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1670

白事给纸马开光怎么说,去世的人开光口诀

兴仁信息网2023-09-18 23:58:536

出殡起灵词怎么说?

出殡时的起灵口诀是:起灵发丧咒语,佛教发丧通用口诀吾身不是非凡身,手提金瓜重千斤,今有新故亡人……默名讳,犯了雌雄神煞,一斩去天殃,天神降吉祥,二斩去人殃,万事大吉昌,男凶并女怪,斩破自仙王,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普唵弟子斩过雌雄以后,百无禁忌,百事大吉,(点鸡血在大门口)。

普唵祖师会阴阳,天上地下无忌防,不问你凶神并恶煞,行丧之处永无殃,报告左门神,右门神,大路修后一丈二,小路修后八尺,人要横过,丧要顺行,吾奉普唵祖师如律令,惊动天上三台门处此时开,诸煞皆回避,此处出丧来,(谨请天煞地煞出,年煞月煞出,日煞时煞出,麻衣孝士出,白虎定界处),普唵祖师大法王,两边排起八金刚,九牛玄狮排左右,于我托起这架丧,大斧重千斤,佛法显威灵,起。

管事的说起灵,于是,有一个老者,拿着一把破菜刀,嘴里念念有词:好像是天圆地方令九章,门神护卫闪两旁,六神回避四煞遁,手握金刀来除丧,头顶北斗魁罡踏,雌雄二煞速速藏,金刀一砍凶灾灭,钢刀一下化吉祥。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就是便说边拿起一根桑木条,身体猛地跃起来,用刀一砍两段,这叫斩丧。

出殡后续:

众人就抬起了棺材,送殡的亲属们披麻戴孝的在前面,麻绳是要在出门的时候,有驾孝子的人,给解开扔掉的,然后,孝子们一路哭着,一路走着,一路回头下跪着,一声声地喊:谢劳嘞,谢劳嘞,炮仗响着,喇叭吹着,孝子孝女眼泪鼻涕一把一把的哭着,特别是坐在车上的女眷们,更是一边数落着,一边头一仰一合地哭着。有着篮子的老者,一边往篮子里拿着纸钱,一边抛撒。

到了坟上,众人们相帮着把棺材放进坟坑里,人们喊着一二三的口号,把棺材稳稳当当的放到坟坑中间去,然后,管事的一句圆坟嘞,孝子孝女们,便围着坟坑,男女相反的方向转上三圈,最后拿着幡的人,要把幡扔到坟里去,儿媳们忙不迭的弯腰抓土放进自己的兜里。

之后,刨坟的人就开始或砌砖或埋土了,孝子孝女们围着做最后的痛哭状,有的竟然哭昏过去,有时候相劝不走,管事的就是烧各种纸货,火熊熊燃烧起来,人们就躲了,不再哭了,然后,纷纷把孝帽头箍解了,顺着来时的道慢慢走回去。

汉族葬礼的起灵前,孝子们一齐跪下烧纸,亲友齐集棺材的四周,阴阳先生站在棺材前,男姑舅、女主家需要不需要“开光”。(即揭开材盖)。如一致同意后,阴阳先生就要“开光”,开光后死者的长子要为亲人用蘸酒棉球揩拭眼睛、面额,也是亲友最后的一次瞻仰遗容。

葬礼上应准备物品和程序,一般有哪些?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古代葬礼习俗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丧葬客套话

丧 葬

本地民俗认为,人享年7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为寿终,称之为“喜丧”,所谓“半喜半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送终

旧时各地对送终都极重视。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儿子、儿媳、孙子、未出嫁的女儿、孙女,以及亲兄弟、亲侄儿等聚集在一起,照料护理老人,护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气。咽气后,全家哀哭,守尸伴灵,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找来年事高的单身(胆大的),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称为“穿衣裳”。死者身着寿衣,移至堂前灵床上,头朝门,脚朝里,覆以被单,卧于中堂。灵前置长明灯、老盆,烧香焚纸。死者衣服扔到房顶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类在路口烧毁。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孝子披麻戴孝,向亲友报丧。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稳定的三五个人,专门操办村中红白喜事,多以操办白事为主。老知德高望重,无所不知,能说会道,民俗练达,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完满。遇到棘手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比如丧事,丧客中吊唁时常出现争上风、争先后,经验丰富的老知就能说合,摆平。

报丧

丧事由时人共推的“老知”操办,拟出丧客名单,按辈份派死者的侄儿、侄孙,或族人中的晚辈等人前往报丧。将丧因、丧期、丧餐、葬期等报告给亲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前赶来。一般以口报为主。俗语云:“爹亲有叔,娘亲有舅”,“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报丧,长子去报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报丧。丧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门外报丧讯,不进别人家门,以免带去不吉利。报丧时,态度悲痛谦恭,说话带哭音。对至亲长辈先跪下叩首,之后再报,可失声痛哭,但长辈一劝阻,就止住哭声。报后,丧客不挽留应立即离去。亲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远近不一,老亲较多的,有时要用一二十人分头去报。

报丧须上午去,其他时间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纸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纸钱、孝衣、鲜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烧,多由死者亲属奉扎。花圈都见过,苇子扎成的圆圈上缀满纸质白花黄花。纸扎冥供又称“社火”,就是纸糊的童男童女、挽帐、楼阁、三牲(马牛羊)等祭品。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称招魂幡,竖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个绣球,往下是并联的6个圈,用红绿纸糊上,由葵花杆撑着。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纸糊,苇子扎,底系两飘带,专由长孙挑着。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约1米高,上缠纸花,作为孝子手中时刻不离的信物,同时便于孝子磕头、跪拜时手拄着。成坟后,哀棍插在棺头坟上,往往就活了,日后长成柳树,称“老林树”。死者后裔对坟树十分在意,不允许动其半根枝条。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后来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规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现在都改穿白色平底运动鞋。

守灵

守灵又称护灵,是晚辈向长辈尽孝的一种方式,是传统丧俗之一。守灵分守护灵床和守护灵柩两个阶段。死者咽气后,先进行初殓,将尸体移放到灵床上,守灵便正式开始。大殓后,死者被抬入棺材,开始守护灵柩。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昼夜不离。守灵人面带悲哀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吊唁开始后,吊唁人来往不断,遇到大哭的,守灵人也随声哭泣,以示悲悼。举行出殡仪式后,守灵才算结束。

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由老知安排专人进行。棺进屋,老知用口袋装红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后头。(等出棺抬起时,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远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亲友看最后一眼,现在火葬前也看最后一眼,向遗体告别。

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一纸。棺头点长明灯,置一小罐,插筷一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在盆底钻几个眼,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宿县地区有的请僧、尼、道士念经、做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乐

白事情奏哀乐,像“快前场”,吹《秦雪梅吊孝》、《诸葛亮吊孝》等哀曲,唱大戏过关牌也用它。

吊唁

吊唁俗称烧纸。淮北吊唁仪式,程序繁琐,内容丰富,可谓葬礼之高潮。前来吊孝(吊丧),奠仪(俗称“烧纸”)有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另外还有,数目不定。一般亲友,只上礼,不上垫,不进棺屋,不下地。知近亲戚,除上礼,还上垫,在灵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礼。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礼薄,发孝衣孝帽,一样的亲戚到齐了,进行吊唁、烧纸。开始时,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齐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吊)的准备好了没有。棚下老知拖着长腔,答:“——齐!”于是主事老知喊:“请客烧纸——”。吊唁的亲友来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两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礼。孝子帘里叩谢。之后在老知“请——请——请——”的三喊声中,止哭,进棺屋瞻仰死者遗容,并看望孝子,说些客套话,如咋病的,咋走的,并劝孝子“节哀”云云。进棺屋的路线是右进左出。客去时,跪棚的与男客握手跪谢。

烧纸次序很有讲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烧。鼓乐、纸物、翻棺礼都由女儿出钱。

送汤

三日(内)晚,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又说知近亲戚来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汤,由两人抬着,围庙转三圈,唢呐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着在后浇,谓之丢汤。这时亲友排号烧纸,唢呐奏哀乐。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舆先生选定。死者断气,丧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为死者挖墓穴,称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风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遗嘱,还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长、宽、深都有一定规矩,方向也颇有讲究。

殡葬

出殡前,行“家奠礼”,俗称“辞灵”。打开棺盖,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娘家侄三斧头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后封棺出殡。亲人依次跪拜祭奠后,亲人哭灵,拆除灵堂,用发面水浇灌柱子眼,意思是后辈能发。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办酒席的泥灶,意思是丧事不能接着下去。长孙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沿途烧化纸钱,多伴有唢呐奏哀乐。至墓地,长子在棺前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后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压一张弓,以抵挡坏人狩猎。夫妻合葬时,中间搭一平板,叫“过桥板”,芦苇大席拆边盖于棺上。族人或亲友堆土成坟,焚烧社火。哀棍、白幡插于坟上。葬毕,宴谢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亲戚再烧两回纸。地上铺个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于棺前,老知依亲戚远近喊:“请客烧纸——”,为表客气,又喊:“请远客先烧!”客表客气,谦虚答:“远近都是客!”烧纸仪式与吊唁时同,但节奏明显加快。

入葬时,杠具上有孔眼,有铁毂,可拆装。棺底四角有铁环,棺材在悬梁、绳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户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没有子女的老人去世,为烘托气氛,花钱从唢呐班里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带孝,俨然孝子,在整个丧仪中哀哭,十分悲痛。

圆坟

葬后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谓之“圆坟”。

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内,孝子见亲友不分长晚辈均叩头,以示行孝。孝期内有三忌:百日内不剃头、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节不蒸灯,三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立碑

老社会,立碑成风。社会上有影响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说,家道殷实的富户也尽力立个大碑,以彰显富贵,光宗耀祖。碑材多为青石制成,高2米,宽1米,厚约20厘米。大户之家有用汉白玉立碑的。特别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细,死者生平、业绩一一叙说,中间几个大字:“×××之墓”。后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过世第三年的清明节进行,并举行一定规模的立碑仪式,有客行礼,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称扫墓,即亲友通过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每到清明节、中元节(民间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送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以及死亡后周年,后人和至亲便携纸来至墓前,摆上供品,倒酒,作揖、磕头,焚烧,边烧纸边轻轻呼唤:“××拿(拾)钱啦”,表示孝意。后给坟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国后,演化成新旧混合的丧葬仪式,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吊礼取代了“箔块”。人死后,发讣告。

建国初期,民间仍沿袭过去丧葬习俗。20世纪60年代后,人民废除旧葬,各种殡葬活动基本禁绝。民间虽仍土葬,但须深埋。现时,农村通行新旧结合葬礼,对旧丧礼进行简化,出现“先火”、“后土”的双重葬仪,“亡灵”和活人争夺土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随着殡葬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城市丧葬习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去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尸体放在殡仪馆,定日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带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简朴、肃穆。城镇,火葬已成习惯。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打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寄托哀思。有的还在网上祭奠。

近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旧的做法死灰复燃,有的请和尚、道士设灵台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用纸扎糊祭灵物品,如纸马纸牛、纸彩电、纸冰箱、纸洗衣机、纸空调器、纸轿车等,名目繁多。无论城市、农村,均出现铺张势头,攀比、讲排场之风日盛。有的丧家不惜重金大办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队伍浩大。礼金也水涨船高,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元不等。此种陋俗已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的关注。

藏传佛教的纸马龙达怎么用

不知道您说的是不是那种印刷在纸片上的有咒语和护法神图像的东西?风马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公分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成千上万地印制,作为一种祭祀用品。经常可以看到在寺庙做法事活动时随手撒很多,也有在做煨桑时随着香烟飘洒,再一种是在经过神山、圣湖、重要修行道场时撒出以感恩护法神。

老人出葬方法

智者心境结善缘,凌波踏浪若等闲,城府不露深与浅,刚强之外裹缠绵.

智者心境结善缘,凌波踏浪若等闲.

聪明并且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任何困难都难不到你。

城府不露深与浅,刚强之外裹缠绵.

做人要喜怒不行与色,不要老把表情挂在脸上。性格要外柔内刚。

0006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