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4045

三百年一轮回的中国,三百年一轮回

兴仁信息网2024-02-02 16:35:140

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寿命不会超过三百年,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呢?

秦朝一开始确实做到了,它以郡县制为根本,辅以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文书系统为技术支持,建立了一套超前的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这么说,秦帝国是自公元前2世纪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由中央直接向每个农民征税的国家。这种集权方式有极大的好处,既可以确保稳定税收,又能确保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应付战争或其他大型工程。

因此能掌握这两大优势的王朝都是史上闻名的大盛世,即便是秦隋也不可谓不盛,只是过度透支了动员力,以至劳民伤财,随即短命而亡。但经济发展是波动且弹性的,靠一时丈量土地、审查户籍所建立起来的固定制度随时间的推移,会渐渐不符合现状,从而失去一开始的高效率。

根据封建社会经济规律,土地产权会逐渐向少数人手中转移,这也就是所谓的土地兼并问题。土地产权发生变化就意味着人身关系也发生变化,自耕农们一开始尚能自给自足,失去土地后,就只能成为依附于地主的佃农。而成为佃农的自耕农越多,就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越低。

这时候,地方上的豪强便有足够的利益动机,瞒报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在其自身扩充的同时削弱中央的,成为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离心力。而缺少了税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权,在抵御外部侵略和赈灾等问题上,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新的动乱因素。

那么,如果中央态度十分强硬,开始重新丈量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这个想法看似巧妙,可是在乱世之末,多数人口失去土地和产业后沦为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众望所归。但是政局稳定之后,再设法破坏既有的产权关系,势必损害地主集团,甚至一部分自耕农的利益,从而遭致激烈的抵制。

古代的社会资源说白了就是土地,当新王朝建立之初,土地资源被重新分配,从皇族贵族官吏乡绅富商地主到农民,都能较为合理地分配到一些土地,这个时候土地财政也最为健康,因为千百年来王朝的主要收入只有两块——田赋和盐税。

等过了百余年以后,这个初始分配的资源自然就向经营的好的,也是混得好的人手里流转,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会变成佃户。但是这个时候,国家往往还能享受到人口红利,即结束战乱以来的太平盛世,人口到这时会大为增加,所以国库收入是增加了的,随之开支也会增加起来。

当再过了两三代以后,土地会越来越像豪强手里集中,出现了寡头,这些人占据全国八成的土地,但是不交或少交税,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开始出现流民,国库收入骤降,但是开支还下不来,财政吃紧,基建停滞。古时候的基建只有一个内容,就是河道疏浚加固围堰,这时候好了,就等着天灾来吧,两三百年这个区间,是会经历几次气候变化的,这时候国家财政破产,大量流民四处游荡,豪强地主继续吃香的喝辣的,社会激变一触即发,这个导火索可以是外来的,也可以是内部的。

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中央王朝和地方豪强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角力,这个过程如天平般左右摇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封建小农经济从繁荣到凋敝的周期。而300年,基本就是这一周期的最大值。实际这个两百多年是个经济规律,是按照古时候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的,所以再盛世的王朝,再勤勉的皇帝,也难逃这个经济规律之手。

三百年灭亡的怪圈,在封建王朝千年的历史中为何逃不过?

自秦以后,国号超过三百年的只有"汉"和"宋",然而"汉"被王莽中间给一刀切了,东西两汉是两回事。唯有宋的319年是整体的,虽然北宋与南宋交替有些混乱且南宋偏安一隅,但还是一辈传一辈,没有中断。但是宋朝向金,辽称臣,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唐朝有289年历史,近300年,当时恰好是一个小型温暖期,再加上和汉朝一样的陆路地理大发现,大量外来作物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其后期衰落很大程度上是上述红利引发的后遗症,一是气候变化,二是移民压力,再加上前期的好运气养成的奢靡之风,崩的十分彻底。

宋朝以前是皇帝坐中间,文臣武将立两边。可是赵匡胤本身就是将军披龙袍成了皇帝,担心手下武将效仿,开始提升文官地位压制武将,结果宋朝成了历史上最软蛋的朝代。对于文官来说地位财富都很多,所以就把宋朝描写的繁荣昌盛,也由此埋下千年祸根。宋朝文人代表的文官集团待遇高的过分,文官集团地位过高导致权力失衡,结果是文官把手伸到了武官集团的范围,顺便想把武官的活也干了,结果大部分连赵括都比不了,除了岳飞,其他对外战争没有过辉煌大胜。

宋朝扬文抑武达到变态地步,对武将和有军功者极度压制,宋朝奉行不谙军事的文官引领军事活动,外行领导内行,失败是注定的。无论宋朝GDP如何冠绝全球,但是最多是周边国家欺榨的肥羊而已,为了保住士大夫集团统治地位和利益,盘剥压制其他阶级生存空间显而易见,作为知识分子一份子的宋朝公知,鼓吹宋朝辉煌,如同维护自身利益相同。

封建社会特指西周开始的封邦建国制度,自秦始皇开始了长达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封建社会长达800年,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思想创新都在那个时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不超过300年,老子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社会乱之本是官僚贪腐,私欲纵横役使民力。大汉朝从建国之初仅有三条法律,看看后来有多少。

自晋朝始氏族抬头,隋文帝开始科举取士,宋太祖开创文治,自古学风清廉端正,新文化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民族文化沦陷,自然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短短几十年氏族门阀纵横,寒门再难出贵子。

300年一轮回的历史周期律更多的是由土地和人口之间矛盾决定的。王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和饥荒导致人口锐减,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之后人口繁衍增多,但可耕地的土地总数却是不变。到了王朝末期又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人口与土他的矛盾空前激化,封建社会又是重农轻商,富余人口无法为商业吸收分流,而且中国古代并不提倡对外殖民扩张,往往一场饥荒灾难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王朝更替。

每一代王朝在结束土地分裂统一天下之后,又造成了阶级分裂。刚开始阶级的分裂线还较小,随着时间流逝,阶级分裂变成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内部矛盾。结果旧的一个朝代结束,诸侯割据,土地分裂,经过一段时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一个最终铲除各地方王一统天下,一个新的朝代来临,历史如此反复。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统一,不仅仅限于土地上的统一,还要有人心的统一,保证阶级的统一。土地上的统一,就是古人说的打江山。阶级上的统一,就是古人说的守江山。要想做到一统万年,打下江山后必须随时调整政策,注重民生。如此,必不至于阶级分裂。若是一个人心所向的中央,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就算地方想推翻中央也没有民心基础。而地方官又是频繁调动的,深得民心的地方官要么掉入中央,要么继续待在地方。

封建统治者均为世袭制长此以往会导致统治阶级严重固化,使立国之初打破阶级推行的政策越来越没有约束力,同时土地被地方统治者私有化严重导致底层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由于世袭制帝王的生活日趋优越在王宫里信息闭塞容易被有心之人做手脚使帝王无法得知真正的社会现状,被营造出来的和平景象会导致人失去忧患意识。中央集权被削弱国库日渐空虚老百姓日子过不好,外族入侵恰好是因为此时看到中央掌控力下降宦官佞臣当道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同时还因为外族所栖息之地多不如中原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生存,为了生存外族觊觎中原找准时机通过战争让自己的种族得以生存。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多目光不够长远,一旦上位总是给自己民族的人诸多利益,从一开始就明显的不公平,老百姓肯定会找各种时机反抗统治阶层,所以少数民族统治时间比较短。

但清朝统治者对于汉文化并不排斥,甚至越来越被同化在民族文化融合方面做的比较好所以清朝统治的时间相比辽、西夏、金、元更长些。300年是一个阶级固化达到的最大值,底层阶级通过正当的方式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去到另一个阶级所以需要革命战争来打破阶级固化重新洗牌。

总之,一、思维固化,不愿接受新的东西;二、思想僵化,不愿改革与时俱进;三、自私自利,当权者眼里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没有百姓的苦痛;四、礼教束缚,列祖列宗定的规矩等不敢违背,否则就是不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害死人。以上四种是自秦以来各王朝国祚不过三百年的原因。

为何中国古代皇朝最多只有三百年

相比较英国的王朝1000多年都是血亲,由此得出结论说,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封建制度,上层社会的动荡对下层社会影响很小,不像中国经常全民暴动等等。虽然说得这些都是基本事实,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令人难以接受,作者似乎认为,西方封建制度也比中国古代要先进,似乎还表现出对西方贵族等级制度的明显羡慕。我不想对这位作者的文章逐条批驳,只想就此问题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各领风骚三百年”是对中国古代皇朝更替的一种宿命化的描写,基本上,“三百年”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难以打破的历史宿命,即使最强大、繁荣的皇朝,都难以破除这个魔咒一样的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像西方王权一样,中国古代的也有一种理论上的外部保障。在西方是“君权神授”,在中国是“君权天授”,两者是有区别的。由于神是唯一的,而且神是不会犯错的,加上“神”还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现实化身,因此,“神授”的“君权”基本上是不可侵犯的,而且更多强调的是“君权”的至上,很少强调“君权”的义务,因为,编造“君权神授”理论的人唯一的目的就是强调“君权”的合法性。 在中国的“君权天授”概念中,天不是神,对于“天”的解释很丰富,其中有一种含义是自然规律。因此,中国的君权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承担了一个责任和义务,那就是一定要把天下治理好。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天”就有权收回赋予的权力。所以,中国历史上皇朝更替的现实,不能简单理解为全民暴动,而应理解为老百姓也是“天”的一部分,改朝换代就是对失道君权的剥夺,这是社会良性循环的表现。用大白话说就是:能够把国家管理好,你就是老大,管理不好,你就走人。 反观西方的王权,一个或几个家族长期把持最高权力,没有新鲜血液的融入,往往一代比一代差,甚至出现严重的遗传疾病,不得不用戴安娜之类的平民,冲淡王族不健康的血统。即使按照现代民主、平等、自由的观点来看,皇帝的位子在中国还有可能大家轮流坐,在西方基本不可能。到了现代,甚至用《宪法》之类的强制力量,维护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参见附录文章) 西方封建社会的贵族阶层,也同样比中国古代落后很多。西方贵族是永远世袭的,平民进入贵族除非王权特批,否则几乎不可能。而在中国,早就产生了科举制度,它使平民获得了合法进入贵族阶层的渠道,成为稳定社会的重要机制,当然还有其它晋升制度,例如秦朝建立的军功制度。这些制度保障了上层社会经常性地换血,新的人才,新的思想能够进入社会的领导阶层,平民也获得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正常机会。而在西方封建社会里,这种状况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偶然。 至于西方古代封建制度中,上层社会的变动对下层影响小,中国古代往往全民参与的现象,首先,西方封建制的上层变动是否对下层社会影响小,还值得探讨。其次,这个话题的深层含义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所谓封建制,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被法律规定的土地分封制。在西方社会,这种土地分封制度比较彻底,也比较霸道,绝大多数土地都在封建领主手中。而且,由于西方封建领主的世袭贵族化,这种制度非常刚性,缺少弹性。在这样一个封建制度中,真正的好处绝大多数都被封建领主占有,佃农或农奴命运难以改变,上层社会的变动对于社会下层来说,无非是换一个主人,实际的切身利益不会有所改变,影响确实就是小,下层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高。 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周朝的时候比较发达。但是,严格来说,自从秦朝以后,中国已经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更加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中央集权制度,这两种制度是有明显不同的。因此,用西方封建制度的概念简单化地解释中国古代社会,常常会产生错误的结论。秦朝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让大多数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这种土地资源普遍私有化的现象,在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是少见的。 对于社会的管理,西方封建制度是利用各个领主,管理各自的领地。从秦朝开始,中国的方法是设立行政区域,由中央派出管理人员。比较一下这两种制度就会发现,西方的贵族领主由于是世袭的,基本无法撤换,因此,领地管理得好坏完全取决于领主个人。而秦朝设立的郡县制度,没有世袭的地方官员,中央可以随时撤换地方官员,因此占地为王与中央对抗就很难出现。 秦朝所形成的分配土地和郡县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每个农民能够成为社会经济繁荣的直接受益者。而在西方封建制度中,自由农民的数量少,大多数人被世袭领主控制,不能直接享受社会经济繁荣的好处。 虽然在秦朝以后,中国各个朝代都有皇亲国戚的分封制度,但是,从土地范围上看,被分封的土地面积在全部土地资源中只占小部分,分封领地的经济状况对社会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大,更主要的影响来自绝大多数个人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儒家学说中,农民的地位高于其他任何行业,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而且,在一个较长的皇朝中,皇亲分封的领地一般只能世袭5代,5代之后,皇亲也成为平民。应该说,这种制度比西方封建制度永久世袭要先进得多。 如果我们看清这一点,再来观察中国“各领风骚三百年”的历史轮回,就会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这种土地买卖大量出现在自由农民之间。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农民渐渐有了较多的土地,成为所谓地主。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地主,绝大多数不是世袭的。“三百年”的宿命基本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土地经过多次买卖和其他形式的转换后,从原先的分散拥有,变成高度集中,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西方封建社会,这种情况是常态,没有土地的农民被制度限定,只有卖身给封建领主这一条出路。而在中国,自由农民的造反是彻底改变土地高度集中,改变贫富差距严重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经济平等和正义的重要手段。因此,几乎每一次农民造反成功,都必然伴随着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如果这个重新分配是公平的,那么,这个新建立的皇朝就容易长久。 在中国古代社会,如果出现社会严重的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即使利用至高无上的也无法解决的时候,农民造反是实现社会公正最后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中国古代,农民造反并不像西方那样,被精英阶层视为纯粹的动乱和破坏,而经常被看作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农民造反的领袖成为皇帝也很正常,只要他有能力真正做一个好皇帝,尽一个皇帝应尽的义务。所以,中国的改朝换代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一次大规模的造反,经常是换一种制度,而中国的大规模造反,结果一般都是使原先的制度恢复正常,恢复合理,恢复公正。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农民造反就是古代社会的全民公投。 这里再顺带说两个问题。有人说英国的《大宪章》限制了王权,是民主意识的一种体现。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大宪章》确实限制了王权,但决不是民主,与民主毫无关系,佃农依然是佃农,农奴依然是农奴。英国《大宪章》限制王权只能理解为贵族分权。类比一下,就好比康熙没有灭掉三藩,三藩也没有推翻清朝,最终康熙与三藩达成一个协议,这才是英国《大宪章》的实质。 另外一个问题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是欧洲封建时代的产物,为的就是要限制王权对贵族财产的随意剥夺。西方的王权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它在理论上只有权力,没有义务,因此,只能靠贵族联合起来限制它。既然王权是“神授”的,被贵族接受,那么贵族的财产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是一种交换条件。这种观念在产生的时候,与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关系,领主想剥夺就可以随时剥夺。 对比中国古代社会,每个人的私有财产都是被法律肯定和保护的,不像在欧洲,只有贵族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然,中国古代社会也存在皇帝凭冲动就剥夺他人财产的现象,但是,中国古代社会在最终道义和公正上,不论是谁的私有财产,哪怕是皇帝的,都没有被上帝之类的神保护成“神圣不可侵犯”,其衡量的标准是,一旦私有财产对社会公正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剥夺它就是符合天意的。农民造反就是对不公正私有财产的剥夺和重新分配。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造反才会容易形成全民参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三百年”这个宿命呢?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对于土地的兼并便会以继承的方式延续并扩大下去,一般到达“三百年”时,这种兼并就会达到严重不正常的地步,于是,全社会的财产必然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否则,很多人都将无法生存。而这种自我纠正机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被普遍认可的。这种状况出现的另一个深层原因是,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这种单一的模式。如果在社会财富的构成中,能够出现可以同土地因素相抗衡的其他多元化倾向,用事后诸葛亮的观点看,“三百年”的魔咒是有可能打破的。但是,农业社会的观念已经决定了这种愿望很难实现,在那个时代,即使做生意赚了大钱的商人,最终目标也是购买土地。 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的诸项内容,必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才能看出它的真实价值。如果简单化地用现代标准去看待它,首先无法看清它的真实价值,其次,也是一种不同衡量系统的评价,某种程度上是不公正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历史的纵向座标来看待过去,就容易只看到过去的缺点。客观来说,在农业社会的环境中,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比西方的封建制要先进,因为它能够保障每一个农民的利益,如果保障不了,农民就会造反,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比西方古代封建制度更加民主,中国古代的农民比西方封建制度下的农民也更加自由;中国古代私有财产可以有条件剥夺的观念,也比西方古代封建社会“神圣不可侵犯”先进,因为它使得社会公正能够恢复,社会安定才能够实现。 最后必须强调,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古代农业社会适用的东西,不再适合现代社会是很正常的,但并不表示它从头就是错的。西方社会现在实行的某些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有效的,但不表示它产生的时候就是对的。未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概念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必要的变化,也是很正常的。

如何避免三百年一轮回的历史

看看最后三个王朝,有二个王朝是少数民族。虽然最后被中华民族同化了。但是中华民族在同化他们的这段时间里文明是后退的。特别是满清对中华文明的摧残。中华民族应该想出一个能避免三百年一轮回的历史周期的体制。否则这一轮强盛将在2200年走向衰退。到那时,科技的力量加上小日本野心。再加上白种人的掠夺性。那中华民族就真的可能要灭种了。那时块头再大也会被吃掉的。封建王朝并不是衰退的唯一因素。是整个社会的、整个民族的问题。难道历史轮回了这么多次,还想不出应对 的办法吗。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应该可以的。大家群力群策。为中华民族的永继努力。

人是多少年一个轮回?

人的轮回没有固定的时间,人的生死是分段的,有的时候长,有的时候短,有的时候做人,有的时候做鬼,下地狱,有的时候升天。做人的时候寿命一般几十岁,而做出生的时候,也各有寿命,升天做天人的时候寿命就长可能有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但在天人自己感觉仍然很短,因为天人很快乐。如果做鬼,堕地狱,那时间就长了。即使人感觉不怎么长,但是由于很痛苦,度日如年,乃至一秒钟都觉得太漫长,所以时无定时。而且一旦堕了饿鬼地狱,时间是很长的,很痛苦。

一个轮回多少年

60年,是根据天干地支来的,天干10位,地支12位,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0是,每一个天干配一个地支是一年,所有的天干配完所有的地支是60年,所以60年是一个轮回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