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0066

古代人取名有什么讲究,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兴仁信息网2023-09-07 04:47:500

中国古代人取名字有哪些忌讳?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尊崇儒家思想,仁义礼教一直是教育的基础。在我国古代,仁义礼教更是体现在给孩子取名上,除了要有好的寓意外,更有很多的忌讳,这取名忌讳大体分为四大类,分别分国讳、家讳、圣人之讳、宪讳四种。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国讳”

所谓“国讳”是指,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国家的国号以及国家权力中心人物的名讳等,包括在位皇帝的名讳以及先皇的名讳,甚至包括皇后、太后名讳都要避开使用。除了皇家的名讳,就连皇帝的字号和先皇的字和谥号都要避开使用。在有的朝代,甚至在写文和说话时,都要避开使用这些名讳。在新播历史剧《清平乐》中,小太监梁怀吉因在对自己名字元亨的解释中,犯了“国讳”,而差点被处死。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家讳”

“家讳”同“国讳”的理解差不多,只不过是大家和小家的区别,正所谓国是千万家。“家讳”是指要避开本家族中长辈的名讳,包括父母的,祖父母的等等,一般是祖上三代人的名讳。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圣人之讳”

“圣人之讳”简称圣讳,是指在取名时,要避开使用圣人的名字,比如“黄帝”、“孔子”、“周公”等圣贤的名讳,“圣人之讳”不像“家讳”和“国讳”那样重要,但在汉以后大部分朝代也都是要避的。

我国古代人取名忌讳之“宪讳”

“宪讳”可能不太好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宪讳”指官员下属要避开同长官名讳一样,如果不小心一样了,那么不好意思,下属官员是要改名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宪讳”故事。

古代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讲究?

古人取名,大至帝旺将相,小到黎民百姓,都非常注重五行理论的运用,因为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世间诸般和谐皆由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取名”就是按照这种原理去实现五行的平衡。 例子:成祖一朱棣(木)→仁宗——朱高炽(火)→ 宣宗——朱瞻基(土)→英宗——朱祁镇(金)→ 宪宗——朱见深(水)→孝宗——朱佑樘(木)→ 武宗——朱厚照(火)→穆宗——朱载垕(土)→ 神宗——朱翊钧(金)→光宗——朱常洛(水)→ 思宗——朱由检(木)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呼之。 笔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别名。 艺名,即艺人演出时用的别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双名李桂珍,是评剧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风格,被称为“白派”。从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来看,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 “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号,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还有号,号是我国姓名文化中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广义的号有多种,有别号、绰号、谥号之分,号是自取的,也有别人赠予的。狭义的“号”是一个人的别字,又为别号。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字与号在清末以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变迁,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

古人是怎么取名的?名、字、号,都有什么讲究?

古代取名字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家的辈分来取名字的,名一定要跟随自己父亲的名,字一定要符合辈分,号的话一定要有一定韵味。

古人在取名字上有什么讲究?如题 谢谢了

6.30开门

古人取名的那些讲究:好听的名字背后到底有哪些忌讳?

取名的忌讳

随着风水命格文化的发展,“好命”与“好名”的联系,古人对于名字也愈发重视了。很多人的名字开始引经据典,如“柳如是”取自“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公子扶苏取自“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此后,便开始有了一系列的避讳,首先最重要的便是避统治者名,其次在《礼记·曲礼上》曾说过,"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这取名之人,不能以国家命名,不能以山川日月命名,更不能取疾病的名称。

当然,这只是在《礼记》中的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起名忌讳的条目也越来越多。如约定俗成的不能以牲畜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名。唐代的陆龟蒙在《小名录》中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也。还有个最特别的,如今很流行的重字名,在古代女性眼中是避之不及的。在当时人眼中,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当然,男人不能取重字名。此后,在读音上也渐渐有了要求,一般取名都取“双声叠韵”,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同,如刘希夷、沈既济。

古人取名也有流行字

如今取名,“子”“梓”“涵”这样的字很多见,有趣的是,古代也是有流行字存在的。例如在现在看来很好听的,王羲之,王献之。那是由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特别青睐“之”字。相同的还有,裴松之、寇谦之。另外“僧”这个字在当时也很流行,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这些取名大多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子涵”、“梓萱”这波大风潮逐渐过去后,现在的取名倾向又开始朝着“男楚辞,女诗经”的复古风靠拢。总体而言,名字只是一个被赋予美好意愿的代号名称,真要与命运联系到一起实在有些牵强。但一个好听而富有深意的名字,的确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都知道古人名字还有字和号,这其中有哪些讲究?

小时候学习诗词,在读到作者名字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自己去找作者简介。再看作者简介的时候,会发现基本所有的作者都是有名,字,号。比如李白,字太白,号,又号""。再例如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小时候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只是简单的觉得或许古代人向我们一样也会起乳名。直到现在长大了才发现,原来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古时候的字和号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其实,古代人的字和名是相互联系的,算是对名的一种补充说明。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字"最早出现在商朝,到了周朝,这种做法就已经开始盛行起来。那个时代的人相信有神的存在,当时继君王之后,最高的地位就是祭司了,很多人为祭司起的名字是带有神的指示的,只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才能称呼自己的名。不过,在古代,小孩子如果没有成年的话是没有字的。因为古代女子或小孩基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面对的都是些家里人,都是称呼名的,所以也就用不着取字。走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而不是名。文人雅士,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可以互为补充,可以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而且,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例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所以古时候的人,起名字是很有讲究的。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字,普通百姓家里是没有这些的。古人的名、字、号中都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