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9695

谁把阴阳和五行结合,五行与阴阳的关系

兴仁信息网2023-10-07 20:16:430

阴阳五行说的五行起源

在百家争鸣的形势下,各家学说都力求从总体上说明和理解自然,在自然的本质或宇宙万物本原的问题上,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探讨、认识这一问题,是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但在科学还没有进步到足以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只能先由哲学提出某些猜测和作出一定的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宽松活跃的学术气氛,为这些学说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中国哲学家们对自然本质的各种看法,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内容大体上是类似的。关于宇宙论和时空观的内容,将分别在天文学和物理学部分介绍。

殷周时期已经产生的阴阳和五行学说,仍然是这一时期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重要学说。五行学说是从西周的五材演变而来的。汉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士卒欢乐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基本材料的看法,当是有古老渊源的。《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太史伯回答郑桓公之问时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个回答表明,当时还只是把土与金木水火看作是以成百物的基本材料,还没有把它们上升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左传》中记载的关于柳下惠(展禽,生活于公元前7 世纪后半期)的一段话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这是最早出现的五行二字。《国语·周语下》记载公元前572 年的一段话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六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地五即指五行,并把它们上升为正常的自然规律(数之常也),这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了。到公元前6 世纪末,五行即被推广到各个方面(五味、五色、五声等),并被看作是礼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可能是战国时人伪作的《尚书·洪范》中则进一步概括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规定。

西周末年,还产生了物质为气的说法,用对立的阳气和阴气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天地分离、四季变化、万物盛衰等各种自然现象。天气为阳,性质是上升的;地气为阴,性质是沉滞的。两种气的协调交感作用,生成万物和天地的秩序;二气不和,就会引起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今陕西中部)皆震,周大夫伯阳父说这是因为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①于是便发生地震。

到了战国时期,几乎各家都把阴阳看作自然界两种对立的力量。《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阴阳蕴涵于万事万物之内,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这里把阴阳看作是万物的基本属性。《荀子·天论》称: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并用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来解释星坠之类的自然现象。

在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的《易经·系辞传》中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并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这是说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相互推移,即生变化,在这种对立统一的作用之下,就发生了万物的演化。这可以看作是对先秦阴阳学说的总结与提高。

战国时期,从不同角度反映自然界面貌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被结合起来,形成了阴阳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论的结合,又构成了我国古代元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先秦学者也有将宇宙万物的本原归结于一种具体物质的。《管子·水地》篇称: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万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这是水一行说。《庄子·在宥》篇假借黄帝时代的广成子之口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这是土一行说。尽管我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水一行说、土一行说还比较粗糙,但都在试图把自然界无限多样的物质存在形态统一于几种或一种物质本原,用统一的观点去解释宇宙万物,其中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和天才的猜测。

谁能说说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是平等的?还是衍生的?

没事可以去了解下关于易经的浅解,莫要去真正读懂它,只要明白事有黑白,万事分阴阳即可,宇宙万物皆有规律,五行相生相克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只有不变的道理,没有不变的事物。不要问为什么,知道有即可。

阴阳,五行,八卦有何联系

阴阳乃万物之父母,阴阳生八卦,八卦分八宫,各有不同,然后相生相克,相泄,反克乃五行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简单的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五行反映的就是阴阳内在矛盾利害关系的物象模式。比如天地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比如构成人体的气血基本物质在系统结构方面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在生理活动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又是什么?其功能调节机制又是什么?只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在现有的中医学理论中就很容易归纳出来。

五行反映的矛盾利害模式就是

对我有害【就是克我】,对我有利【就是生我】,我对其有利【就是我生】,我对其有害【就是我克】;大家想一想,世界上任何事情的联系,其实都不可能游离在这个模式之外。如果把其中的我用物象土来表达,那么对我有害的就是木、对我有利的就是火,我对其有利的就是金,我对其有害的就是水。当然这些所谓的有利于有害也是相对而言。(详细内容可以参考张睿刘玉珍的阴阳系统论和人体生物节律学、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

阴阳五行属性代表什么

显然,秦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已日臻完善。阴阳五行属性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学说。阴阳着重于事物部具有相反属性的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由此揭示事物发生和变化的原因。五行则侧重于亊物的分类及其属性的关系系统,有利于揭示事物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

有了阴阳五行这样的思维模式和理论工具,在当时海内大一统的需要和天人合一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学者们纷纷去构建自己庞大的统一的宇宙图式。

阴阳五行属性,比起齐国稷下学派的《管子》的自然界体系来说,战国末的《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已蔚为大观。它根据人法天的思想,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为自然变化和社会活动编制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就是以四时十二纪(时间)为框架的宇宙图式。其中涉及天、地、人三方面十多项事物,包括农事(生产活动)祭祀(活动)和政令(活动)。作者认为它们彼此关联,相互配合,皆以阴阳的消长、季节的变换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首先把五行跟四时配合起来。在作者看来,季节的变化是照着五行相生的次序进行的。这里出现了个矛盾,季节只有四时,不成其为五。怎么办?作者便将五行中的土安排在季夏之末,其位中央,其数五。土虽不占一个整月,却处于了五行的中心地位。

阴阳五行,如何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