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2258

把脉算命是依据什么,这3种人最好不要算命

兴仁信息网2023-11-26 21:07:160

号脉的科学根据是什么?真的有效?

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 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否则腹泻次数更多。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腻。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经常心悸,胸闷等症状)。辨证认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火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悸。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举两得)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1 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有所减慢。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中医把脉是怎么把的他的依据是是么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主虚证(机体功能衰弱,对疾病反应性降低)。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主实证。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主热盛、暑证。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

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或见于水湿内阻。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如慢性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主寒、主痛。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沉紧为里寒痛证。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

结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不规则的脉搏间歇)。主气郁、寒痰、瘀血(包括心脏病、期前收缩、传导阻滞、精神紧张等)。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

代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有定数的若干至一止,歇止后复来较迟)。主惊悸、疼痛、脏气衰弱,气血不足(见于多种心脏病)。代脉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规律,歇止而后的中间间隔,比结脉的间歇为长。代脉一般由脏气衰、血运乏力所致,但惊悸扰乱气机,或疼痛导致气逆,也可有代脉。心肌损害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见代脉。

促脉:数(快速)脉中歇、歇无定数。主阳盛实热(包括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心肌炎、其它原因的心脏病、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气血郁结,痰饮、食积。促而无力为津伤气脱。心房纤颤或心动过速伴有早期收缩者,多有促脉。

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的把脉目前有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可以确定哪些症状

从现代医学认识的角度,有不少信息是可以通过脉搏发现的。最容易理解的是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等直接跟心律相关的内容(比如中医说的迟脉、数脉、疾脉、结脉、代脉、促脉等)。在没有心电图的古代,通过脉搏来判断循环系统的状况是很方便实用的一种手段。还有人认为动脉血管壁的紧张程度和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动脉硬化程度还有血压高低有关系(比如中医的紧脉、弦脉、细脉、缓脉、散脉等)。得到这些信息,再结合患者的主诉、体征、症状,对病情和预后做出一定程度的判断和归纳其实没什么奇怪的,也不涉及太深的科学原理,更不像坊间传言的那么神秘和神奇。

希望采纳

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什么呢

把脉可以听病者的心率,中医讲究的就是望闻问切,不仅仅靠的是把脉,不过脉象可以反应人体的基本情况,是根据人体疾病表现在脉象上的经验判断的。

青岛哪算命特准?急!!!请大家帮忙

郊区有。我曾经为了工作去算过。真的很准.

在城阳一个,河南庄一个,都特准!我都去算过。

青岛哪里有算卦准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是什么?

以前 李村集有条神仙街 有很多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