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3631

建发物业意欲上市 中小物企盲目突围或将沦为“炮灰”

财经网2020-12-18 10:52:040

在分化加剧之时入场的中小房企,究竟还能否突围?还是沦为资本市场的“炮灰”?

2020年,疫情对各行各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物业行业却呈现出一片“风景独好”的画面,掀起了一轮上市的热潮。

然而,热闹红火场面的背后,却是不断加剧的行业分化。一方面,头部企业加速迈入“新战场”,迅速吸引资本市场眼光;另一方面,下半年以来,上市的物企屡次遭遇上市即破发的窘境,估值呈现“冰火两重天”。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回归理性,物业板块开始不断调整,估值、市值、股价都在随之而动,逐渐向企业价值回归、靠拢。

据克而瑞统计数据,9~11月,共计30家上市物业企业股价下跌,其中蓝光嘉宝服务跌幅最大为40.3%;其次为金融街服务跌幅达40%。11月,36家上市物业企业中,股价出现下跌的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但这仍然难以阻挡“后来者”急欲冲进资本市场的脚步。中指院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仍有20余家物业企业在准备上市进程,其中不乏一众中小型物业企业。

但在分化加剧之时入场的中小房企,究竟还能否突围?还是沦为资本市场的“炮灰”?

建发物业加入上市大军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物业格外引人注目,也意外地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

今年以来,已有包括恒大物业、融创服务、世茂服务、金科智慧服务等在内的15家物业企业成功上市,此外还有20余家物业企业在准备上市进程。而这些物业企业大多数由规模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分拆产生。

只是,由于华润、融创、金科、恒大等龙头企业纷纷分拆物业上市,中小房企分拆物业上市的关注度明显降低,但却丝毫没有影响这些中小型物企对于上市的热情。

建发物业就是其中一个缩影。12月11日晚间,建发国际发布一则公告称,就分拆建发物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以介绍方式独立上市的计划,预期将于2020年12月23日向董事会提交决议案。

实际上,早在3个月前,建发物业就已经开始筹划上市。早在9月30日晚间,建发国际便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建议分拆集团物业管理业务于联交所主板以介绍方式独立上市。于完成建议分拆时,建发国际将不会保留建发物业的任何权益,建发物业将成为建发国际的联营公司。

但在中原上海分析师卢文曦看来,此时此刻并不是中小物企上市的好时机。“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这个时间段是物业上市相对不错的时间窗口,但现在资本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浑水摸鱼的时代已经过去。”

上市破发概率增大

“现在物业板块价值回归理性是不争的事实,资本市场更加看重个股的表现。”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说道,现在已经不是物业股上市就能得到很高市盈率的时期了,主要看个股自身的基本面以及业绩的表现。

而业绩和基本面的表现恰好是建发物业的痛处。从物业企业的硬性指标毛利率来看,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6月底,建发物业毛利率分别为26.2%、23.1%、22.9%、24.3%,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兴业证券统计,2020年上半年主要物管公司的平均毛利率为 29.8%,毛利率平均增速为42.6%。

此外,建发物业的续约率还在逐年走低。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6月底,建发物业合同续约率分别为95.0%、92.7%、86.7%、85.7%,低于行业98.3%的平均水平。

柏文喜分析,物企续约率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物业公司本身的服务、口碑让业主不是很满意;二是来自第三方的物业项目,由于市场竞争性比较强,导致合作企业到期之后不再续约。

但无论是服务质量不达标,或是竞争力不够强大,都意味着建发物业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不占据优势。在卢文曦看来,物业本身就是一个微利行业,不可能靠大幅度提高物业费来巩固业绩,拓展第三方物业是物企的一条出路。“如果接不到项目,企业以后的日子估计是不好过。”

柏文喜表示,一些体量比较小、没有特色、没有突出业绩表现、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中小型物企即使去上市,破发的概率也会比较大。而发展、业绩受限的物企“上市即破发”几乎成为目前物业行业的常态。

10月30日,合景悠活上市首日开盘价为6.48港元/股,较发行价7.89港元/股下跌17.87%;10月22日,第一服务开盘即破发,开盘价2港元/股,较发行价2.4港元/股跌16.67%。

卢文曦认为,对中小型物业而言,这会是一个恶性循环:上市-服务下滑-口碑下滑-拓展第三方物业受阻-业绩受影响-被投资者抛弃。“这一圈下来,首先对企业的影响就不好,而且对估值也会造成一定影响,结果就是股价不会高。”

中小型物企还有机会么?

“急着上市还是因为资金压力,但资本是不讲理、不讲情面的。”卢文曦称,为了上市,技术动作“走形”了,上市之后市场认同度也会不高。“把业务做精,这个才是当中小型物企主要的任务。”

而卓越商企服务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郭莹在2020中国地产新时代盛典上也谈到,尽管进入资本市场,但物业公司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服务行业,只有在自己的基本业务上进行突破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建立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最终得到资本的认可。

实际上,业务同质化、高度依赖母公司、靠收并购短期内扩张规模,一直是物业行业的普遍现状。为了在竞争逐渐白热化的时代突围,不少龙头企业已经在抢占、拓宽新的业务竞争赛道。

10月31日,在万科集团上海区域媒体交流会上,集团合伙人朱保全宣布万科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物云”)。万物云将技术融入空间,带来的不仅仅是服务效率提升,还有管理的颗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更名后,万物云与其他物业公司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保利物业在9月携手菏泽城投在人文社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整合、城市升级等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面深入探索,打造“政府+企业”的公共服务创新模式。

“这是龙头房企才具备的能力,可以引领行业。”卢文曦表示,只是中小型物企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那么,相对于背靠强大地产公司支撑的龙头房企而言,中小型物企出发点已经大幅落后。

那么,若想突围,中小型物业是否还有机会?

对此,柏文喜建议,中小型房企若想突围,可以从三方面着力。一是,提升服务质量和口碑,巩固已有的客户基础和市场;二是快速展开收并购,扩大业务盘面;三是,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利用新的技术进行增值服务,提升业绩。

只是,已经失了先机的中小型物业,想要在龙头物企碗里分得一杯羹,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此时此刻盲目上市,恐将沦为“炮灰”。

文/王亚静(责编:高雅)

责任编辑:马婕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