较为著名的杂志有章士钊主编的《甲寅》(1914),国民党创办的《国民》(1913)等。作为半殖民地的特征之一,外国在华所办报纸在上有相当影响,如英文《字林西报》、《京津泰晤士报》等。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方舆论界一片沉闷。

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1936年全国报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小报和晚报比20年代有了较大发展,但其中不无低级无聊之类。国民党力图建立新闻垄断,以《中央日报》为中心,党营报刊扩展到了全国。对进步报刊则通过各种法规条例限制扼杀,其手段从禁发查封直到破坏暗杀。即便是颇著声名的资产阶级报纸《申报》,其主持人史量才也因“九·一八”事变后态度的某些变化而在1934年11月遭暗杀。然而,进步报刊仍在重重压力下成长。在红军革命根据地内,报刊事业有了相当发展。左翼文艺界主办的杂志《萌芽》、《文学月刊》等此家被封,别家即出,影响颇大。“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报刊蓬勃兴起,全国不下千余种,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达到了创记录的十五万份。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破坏,大批报刊迁往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时报刊的中心。抗战初期,国民党新闻控制有所松动,中国的《新华日报》得以在国统区出版。1939年后,新闻控制再度趋紧,私营报纸只占国统区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这时,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都有了报纸。在沦陷区,日伪控制主办了一批汉奸报刊,有北平《新民报》、南京《中华日报》、《和平日报》。上海租界内则有爱国志士办的抗日报纸,最著名者为《文汇报》,虽遭日伪打击迫害,仍坚持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兴盛一时。1947年国统区登记报纸一千七百八十一家,发行二百万份,达到民国时期最高峰。然而这一时期的报刊为国民党所垄断,不用说反对内战的《文汇报》等被禁,《申报》、《新闻报》亦为国民党接收,舆论界成为国民党反共的一统天下。进步报刊无法立足,不少迁往出版。与此同时,人民新闻事业在根据地内有了重大发展,一批大型日报先后创刊,为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报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书目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

简述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掌握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介,第一个目的是为获得有用的信息,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任何一种新闻媒介,如果不提供人们需要的信息,或者没有足够的信息量,充塞着老话、套话、空话、大话,那就不可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这一点上来说,新闻事业是依赖“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而生存的。不给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新闻事业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新闻事业发挥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作用,不但通过刊登大量的新闻,而且还通过评论和广告。

2) 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可以发挥、承担的宣传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可以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它要阐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理想,从而力图把整个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它要不断分析、经济形势,解释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实行舆论导向,保证政令畅通,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的发展上。它要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维护主流的价值系统,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它要沟通、协调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消除矛盾,在社会规范的原则基础上齐心协力。

3) 实施舆论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是腐败的权力,这是学上的铁律。监督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的纪律监督,但没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不可能对违法乱纪行为和腐败分子产生强大的威慑力,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在一些西方国家,新闻媒介自称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对立法、司法,尤其对行政当局实行舆论监督。但这种监督有其、经济背景。它们以公众代言人自居,却往往代表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向叫板。中国的新闻舆论既然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那么,它们理应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来实施舆论监督。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新闻媒介不是教科书,它们所传播的知识,主要是和人们当前的生活、生产、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以及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创造,社会科学的新探索、新观点、新材料,从而使人们不断了解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新闻媒介还传播许多奇闻异事、各地风土人情、文娱节目等趣味性内容,让人们在紧张工作后得到有高尚情趣的享受,培养、提高人们的欣赏兴趣和水平,满足人们正当的好奇心理的追求,鼓励人们发明创造才能的发挥。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事业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作为企业,其运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利润。但是有些新闻媒介为赢得利润,争取受众,不惜降低报格、台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和格调低下的节目;有些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整个新闻版面标价出售给一家企业。这些是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予以制止。

从20世纪至今,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新闻摄影自1842年在德国韩柏的大火中萌发以来,至今不过160你那的历史。这期间,新闻摄影技法与观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和蜕变。发展到现在,新闻摄影的拍摄于传播技术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闻摄影的观念也已从早期图文并茂的版面美化手段,演变为一种独立的、具有独特优势的新闻报道手段。新闻摄影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摄影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摄影采摄手段跃上了新台阶提供了技术条件。1新闻摄影的萌芽:第一张新闻照片的诞生1842年5月5日至8日,德国汉堡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天大火,汉堡城被夷为一片废墟。当时以银版摄影术为各界人物拍摄肖像照的微细画家是史特尔茨纳与比欧乌,进入火灾现场拍摄了很多火灾遗迹的记录照片。它是摄影术诞生3年以来,第一次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照片,它代表着新闻摄影的萌芽。2 新闻摄影的诞生:专程记录战争 1855年2月,新闻摄影史的杰出人物、战争摄影的先驱者、英国摄影家罗杰.芬顿,在商贾的赞助下,带着助手和仪器奔赴前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芬顿客服了巨大的困难,在3个月的艰苦工作之后,带着360快底板回到了英国。他的照片在今天看起来并不能给人以战争纪实的感觉,其画面形象展示的是火线后方经过故意打扮摆布的战士,他们抽抽烟、喝喝酒、看看报,看起来十分轻松,被摄影史家形容为是“给人以安慰的描写的、最早记录战争的照片”、”像郊游一样的照片”1 19世纪中期世界风云的激荡,使摄影成为新闻传播的工具,真正的新闻摄影诞生于摄影术问世以后人类动荡变换的战争烽火当中。从此新闻摄影开始从绘画主义的摄影热潮中分离出来,成为切入现实社会、专门捕捉天下大事的新闻传播手段。3新闻摄影的展开:社会纪实与“关怀摄影 新闻摄影的诞生石与出现在战火烽云背景中传奇般的任务芬顿、布雷迪分不开的。而新闻摄影的全面展开,则依赖于一批关注社会问题,对生活怀有热切关怀之心的社会改革家。他们现实被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所触动,然后想起利用这些照片赖揭露社会问题,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并促进措进行改变。也就是说,社会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改革目的:揭露与解决。4 从展览流传到制版印刷上报 尽管在摄影术刚诞生时,人们就开始探索把照片印在纸上的技术,但近半个世纪也未能完成这项研究。因此新闻摄影诞生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新闻摄影作用的传播方式,都局限于个人、集团间的传阅,进而也只是摄影展览与幻灯演讲的形式与公众见面。有限的传播面限制了新闻摄影的影响力,社会功效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 1880年美国的霍根,和1882年德国的麦森巴哈,分别设计出照片铜板术的印刷术,并分别应用于纽约的《每日图画报》与德国的《莱比锡插图报》。1880年3月4日,纽约的《每日图画报》印出牛顿拍的《棚户区的违章建筑》片,被认为是世界上报纸刊印的第一张新闻照片。 到了25年以后的1904年,照片铜板术才开始广泛运用于报纸新闻照片的印刷。1904年1月7日,英国《每日镜报》创刊,世界上才开始有了用照片作各版插图的报纸,世界上各大报纸也纷纷地增设摄影画刊。这样,报纸新闻摄影才开始有了发展。 这种新闻摄影传播方式已一确立,新闻摄影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社会。报纸对新闻摄影作用的大量需求,也使社会上出现了职业的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才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古代新闻传播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

①夏商周时期: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其他传播媒介:甲骨(主要用于和祭祀)、金石(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②汉代:邮驿制度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条件。

传播媒介:竹简和木简。(东汉时期“蔡侯纸”的出现)

③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布告: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制颁的行政法令。

露布: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其他传播媒介:烽燧(用于军事方面,主要是为了防备西北少数民族武装入侵)、谣言、木简、竹简、木牍等。

2、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

中央: ①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流传在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② ”进奏院状”: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的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报纸)

③其他:烽燧、露布、榜文、告示等

地方:诗赋、语言等

唐代报纸的特点:①没有报头,开头和结尾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

②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

③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己采集的

3、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宋代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发布机构:都进奏院(主要传播朝廷政事)

地方:

小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材料

新闻制度:“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信息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宰相省察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其他传播媒介:“榜”(由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

【备注】:

1、宋代小报出现的意义:它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封闭,打破了官报“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

2、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为有一定的生命力

3、宋代报纸的特点:在封建中枢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地方,完全从官文书里分离出来,成为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4、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是民间的新闻传播活动,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是“小本”。

5、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央:

“邸报”:①《万历邸钞》: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② 《天变邸抄》:记录了明熹宗年间发生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③ 《急选报》:内容主要是关于官员任命

“邸报”的超传和发行工作流程:

通政司——刘客——提塘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消息;六科:手机和发布的有关诏旨和章奏;提塘:将招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筛选和复制再传发。】

地方: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民间报房多数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中分离出来的)

其他传播媒介:

塘报: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汇报军情的文报(类似于宋代的边报)

告示:由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

竹筹、揭帖和牌报,主要流行于人民起义队伍中

6、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

只找到了名词解释部分

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

(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材料,但并不是报纸。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999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的查禁。

(四)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

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官报》等。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五)古代农民起义军和年代劳动人民的革命宣传活动

早期农民起义者的宣传手段。流行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部农民军的揭贴旗报(以布做成)和牌报(以质轻和便于携带的方形木牌做成)(内容宣传政策,供人传阅,冲破消息封锁,宣传了起义军“免赋”、“均田”、“迎闯王,不纳粮”政策和纪律,报道战况,起安抚人民和瓦解敌人作用)。近代反帝运动中涌现的揭贴、传单和时事宣传画。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贴与传单。太平天国时期大量印发的《天父下凡诏书》、《太平救世歌》等宣传小册子。太平天国时期的墙报(黄纸,手写或印刷。揭罪行、号召起义、与地主决斗,法令、任免)(都具有传播新闻和宣传作用)。洪仁

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关于创办“新闻馆”和发行“新闻篇”的主张。(《资政新篇》“条陈列款”中提出办报主张。标志中国近代新的报刊思想的萌生)

二、十九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通称为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1815——1842年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报刊。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历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它的出版发行情况(七年之久),它的创办人和主要编辑人员,它的内容和特点(“宣传‘神理’,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神赋予。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还用对话体、章回体。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1827年在广州创刊的第一家英文《广州纪录报》(英烟商马地臣办。商业消息,贷物行情,轮期)和1832年在广州创刊的英文《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外文报,对中国介绍详,受英美重视)。(第一家外文报刊《蜜蜂华报》——澳门教会领导人,周刊)这一阶段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传教士,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外国人,在马六甲《察》,广州主编《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中《京报》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文章)、米怜(马助手。《察》主编撰稿人,提出写作四原则,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畅生动)、郭士立(1833广州,、道德、科学为基本内容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裨治文(美国派的第一个新教传教士,《中国丛报》编辑)。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清朝闭关政策,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澳门、广州){1)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宣传到“知识炮弹”。2尽量做到中国化。3}出现由性向非性报发展趋势}。

(二)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世纪末)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属教会报,但篇幅最多的是时事新闻和评论、商情、科学文化)、《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报英办,1857月刊)、《中西闻见录》(主要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文字不多)、《益闻录》。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前身《中国教会新报》美传教士林乐知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的创刊。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宣传少。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刊物,发行网遍及教育机关,达4万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影响大),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表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推行殖民政策服务,目的使中国殖民地化,成为西方资倾销商品场所,使清朝成资国家附庸。)

(三)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一批中文日报(1872)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资创办了一批营业性的中文日报。这些日报以中国读者为主要对象,标榜“替中国人说话”,实际上时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和经济利益。几家主要的外资中文日报。它们在当时的影响。《申报》的创刊。它的办报方针和主要内容(以刊商业新闻为主,也发珍时事新闻和评论,刊文艺作品和广告),它的创办人和编辑人员。外国人投资创办的这批中文日报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革。它们在中国年代新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资,后为一人。原名《申江新报》。1949年5月停。1913史量才。最初双日。大量商业新闻。挤掉《上海新报》:1)立足中国读者,聘中国人主笔。2)降低售价。3)中国报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上下层都可读,注重重大新闻,维护殖民利益。4)做好发行。5)不惜工本电报、电话传消息,广聘通、记。7)附各种增刊。8)重视经营管理)。(《新闻报》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1899转美商福开森,经济新闻为主,工商界为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销售前列)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刊和在中国发稿的外国通讯社(1850)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供外国侨民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了英、日、葡、法、德、俄等语种,总数在120家以上。几家有代表性的外文报刊。在大陆出版的历史最长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英商奚安门办,代表英官方观点。1850上海,前身《北华捷报》,1864由字林洋行接办,改名。得到英领事和工部局支持,代表英官方观点,101年最长)。它的创办经过,它的背景和言论主张(上海。对象在华外人和卖办知识分子,不迎合一般读者口味,内容更明目煽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清,反对中国人反帝反封)。(中外新闻和本埠新闻专栏,重视言论,中外政局关系发表意见。中国各教会有通讯员),它的通讯网和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情况。第一个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1872)。外国通讯社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74年1月。最早宣传资改良思。“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1828~1897。早期维新思想家。江苏长洲人。字紫

,号仲 ,别号

园老人。秀才出身。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1874在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颂扬英国议会制度。上建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国家富强,外交上主权独立)1884年回上海,仍与洋务派交游。著有《

园文录外编》-最早的报刊政论文集等数十种。办报主张:1)论述报多种功能四条2)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3)提出言论自由要求4)要求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二)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强学会的成立(标志酝酿几十年的维新变法已由思想启蒙变为上层社会有组织的活动,出现了资政党的萌芽),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展变法运动而进行的舆论准备。强学会机关报北京《中外纪闻》的创刊,它的主编人和出版发行情况。《中外纪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北京。梁和麦孟华编辑,免费官绅,多时3000份,宣传变法主张,形式同《京报》。强学会成立后为机关报,增加上谕、外电、报选,后为《中》。5个月)。

强学会上海分会机关报《强学报》的创刊。它的主编人和出版情况。《强学报》的办报宗旨和它的倾向(1896铅印,五日刊。徐勤和何树龄。“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强学会的被封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被迫停刊(引起顽固派恐慌忌恨,上书责康梁“植党营私”,要求查禁,迫压力,光绪查禁)。《中外纪闻》和《强学报》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中的地位(培养锻炼了维新派宣传骨干,在舆论界初露锋芒,积累办报经验,为维新报刊大发展奠基础。沉默七个月后,维新冲阻力,在更广泛范围掀新闻史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机关报《时务报》(1896)

《时务报》的创刊。它的主要负责人和出版发行情况。(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1896/08/09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石印。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1898/08/08终刊,由汪康年抗旨改办为《昌言报》)

《变法通议》(政论。43期,、经、文、军。梁第一次全面的维新变法纲领性文件)和《时务报》关于变法维新思想的宣传。《时务报》关于伸民权、开议院(《开议院论》)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宣传(《商战论》)。《时务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论中国之将强》)和呼吁救亡的宣传。

《时务报》的社会影响(以购阅为时髦),它和读者的联系。《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各地维新派人士对它的支持。

洋务派官僚对《时务报》的干扰(封顽攻,上书禁,张之桐纳轨道败后要汪挤走梁)和《时务报》的易帜。《时务报》在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中的地位。

(四)在维新运动中兴起的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

百日维新前夕,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蓬勃发展。

华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知新报》。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它的特点和它所宣传的主要内容。(澳门1897年2月22日初名《广时务报》,何廷光、康广仁经理,徐勤任总撰述。与《时务报》方针一致,南北呼应,宣传维新主张。不同是在澳门出版,清不及,言论大胆;更注意变法新政报道;发表一批开放言禁,允许出版自由文章。戊戌政变后,仅它存,共133期)

华中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湘学报》(唐才常),《湘报》(谭嗣同)。它们的主要编辑撰稿人,它们的特点和它们与湖南地区维新运动的密切关系。

华北地区的改良派重要报刊《国闻汇编》上发表的宣传进化论思想的翻译作品。(《国闻报》严复,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重庆等地出版的鼓吹变法的报纸。

1898年的百日维新,和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对改良派办报活动的支持。顽固对改良派报纸的压制和迫害。

(五)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特点和改良派报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进步作用(出现中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

特点之一是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改良派的领导人物都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

特点之二是非常重视政论的作用,涌现了一大批报刊政论家,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政论文体“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是适应新的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而产生的(之前的王韬“报章文体”未形成风气,报刊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古文的混合体:古奥拘泥,千篇一律,内容空虚,枯燥无味。束缚了维新派变革的激情,且西方新知识、新名词涌进,旧式文言文难适应介绍,故新文体生。因这类政论文多“时务”,又以梁在《时务报》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无拘无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平易畅达、半文半白、雅俗共赏;逻辑性强,感情充沛,富煽动性),梁启超是“时务文体”的代表作者。

改良派报刊宣传活动的进步意义作用表现在: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2、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提高了报业报人地位)。3、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4)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方面创“时务体”,涌现政论家,最早政论报)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革命宣传(效果不佳。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改观)。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在创刊。孙中山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中国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3)揭露清的腐败无能和官员的卖国罪行。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展开论战。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1902与广州《岭南报》论战,是报史上革与保皇派第一次有影响的论战)。1900年以后大量编印的具有革命思想的宣传小册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邹容的《革命军》(揭清反动卖国,号召推翻清,建中华。章作序,《苏报》刊文介绍。引起青年巨大反响。以通俗、犀利文笔宣传资自由、平等、民族主义思。2万字。对从改良到资革命思想起推动作用。时代阶级局限不区别满统治与满人)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用民间说唱文学弹词体载,宣传革命思想,反帝侵略,号召翻“洋人的朝廷”清,建民主,影响甚大)。兴中会时期留日学生创办的革命报刊:《开智录》、《译书汇编》、《国民报》(发表章太炎《正仇满论》是革命派最早正面驳保皇谬论文章)、《湖北学生界》、《江苏》和《浙江潮》(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发表)。(三自)郑贯公主编的《开智录》是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刊物。沪、杭一带革命报刊的兴起:《大陆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和《杭州白话报》的创刊。

(三)《苏报》和“苏报案”

《苏报》发展的三个阶段(1)1896年6月26日胡璋经营,邹

主笔,文字低劣2)1899陈范经营,亲保皇党报3)陈范倾向革命,章士钊主笔,面目一新,成革命报)。《苏报》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密切关系。“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局和影响。(辛亥革命前著名反清案件。1903年夏,上海《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推荐邹容《革命军》,发表章驳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鼓吹革命。斥光绪帝为“载

小丑”。清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六月底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7/7《苏报》被封。章、邹在会审公廨和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表现了勇敢地向封建专制统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使报纸成为鼓吹革命的阵地。清企图引度章、邹,将他们押解南京杀害,遭社会舆论广泛评击。次年五月,章邹分别判监禁三年和二年。1905/04,邹死于狱中,次年6月章出狱,后东渡日本。此案件进一步暴露清朝统治者的反动本质)《苏报》主编章士钊和重要撰稿人章太炎早期的办报活动和办报主张(戊戌时加入上海强学会,《时务报》后与康梁不合,去杭州《经与报》,1899在是本结识孙中山《苏报》案后《民报》主编,为争言论自由,作不妥协斗争)政论特点:旗帜鲜明,气势雄伟;文字娴雅,博引经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错误观点,文笔古奥)。

(四)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办报活动(慈政变,光绪囚,“六君子”死,康梁外逃,改良派只得把宣传中心移海外,成立保皇会,在日、南洋、美州、奥州设100多分会,办数十种报刊,形成第一次华侨办报高潮)1898-1904

《清议报》(旬刊。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梁主编,1898年12月100期。宗旨“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拥光绪,反慈,鼓吹君主立宪,同时发表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变革文章)和《新民丛报》(辛亥革命前资改良派的重要刊物,1902/02在日本横滨创刊,半月刊。梁启超主编。初斯着重介绍西方资社会、政、思学说宣传变法维新,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积极鼓吹和推进新文体,语言明白流畅,文笔生动犀利,深受读者欢迎。最大贡献是向读者大量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知识、新学说、新思想(“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毛)。后在革命形势高涨下,坚持立宪保皇,反对资革命,在与《民报》就革命与保皇、民主立宪与君主立宪、“土地国有”等问题论战中,受到资革命派的严正驳斥。1907年冬停刊。共出96期)的创刊。它们的主要内容、言论主张、特点和影响。保皇会的成立和海外保皇党报刊的发展。保皇会在海外出版的几家主要的报纸

:《文兴日报》(旧金山)、《新中国报》(檀香山)、《日新报》(温哥华)、《天南新报》(新加坡)。梁启超这一时期的政论活动。(1903拒俄运动后,国内党禁放松)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恢复办报。《大公报》(我国出版时间最长中文报1902年6月天津满人英敛之。鼓吹立宪,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见重于时,在华北地区影响大)、《京话日报》的创刊,它们的创办人英

之与彭翼仲。它们的倾向及其影响。上海《时报》和创刊及其在新闻业务方面所作的改革(戊戌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机关报。1904年6月12日于上海。狄葆贤主持。上没大影响。编辑出版方面突出。首创“时评”专栏,编排上“务救醒目”;首次用一到六号字排版,反映事实的重要程度;标题和评论的主眼处“皆加圈点以为识别;彻底摆脱书册式,改为4个版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