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4451

余姚有名的风水先生,有名的风水先生

兴仁信息网2023-05-11 16:15:570

浙江省余姚市出过哪些名人,我知道的有黄宗羲,王阳明,虞世南?

虞世南,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严光,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黄清堰村(现下河严家村),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于余姚城内的瑞云楼,是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朱之瑜,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是中国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部落联盟大酋长,即世称作“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虞国,汉代人。是孝义传世、德行远著的学者名宦。 董袭,余姚人中难得的一员勇猛的武将,为经营江东(长江下游地区),建立孙吴政权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虞翻(164—233),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虞潭(约263—341),字思奥,是经学大师虞翻的孙子。生于三国末期,死于东晋成帝咸康末年,是东晋时期为维护朝廷统一,屡统军旅,转战各地的著名军师。 虞喜(281—356),字仲宁,是东晋时期杰出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虞预(约285—340),字叔宁,东晋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天文学家虞喜之弟。 虞愿(425—479),字士恭。是南齐时的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东晋南朝间人,字茂瑶。秉直敢言,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是南朝陈时维护国家统一的大臣。 陈橐,字德应。是南宋初年刚介博学的能臣。 胡沂(1107—1174),字周伯,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有胆略的谏臣. 孙介,字不朋,余姚烛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学者。因著《雪斋野语》一书被人们尊称为“雪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阳),幼年随父迁居姚江,是为余姚人,南宋著名学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间人,出生于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状元。 赵善誉(1143—1189)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开封),生于余姚。是宋太宗赵光义后裔。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石山樟树人(今属慈溪)。是南宋时期“江湖派”诗人中的著名诗家。 岑安卿,字静能,号栲峰,元代中晚期人,是一位有名节的学者。 黄茂(1258—1340),字茂卿,黄竹浦村人,元末余姚州州判。 杨璲,字元度,号西园,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学,是宋代理学在姚江的传人。王纲(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学知名,是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六世祖。 宋僖,字无逸,余姚南城人。一代文章巨匠,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编辑。 赵为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为谦,余姚凤亭乡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家、古文字学家。 钱古训,号坚斋。是明代的一位对民族事务和史地深入研究的学者。 陈贽,字维成,号稼轩,是明朝前期在经学、史学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且精于文学,名噪一时的大才子。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进士,曾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过掌管司法的官员。 史琳(1438—1506),字天瑞,是一位知文识武,工于书画的名臣。 陆恒,字有常,号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学者,姚城名儒,王阳明的启蒙老师。有《易学指南》等著作传世。 冯兰,十五世纪中期到十六世纪在世。字佩之,号雪湖居士,余姚临山卫冯村人,是一位较有才华的诗人。 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是明代前期秉节直谅的大臣,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孙燧(1460—1519),字德成,号一川。出生于横河孙家境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谋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难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号小野,出生于余姚北城武胜门内清晖佳气楼。是明代著名的文章家。 徐爱(1487—1517),字日仁,号横山,余姚马堰(现属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最先及门弟子,妹夫。是王学的主要传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号三溪,王阳明学生,是一位不畏权贵的志士,严尊师说的王学传人。 韩应龙(1498—1536),字汝化,是明代余姚三状元之一。 钱德洪(1496—1574),名宽,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于余姚绪山(即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又曾在绪山就学,因此取名绪山,学者尊称他为绪山先生。是五代吴越国君钱镠的第十九世裔孙,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进士。 赵锦(1516—1591),字元朴,号麟阳,是王阳明弟子中最年轻的学生,明代著名的学者型官员。 诸燮 (1522-1566年),字子相,明代余姚人,历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谢志望(1528—1555),字见甫,系谢迁之长玄孙,是明嘉靖年间浙东地区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生活于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 叶宪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桐柏,园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沈国模(1575—1656),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石浪山,又号石浪老樵,是晚明著名王学传人,姚江书院的首创者。 史孝咸(1582—1659),字子虚,号拙修,出生于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后裔,是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黄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城东黄竹浦人,明季东林党骨干人物,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 朱启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号苍曙,出生于余姚城内龙泉山麓。他是明军将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朱舜水的胞兄。 韩孔当(1599—1671),字仁甫,是姚江书院第二代主讲。 孙嘉绩(1604—1646),字硕肤,天启年间阁老孙如游之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等作。 吕章成,字裁之,号馀民,是明末清初余姚的一位身怀奇才的气节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华街(今朗霞街道天华)人,明末抗清志士。 郑遵谦,字履恭,余姚临山卫人,少年时即有狭义心肠,轻财好义,是明末一位坚持民族气节,为大义而断绝亲情的抗清英烈。 史标(1616—1693),字显臣,是沈国模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是姚江书院第三代主讲。 王翊(1616—1651),字完勋,号笃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 黄宗炎(1616—1689),字晦木,号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通德乡黄竹浦人,黄宗羲胞弟,抗清义士、学者。 黄宗会(1618—1663),字泽望,号缩斋,世称石田先生,黄宗羲二弟,清初学者。 徐景范,字文亦,号正庵,是清代中兴“姚江书院”的王学传人。著有《四勿徽录》、《学问偶存》、《五经疑》、《纪史》、《正庵诗稿》等作。 黄百家(1643—1709),黄宗羲第三子,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通德乡黄竹浦人,清初史学家,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余姚城区人,是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 劳史(1655—1713),字麟书,号馀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间著名的平民学者。 陈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号一斋,又号客星山人。姚北临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四书质疑》、《经义质疑》、《删后诗文存》、《客星零草》、《寓峡草》、《九九乐府》、《一知杂著》、《定泉诗话》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 卢文弨(1717—1795),字绍弓,好矶渔,人称抱经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经籍校勘学家、藏书家。 邵晋涵(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浙东史学的殿军。 翁元圻(17541—1825),字载青,号凤西。清代学者,书法家。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梁弄人,诸生,清乾嘉时著名藏书家。 叶樊(1791—1836),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城北武胜门人。是清代余姚地区的桥梁建筑师。好土木营建,尤长桥梁建筑,相继督造修建余姚东门外皇山桥(今改建混凝土闸桥)、跨舜江的通济桥(今存,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城石巍桥(今河填桥废)、转良桥(今称最良桥)。又捐资3万缗,扩建北门外候青桥,改3孔为5孔,民感其德,改名季卫桥。桥成,越年卒。建宅寿山堂即今王阳明故居 朱兰(1800—1873),字久香,号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东门外酱园街人。清中晚期闻名全国的考试官。 黄春生(1811—1861),郑巷黄李鲍村人,是清咸丰年间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的领袖。 黄炳垕(1815—1893),字慰亭,号了翁,是清代后期著名的天文、历算、史地学家,是黄宗羲的七世孙。 翁庆龙,初名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清代学者翁元圻曾孙,晚清的著名书法家。 虞悰(434—499),字景豫,出生于虞氏豪强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时期的贵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是南北时期萧梁朝的文宣皇太后。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 顾全武(866—930),少年时曾做过和尚,故又名顾和尚。是五代时期余姚人中的吴越王钱镠胡名将。 孙子秀(1212—1266),字元实,号静见,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较有才气,注重儒学的官员。 谢丕,字以中,号汝湖,泗门人,明大学士谢迁之子。又是奸相严嵩的知心朋友。 吕本(1504—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出生于余姚南城的玉兰堂。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亦是依附严嵩奸党的亲信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参,明代中期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贡献的大臣。 孙如游(1549—1624),字景文,是忠烈公孙燧的曾孙,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余姚双雁乡上黄村(今东南街道茭湖上黄村),为明神宗的皇后,世称孝端皇后。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江村,原籍余姚匡堰乡(今属慈溪市)。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古董鉴赏家、收藏家、历史学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维诞,字小村,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大臣。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原籍鄞县,晚年迁居余姚。是耸代著名的方志学家和目录学家。 朱然(181—249),字义封,三国时期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是余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长官。 宋汉章,余姚丰南郎霞宋家人。近代著名银行家,上海中国银行负责人。 黄楚九,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属梁辉镇)医药世家,为上海大世界的创始人。对近代医药业和娱乐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然,后改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诞生于余姚老蒋村。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要领导人、国民教育部长、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著名教育活动家。 杨贤江,余姚云和乡杨家村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导师、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于余姚凤亭乡,为我国著名农学家。 吴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于余姚镇精忠乡东溜场村(今属慈溪),现代园艺学奠基人,逝世前为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浙江农业大学一级教授。 谷镜,公历1896年9月26日生于浙江余姚梁辉乡杨梅潭村,为中国现代病理学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黄云眉,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余姚城内笋行弄锈衣坊。字子亭,以“半坡”为号,教育家、历史学家,现代史学界公认的明史专家。1965年曾将旧籍245种,3130册赠送给梨洲文献馆及余姚梨洲中学。 严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于余姚低塘姆湖严家村。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犯罪学的开拓者。严景耀、雷洁琼夫妇俱为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 胡考,祖籍余姚。1912年12月23日生于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与北京。是集画家、小说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 王仲荦,1913年11月9日生于余姚(一说生于上海),一名颂平,又名元崇,为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 杨积芳(1856—1938),字馥笙,号福荪、寄篁,又取号东渔,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桥住过。编纂有《六仓志》,留有《东渔印存》。 郭静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与楼适夷合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1967)余姚候青门高家弄人。与亲戚郭永泉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注册。 裘树堂(1906—1990),又名柱常,笔名裘重,出生于余姚龙泉山北麓的邬家道地。为上海《新闻日报》的编委,中国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另著有《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 楼适夷(1905--),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12月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行政公署担任文教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80年写有散文《夸我的故乡》《适夷散文选》。 陆一飞,又名瑞云,字挹斐,1931年出生于余姚桐江桥。中国山水画家,有不少画是余姚山水胜迹,出版过专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于余姚镇,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89年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发现一颗闪烁绿色光环的行星状星云,被国际天文界命名为“胡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孙越:艺人、慈善家。 张震:电影演员、电影演员张国柱之子。

我想知道一些风水格局的基础知识

风水学权威认为,中国流行的风水学的核心是全面考虑,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主要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观天

宇宙星体对人的作用。古人十分注重太阳月亮星宿对人类的影响,在风水上主要表现在采光、立向、选日方面。

元运年月日时四季,都是由天星循环所形成的,所以天体的运动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无容置疑的。所谓堪舆,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水有万物。观察天,了解天,天光上临,地德下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根据天星来选择风水地也就成了风水学中最原始的最基础的学问了。

几千年前形成的中国夏历,和现在一直沿用的农历,其中都有风水师的重要贡献。

根据星空的现象来预测人世的休咎,这也是风水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七政四余,轮流当值。天星在时间上也有一系列的程式,这主要表现在天星演禽日课上。

二、辨质

风(空气)、水、地(土)的质,对人的作用。这是风水学的基础。风为人呼吸的空气,水为人吃的水,源头水,土为种庄稼的土、穴位中的土。因为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如果风(空气)质不好、水质不好、土质不好则会造成生物不好,引人发病,致人生灾,我想这是谁也不会否认的。

古代风水师主要有望气闻气等方法以测定空气质量,品水养鱼等方法以测定水的质量,捏土尝土等方法以测定土的质量。

雪心赋云:草繁木茂,水深土厚,就是根据目测定风水土的质量的方法之一。

益福堂的实证生气十法一文中就有此类方法介绍。

在古代,科技不发达,风水师只有用眼看,用鼻闻,用口尝,用手捏,用秤称的原始方法去鉴定风水地的质量,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风水家们如果还抱着这些简单方法不放,不与时俱进,不进行工具创新,不借助于科学仪器来测量空气质量,水的质量与土的质量的话。甚至有的连这些基础原理视而不见,这些简单方法弃而不用的话,我想,那些风水先贤们在天有灵的话,会暴怒如雷的,会臭骂我们的。

三、察形

风水地的形貌情意对人的作用。这里所指的风,既是空气,也是空间。水,是由水积累而成的沟渠溪流,江河湖海。地,是由土积累而成的山岗岭脉。后来风水学家把阴阳宅所在位置(穴位)后面有直接联系的山脉称之为龙,其他的山岗称之为砂。

风水人类在繁衍生息,治国安民,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发现观察天象,勘察地貌,了解地形,分辨地质非常的重要,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兴衰,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仗的成功失败,于是就形成了风水学的原始理论---地理。

风水家发现,山水的形状体貌是会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吉凶的。

风水学还把山川空间人格化人性化,按山川空间三者的形态表示理解为情意表示。有情于阴阳宅者为吉,无情于阴阳宅者不吉,反情于阴阳宅者为凶。这是风水学中高等层次的学说。

这些内容风水学称之为形体学。可在风水典籍青乌经、葬经,雪心赋、撼龙经、疑龙经、发微赋、人子须知等书中有较详细的说明。

四、乘气

风水地的气对人的作用。风水地三者中有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气存在,这种气不是空气的气,而是由天地山川空间流通、会聚、孕育、体现出来的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表,不能用罗盘测量的东西。气有吉气凶气中气之分。能意会得这种气,能接收生气,摒弃凶气,才可以达到风水学的最高境界。所以乘气是风水学的顶尖技术。

葬书谓“气以生和,气因形来,气以势止,气以土行,气以龙会” “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是也。

益福堂的内证生气十法、外证生气十法、风水的吉气凶气三文中有识气方法介绍。

五、方位

风水地的磁场方位对人的作用。

这是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的测量工具就是罗盘。根据古人的经验,发现阴阳宅前后左右的山水所在的方位,与阴阳宅的方向和位置相互作用,会对人类有直接间接的影响,会左右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兴衰祸福,吉凶休咎。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学说来演绎来推论。风水学家称之为理气。

理气最主要的有六类:

1:用先天八卦静态配合论;

2:用后天八卦动态平衡论;

3:用净阴净阳法纳甲九星论;

4:用三合生旺墓论;

5:用天星配合山水论;

6:用山水空实配合三元九(八)运论。

每类又分多种学派。各派内容有的互不相通,有的大相径庭,有的互相攻击。

理气是风水学中最宠大,最复杂,真假难分,高低莫辨的内容。是最多糟粕的地方。是最受人们攻击的学术。因为很多理气内容玄而又玄,无法用科学解释和事实验证而难以自圆其说。

很多人在理气方面花了毕生精力,洋洋大观著书立说,把罗盘加了一层又一层,圈了一圈又一圈,意图阐精释微,探究风水奥妙,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却容易把自己把后学圈进一个小圈子里舍本逐末而不能自拔。

人们所以说风水是迷信,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用罗盘测下方向,说点吉凶就是风水学的全部,就是风水大师了。这显然对风水学是不公正的。

根据益福堂的理解,理气不是风水学的全部,理气虽是风水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学说,但却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学说。这就是古哲今贤瘅精竭力创研千门百派理气都无法破解所有风水奥秘的原因。

六、定位

阴阳宅的位置选择和方向选择。

风水掌握了上述原理后,那就可以选择确定阴阳宅的位置了。风水学中谓之点穴。

点穴是风水学的核心,因为风水师的所有努力都是以阴阳宅为基础为中心来推论的。所有风水地环境都是围绕针对阴阳宅来发生作用的。因为只有真穴正穴,才是风水地生气会聚之所,才能获得风水地的吉气的。

阳宅会受风水地的影响而对人发生作用,这个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那阴人所安葬的位置会对他的后代产生作用,是用现代科学无法理解的。但是根据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大量事实证明,这种作用却确实存在,有时比阳宅的作用还更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益福堂不才,不能用科学原理解释这个原因。但大家却不能以为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都是不可相信的。因为科学也有局限性的,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现代科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选好阴阳宅的位置后,然后选择建造最合适的方向,以接收承纳四周山水空间的生气。谓之立向,立向也就成了风水的关键。

大家看古代官衙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子山午向。可见风水学是很注重方向选择的。

七、择时

风水地与时间配合对人的作用。

古人发现,在不同的年月日时,建造不同方位的阴阳宅,也会对人的兴衰祸福有很大的作用,甚至一些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人生大事,也可以借助时间的选择而增加福气或成功。于是就创造了一种选择时间的学说。风水学中谓之日课。日课学主要有造命、天星、河洛、斗首、奇门、六壬、演禽、紫白等。

风水家们还发现三元九运的时间段的不同,也会不同地影响阴阳宅的好坏。所以就形成了三元玄空六法等多种学派。

因为时间是由天地运动产生由人类感知的东西,既然人与天地为一体,那时间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合乎逻辑了。

根据上面分析,风水学说,既包含天、地、风、水等物质,还把时间纳了其中,是一种空间时间的统筹组合,是一种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宏观分析与优化。

八、施工

阴阳宅的设计施工与风水地的改善。

中国风水学把在建造阴阳宅中的设计施工,视作为跟随阴阳宅建造总个过程的必须掌握的方法。如阳宅建造的方向,采光,大小尺寸,高低,颜色,房间,灶,床,门,家具等的内局选择安排,还有井,门楼,路,桥,厕,出水口等的外局设计与安排等等。

古人知道,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些不好的环境是可以人工改变的。所谓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古代的村落中的后龙山,水口山,大量种植和严厉保护树林,就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还有如用改河、建桥、筑路、挖塘、围墙、建塔等很多方法来改变风水地,以获得良好的人居环境。这就是风水学的功劳。

风水学称这些为工力做法,这也是风水家们必修的课程和必做的功夫。所以古代的风水师同样也是建筑设计师。

九、循礼

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风俗礼仪。体现孝道的重要方式。

安葬先祖,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最佳方式,所谓入土为安,人从地里生,还回地里去,选个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灵气集中,生气盎然的地方安置祖先尸骨,立个碑,建个墓,刻上祖宗名字,让后人能瞻仰先人,缅怀祖德,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对中国人的伦理建设和社会进步,其意义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风水学规定,在安葬先人过程中,还要按一定的仪式进行,以寄托后人的哀思与表现后人的孝道。

在建造阳宅时,在社会或人生的重大事件时,也都要按一定仪式与程序来进行。虽然这些仪式的规定各地有所不同,但这也是风水学的实用内容和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些仪式,才能将风水学的实施有步骤有礼节的完成。这也就形成为一种中国民俗遗产。

十、积德

勉人尽孝,劝人为善,催人向上,使人得福,告诉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优化自然环境来改善提高人生和社会。这是风水学的基本理念与最高目标。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人的心灵与天地的灵气是相通的。美好的心灵才能和美好的风水地同气感应,有美好心灵人才能得到美好的阴阳宅,才能获得风水地的吉气善待。反之,有丑恶心灵的人是无法得到美好的阴阳宅的,只能得到丑恶的阴阳宅,也就只会得到风水地的凶气惩罚的。所以风水学十分重视风水用户和地师的心灵的塑造与净化,十分重视道德的修养与积累。福由心生,地由心造。

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这是古人对风水学的高度肯定。风水学告诉人们要能顺应自然 风水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要优化自然环境,这样就有了好的阴阳宅,有了好的风水地的吉气感应与荫庇,自己和后人即可以平安昌盛,所以丁财贵秀,百福臻临,如果人人家家都能获得好风水地而吉祥,社会就会因人人平安幸福而和谐,民族国家也就会因人人有为家家发达社会和谐而兴旺,这就是风水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在。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说,中国风水学是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但风水作为一种落后文化和封建糟粕,是不值得提倡的。

编辑本段

故宫的风水之说

[2]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时十四年建成。其规模宏大,占地7.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房屋9999间,黄色琉璃瓦屋顶,蓝色护城河和红色围墙把它与外界隔开。

据闻,故宫在设计建造时,遵循了许多儒家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

故宫的建筑都严格遵循对称规则,沿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而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更以故宫为重心,这些建筑都坐北朝南,体现着皇帝的至尊。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气,中间洞开三门。在午门高大砖石墩台上建有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这些都是“九五至尊”的象征。

过了太和门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个“土”形的三台上,中国文化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宫的设计者将故宫最重要的部分,用汉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坤宁宫与乾清宫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对应。《易经》中,乾对天,主阳;坤对地,主阴。清、宁二字都是安定、详和的意思。

故宫的后门为神武门,位于中轴线之北。故宫中有一条称为金水河的小河,横贯东西,将广场分为南北两半。在中国人的环境观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

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分阴阳,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方位的前为阳,后为阴;数字中的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等。在故宫,属于阳性的帝王执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将皇帝、皇后生活的寝宫放在后方,这不仅适应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阴阳之说。前朝安排三座大殿,后宫部分只有两座宫,符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之说。

编辑本段

风水人物

隋唐时期有名的风水师

( 1 )舒绰,隋东阳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吏部侍郎杨恭仁想迁葬祖坟,请舒绰等海内外五六个知名阴阳家为其选择佳地。然而纵说纷纭,各抒己见,所选地点多个,不知哪个地点正确。然后恭仁便派手下人前往葬地,各取样土一斗,将其所在方位和地理形势“悉书于历”,密封起来,然后将样土示众。几位阴阳名家说后,人言人殊,只有舒绰所言丝毫不差。不仅如此,舒绰还说:此土五尺外有五谷,得其即是福地,世为公侯。为了验证此话,恭仁便与舒绰同到该处进行挖掘。等掘到七尺,便发现一穴,如五瓷大,有栗七八斗。原来此地过去曾为稻田,因蚂蚁捞窝,故土里含米。尽管如此,死耗子还是让他这只“猫”逮住了,所以当时朝野上下都以绰 僧一行为神人。

( 2 )僧一行,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精通历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两界说”,对后世堪舆家们的“界水理论”,有重大影响。

( 3 )司马头陀,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南昌)诸山,钦定佳穴 170 余处,多有所验。一日在拜见奉某百丈(即禅宗高僧)时说:我最近在湖南觅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识者。百丈问:“老僧可否住得?”答曰:“不可”。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人也。”后来李景让率众人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心。结果与其预言一样。其著作有《水法》传世。

( 4 )浮屠泓 僧人泓师,黄州(黄冈),善阴阳算术,武则天当政时,泓师曾帮着张说(燕公)在京城长安东南购置一宅,并告戒说:“此宅西北地最是王地,慎勿于此取。”过了一个月,泓师又对燕公说,此宅气候忽然索漠,肯定有人在西北角取土,燕公与泓师一起到西北角查看,果然有取土处三处坑,皆深丈余。泓师大惊曰:“祸事!令公富贵止一身而已,二十年后,诸君皆不得天年。”燕公惊问:“可否填之?”答曰:“客土无气,与地脉不相连。今纵填之,如人有痔疮,纵有他肉补之,终是无益。”后来后来燕公之子张均、张即皆被安禄山委任大官,叛乱平定后,张均被诛杀,张即被流放。竟如其言。泓师曰:“长安永宁坊东南,是金盏地。安邑里西,是玉盏地。”后来,永宁坊为王鄂宅,安邑为北平王马宅,王、马二人都进入官,王宅累恩赐韩弘正、史宪成、里载义等,所谓金盏破而再制;马为奉诚园,所谓玉盏破而完也。

( 5 )丘延翰,字冀之。永征年间以文章著名。后游泰山,与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经》,遂通晓阴阳,依法选择,无有不吉,开元时为同乡卜选葬地。适逢太史向皇上奏曰:“河东闻喜有天子气,朝廷忌之,派人挖断所葬之山的龙脉,并下昭捉拿他,可是没有捕到。于是又下诏免去其罪,求其进京献艺。丘以《八字》、《天机》等书进呈。被唐玄宗授予亚大夫之官,死后祀三仙祠。

( 6 )杨筠松,字叔茂,窦州人,长期居住江西,号救贫先生。曾以《疑龙经》、《撼龙经》、《立锤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被后人尊为江西派祖师。僖朝国师,官至金紫色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曾路过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自称救贫仙人。

( 7 )曾文辿,唐崇贤里人。师杨筠松,凡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皆所究晰,尤精堪舆术。”作《阴阳问答》、《寻龙记》。

( 8 )范越凤,字可仪,浙江缙云人,作《寻龙入式歌》。

( 9 )赖文俊 江西宁都人,曾文辿女婿,世称赖布衣,江西派第三代传人,善相坟地,广东故家大姓始祖二世、三世坟,多赖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谚曰:族有赖布衣,繁昌必有闻。

( 10 )廖禹,字尧成臣,江西宁都人,因长期隐居金精山,故世称金精人。曾作《穴罚》、《熬极金精》。江西派第九代传人。

明清时期有名的风水师

( 1 )张宗为,道教张天师后裔,精青乌之术。元末,避陈友谅乱,改名隐居皖南。贵池一县凡是经过他卜选的葬地,其家都留有标记。明洪武十二年应朱元璋要求,随军观察行军途中的山川形势。

( 2 )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氏,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或云为陈友谅参谋,反败逃匿为僧。明末来勤,善堪舆术,为人卜葬无不奇验。尝曰: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云。卒死于勤,凡邑中大家官家,其先进坟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书绝无,刊本多为后人委托,世鲜有得其传著。 风水古城阆中( 3 )周仲高,精通天文地理之学,足迹遍及东南,时方承平,社会安定,可周却从浙江钱塘江搬到江苏昆山居住,并说天下兵祸将起,“吾卜地莫如娄江善”,后来果然钱糖江毁于兵祸,昆山无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庙宇,相方、定位、卜日、选辰皆出其手。由于技艺精湛县令派人为其画像,以示赞扬。

( 4 )仲宁 明腾县人,曾遇异人传授风水之术,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驾幸南京,驻腾县,曾召见中宁,试其才学,仲宁指者一处,说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掘之,果然得之。

( 5 )杨宗敏 明新昌县人,永乐年间,有异僧为逃避官府追捕,躲藏其家,授其堪舆之术。宗敏书速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穴位坐向。倒丈也不差毫厘。时称杨地仙。

( 6 )廖均卿,宁都人,明十三陵首席选择家,永乐五年( 1407 )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 1409 年)五月己卯作长陵,…… 自是列圣因之,皆葬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

( 7 )非幻和尚衡州宝陀山主持僧,熟读儒书,精通地理。尝应召选择昌平天寿山风水,事后赐以金紫。永乐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赠他为“五官灵台郎僧录司右教” 。

( 8 )游朝宗 明徽州人,为十三陵主要选择家之一,曾受到永乐皇帝的褒赏。

( 9 )裴士杰,堪舆理论家,主持编写《永乐大典》中有关风水问题的条目。

( 10 )骆用卿 浙江余姚人,精通堪舆之术,为十三陵的主要选择家。早年游学不第,以经术设馆授徒,明正三年(1508 )中进士,历任兵部员外郎,侨居通州。嘉靖年间,经大学士张俘敬推荐,骆用卿为明世宗朱厚在昌平天寿山十八道岭选择了陵寝所在,此岭后被赐名阳翠岭。

( 11)谷宗纲 字以张,明永嘉县人,精青鸟家言,考难精晰,然耻以术鸣,托情诗酒,有诗文若干卷行世。

( 12 )徐善继,德兴人,初补本邑痒生,因亲丧未葬,故与弟善述究心堪舆之学。因得吴景鸾遗书于天门白云洞遂深明其奥,指示阴阳休囚每每灵验。驰名于闽南各县。其易学知识之渊博,也深得当时士大夫钦佩。所著有《地理人子须知》等。

( 13 )汪朝邦 字用实,明徽州人,为人憨厚,科举失利,弃而攻医,尤精形家言。

( 14 )江仲京 字林泉,明徽州人,精通堪舆之学,与其兄江抱日、江东白被人合称为“区东三仙”

( 15 )奚百川 太平府望江县人,“善堪舆,本乡及桂城诸里阴阳二宅,皆其所顶。”

( 16 )李绑祥 字和征,天资聪颖,博贯青囊星学,尤得阳宅真传,卜筑应验。

( 17 )李景溪赋性灵异,精通阳宅、星相、历法诸法,著《阳宅秘诀》、《雷庭心法》等书。

( 18 )徐懋荣,字野云,精通风水术,为苏州文人张凤冀、周天球、文彭、文嘉辈所推崇,晚年与诸 君唱酬为乐。明历二十三年卒,其长子徐太衍继承父业,其三子徐永镇著有《堪舆录篆》八卷。

( 19 )张储 字曼胥,南昌人,堪舆医卜、风监之术、无所不精,明万历曾浏览辽东,回来后对人讲:“吾观王气所在辽左,又观人家葬地,三十年后皆当大贵,闻巷儿童走卒往往多王侯将相。天下其多事乎?”听者以为他胡说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关,恰应其言。

( 20 )闵德裕,字昆冈,广济县人,常穿短后之衣,戴茅蒲之笠,慑亡织之衣,遍走山川野云,相其阴阳,查其泉脉,然后绘成图册藏呼吁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风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 21 )蒋平阶,字大鸿,江苏华亭人。少孤,其祖命学堪舆之学。“十年始得其传,遍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辨证》一书。取世相川之书,订其谬处,析其是非,惟尊杨筠松一人,曾文瑞仅以筠松以传。…… 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馨,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辨证》一书。其弟子有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平阶生于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与之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成为蒋盘。

( 22 )章攀桂,字淮树,桐城人。曾任知县,官累松太兵备道。根据《清史搞艺术传》的说法:“此人有吏才,多术艺,尤精形家言。谓近世型家之书,理当辞显著者,莫如张宗道《地理全书》为之作注,稍辨其误失。大旨本元人《山阳指迷》之说,专注形势。攀桂既仕显,不以方技为也。自喜其术,每为亲戚交友择地,贫者助之财以葬。 …… 乾隆数南巡,自镇江到江宁,江行险,每由陆诏改通水道,议凿句容,故破岗渎。攀桂相其地势,日,茅山石地势高,纵成渎,非设闸不成,储水多劳费,请从上元东北摄山下凿金乌珠刀枪河故道,以达丹徒,工省修易,遂监其役,渎成,谓之新河,百年来赖其便利,攀桂亦因受褒赏,然而,因大学士于敏终收受贿赂之事暴露,受到乾隆皇帝指责,而攀桂因曾经帮助于某在金坛修建私家园邸,所以被革职,丢官后,他散居江宁,晚年沉溺禅理,著作有《选择正宗》行于世”。

( 23 )叶泰 字九升 ,著有《山法十三书》十九卷行世,影响甚大,被收入《四库全书》中。该书囊括了前人堪舆之说,而以己意评析,亦间附以己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论峦头阴阳,尤尊杨公,而避廖金精之说。以上编者对历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风水 先生进行了简略的介绍。由中不难看出:他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出身贫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观;或游历州郡之间;或以堪舆谈福祸;或借风水论;或因相地而发迹;或凭择地而扬名;或设馆授徒,秘传其术;或看书立说、公诸天下;总自,各有一套绝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种情趣,各有一番经历,因而也各有一类活法。从中,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风水 先生 和风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将这些资料传记串联起来,综合归纳,我们便会改变那种一提起风 水 先生就想到手提罗盘、胡诌乱咒、骗人钱财的“风水佬”的思维定势,对风水和风水先生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4)刘基,字伯温,军事谋略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25)冷谦,明代武林(今杭州)人。字启敬,号龙阳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为太常协律郎。相传元末以满百岁,卒于明永乐年间。善养生。著《修龄要旨》,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书。有运动健身法,属坐功类,共八段:一闭目冥心坐;二鸣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龙搅水津;五搓手热;六背摩后精门;七左右轱辘转;八攀足频。

堪舆学的历代名家

在历朝历代所修官吏的传记部分,总有那么几个、十个或者几十个名额要给方技术数者流,这就是所谓的《艺术传》或者《艺文传》,大部分少不了风水先生,这些青史有名的风水先生即为“风水名流”。研究和分析这些风水名流的史料、传记,对我们加深认识风水现象尤其是风水先生的变迁过程、职业特点、阶层归属、社会地位和文化功能,都不无裨益。 (1)樗里子,据《史记·樗里子传》载:樗里子,名疾,秦惠王之弟。因居住渭南阴乡樗里,故俗称樗里子。为人滑稽,有智囊之名。武王即位后,曾立以为相。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卒,葬渭南章台之东。死前预言:百年之后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至汉代果然长乐宫建在其东,未映宫建在其西,武库正当其墓。

(2)青乌子,又称青乌公、青鸟先生,据说活动于秦汉之际,曾著《葬经》一书,被后世风水先生尊为鼻祖。

(3)管辂,据《三国志 魏志 管辂传》载: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格日:“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诔虽美,无后可守。元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后来果然如此。

(4)郭璞( 276-324 ),东晋著名学者,字景纯,山西闻喜人。博学,好古代奇文,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侍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遂被王敦所杀,据说风水书《葬书》和《锦囊惊》为其所著。

(5)陶侃( 259-334 ),东晋庐江浔阳人(今江西九江)人,字行。据称,陶侃曾撰有风水著作《捉脉赋》。

(6)韩友,据《江南通志》载:韩友,字景先,东晋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出仕之前,曾追随学者伍振学习《易经》,并能图宅相墓。 (1)舒绰,据《浙江通志》载:舒绰,隋东阳(浙江金华)人。稽古博文,尤善相家。

(2)一行( 673-727 ),唐代高僧,俗名张遂,河北巨鹿人,精通历法、天文。所提出的“山河两界说”,对后世堪舆家们的“界水理论”,有重大影响。

(3)司马头陀,根据《江西通志》记载:司马头陀曾学习堪舆之术,历览洪都(今南昌)诸山,钦定佳穴 170 余处,多有所验。一日在拜见奉新百丈(即禅宗高僧百丈怀海)时说:我在湖南觅得一山,可住一千五百善知识者。百丈问:“老僧可否住得?”答日:“不可”。然后指着旁边在座的华林觉说:“此为主人也”,后来李景让率众人建庙于此,请朝廷赐号“同庆寺”,此地遂成禅学中心。结果与其预言一样。其著作有《水法》传世。

(4)浮屠泓,僧人泓师,祖籍黄州(湖北黄冈),善阴阳算术。

(5)丘延翰,字冀之。家居山西闻喜。唐朝永征年间以文章著名,后游泰山,于石室之中遇神人授《海角经》,遂洞晓阴阳,依法选择,无有不吉。

(6)杨筠松,按《地理正宗》:杨筠松,字叔茂,窦州人,长期居住江西,号救贫先生。曾以《疑龙经》、《撼龙经》、《立锤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被后人尊为江西派祖师。又据《江西通志》记载:筠松,窦州人,僖朝国师,官至金紫色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曾路过赣州,以地理术行于世。自称救贫仙人。卒于赣州,葬于中乐口。

(7)曾文辿,唐代著名的堪舆大师,江西于都县人,为杨筠松高弟。文辿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8)刘江东,唐代著名的堪舆大师,江西于都县人,为杨筠松高弟,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辿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于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9)廖金精,即廖瑀,字伯玉,江西宁都黄陂镇黄陂村人。相传其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县(今江西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廖金精原来住在宁都东山坝,为早晚追随杨公,他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廖瑀将其术传二子,均迁福建,其术亦传福建;又传其三第克谦之子十九郎(讳邦),迁兴国山寮,其术亦传兴国;还传德兴高徒傅伯通与邹宽。廖瑀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行世。

(10)范越凤,字可仪,号洞微山人,浙江缙云人,为杨筠松高弟,作《寻龙入式歌》。 (1)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易学家、堪舆大师。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常被尊称为陈抟老祖、希夷祖师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隐于武当山九室岩,移华山云台观,多著述。陈抟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2)赖文俊,宋代著名的堪舆大师,因自号布衣子而被称为赖布衣,江西定南人。曾任国师之职,后受秦桧陷害,长期处于流落生涯中,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后遁隐山林,不见其踪。他擅于替人选墓穴,曾为罗彦章替其亡妻选墓,批出此墓能令其子在考场中榜,果然其子真的中榜,又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记载:“宋有赖布衣者,善相坟地,今广东故家大姓,其始祖二世、三世坟,多赖布衣所定穴位。予宗有其二。谚日:族有赖布衣,繁昌必有闻“ 。

(3)胡矮倦,又名矮仙,徽州婺源人。江西派第十二代传人,曾做《三十六穴图》与《至宝经》。

(4)吴景鸾(吴景峦),宋代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江西德兴人。为西汉长沙王吴芮后裔,其祖父吴法旺精通天文、地理。其父亲吴克诚曾师从宋代著名易学家、华山道人陈图南(即陈抟)学习易经和堪舆之术,受其影响,吴景鸾自幼对风水训练有素、精研有验。庆历一年(公元 1041 年),宋仁宗下昭选拔阴阳家,本郡学官推举吴景鸾入京入试。果然受到宋仁宗赏识,被授予司天监正职。然而不久因为论牛首山“坤风侧射,厄当国母;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而被下大狱。一直到仁宗去世,才被大赦,出狱后向皇帝献《中余图》,未受赏识,遂佯狂削发,修道与湖北天门县白云山洞,常往来与饶、信二州(均在江西)。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等。

(5)刘潜,江西南康人,宋哲宗时人,上世为唐代著名堪舆家司马头陀,所著《地理诸说》行世。明永乐二年曾于佛像中发现此书。

(6)蔡元定,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福建建阳人,为蔡发(蔡神兴)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堪舆学家,所作《发微论》极受后世推崇。

(7)邹宽,字仲容,江西德兴人。与同乡傅伯通同师廖金精,得其真传,为相州汪伯彦卜地葬亲时,曾借堪舆之言写信说伯彦攻打金国,末云:“方今环宇人宁,惟幽燕未归版籍,朝迁有意恢复,倘值此时扬威振旅,勿计名位高下,奋力精进,必立希世之功。仆愿策励驽下,相从于凯歌之辰,非妄匕也。若参之已见,微有更改,妄触一机,百关俱废。”对此,伯彦表示同意,只是未能付诸实施。后来,宋高宗即位,果授伯彦知枢密院事,旋进右仆射,与黄潜善哉同居相位。看来,邹宽术艺确实奇诡,不过信中之议却全是妄托空言。

(8)傅伯通,江西德兴人,与邹宽同师廖金精,曾为南宋高宗选中首都临安。

(9)徐仁旺,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县西北)白云山人,曾上奏折议迁宋定陵,他主张用牛头山前地,认为山后之地有以下害处:“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岁内,丁内直射,祸当丁未岁中。”对于他的这番话,起初人们并不在意。后来金人犯边,果在丙午年,而丁未年后,诸郡火载相继不断,东南州郡半为盗区。于是人们想起他的预言。

(10)王伋,字肇卿,一字孔彰,祖籍洛阳,其祖父王讷因论历法有差,被贬江西赣州。王伋幼年致力科举,因屡试不第,忿而改攻地理,后弃家流浪江湖,因喜爱松源(今福建省松溪县松源镇)山水,便在此定居下来。王伋深谙堪舆之学,对闽派风水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死后弟子叶叔亮传其《心经》及《问答语录》。

(11)胡舜申,为胡舜陟之弟,原籍徽州绩溪,南宋绍兴年间迁到苏州。根据《苏州府志》记载,其人:“通风土阴阳之术,世传江西地理所与舜申。尝以术行四郭而相之,以为蛇门不当塞。”著作有《吴门忠告》一篇。

(12)达僧,江西吉安人。《吉安府志》说:“达僧,姓刘氏,居安福下村水南院,师司马头陀,善地理之术,所著有《撼龙经》、《天元一气》诸书,世有传之者。”,关于《撼龙经》的作者是达僧的说法,与一般以为为杨筠松所作的观点有矛盾。究竟哪个正确,尚待探讨。

(13)铎长老,佛寺中人,真名不详,宋元之际,以形家数术周游江西。其弟子有南昌刘子南、新建赵之方和丰城何野云。

(14)梁饶,元代人,家居江西德兴,精堪舆术。时值岁暮,摆渡人李翁请其歇息一夜,并设酒款待他。饮至半酣,梁饶大发感慨说:“世上何人能识我,今日时师后代仙。”听到此言,李便向他恳求吉地,梁当即指示穴位,并嘱咐说:“贵从武功来,祸后福始应”。后来李翁便葬在所选之穴。不几年,其子以罪戌安徽定远,生下一子,被朱元璋收养,赐以国姓,复赐姓沐,单名一英。此子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从傅友德取云南,留镇其地,死后追封黔宁王。沐氏从此继承云南王位,与明代相始终。 (1)张宗,为汉代道教天师张道陵的后裔,精青乌之术。元末,避陈友谅乱,改名隐居皖南青阳,贵池一县凡是经过他卜选的葬地,其家一般留有标记。明洪武十二年曾应朱元璋要求,随军观察行军途中的山川形势。

(2)目讲僧,《宁波府志》称:“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字。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或云尝为陈友谅参谋,反败逃匿为僧。明末来鄞,善堪舆术,为人卜葬无不奇验。尝曰: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云。卒死于鄞。凡邑中大家官族,其先进坟墓未有不出其手。以故久而益神。其所著书绝无,刊本多为后人委托,世鲜有得其传者。”

(3)周仲高,明人周仲高精天文地理之学,足迹遍及东南。时方承平,社会安定,可周仲高却自浙江钱塘搬到江苏昆山居住,并说天下兵祸将起,“吾卜地莫如娄江善”,后来果然钱塘毁于兵祸而昆山无恙。洪武初,郡邑修建公署及庙宇,相方、定位、卜日、选辰皆出其手。由于术艺精到,县令派人为其画像,以示赞扬。

(4)渠仲宁,明代腾县(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据《兖州府志》载:他曾遇异人授风水之术,为人相地大多奇中。明成祖朱棣驾幸南京,驻跸于滕,曾召见仲宁,试其才学。仲宁指着一处,说其下若干尺有石如虎。成祖令人挖掘,果然得之。

(5)杨宗敏,明代浙江绍兴新昌县人,永乐年间,有异僧为避官府捉拿,躲藏其家,授其堪舆之术。宗敏遂得神解。他登山隔十里左右,即知立穴作向,倒杖也不爽毫厘。时人称之为杨地仙。

(6)廖均卿,江西省兴国县梅窖乡三僚村人,明十三陵陵区的首席选择家。其先祖为唐宋时期的著名堪舆家廖瑀。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羽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及车驾临视,封其山为天寿山,以七年(1409年)五月己卯作长陵,……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左右而同为一域焉。”

(7)非幻和尚,浙江衢州宝陀庵住僧,谙熟儒书,精通地理。尝应召选择昌平天寿山风水。事后赐以金紫。永乐十八年,明成祖遣使祭其墓,追赠他为“五官灵台郎僧录司右阐教”。

(8)游朝宗,明徽州婺源人,为天寿山(十三陵)陵域的主要选择家之一,曾受到永乐皇帝的褒赏。

(9)裴士杰,明初著名堪舆理论家,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中有关风水问题的条目。

(10)骆用卿,浙江余姚人,精堪舆术,为明十三陵之一的永陵陵址的主要选择家。早年游学不第,以经术设馆授徒。明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历任兵部员外郎,侨居通州(今北京通县)。嘉靖年间,经大学士张孚敬推荐,骆用卿为明世宗朱厚熜在昌平天寿山十八道岭选择了陵寝所在,此岭后被赐名阳翠岭。

(11)谷宗纲,字以张,明浙江温州永嘉县人,精青乌家言,考验精晰,然耻以术鸣,托情诗酒,有诗文若干卷行世。

(12)徐善继,江西德兴人。初补本邑庠生,因亲丧未葬,故与弟善述究心堪舆之学。因为吴景鸾遗书于天门白云洞,遂深明其奥。指示阴阳休咎每每灵验。驰名于闽越各县。其易学知识之博,也深得当时士大夫钦佩。所著有《人子须知》等。

(13)汪朝邦,字用实,明徽州婺源人。为人笃厚,科举失利,弃而攻医,尤精形家言。

(14)江仲京,字林泉,明徽州婺源人。精堪舆之学,与其兄江抱日、江东白被时人合称为“婺东三仙”。

(15)奚百川,安徽望江县人。据明《太平府志》载:奚百川,本府望江人,“善堪舆,本乡及桂诚诸里阴阳二宅,皆其所定。迄今族大人稠,科举蝉联。人推为吴宽、张宗道之亚。”

(16)李绑祥,字和征,徽州婺源人。天资颖悟,博贯青囊星学,尤得阳宅真传。卜筑应验,本地士大夫对其十分敬佩信服。

(17)李景溪,徽州婺源人,赋性灵异,精通阳宅、星相、历法诸学,所著有:《阳宅秘诀》、《雷霆心法》等书。

(18)徐懋荣,字野云,为武功伯徐有贞第四世孙。精风水术,为苏州文人张凤翼、周天球、文彭、文嘉辈所推崇,晚年与诸君唱酬为乐。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卒,享年七十一岁,其长子徐太衍继承其业,其三子徐永镇也著有《堪舆录纂》八卷。

(19)张储,字曼胥,江西南昌人,明大学士张位之弟。堪舆医卜、风鉴之术,无不精通。明万历时,曾游览辽东,回来后对人讲:“吾观王气在辽左。又观人家葬地,三十年后皆当大富贵,闾巷儿童走卒往往多王候将相,天下其多事乎?”听者以为他胡说八道,皆未在意。不久,清兵入关,恰应其言。

(20)闵德裕,字昆冈,清代湖北广济县人,常穿短后之衣,戴茅蒲之笠,蹑芒织之屦,遍走山川原野,相其阴阳,察其泉脉,然后绘成图册藏于家中。若有人求其相看风水,只需按籍索找即可。

(21)蒋平阶,《清史稿·艺术传》载:蒋平阶,字大鸿,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孤,其祖命学堪舆之学。“十年始得其传,遍证之大江南北,古今名墓;又一年始得其旨;又十年始穷其变。自谓:视天下山川土壤,虽大荒内外如一也。遂著《地理辩证》。取当世相传之书,订其纰缪,析其是非,惟尊唐杨筠松一人,曾文遄仅以筠松以传。……自言事贵心授,非可言罄;古书充栋,半属伪造。其昌言救世惟在《地理辩证》一书。”其弟子有丹阳张仲罄、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会稽姜尧、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平阶生于明末,兼以诗鸣清初,诸老多与唱和。地学为一代大宗,所造罗经,后人多用之,称为蒋盘。”

(22)章攀桂,字淮树,安徽桐城人。乾隆时曾在甘肃某地任知县,累升至江苏松太兵备道。据《清史稿·艺术传》的说法:此人“有吏才,多术艺,尤精形家言。谓:近世形家诸书,理当辞显者,莫如明张宗道《地理全书》,为之作注,稍辨正其误失。大旨本元人《山阳指迷》之说,专主形势。攀桂既仕显,不以方技为业。自喜其术,每为亲族交友择地,贫者助之财以葬。“ 后因案件被牵连被乾隆革职,丢官后,他散居江宁,晚年耽溺禅理,著作有《选择正宗》行于世。

(23)叶泰,字九升 ,清代徽州婺源人,著作有《山法全书》十九卷行世,影响甚大,被收入《四库全书》中。该书囊括了前人堪舆之说,而以己意评析,亦同附以己作。大旨以杨筠松、吴景鸾二家为主。其论峦头阴阳,尤尊杨公,而避廖金精之说。

以上编者对历史上有名的五十三位风水 先生进行了简略的介绍。由中不难看出:他们或出身名门望族;或出身贫寒人家;或出入佛寺道观;或游历州郡之间;或以堪舆谈福祸;或借风水论;或因相地而发迹;或凭择地而扬名;或设馆授徒,秘传其术;或看书立说、公诸天下;总自,各有一套绝技,各有一套特色,各有一种情趣,各有一番经历,因而也各有一类活法。从中,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风水 先生 和风水 先生的形形色色。将这些资料传记串联起来,综合归纳,我们便会改变那种一提起风水先生就想到手提罗盘、胡诌乱咒、骗人钱财的“风水佬”的思维定势,对风水和风水先生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余姚四大名人

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

四大先贤

18楼的风水真的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只是数字上不好听

18层不能住?楼层风水5大禁忌不懂就惨了!

人们选择楼层的因素有很多,噪音、采光、供水以及家人的特殊需要都应该列入考虑的范围。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作用,很多人对一些所谓不太吉利的数字也心有余悸,例如4层、13层、14层、18层等。

为了便于销售,不少开发商甚至会避开这些数字,所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用D、E、F等一些字母替换,或者直接越过这两个数字,3层上面就是5层,12层上面就是15层,电梯上到17楼,再上面一层是19楼或者叫17 。

在古代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建筑,随着时代变化如今也是高楼林立,在我们的传统思想里18有对应十八层地狱之说,所以很多人忌讳买楼之时选择十八这一楼层。那么从买房风水来看真的是这样的吗?楼层究竟应该什么选择呢?

买房风水

禁选18层。我们都之知道有十八层地狱之说,从一层到十八层地狱的层次最重,所以在高层住宅楼层风水学中对于18层这个特殊的层次是特别敏感的,所以最好不要选择十八层的楼房。不过这只是表面的一种说法,适合什么楼层主要还是要结合其他因素来看。

楼层选择要查看空间风势

在购买楼层时,应该在房屋空间周围查视一番,看看空间的风势,是否感觉是风柔气聚,场和气润。倘若房屋空间风太大,那便不宜购买,因为再有旺气凝聚的房屋空间,都会因风太大将其吹散。最为理想的风势应是吹面不寒、清风徐来、撩绕有情的。

买房风水禁忌楼

中国人忌讳4,是因为“4”与“死”同音,加上“1”后,“14”就是“幺四”,约等于“要死”!这不行,太不吉利,得换!电梯里千万不能出现这样的数字,楼层甚至门牌号上也不能出现这些数字。而西方人忌讳13,那是因为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基督耶稣和弟子们一起吃饭,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犹大。18又让人联想神话故事中的到18层地狱;而不少人觉得8和“发”相近,应该是抢手的好楼层才对,偏偏也有人觉得“七上八下”,认定了住八层会走下坡路。

当然,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风水亦如是。当你开始信这个的时候,日子就没办法过了。生活中处处感觉不对劲。比如家里鱼缸该放在哪里,盆栽放在哪里,都有学问和讲究的对不对。

比如某个地产人告诉我,所谓地下十八层是地狱,而地上十八层是天堂.十八层地狱是说地狱总共十八层,不是上面十七层大保健,第十八层才是地狱。有十八层地狱,也有一二三层地狱,只不过每一层的用户体验各不相同。

自身命理要与楼层五行合

楼层的五行,对居住人之命中五行,有相生和相助作用的为吉。相反,有相克作用,则作不吉论,选择楼层时需注意不同的出生年份列的人与出居住楼层数的喜忌关系。

楼层风水的五行计算方法

1、根据家庭成员生辰八字选楼层风水。一般来说我们在选择高层住宅楼层的时候,根据农村传统留下来的风水学知识都会根据家庭成员的生辰八字属性,再来定夺选择位于多少层的楼房。

2、楼层风水禁选第1层。在高层住宅中,很多人认为第1层水最不安逸的楼层,着在高层住宅楼层风水学中同样是一样的,因为楼层太多1层上面的所有楼层所形成的浊气都集中在1层,严重影响家庭运势。高层的2、3楼都很鸡肋,因为采光很差而且观赏户外景色的效果也不好,街道两侧2、3楼受污染最重。9-11层是传说中的空气污染层,经专家验证,该说法没根据,不必理会。6-15也可能是空气污染层。而且这6-13层的噪音反射也是最大的。15层以上得不到地气,据说有人住高容易诱发病症。

3、楼层风水禁选18层。在鬼怪电视剧中我们都之知道有十八层地狱之说,从一层到十八层地狱的层次最重,所以在高层住宅楼层风水学中对于18层这个特殊的层次是特别敏感的,所以最好不要选择十八层的楼房。

4、楼层风水禁选顶层。在高层住宅中的顶层一般情况下都会设有顶层花园(花园装修效果图)这可能对生活在顶层的家庭起到一定的降温防污染的作用,但是从高层住宅风水学中顶层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代名词,极为事业会诸多碰壁。

5、楼层风水的五行计算方法:楼层的五行之数是如何的?

一层、六层属水。

二层、七层属火。

三层、八层属木。

四层、九层属金。

五层、十层属土。

高于十层,从一再数。

比如十一层按一层论,依此类推。

(以上回答发布于2023-03-22,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