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6014

人口普查数据里的秘密:十年间江苏与浙江的人口竞争见分晓

上观2021-06-02 10:27:551

原标题:人口普查数据里的秘密:十年间江苏与浙江的人口竞争见分晓

苏浙两省人口竞争的差异源于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5月18日,随着江苏省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长三角三省一市41座城市人口数据全部出炉。杭州超过温州升至第三,宁波反超南京、徐州升至第五。人口数据五强中,浙江占了3席。在人口增速方面,杭州、苏州、合肥、上海、宁波、金华、南京、无锡、嘉兴和常州分列前十。

过去十年间,长三角人口竞争日趋激烈。安徽成功“翻盘”,从2000—2010年人口减少35.9万人到2010—2020年增长152.7万人,一举扭转了人口流出势头。其中,合肥增量最为明显,在长三角城市中人口排名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第十三位一跃升至第六位。浙江人口增幅遥遥领先,10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014.1万人;江苏“发挥稳定”,2010—2020年人口增加608.7万人。但对比之前的普查数据,苏浙间的人口增长规模差距正在扩大。

从某种程度上看,浙江与江苏的人口竞争可能是在核心大都市人口集聚力上存在差距。过去十年,区域发展逐步转换为以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模式,核心大都市的培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在浙江,杭甬“双城记”的现象显著。去年底,浙江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及: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杭州的数字经济独树一帜,宁波则是制造业和外贸重镇,两地产业存在明显分工,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对人才的吸引都存在较好的错位竞争的基础。

尤其是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杭州带来大量人才。此外,与一般城市聚焦高精尖人才给予大额补贴不同,杭州对于一般硕士、博士落户就业也有一定补助。相较其他城市,杭州流入的大学生很多,2020年新引进35岁以下本科毕业生及以上人才达43.6万人,2019年为21.2万人,这一指标高于苏州。另值得关注的是,从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学文化程度人数这一指标来看,杭州也超过苏州,“七普”数据显示杭州为29317人、苏州为22514人。

近年来,江苏也多次强调支持南京做大做强、提高首位度,不仅再次提出“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而且还将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等列为重点工作。不过,南京也有其尴尬处境:一方面要面临苏锡常等省内相对发达城市的竞争与“分流”;另一方面,顶着“徽京”的戏称,南京多年来与安徽城市如马鞍山、滁州等在经济、人员方面来往密切,形成了跨省的南京都市圈。但随着安徽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技术人员回流,过去十年,合肥人口增量已超过南京。从南京内部看,随着大量化工企业迁往苏北,新兴产业尚在培育和发展,产业结构处于转型阶段。接下来,南京如何定义自己的辐射腹地或将成为破题和发展的关键。

对苏州而言,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和转型发展,带来大量人口流入。2010—2020年,苏州人口增长近229万,居长三角第二位。不过,虽然贵为江苏经济和人口首位城市,苏州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拉动,在城市综合功能、空间布局等方面并不容易发挥核心大都市的作用。作为非省会城市,苏州医疗、科教等公共服务逊于杭州、南京,这一短板也制约了人口吸引力。根据今年5月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苏州在综合文化、环境、科教、卫生等“软经济”方面仅排名全国第十五,远低于其“硬经济”排在全国前列的表现。

归根结底,苏浙两省人口竞争的差异源于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江苏而言,接下来需要思考如何逆转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浙江而言,随着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或需将目光聚焦在提升流入人口的教育水平上,而这同时需要浙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产业。

人口增长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但并不是万能解药。站在一体化发展的风口上,长三角城市群迫切需要的是通过人口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来改善土地要素制约,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分配和扩容提质。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刘乃全提出,长三角未来要建立多中心的产业空间结构,根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明确的区域分工和合理布局,形成与产业梯度相适应的人口空间结构体系,“推动形成合理的多中心的人口空间布局体系”。

责任编辑:蒋晓桐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