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4146

周易卦爻筮法通解,易经卜卦解卦方法

兴仁信息网2023-09-22 01:21:250

图解周易筮法为何总是乾卦

一、 周易预测起卦的基本方法

就是以年 月 日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上卦,以年 月 日 时数之和除以8,余数为下卦,以年 月 日 时数之和除以6,余数取动爻。年数为农历地支年数记,如子年为1,丑年为2,月数以农历之月数记之,如一月为1,二月为2,三月为3,日数为初一为1,初二为2,直到30数,时数按时辰数记之,如子时为1,丑时为2数。

1、 年月日时起卦:

例:农历壬申年四月十一日已时起卦:申年9数,已时6数,则上卦为:(9+4 11)除以8,余数为8为坤卦,下卦为(9 4 11 6)除以8,余数为6为坎卦,动爻数为:(9 4 11 6)除以6,动爻为六动爻。即:上卦为坤,下卦为坎,动爻为六爻。

2、 直接以数起卦

这是一种简便而准确率极高的起卦方法。当有人求测某事时,可以让来人随意说出两个数,第一个数取为上卦,第二个数取为下卦,两数之和除以6,余数为动爻,或者可以随便借用其他能得到两数的办法起卦,如翻书、日历等等。

3、 端法后天起卦

以物或人所取之象为上卦,以其所在后天八卦方位之卦为下卦,以上、下卦数加时数除以6,余数取动爻。端法后天起卦法是以"八卦万物属数为上卦,以后天八卦方位下卦"。这种方法经常使用。(待续)

4、按声音起卦

凡闻声音,数得声数起作上卦,加时数配作下卦。如动物鸣叫声,叩门声,别人说话声皆可起

卦。若所闻声音中有一间隔,可以把间隔前声数取作上卦,把间隔后声数取作下卦,以上下卦数加

时辰数取动爻。

5、按字的笔划数或字数起卦

字少时,,按笔画数,字多时,可用字数起卦。

6、丈尺寸起卦

凡数皆可起卦,丈尺,尺寸皆为数,亦可起卦。

7、起卦加数法

按年月日时起卦,一个时辰之内,只有某定的卦象,在同一时辰内,可能有多人来占问

,不能以同一卦象断事,或有多人同来一问同一件事者,亦不能以同一卦象论之。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用加姓氏笔划数的方法,进行起卦决之。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6/18/465225_10506192.html如果你用年月日及时的方法立上下卦,还能只得乾的话我服你了!不过据傅佩荣教授介绍,其它起课法都是后世乱改的,正统的起法要用6个铜钱,方法如下:摇铜钱一共摇六次,分别摇出六爻,摇的时候拿笔记下,从下开始画。二正一反,则画“阴爻”;二反一正,则画“阳爻”(因为,正面代表阴)如果是全正,也就是全阴,怎么记呢?物极必反,全阴就是变爻了,记成阳;如果全阳,就是记为阴

周易算卦方法

佛说阿难分别经

“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时良日。”

一些民间的误解和一些假托,会让人把算命,风水,抽签,香谱,联系到佛教的身上,其实这并非佛教的本怀,更非佛教对正信佛弟子所开许的,佛教相信人们的生命是由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所决定,优婆塞戒经说: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其实最简单的思维,同时出生的人中命运大多不尽相同,大多数知名人士的生辰,完全可以和世界另一端的贫苦大众相同,难道能说,这是八字的功效吗?至于观音灵签,其签文更多的则是中国人历史的典故,和正信的佛教大相径庭,相信一些寺院有他们的原因和迫不得已,这是高僧大德的慈悲,但当我们了解了事实真相,为什么还不舍离错误的观念呢?佛陀的本怀,就是告诉众生认识生命,改变命运,只有拥有佛陀的正见,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慧律大法师曾开示

未曾听闻佛法,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

得闻解脱之道,而未能依教奉行,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周易筮法的详介

《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

“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苏联学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说:“落后部落的语方中,二仅仅间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发展到十,那就很不简单了。我们的祖先把十视作盈数。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古人把万也视作盈数。《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把十视作良数、盈数。杜注说:“数满于十”。孔疏说:“《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又《左传》闵公元年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古人认为数至十已满,至万为最大,所以把十叫做小盈,把万叫做大盈。“万物”的“万”表示最多的意思。《左传》僖公四年孔疏说:“十是数之小成。”因为古人特别看重十这个小盈、小成之数,所以《系辞传》讲筮法时从十以内的天数地数说起。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之五个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由七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由一至十这十个天地之数相加而来。《系辞传》讲“大衍之数五十”,其实应该是“五十有五”。这一点我们应该确切地知道。古书脱掉了“有五”二字。后人不察,做出各种解释。十三经注疏的解释,奇奇怪怪,通通错误。朱熹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总之,向来就是当“五十”来解释。实际上,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中也说“五十有五”,不是“五十”。我在一九三九年写的《易通》那本书里,强调了这个问题。高亨同志后来赞成并采用了我的说法。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筮的时候用四十九根蓍草,不是用五十五根。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过去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王弼,通通都没讲对。朱熹说:“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也不对。筮法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五,本没有什么奥妙。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是自然数,筮法是人为的。用四十九根蓍草,因为用四十九能得出七八九六,得出七八九六才能形成卦。不用五十五根蓍草,因为五十五不能得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便不能形成卦。

其用四十九,是四十九根蓍草。一根蓍草不过是一个筹码。蓍、筹、码、策,是一回事,没什么神秘奥妙,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不用蓍草,用火柴棍儿、筷子,都可以。

“分而为二以象两”。筮法的第一步骤是“分而为二”。把四十九根蓍草,信手一分,分为两部分。最后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字中的哪一个数字,全在这信手一分上。也就是说,得出个阴爻还是阳爻,在信手一分的时候,已经定下来了。“以象两”,未分之前的四十九,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整体的一。它象太一,太极。古代有人说五十减去四十九等于一的一,象太一、太极。这是错误的。说五十已经不对;大衍之数是五十五,不是五十;又说五十减去四十九,剩下不用的一象太一、太极,就更加不对。因为用的(四十九)才有象,不用的(是六,不是一)没有象。不用的无须研究它。用四十九,四十九有象,我们研究四十九。

《周易》是用象表达思想的。卦有象,筮也有象。这是《周易》的一个基本特点。古人认为筮法的第一个步骤都有一定的意义,代表一定的事理,不是偶然、随便那样做的。实际上不是那样,筮法的各个环节,全是为了得出七八九六来。不按那些步骤做,得不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就得不出卦来。古人为什么一定要说筮法的某环节象什么呢?是为了强调筮的神秘性,让人们相信它是灵验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管它,因为我们不想算卦。我们应研究的是它提及的“象”所反映的思想。

它从一,从太一,从太极开始谈宇宙的发展变化,根本不言太极之前,与《老子》“道生一”的观点正好相反,是唯物论的世界观。“分而为二以象两”,两是两仪,一对儿的意思,就是一分为二。这是辩证法。

“挂一以象三”。从分为两部分的蓍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边,于是形成三部分,古人认为这三部分也有意义,象天地人三才。先前的两部分蓍草象天地两仪,拿出一根儿来,就是天地之间产生了人。人在天地之间,人能参天地。这一点很重要,古人这时已充分认识了人的作用。人与天地参,把人看得很重要,与天地一样重要。古人说的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的意思是数。“揲之以四”,是四个四个地数。先前共四十九根蓍草,“分而为二”,分成两部分,两只手各拿一部分。“挂一”,从一部分中拿出去一根,两部分余下来的还有四十八根。四个四个地数,一只手可能余一,则另一只手必余三;一只手余二,则另一只手必亦余二。若一只手数尽不余,则另一只手必亦不余。不余则视作余四。总之,每只手的余数不外乎一、二、三、四这几种情况。而两只手余数的合只有四与八两种情况。“以象四时”的四时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个四个地数,才能得出七八九六,本与四时无关,古人一定要与四时联系起来,是为了表明筮法的每一环节,都有客观的依据,不是人们任意决定的。但是古人说“揲之以四”是反映一年四时变化的,这一点很不简单,它表明古人当时已有了自然界四时变化的确切观念,再加上下文提及的关于闰月的思想,说明当时已有了历法。历法与筮法有关系,没有历法就不会产生筮法。人认识天即自然界的规律是从历法开始的。《书经·尧典》说:“钦若昊天,历历象日月星辰”。即是讲历法的。历是计数,星是天上二十八宿恒星,辰是日月相会。《书经》这句话讲尧的时候人们已知道观象授时。尧以前的历法是火历。火是大火即心宿二,后来发展为太阳历。人们关于天的概念以前没有,到了尧的时代才有。人们学会“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才开始认识天,即自然界。古人对于天的认识是从这儿开始的。《周易》筮法中讲到四时,讲到闰月,表明当时有了历法。更重要的是表明《周易》通过自然界本身认识自然界,把自然界视作独立于人类主观世界以外的客体。《周易》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

“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五岁再闰”,五年之中置两个闰月。“再扐”,扐是余数的意思。两只手各拿一部分蓍草,经过四个四个地数,都必有一个余数,两只手有两个余数,故云“再扐”。得出两个余数,合到一起,“而后挂”,这一易宣告完毕,准备进行下一易。

这一易经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等四个步骤,叫做四营。“四营而成易”,经过四个步骤,完成了一易。一易就是一变,三变成一爻;一卦六爻,所以十八变才能完成一卦。

第一易完成之时,“再扐”的余数不是四就是八。余数叫过揲之数,余数之外的数是本数。四十八根蓍草若减去四,本数为四十四。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三十六。经过第三易,“再扐”之余数若是八,则此时本数减少到二十八。二十八是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二十八除以四,得七。七是奇数,阳爻。因为蓍草的总数是四十八根,每一易之“再扐”的余数非四即八,所以经过三易之后剩下的本数,不外四种情况。第一,二十八,四十八减去两个八一个四;第二,三十二,四十八减去两个四一个八;第三,三十六,四十八减去三个四;第四,二十四,四十八减去三个八。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二十四,各除以四,便得出七、八、九、六四个数。奇数是阳爻,偶数是阴爻。

或得七,或得八,或得九,或得六,于是得出第一爻即下爻。用完全相同的办法,再进行五次,得出二、三、四、五、上五爻,这一卦就算完成。四营为一变,三变成一爻,十有八变成一卦。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一根蓍草或一根竹棍儿,是一个筹码。筹码就是策。策也作筮。乾卦六个阳爻,每爻三十六策,共二百一十六策;坤卦六个阴爻,每爻二十四策,共百四十四策。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上下二篇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阴爻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一百九十二乘以三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一百九十二乘以二十四,得四千六百零八策。此二数相加,得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三百六十策象征一周年的日数。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象征万物之数。这里边也反映易作者的唯物论思想。他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万物。在他看来,“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以上讲的是筮法。筮法与卦同样重要。学《周易》,首先要研究筮法。研究筮法不是为了算卦,是为了了解其中蕴含着的思想。在筮法中,所有的环节都用数表现出来。十个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以及七八九六,乃至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等等,都是数。筮法的本质特点是数。

请问周易中卦爻的含义?

《周易》应用:

大凡现代对《周易》感兴趣的人,都会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就是《易经》爻辞中的古文含义实在让人伤脑筋。因此,很多人被这些令人头痛的古文折磨而放弃了对《周易》的学习与研究。

我经常跟学易者说:周易爻辞相当于儿子的面目,八八六十四卦相当于老子的本来面目,儿子是从老子那里生出来的,你把儿子研究了半天,研究得头都大了,却还是不明白老子长什么样。你把老子搞明白了,自然能把儿子分辨出来。

所以,研究与学习《周易》,一定要先学习八八六十四个卦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变化的。一个卦有六个爻,每一爻的阴阳有何不同,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再来对照爻辞就明白了《周易》讲了些什么,这个卦大概讲了些什么。

有两个最简单的《周易》预测应用的办法,第一就是你对“周易八卦”什么都不知道,有一天突然想要问一件事情的发展情况,拿起《易经》来随意一翻,只要你做到了是真正有感而发,是随意而翻书,保证你翻到的那个卦的爻辞就解答了你要问的事情的发展方向。过去古代的人说这是通于神明,感而所得,实际上是你这个行为的本身就具备了起卦的功能,只是把起卦过程隐藏在翻书这一动作之中了。第二个方法就是你对“周易八卦”略有了解,知道怎么样起卦,那么你起出了卦后,对照这个卦的爻辞,也一定能判断出这个事情发展的方向。这是周易预测与应用中两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也是灵性特别闪光的地方。也是开始最能够将你引入周易应用之门的方法。

在《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中孔子说他学习周易的心得体会时讲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此段话我们翻译一下就是:“我心想要预测一个事情的发展,于是起卦,通过仔细观察卦的卦象、爻象,看其中的阴阳两种因素是怎么作用、怎么转化、和怎么变化的。再看看易经的系辞上是怎么对此进行解释与判断的,这样就能够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好坏了。所以说,吉与凶不过是失去与得到的表现罢了;悔吝不过是忧愁、懊悔、伤脑筋的表现罢了;卦中阴阳的变化反映了事物的前进与后退;刚与柔、阴与阳如同昼夜的运行一样不断发生变化。一卦分六个爻,六爻又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以及在其中的万事万物。所以,懂得应用周易的人,依据周易八卦的次序而安装八卦,通过卦象、爻象,再反复推敲易经爻辞的含义,常常能使预测的人非常快乐于预测的准确性,并因此而爱不释手。所以,懂周易的人,安装好八卦后就心平气和的仔细观察它的卦象所代表的含义,或者反复推敲易经爻辞的含义,根据卦中阴阳的变化来分析判断事物的运行规律,从而达到预测的目的。再加上你学习周易八卦本身所具备的灵性,也一定能够帮助你达到预测准确的目的。”

从以上孔子对应该怎么样学习周易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周易没有一点难和玄的地方,是人的思想人为的把它搞复杂了。而且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我们,要想学习周易,一定要先学习什么是八卦的卦象(设卦观象),你才可以去分析爻辞是什么意思。尽量不要逆行,那样就会使你被爻辞的之乎者也所难住,同时也会被里面的什么神呀、圣人呀、天道呀搞得神神秘秘,以为难懂难学。在翻译上面孔子的话时,我就把“圣人”、“君子”直接翻译成了“我”与“预测者”,当然孔子的“圣人”含义包含广大一些。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周易跟学习任何文化知识一样方便,他同样有他的逻辑思想与推理方法。

周易本身反映了宇宙的三个重要原则,就是“变易、不易、简易。”宇宙有个特性就是万事万物均在运动变化之中,这就是变易。所以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研究周易时就指出:宇宙万物有“偕时俱进”的特性;万事万物与宇宙本体合一的本质特性不变,所以万法归宗,万众一心,一体同源;万事万物在运动变化中遵循简单的原则,所以大道至简至易。我们的祖先把天地万物用八个卦的运行状态表现出来,又再归纳为四象、两仪、太极直至无极

因此,我们在学习周易的过程中,不必要再人为的认为它难,从而放弃。首先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进入它的门。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htm这有周易的介绍

易经中的“上爻”和“下爻”是什么意思

在三画卦中,就是初爻和三爻。比如:

-----

上爻

-----

中爻

-----

初爻(下爻)

而在六画卦中,可以是初爻和6爻。也可以是其中的任何部位。

周易中上爻和下爻的意思

周易中上爻和下爻的意思

爻是构成《易》卦的符号,分阳爻"-"和阴爻"-

-"两种。每六爻合成一卦,其位置在最上的一爻称为"上爻",位置在最下的一爻称为"下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